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气韵生动 被引量:1
1
作者 赖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气韵生动是文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范畴。气韵生动是中国书画艺术形式最高的美的标志,它既是创作的总要求,又是评论的总标准。本文就其由来、含义、构成要素以及创作中如何获得气韵生动,作一番阐述与探讨。
关键词 气韵 生动 情思 意味 韵趣 学识 人品 生活 技巧
下载PDF
从南宗画论看王维之景物诗
2
作者 杜涵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37-139,共3页
王维作为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和山水田园诗派宗师,其山水景物诗显示了与南宗画派一脉相承的特点:色彩上深得水墨之味,以黑白写出六彩并通过"计黑当白"幻化出空灵之境;以胸中之气写山水,表现出自然的生机和韵律,气韵生动;时光感... 王维作为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和山水田园诗派宗师,其山水景物诗显示了与南宗画派一脉相承的特点:色彩上深得水墨之味,以黑白写出六彩并通过"计黑当白"幻化出空灵之境;以胸中之气写山水,表现出自然的生机和韵律,气韵生动;时光感渗入诗中,既有"时史"之作,又有超越"时史"之作,将瞬间化为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宗画论 王维 水墨 气韵 时史
下载PDF
论《唐贤三昧集》中的孟浩然诗
3
作者 董运庭 《北方论丛》 2004年第6期26-31,共6页
王渔洋根据他的“神韵”诗说选编的《唐贤三昧集》 ,精心结撰了一个分别以王维、孟浩然的为神韵诗头号、二号样板的盛唐诗歌体系 ,为我们进行王、孟诗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 ,为正确评价“神韵”说诗歌理论提供... 王渔洋根据他的“神韵”诗说选编的《唐贤三昧集》 ,精心结撰了一个分别以王维、孟浩然的为神韵诗头号、二号样板的盛唐诗歌体系 ,为我们进行王、孟诗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 ,为正确评价“神韵”说诗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数。孟浩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比王维诗更可爱 ,诗中画面更加朴拙 ,但在禅境诗方面却乏善可陈。诗禅相通的可信性和可行性是有限度的 ,“神韵”诗论和《唐贤三昧集》的选诗口径不能作为评价盛唐诗歌的唯一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贤三昧集 孟浩然诗 神韵 王渔洋
下载PDF
中国画“空白”技法的美学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袁志正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4期113-115,共3页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艺术 笔墨 古典艺术 中国绘画 技法 画家 构图 “空白” 无形 表现力
下载PDF
顾恺之画论释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睿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78-80,共3页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时人才辈出。顾恺之以其高超的绘画技能和他本人相当的文化素养及超凡脱俗的气质成为东晋最伟大的绘画理论家。他在绘画中有意识... 魏晋南北朝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绘画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一时人才辈出。顾恺之以其高超的绘画技能和他本人相当的文化素养及超凡脱俗的气质成为东晋最伟大的绘画理论家。他在绘画中有意识地介入了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情操和审美情趣,并提出了"传神论",成为我国最早较完备的绘画理论。它已经较全面地接触到中国绘画的艺术规律,影响深远。其后由人物画领域发展到山水画、花鸟画等领域,一直推动着中国历代绘画的发展,促进中国绘画独特民族风格的形成,渐渐拉开了早期中国文人画理论的历史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神论 顾恺之 以形写神 传神写照 迁想妙得
下载PDF
解读恽向画论的内涵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亮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10-112,共3页
恽向对黄公望、倪瓒的评价之所以能落实到细微处,落实到笔墨上,这是基于他对黄、倪的理解深度,特别是倪瓒画中的简和逸气,黄公望画的笔墨及意境的追求上,使得其对黄、倪的绘画了解得更深更透切。恽向提出"气韵在笔而不在墨",... 恽向对黄公望、倪瓒的评价之所以能落实到细微处,落实到笔墨上,这是基于他对黄、倪的理解深度,特别是倪瓒画中的简和逸气,黄公望画的笔墨及意境的追求上,使得其对黄、倪的绘画了解得更深更透切。恽向提出"气韵在笔而不在墨",指笔乃出自天成,是决定气韵的内因;墨虽也是传达气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是附着在笔法之上的,笔是气韵生发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向 画论 逸品 笔墨与气韵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绘画"气韵生动"的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郭珂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4-166,共3页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气韵生动"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赋予新意,展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及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气韵生动 审美内涵 演变趋势
下载PDF
论气韵生动的“技”内涵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赠怡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43-46,共4页
谢赫所提的"气韵生动"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的形而上的特性,把它视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而忽视了它作为"技"的内涵。事实上从技法的角度来理解"气韵生动"更符合"六... 谢赫所提的"气韵生动"在中国艺术史上影响深远,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的形而上的特性,把它视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而忽视了它作为"技"的内涵。事实上从技法的角度来理解"气韵生动"更符合"六法"的本意,作为技法它指的是养气,属于艺术创作构思阶段,是艺术创作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和不可或缺的首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赫 刘勰 气韵
下载PDF
龙行石之气韵生——永佑寺内乾隆御制石碑的龙形纹饰及保护
9
作者 张晶群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94-96,共3页
保存于避暑山庄永佑寺内的乾隆御制石碑以其装饰精美的龙型纹饰倍受世人瞩目。这些纹饰形象丰富、造型优美、雕刻精致、气韵生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保护好这笔文化财产,是每一个文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 永佑寺 龙形纹饰 龙造型 雕刻 气韵 损坏 建议
下载PDF
中国传统音乐听觉思维探析
10
作者 宋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3期57-60,共4页
音乐听觉思维是音乐听觉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听觉思维一方面具有听觉思维的普遍性规律,一方面又因传统文化的濡染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音乐听觉思维立足于在"气"的运动中找寻"韵"的落点,"气&... 音乐听觉思维是音乐听觉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听觉思维一方面具有听觉思维的普遍性规律,一方面又因传统文化的濡染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音乐听觉思维立足于在"气"的运动中找寻"韵"的落点,"气"往复于线性思维的时间概念里,而"韵"则隐含在意象表达的空间结构中。旋律思维、节奏思维、音色思维在音腔理论与弹性拍值特有的音响形态构成中,凝淀出"气韵生动"的听觉"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思维 意象 气韵生动 造型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气韵”研究综述
11
作者 杨玉珍 聂晓玲 《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110-112,136,共4页
20世纪以来对"气韵"的研究,以80年代中期为分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期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类:对气韵内涵的研究;对气韵产生基础的研究;从中西方对比角度对气韵的研究。
关键词 古典美学 审美范畴 气韵
下载PDF
气韵与移情——中日现代美学史的一个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英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38,共8页
“气韵”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核心概念,“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重要学说。明治以来的日本学者于东西学术都作了深入钻研,在这一大语境下,产生了将“气韵”与“移情”相沟通的思想。伊势专一郎和园赖三为其发端,分别代表求同、辨异两... “气韵”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核心概念,“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重要学说。明治以来的日本学者于东西学术都作了深入钻研,在这一大语境下,产生了将“气韵”与“移情”相沟通的思想。伊势专一郎和园赖三为其发端,分别代表求同、辨异两路。其后,金原省吾、大西克礼等延续了这一议题。此类比较对不少留日学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学者或者承袭其说,或者另有发明。滕固、马采、丰子恺等以编译和介绍为主,邓以蛰、徐复观则多有独得之见。唯一确定不受日人影响而对该议题有所贡献的中国美学家当属宗白华。要对中国学者的成就作出恰切的评估,就必须具备东亚视角。气韵与移情之关系这一议题应当放在一组问题矩阵中看待,学者们的分歧与在其他基本问题上的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韵 移情 东亚 美学 画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