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自由的需要,生命的升华 被引量:6
1
作者 岳友熙 曾耀农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8-63,共6页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借助精神分析和完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指出由于艺术作品中的力的结构与人的心理“力”的结构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 ,故审美教育对实现完美人格 。
关键词 异化 审美 审美教育 自由 人格 精神家园 精神分析 艺术作品 辩证唯物主义 完形心理学
下载PDF
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4
2
作者 宋胜云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57-158,共2页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任何一种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关怀与引导,这符合社会进步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会更加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健...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任何一种职能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关怀与引导,这符合社会进步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会更加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即德才兼备的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人文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原文传递
克隆人“能做”与“应做”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窦立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2期31-33,共3页
有关克隆人的争议围绕“能做”与“应做”展开 ,“能做”与“应做”的问题实质上是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在克隆人身上的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表明 ,克隆人即使在技术上能做 ,在现实的伦理秩序层面也不应该做。这一结论并不是外界的强... 有关克隆人的争议围绕“能做”与“应做”展开 ,“能做”与“应做”的问题实质上是科技与伦理的矛盾在克隆人身上的凸显。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论证表明 ,克隆人即使在技术上能做 ,在现实的伦理秩序层面也不应该做。这一结论并不是外界的强加 ,相反 ,它是关于克隆人“能做”与“应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人 生命 精神家园
下载PDF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建标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8,共8页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 精神家园
下载PDF
疏离与退缩:论柳永羁旅行役词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
5
作者 程磊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2期21-28,共8页
柳永羁旅行役词集中展现了其文化身份的矛盾性,自陈身世的主体切入视角,使其不同于代言应歌之词,而是自述情志的为己之作,是其感性生命困境体验的直接表现形式。在表达家国乡愁主题上,柳词有回归古典传统的趋势,但突出了疏离政治本体、... 柳永羁旅行役词集中展现了其文化身份的矛盾性,自陈身世的主体切入视角,使其不同于代言应歌之词,而是自述情志的为己之作,是其感性生命困境体验的直接表现形式。在表达家国乡愁主题上,柳词有回归古典传统的趋势,但突出了疏离政治本体、放弃士大夫政治人格的特点。彰显个体感性、追求情爱人生是其文化身份的本质所在,追忆旧欢、思慕佳人成为其羁泊无据时补偿家园失落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沉溺感性而无法确立价值感的退缩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羁旅行役词 家园 疏离 退缩
下载PDF
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概念阐释 被引量:2
6
作者 乔清举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民族"的概念形成于近代欧洲,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被引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在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现实下逐步形成的现代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标志性概念,其内涵是多民族团结统... "民族"的概念形成于近代欧洲,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被引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在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现实下逐步形成的现代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标志性概念,其内涵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共同体。民族性是民族概念的深化,其内涵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民族性与现代性形成对立是对二者的内涵的误解,作为一对观察社会问题的范畴具有遮蔽的特点,需要去蔽。"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世界,其内容既包括各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每个民族所独有的具有普遍性和积极意义的观念、风俗习惯等。精神价值是一种内在价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重在建设,即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用包容的、建设性的态度,发扬文化传统固有的、永恒的内在价值,建设一种既有传统基础又有时代特点,既能解决当代问题又能为人类未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文化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有 精神家园 建设
下载PDF
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探微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时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1,共7页
想象希腊与怀念故乡构成了荷尔德林诗的两个基本主题。沿着这样两个基本主题,我们可以很好地去解读、去接近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的三个基本方面。那就是荷尔德林的诗,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对于自由、理想与美的热烈追求;可以让我... 想象希腊与怀念故乡构成了荷尔德林诗的两个基本主题。沿着这样两个基本主题,我们可以很好地去解读、去接近荷尔德林诗的精神旨趣的三个基本方面。那就是荷尔德林的诗,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其对于自由、理想与美的热烈追求;可以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以及真正的诗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护与热情拥抱;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体会到其诗思合一或"诗"与"思""相遇而同一"的审美特性。也正是在最后的这个"精神旨趣"上,荷尔德林的诗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才真正地实现了心有灵犀与"精神的相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诗 想象希腊 怀念故乡 精神家园 诗思舍一
下载PDF
张炜小说中的生态美学追求——《九月寓言》浅析
8
作者 谢建文 《平原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89-91,共3页
本文用生态美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阐释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所包含的生态美学追求,理解其“融入野地”的生命哲学和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努力。
关键词 《九月寓言》 生态美学 野地 家园
下载PDF
孔子的道德教化及对当下人们建构精神家园的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毛克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0-42,共3页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之师",他长达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教化的以德立人,以德待人,以德入世,及以德为中介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析,从中获得对构建当下人们精...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之师",他长达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教化的以德立人,以德待人,以德入世,及以德为中介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析,从中获得对构建当下人们精神家园的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精神家园 孔子
下载PDF
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综述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芸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9-81,共3页
中国20世纪90年代几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作家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以此来抵抗现代文明中的消极成分,意图建立一种集传统和现代精神的新的价值模式。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城市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终极与社会两种视角的互补——苏轼的精神奥秘
11
作者 胡山林 《殷都学刊》 2009年第3期74-78,93,共6页
苏轼是中国文化巨人,他对人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和人格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最典型的模式,给后世留下巨大影响,探索其精神构成的秘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方法上,苏轼善于从终极(宇宙)和社会两种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自由地飞翔于... 苏轼是中国文化巨人,他对人生问题的处理方式和人格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最典型的模式,给后世留下巨大影响,探索其精神构成的秘密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方法上,苏轼善于从终极(宇宙)和社会两种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自由地飞翔于天地之间,因而在思想上他能够自由地取儒道佛三家之精华,在处世上他能够超脱地与人生困境相周旋。面向宇宙的沉思打破了常规思路,解放了被日常的世俗之见所拘禁的传统思想,使迷乱的心灵得到安宁,获得一种勘破事物真相、回归心灵家园的温馨感。苏轼的人生智慧其实也是中外哲人共同共通的人生智慧,这种智慧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具有永恒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精神奥秘 终极视角 社会视角 心灵家园
下载PDF
回归家园中的守望灵魂——王英琦近十年的散文精神
12
作者 李润霞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第2期50-56,共7页
十多年来,当代女作家王英琦的"人"与"文"都发生了很大"蜕变",她的人文立场和人文精神决定了她的散文精神。以寻找和坚守精神家园为指归,她的散文创作在反俗抗俗中表现了理性内省精神、精神启蒙和灵魂救... 十多年来,当代女作家王英琦的"人"与"文"都发生了很大"蜕变",她的人文立场和人文精神决定了她的散文精神。以寻找和坚守精神家园为指归,她的散文创作在反俗抗俗中表现了理性内省精神、精神启蒙和灵魂救赎的文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精神 王英琦 守望 家园 坚守 人文立场 文学内涵 灵魂 理性 内省
下载PDF
孤独的家园
13
作者 邱贤 赵棚鸽 《兰州学刊》 2007年第S1期100-101,共2页
人具有双重身份,即自然人与社会人,但不管扮演哪种角色,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园,可是在现代社会,欲望增强了人类丧失家园的可能性。本文试图从自然与精神两方面,阐述现代人的家园危机。
关键词 自然家园 精神家园 危机
下载PDF
论废名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的差异
14
作者 刘宇凡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17-419,共3页
本文探讨了废名与其他“乡土小说”作家风格的差异。写实派乡土小说作家力求反映现实的准确与深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愚昧落后的文化;而废名的创作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筑美丽与真实的“梦”,寻求的是精神的家园。
关键词 废名 精神家园 乡土小说 20世纪20年代 创作风格
下载PDF
《诗经》田园诗的主题分析
15
作者 杨青芝 马晓艺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80-84,共5页
从描写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场景及田园情感、田园意象等几个方面探析《诗经》田园诗的主题,指出《诗经》中的田园诗是将农业生活图景与诗人情感结合构筑后世精神家园的诗歌。
关键词 《诗经》 田园诗主题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论罗大佑歌词中的乡愁情结
16
作者 张杨 王远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0-43,共4页
迄今为止,学界对抒情文学创作母题——乡愁情结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抒情文学范畴内的歌词创作中所体现的乡愁情结仍缺乏关注。而被誉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其歌词创作中的乡愁情结尤为值得研究。从罗大佑整个创作背景看... 迄今为止,学界对抒情文学创作母题——乡愁情结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于抒情文学范畴内的歌词创作中所体现的乡愁情结仍缺乏关注。而被誉为"音乐教父"的罗大佑,其歌词创作中的乡愁情结尤为值得研究。从罗大佑整个创作背景看,他通过审视家园与整个华人社会在时代中的变迁来表述自我的乡愁情怀。这种乡愁的表达折射出他对时代变革的反思与追问,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的希冀与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大佑 乡愁 中国情结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的时代塑建
17
作者 李智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6年第1期56-59,共4页
今日之中国,如诗经所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社会形态翻天覆地的变革使中国具备了旧邦新命的特点。新中国肩负民族振兴之历史使命,改革图强、奋发作为,逐步实现民族崛起。民族强盛,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塑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日之中国,如诗经所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社会形态翻天覆地的变革使中国具备了旧邦新命的特点。新中国肩负民族振兴之历史使命,改革图强、奋发作为,逐步实现民族崛起。民族强盛,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塑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光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民族复兴、国之强盛起到坚实的文化承载作用,亦助于廓清社会发展中弥漫在人们思想的疑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下载PDF
阿滢的书香人生
18
作者 田承良 《泰山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0-14,共5页
阿滢是报人、藏书家、作家,他的散文集《寻找精神家园》是他心灵的写照。文章抒发真情,体悟世理,富有文化底蕴。且文体自如,文笔轻灵,善于营造独特的生命意象。
关键词 阿滢 精神家园 文化底蕴 文体意识 意象
下载PDF
生命的呐喊与精神的呼唤——以陕军作家为例看社会变迁大潮中人对精神家园的构筑
19
作者 顾晓梅 姚明会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3-67,共5页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军作家凭借敏锐的感知再现了西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高加林们"想通过个人奋斗获取美好爱情而始终陷于两难;朱先生希望借助儒学传统来规范动荡的白鹿原,其梦想最终破灭;高老庄正遭遇现代文明的...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位陕军作家凭借敏锐的感知再现了西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高加林们"想通过个人奋斗获取美好爱情而始终陷于两难;朱先生希望借助儒学传统来规范动荡的白鹿原,其梦想最终破灭;高老庄正遭遇现代文明的碾磨而全面变迁。他们的作品皆展现了在传统理性秩序的坍塌、伦理道德沦丧之际,是继续坚守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以疗救现代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还是在创造性的转换中前进,这样一个困绕许多人心智问题。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人的创作为例来探讨社会变迁大潮中人们(特别是有良知、理性和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关于生命价值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精神家园 构筑
下载PDF
悲剧人生的溯源——萧红小说《后花园》解读
20
作者 史玉凤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1-43,共3页
秉承20年代由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流派精神,萧红显示了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不同的气质.通过<后花园>一文探讨了萧红小说对生命价值的形而上思考、童年视角的运用,以及悲剧生命的溯源,并且指出正是萧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20年代的... 秉承20年代由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流派精神,萧红显示了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不同的气质.通过<后花园>一文探讨了萧红小说对生命价值的形而上思考、童年视角的运用,以及悲剧生命的溯源,并且指出正是萧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20年代的乡土小说所禀有的地方风情上升到地域文化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价值 童年视角 悲剧人生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