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深和基质对鄱阳湖刺苦草冬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袁龙义 李伟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8年第1期55-58,100,共5页
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3个子湖(蚌湖、象湖和大湖池)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 Yan)冬芽为调查对象,了解水深和基质对刺苦草冬芽在自然种群中的分布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深的蚌湖、象湖和大湖池刺苦草冬芽平均密度分别为... 以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3个子湖(蚌湖、象湖和大湖池)的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 Yan)冬芽为调查对象,了解水深和基质对刺苦草冬芽在自然种群中的分布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深的蚌湖、象湖和大湖池刺苦草冬芽平均密度分别为(179±75.5)个/m2、(97±51.3)个/m2、(41±28.33)个/m2,3个湖泊刺苦草冬芽平均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4.06±9.35)g/m2、(12.82±8.86)g/m2、(7.06±5.12)g/m2,这些显著性差异与生境的水深具有负相关性;同时刺苦草的冬芽主要分布在10~20cm土层内,20~30cm土层内分布最少;通过土壤质地分析发现冬芽更易在粉砂型土壤基质中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基质对冬芽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 冬芽 水深 质地类型
下载PDF
4种桫椤初生叶的形态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檀龙颜 郭立波 刘保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7-960,共4页
用腐叶土培养海南白桫椤(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阴生桫椤(Alsophila latebrosa)、刺桫椤(A.spinu-losa)和滇南桫椤(A.austroyunnanensis)的孢子,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并比较了幼孢子体最初4枚叶片形态发生的详细过程,据此讨论了... 用腐叶土培养海南白桫椤(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阴生桫椤(Alsophila latebrosa)、刺桫椤(A.spinu-losa)和滇南桫椤(A.austroyunnanensis)的孢子,获得有性生殖苗.观察并比较了幼孢子体最初4枚叶片形态发生的详细过程,据此讨论了其种属划分的合理性及相关的系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白桫椤 阴生桫椤 刺桫椤 滇南桫椤 幼叶 系统学意义
下载PDF
吉林省蓝藻门星球藻属一新种
3
作者 林宜萌 肖洪兴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5-386,共2页
报道了采自吉林省五女峰的蓝藻门星球藻属一新种 ,即细棘星球藻。
关键词 星球藻属 蓝藻门 新种 吉林省
下载PDF
棘状秃发性毛发角化病 被引量:3
4
作者 马东来 石秀艳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0-342,共3页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发角化病。患者男,22岁。因头皮弥漫性毛囊角化性丘疹伴脱发10余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弥漫性瘢痕性脱发和毛囊角化性丘疹,并可见散在分布细小和稀疏的头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毛囊角化过度和轻度的毛囊周围纤...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发角化病。患者男,22岁。因头皮弥漫性毛囊角化性丘疹伴脱发10余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弥漫性瘢痕性脱发和毛囊角化性丘疹,并可见散在分布细小和稀疏的头发。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毛囊角化过度和轻度的毛囊周围纤维化,毛囊和血管周围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棘状秃发性毛发角化病的诊断。临床上,该病需与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毛囊性鱼鳞病伴脱发和畏光综合征(IFAP)、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KID综合征)和无萎缩脱毛性毛发角化病等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发角化病 秃发性 棘状
下载PDF
棘状秃发性毛囊炎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震英 张磊 +2 位作者 陈浩 薛燕宁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9-270,共2页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男,27岁。因头皮起毛囊性丘疹伴脱发7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片状不规则脱发,有萎缩性瘢痕,头皮、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广泛分布粟粒大毛囊性丘疹。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角化过度,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胶原...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男,27岁。因头皮起毛囊性丘疹伴脱发7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头皮片状不规则脱发,有萎缩性瘢痕,头皮、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广泛分布粟粒大毛囊性丘疹。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角化过度,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呈瘢痕样改变,部分毛囊破坏,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符合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炎 秃发性 棘状
下载PDF
棘状秃发性毛囊炎 被引量:2
6
作者 石秀艳 马东来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77-479,共3页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男,41岁。头面部反复出现红色脓疱性丘疹伴疼痛、脱发近41年。家族中其大姐有类似疾病。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在青春期加重,并伴有畏光、结膜干燥、睑缘炎。皮肤科检查:头皮弥漫性秃发,可见网状瘢痕形成和色... 报告1例棘状秃发性毛囊炎。患者男,41岁。头面部反复出现红色脓疱性丘疹伴疼痛、脱发近41年。家族中其大姐有类似疾病。毛囊性丘疹和脓疱在青春期加重,并伴有畏光、结膜干燥、睑缘炎。皮肤科检查:头皮弥漫性秃发,可见网状瘢痕形成和色素脱失。眉弓、上唇和下颌散在分布许多红色丘疹,有的丘疹顶端有脓疱。双侧眉毛、腋毛和阴毛大部分缺失,局部可见散在毛囊角化性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真皮可见毛囊,其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符合棘状秃发性毛囊炎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炎 秃发性 棘状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被引量:98
7
作者 宋萍 洪伟 +5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范海兰 朱慧 林勇明 张琼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3-418,共6页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 ,对 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 ,运用C、K、m 、m /m和Iδ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 ,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 ,对 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 ,运用C、K、m 、m /m和Iδ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 ,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 ,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 4种类型 ;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表现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 ;在桫椤种群生长过程中 ,分布格局从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 ;种群扩散型指数Iδ 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 尺度
下载PDF
桫椤的快速繁殖与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程治英 张风雷 +2 位作者 兰芹英 许再富 陶国达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81-188,共8页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通过孢子繁殖、无性无融合生殖和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等方式得到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幼苗。成熟的新鲜的桫椤孢子有近1年的休眠期。用50ppmGA处理孢子2—5分钟,是打破孢子休眠的较好措施。新鲜孢子在室温下寿命约...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通过孢子繁殖、无性无融合生殖和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等方式得到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幼苗。成熟的新鲜的桫椤孢子有近1年的休眠期。用50ppmGA处理孢子2—5分钟,是打破孢子休眠的较好措施。新鲜孢子在室温下寿命约8天;在10℃下贮存,孢子寿命达1年以上;而经适当干燥处理后于10℃下贮存的孢子,寿命达450天。在实验室内,控制培养条件可保存桫椤的丝状体、原叶体和孢子体。这对于不适宜低温贮藏的热带植物的保存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组织培养 繁殖 种质保存
下载PDF
赤水桫椤群落乔木层优势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李丘霖 宗秀虹 +4 位作者 邓洪平 万海霞 吴洪英 梁盛 刘邦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22-1428,共7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研究在对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基于2×2联列表的方差比率法(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研究在对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基于2×2联列表的方差比率法(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群落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桫椤和毛桐(Mallotus barbatus)。(2)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油桐(Vernicia fordi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芭蕉(Musa basjoo)与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3)14个乔木层优势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卡方检验表明桫椤与其他种群之间联结性均不显著,群落中90.10%种对的联结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只有极少数种对存在显著关联;大部分种对的AC、Ochai指数(OI)、Jaccard指数(JI)值都不高,种对间相关性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且群落负联结的种对多于正联结,处于动态演替不稳定阶段。(4)物种之间的联结性与相应的生态位重叠结合分析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现为种间正联结越强,生态位重叠越大,负联结越强,生态位重叠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乔木层 生态位 种间联结
下载PDF
桫椤濒危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33
10
作者 程治英 陶国达 许再富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0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本文观察了西双版纳生境下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生物学特性。桫椤濒危的可能原因是:1.桫椤孢子寿命短,难萌发。2.孢子—原叶体—孢子体的生活周期长,并且在丝状体、原叶体和幼孢子体阶段,无特殊结构去抵抗和忍耐一... 本文观察了西双版纳生境下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生物学特性。桫椤濒危的可能原因是:1.桫椤孢子寿命短,难萌发。2.孢子—原叶体—孢子体的生活周期长,并且在丝状体、原叶体和幼孢子体阶段,无特殊结构去抵抗和忍耐一切不利环境因子的影响。3.孢子萌发、形成配子和胚胎建成等过程对生境条件的要求严格,因此桫椤的分布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只能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林地生存下来。一旦桫椤生栖的森林遭到破坏,桫椤随之死亡。4.桫椤是木本植物,生殖周期很长,不利于生存发展。5.桫椤根很不发达,树干内部的输导系统也较原始,只能适应空气和土壤湿润的生境。6.桫椤被人为的掠夺式的砍伐。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保护这一种质资源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孢子 生物学特性 濒危植物
下载PDF
鄱阳湖沙湖越冬白鹤的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和水深的关系 被引量:33
11
作者 吴建东 李凤山 James Burnham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5-312,共8页
为了摸清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食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的资源状况和水深对白鹤活动的影响,于1999~2010年期间,对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的白鹤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刺苦草块茎和水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为了摸清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食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的资源状况和水深对白鹤活动的影响,于1999~2010年期间,对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的白鹤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刺苦草块茎和水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沙湖设置固定植物样线,每隔50~100m记录刺苦草及其块茎的数量和生物量,在视野能覆盖整个沙湖的制高点,定点观测白鹤的数量、分布和白鹤所处的水深。在这12a越冬期间,沙湖白鹤的多年总平均数量为46只,其中2002年、2006年和2009年冬季超过90只。11月至翌年1月是白鹤在沙湖比较稳定的时期,超过50只,其中12月是白鹤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120只。白鹤在沙湖的中部偏南地带活动,北部和南端的数量很少。从栖息的植被带来看,白鹤几乎全部在以苦草(Vallisneria spp.)和眼子菜(Potamogeton spp.)为优势沉水植物的区域活动。沙湖刺苦草块茎的平均干重为5.92g/m2,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干重接近或者超过12g/m2,2010年最少,仅为0.10g/m2。在1999-2010年期间,沙湖白鹤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不相关,隆冬12月至翌年1月的白鹤平均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的相关系数为r=0.231。在沙湖,有58.15%的白鹤在水深为5~27cm的环境中活动;其次,有30.63%的白鹤是在水深为40-45cm的环境中活动。而没有白鹤在旱地和水深及至腹部(46-50cm)的环境中活动。2010年鄱阳湖特大洪水对白鹤的影响比较大,发现有白鹤到草地上觅食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数量 食物 刺苦草 水深 鄱阳湖 沙湖
原文传递
孑遗植物桫椤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陈封政 向清祥 李书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6-1249,共4页
采用甲醇浸泡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法研究桫椤叶的化学成分,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别为牡荆素(vitexin)(1)、异荭草素(isorientin)(2)、芹菜素(apigenin)(3)、木... 采用甲醇浸泡提取,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的方法研究桫椤叶的化学成分,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分别为牡荆素(vitexin)(1)、异荭草素(isorientin)(2)、芹菜素(apigenin)(3)、木犀草素(luteolin)(4)、diplo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桫椤中分离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化学成分 黄酮
下载PDF
孑遗植物桫椤种群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艇 苏应娟 +3 位作者 李雪雁 郑博 陈国培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00-1205,共6页
应用 RAPD标记分析了桫椤分布在海南尖峰岭及霸王岭 ,广东塘朗山、黑石顶及大西山孑遗种群的遗传变异。 2 8个引物共检测到 1 1 8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33个 ,多态位点比率 2 7.97%。Shannon多样性、Nei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分析 ( AMOVA... 应用 RAPD标记分析了桫椤分布在海南尖峰岭及霸王岭 ,广东塘朗山、黑石顶及大西山孑遗种群的遗传变异。 2 8个引物共检测到 1 1 8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33个 ,多态位点比率 2 7.97%。Shannon多样性、Nei遗传分化和分子方差分析 ( AMOVA)结果一致显示尖峰岭种群遗传多样性最大 ,霸王岭种群次之、塘郎山种群第三 ,黑石顶种群第四 ,而大西山种群最小。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间 ;Shannon指数测出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所占比率为 79.1 0 % (基于表型频率 )和 77.85 % (基于基因频率 ) ,Nei基因分化系数 ( Gst)达 80 .69% ,分子方差分析也表明种群分化极为显著 ( Φst=0 .82 86,P<0 .0 0 1 )。桫椤的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 ,种内 Shannon多样性仅为 0 .0 641 (基于表型频率 )和 0 .1 1 2 4 (基于基因频率 ) ,总基因多样性只有 0 .0 770。另外 ,Jaccard相似性系数的 UPGMA分析结果显示 5个种群分为两个分支 :尖峰岭种群和霸王岭种群组成一分支 ;黑石顶、塘郎山和大西山种群组成另一分支 ,并且三者中前两者的遗传关系更为密切。聚类分析结果还得到主成分分析的支持。根据桫椤种群的遗传变异特点 ,初步探讨了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遗传 RAPD标记 遗传变异 孑遗植物
下载PDF
水深对刺苦草生长和繁殖策略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袁龙义 李守淳 +2 位作者 李伟 邓光 张昭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调查研究西凉湖的刺苦草(V.spinulosa)在不同水深下的生长和繁殖策略,试图弄清是否水位的变化影响刺苦草的繁殖策略,进而影响刺苦草在湖泊中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1.4~2.2 m的范围内,刺苦草有性繁殖体的生物量、有性繁殖体... 调查研究西凉湖的刺苦草(V.spinulosa)在不同水深下的生长和繁殖策略,试图弄清是否水位的变化影响刺苦草的繁殖策略,进而影响刺苦草在湖泊中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深1.4~2.2 m的范围内,刺苦草有性繁殖体的生物量、有性繁殖体的收获系数和繁殖体个数都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水深2 m以下,随着水深的增加,刺苦草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水深超过2 m后,生物量显著减少,刺苦草的有性繁殖受限.随着水位的变化,有性繁殖体的投资比率发生变化,从水深1.4 m的2.77%±0.96%到水深2 m的0.13%±0.22%;而无性分株繁殖方式水深2 m以下没有显著差异.当水深超过2 m时,无性分株数明显减少,约为492株/m2.水深不影响刺苦草的根冠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苦草 水深 生长 繁殖策略
下载PDF
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徐德静 王鹏鹏 +5 位作者 何跃军 郭能彬 张仁波 吴长榜 穆军 李崇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2-618,共7页
为探讨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该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以及植物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对黔北丹霞地貌濒危植物桫椤群落进行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Levins... 为探讨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该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以及植物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对黔北丹霞地貌濒危植物桫椤群落进行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等指数公式研究了桫椤群落中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以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罗伞、杜茎山、桫椤生态位宽度较大,Shannon Wiener和Levins指数分别为7.6076、7.3449、6.9105和0.5314、0.5931、0.6515,表明它们广布于该群落内,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2)石岩枫和川桂生态位相似比例最大,Cih值为0.998 6;(3)裂叶榕与美脉琼楠生态位重叠最大,其值为0.3365;(4)生态位宽度较高的两个树种,其种间生态位相似比例值较高,生态位重叠也较大,但由于个别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不一定相同,对环境资源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导致其间的生态位重叠与相似系比例并不一定很高;(5)从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分布格局来看,桫椤群落主要植物种群利用资源相似程度较高,生态位重叠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较低水平,表明群落内因利用相同资源或占有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均表明各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较为明显,显示桫椤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生态位重叠 丹霞地貌 黔北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孑遗植物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9
16
作者 张华 赵浩翔 徐存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68-979,共12页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和物种变迁以及地理区系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桫椤在中国地区的111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和物种变迁以及地理区系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桫椤在中国地区的111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同时综合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评估了制约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本研究还采用了响应曲线来确定环境因子的适宜值,进一步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和面积。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达0.959;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60.15×10^(4)km^(2),主要位于中国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温因子(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最干季平均温度)、降水因子(最干季降水量)和地形因子(坡度),其中最干季降水量是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桫椤的总适宜生境面积增加,高适宜生境和中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低适宜生境面积增加,桫椤的高适宜生境重心向西北方向和高纬度地区转移。研究结果将为桫椤的科学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气候变化情景 MaxEnt模型 环境因子 潜在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福建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思玉 郑世群 《云南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2,共6页
采用X2 检验、联结系数 (AC)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 (PC)等指标 ,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除少数种对外 ,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 ;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 ,下述 4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 采用X2 检验、联结系数 (AC)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 (PC)等指标 ,分析了福建省永定桫椤群落内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除少数种对外 ,绝大多数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 ;在联结性显著的种对中 ,下述 4个种对之间有较高的正联结性 :赤楠—杜茎山、蔷薇属一种—细齿叶柃、沿海紫金牛—杜茎山、青冈—冬青。表明这 4个种对间的生态习性和对环境的需求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灌木种群 种间联结 福建
下载PDF
基于GIS和Maxent模型的赤水河地区濒危植物桫椤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8
18
作者 王鑫 任亦钊 +3 位作者 黄琴 邓小兵 陈才文 邓洪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23-6133,共11页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 桫椤有“蕨类植物之王”赞誉,有“活化石”之称,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期。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目前只能在极少数的“避难所”才能寻其踪迹,而赤水河地区是当下桫椤种群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所以,了解桫椤在赤水河地区的适生区分布,对于桫椤种质资源保护、桫椤种群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桫椤在赤水河流域的80个桫椤分布点位、20个样地信息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借助ArcGIS运用Maxent模型软件预测了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综合环境因子变量贡献率、刀切法检验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对赤水河地区桫椤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桫椤的生境适宜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研究表明:(1)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极高,模型的预测结果为“极好”;(2)最暖季的降水(39.65%)、温度日平均范围(18.21%)、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12.69%)和降水量季节性变异性系数(6.87%)是影响桫椤生长和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7.42%,可见桫椤在生长过程中对降水、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3)模型预测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四川(泸州、宜宾、自贡)、重庆、贵州(遵义),在空间上存在明显连续性,从高适生区到不适生区呈辐射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虽桫椤高适生区面积高达49842 km^(2),但现状生境破碎化,人为干扰,人工植被较多等的影响会对桫椤种群造成不利影响。综上,赤水河地区桫椤适生生境面积大、连通性好,为本地区的桫椤提供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森林的人工抚育可促进桫椤种群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Maxent模型 赤水河 生境适宜性 主导环境因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两种混生苦草属植物生活史特征与共存分布格局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陈磊 叶其刚 +2 位作者 潘丽珠 徐立铭 黄宏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在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4省25个湖泊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种群进行广泛的取样调查、鉴定和查明种间共存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同园种植实验,对该属两个混生近缘种刺苦草(V.spinulosa)和苦草(V.natans)有性和无性生活... 在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4省25个湖泊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种群进行广泛的取样调查、鉴定和查明种间共存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同园种植实验,对该属两个混生近缘种刺苦草(V.spinulosa)和苦草(V.natans)有性和无性生活史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定和比较研究,探讨了种间生活史差异对种间共存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苦草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的优势物种,苦草为常见种,而密刺苦草(V.denseserrulata)仅有很少分布;2)苦草和刺苦草常混生于这些湖泊中,形成共存分布格局:刺苦草和苦草种间呈明显的的带状相间分布格局,或苦草只零星分布于刺苦草群落中;3)刺苦草和苦草有性和无性生活史特征显著不同:刺苦草为多年生,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只有有限的有性繁殖投入;相反,苦草在调查的地区为一年生,以有性繁殖为主,只进行微弱的克隆生长,且不能产生克隆繁殖器官(冬芽)。刺苦草和苦草在有性和无性繁殖生活史对策上的权衡,导致种间资源利用和竞争能力的分异而使这两个近缘种得以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草 刺苦草 克隆繁殖 繁殖策略 沉水植物 竞争共存
下载PDF
峨眉山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26
20
作者 吉也 曹孟岩 +3 位作者 白楚锋 金林琦 李畅 李萍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3-551,共9页
以峨眉山桫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以高度级(H)代替年龄级,通过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描绘其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并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其种群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峨眉山... 以峨眉山桫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以高度级(H)代替年龄级,通过建立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描绘其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并运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研究其种群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峨眉山桫椤种群结构呈现不规则金字塔形,桫椤种群内中龄级(0.6m<H≤2.1m)的数量占样本总量的58.5%,幼龄级(H≤0.6m)与老龄级(H>4.8m)分别占比12.7%和1%,幼龄个体匮乏,种群结构的维持与发展主要依靠中龄和成龄级(2.1m<H≤4.8m)个体。(2)考虑未来外部干扰下的总体数量动态指数V′_(pi)=3.027>0,种群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渐降低。(3)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前期死亡率较为平稳,但后期死亡率有较大幅度上升,表明峨眉山桫椤种群具有前期减少,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4)时间序列预测显示,桫椤种群在短暂增长过后,若不加以保护会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濒危。研究表明,峨眉山桫椤种群濒危的主要因素是幼树个体损失无法补充种群更新,建议在峨眉山设立局部自然保护区,并对幼苗进行抚育,加强对高效育种技术的研究,促进峨眉山桫椤种群的复壮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函数 时间序列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