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单能谱成像减少脊柱金属固定器伪影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钱玲玲 李真林 +1 位作者 袁元 王紫薇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2期1216-121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减少脊柱金属内固定器伪影的可能性。方法:31例后路脊柱金属内固定植入术后复查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获得100、140和120kV图像。其中颈椎9例,胸椎7例,腰椎l5例。扫描数据采用双能量软件内的单能... 目的:探讨双源CT单能谱成像技术减少脊柱金属内固定器伪影的可能性。方法:31例后路脊柱金属内固定植入术后复查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获得100、140和120kV图像。其中颈椎9例,胸椎7例,腰椎l5例。扫描数据采用双能量软件内的单能谱技术(Monoenergetic)处理,每例患者数据分别重建成64、69、88、105keV共4组图像以及主观目测图像质量最好的keV图像。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别对上述4组图像和主观目测最佳keV(OPT-keV)图像,以及平均加权120kV等图像共6组图像按照4分法进行图像质量评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别对上述各组不同keV图像的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检验评价2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结果:单能谱最佳图像评分在3分及以上者27例,平均加权120kV图像3分及以上者仅3例,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39,P〈0.01)。金属固定器CT值在不同脊柱节段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与120kV图像相比,较高单能谱值组(105keV组)图像质量改善明显(V=0.62,P〈0.001);脊柱金属内固定成像最佳单能谱值为123~144keV。结论:双能量CT单能谱技术能够有效减少脊柱内固定器金属伪影,明显改善脊柱金属内固定术后的CT图像质量,此外还可根据脊柱金属内固定所在不同脊柱节段,采用个性化的单能谱值进行后处理,使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病变 内固定器 单能谱技术 双能量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文坚 徐爱德 Sebastian Lange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12-916,共5页
目的 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 (ASEH)的发病机制、MRI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15例ASEH病人 ,男 8例 ,女 7例 ,平均 37.8岁。 5例有脊柱损伤史 ,1例有脊柱手术史 ,1例有腰硬脊膜穿刺史 ,其余 8例无特殊病史。 11例经手术证实 ,2例经CT... 目的 探讨急性硬脊膜外血肿 (ASEH)的发病机制、MRI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15例ASEH病人 ,男 8例 ,女 7例 ,平均 37.8岁。 5例有脊柱损伤史 ,1例有脊柱手术史 ,1例有腰硬脊膜穿刺史 ,其余 8例无特殊病史。 11例经手术证实 ,2例经CT引导穿刺抽吸治疗并证实 ,2例经临床相应检查及随访证实。所有病人均行矢状面SET1WI和快速SE(FSE)或SET2 WI。 12例行横轴面FSET2 WI ,8例行SET1WI。 4例行SET1WI增强扫描。结果  15例血肿共发生于 18个脊柱节段 ,其中 6例次 (6 /18)位于颈段、9例次 (9/18)位于胸段、3例次 (3/18)位于腰段。 7例次 (7/18)血肿位于硬膜囊前方 ,11例次 (11/18)位于硬膜囊后方。血肿累及 1~ 13个椎体高度 ,平均 4 .87个椎体高度。T1WI上 ,所有血肿与脊髓之间均显示有线样低信号区。T2 WI矢状面和横轴面上 ,分别有 4例(4/15 )和 8例 (8/12 )在血肿与蛛网膜下腔之间显示有低信号线。矢状面上 13例 (13/15 )血肿呈长梭形 ,横轴面上均呈双凸镜形或半圆形。SET1WI上 ,5例呈等T1信号 ,6例呈短T1信号 ,4例呈等、短T1混杂信号 ;T2 WI上 ,5例呈短T2 信号 ,10例呈短、长T2 混杂信号。 4例增强扫描无特异性。结论 ASEH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 MRI 磁共振成像 发病机制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脊柱病变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3
作者 贾宁阳 肖湘生 +2 位作者 王晨光 李惠民 万卫平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8期587-589,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于脊柱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脊柱病变患者 18例 ,其中脊柱骨折 7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2例 ,腰椎结核 2例 ,特发性脊柱侧弯 7例。所有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 ,MIP、MPR/CPR、3D SSD与 4D An gio重建 ,分析...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于脊柱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脊柱病变患者 18例 ,其中脊柱骨折 7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2例 ,腰椎结核 2例 ,特发性脊柱侧弯 7例。所有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 ,MIP、MPR/CPR、3D SSD与 4D An gio重建 ,分析不同处理后图像的应用价值。结果 :MRP/CPR应用简捷 ,可矢状、冠状观察骨性病变的部位与程度 ,但对于胸椎骨折或侧弯 ,由于受到肋骨重叠的显示而不适用于评价胸椎骨折 ;3D SSD可观察骨性结构的破坏 ,但缺乏对椎管形态的显示 ,4维重建可清晰评价脊柱骨折与脊柱侧弯的所有相关表现 ,通过调节不同密度阈值可显示出椎管内形态 ,尤其适用观察骨折、侧弯的分类与椎管的状况。结论 :多层螺旋CT可全脊柱扫描 ,其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可全面评价脊柱病变 ,4维重建可清晰评价脊柱病变的所有相关表现 ,而MIP不适用于对脊柱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病变 多层螺旋CT 应用价值 诊断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0
4
作者 闫亮 贺宝荣 +2 位作者 刘团江 贺园 郝定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83例颈胸段脊柱疾病。19例骨折、11例椎间盘病变、6例肿瘤、5例结核采用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手术;11例骨折、6例椎间盘病变、5例肿瘤、3例结核经颈前胸骨柄联合入路手术;6例骨折、3例后凸畸形采用颈胸段后方入路手术;6例骨折、2例结核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80~260 min,平均145 min;术中出血量100~3 100 ml,平均780 ml。75例术后获得随访9~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患者颈胸段脊柱生理力线恢复,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胸段脊柱疾病发生率低,但手术风险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及手术医师的熟悉程度而定,以减少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脊柱疾病 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的原因与对策 被引量:7
5
作者 曾小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发生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脊柱手术后发生SSEH 7例(病例组),选择同一期间、同一医生完成的术后未发生SSEH 30例作为对照组,2组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后发生SSEH 7例,其中...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症状性脊柱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发生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脊柱手术后发生SSEH 7例(病例组),选择同一期间、同一医生完成的术后未发生SSEH 30例作为对照组,2组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术后发生SSEH 7例,其中有3例联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右旋糖酐,5例发生于引流管拔除前。比较2组的年龄、手术节段数、术中失血量及血肿清除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神经功能恢复与血肿压迫时间及血肿清除前神经功能的关系。结果:2组年龄及手术节段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与不完全恢复患者血肿压迫时间和血肿清除前感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患者运动评分高于不完全恢复患者(P<0.05)。结论:使用抗凝药物不当、术中失血量大、引流不畅是术后硬脊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术后硬脊膜外血肿一旦发生,应尽快处理,解除神经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柱 外科手术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元气、督脉、脊柱轴”与治脊八法
6
作者 张居适 孟延丰 胡松峰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第7期565-569,共5页
基于越医名家张景岳“中兴论”和“命门学说”,传承天元经络调理术及《伤科秘诀》临证经验,创新提出“元气、督脉、脊柱轴”学说与治脊八法,并应用于脊柱疾病和脊源性疾病的诊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脊源性疾病 张景岳 伤科秘诀 传承与创新
下载PDF
脊柱相关疾病的概念及疾病谱刍议 被引量:5
7
作者 周英杰 赵勇 +2 位作者 禚汉杰 柴旭斌 谭明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5期480-483,共4页
脊柱相关疾病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从脊柱力学角度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为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开创了新的防治途径,解释了部分既往医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临床现象。临床资料及研究证实,现已有200余种疾病与... 脊柱相关疾病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从脊柱力学角度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为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和疑难病开创了新的防治途径,解释了部分既往医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临床现象。临床资料及研究证实,现已有200余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失稳有关,它涉及到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1]),应用相关理论及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相关疾病 概念 疾病谱
下载PDF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脊柱矢状位曲度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程立明 陈仲强 李子荣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3期3047-3050,共4页
目的了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应脊柱曲度状况,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与脊柱矢状曲度的关系。方法拍摄、收集27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矢状位胸腰段(T10-L2)、上胸腰段(T10-L12)及下胸腰段... 目的了解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应脊柱曲度状况,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与脊柱矢状曲度的关系。方法拍摄、收集27例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其矢状位胸腰段(T10-L2)、上胸腰段(T10-L12)及下胸腰段(T12-L2)Cobb角。用同样方法拍摄37名健康人的卧位脊柱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其T10-L2、T10-L12及T12-L2Cobb角,以作为对照组,用SPSS统计软件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对照组人群的年龄比较,t=-1.1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T10-L2,T10-L12,T12-L2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人群,WilcoxonW统计值分别为812.500,916.500及t=-8.545,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患者胸腰段后凸角度比正常人群的胸腰段后凸角度更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增大可能导致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分布发生改变,这可能是胸椎间盘退变、受损及突出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位移 脊柱疾病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青少年胸腰段半脊椎单纯后路切除的安全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永刚 王岩 +2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王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7期1881-1884,共4页
目的探讨避免手术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椎体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单纯后路胸腰段半脊椎切除治疗28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12例半脊椎位于T12,10例半脊椎位于L1,6例半脊椎位于T11... 目的探讨避免手术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椎体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单纯后路胸腰段半脊椎切除治疗28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12例半脊椎位于T12,10例半脊椎位于L1,6例半脊椎位于T11。Cobb角测量后凸角度平均75°,侧凸角度平均48℃。病人平均年龄14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半脊椎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分析本组资料术中操作的可行性、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畸形的矫正。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7 h,失血量平均900 ml。2例术中出现血气胸,其中1例经伤口引流愈合,另1例术后置胸腔管引流1周愈合。1例病人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自然愈合。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单侧肋间神经痛,未经任何治疗1周后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14%。所有病例未出现早期或晚期脊髓损伤症状和伤口感染。平均随访3.5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在最后随访时,Cobb角测量后凸角度平均19°,侧凸角度平均14°,所有病例躯干平衡。结论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操作性强,同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缩短了手术时间,明显减轻了手术创伤,矫形效果好,无严重神经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骨科外科手术 青少年
原文传递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痛的疗效评价
10
作者 张贵祥 王精兵 +4 位作者 万智勇 王悍 陈元炯 王麟川 缪竟陶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543-545,共3页
目的 介绍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痛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分析9例 6 5~ 81岁女性胸椎骨质疏松性骨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9例均以背痛、活动受限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 ,共有 12个胸... 目的 介绍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痛的临床价值。 方法 分析9例 6 5~ 81岁女性胸椎骨质疏松性骨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9例均以背痛、活动受限和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 ,共有 12个胸椎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 ,8例立即止痛 ,1例症状缓解 ,均恢复脊柱活动功能。随访 6个月 ,患者病情稳定。 结论 椎体成型术方法简单、易行 ,止痛、防止椎体进一步压缩的效果可靠 ,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骨痛 脊柱疾病 病理学
原文传递
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陈文恒 郭团茂 刘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5期471-474,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5-02诊治的49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23例行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MIS-TLIF术(单侧组),26例...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单侧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5-02诊治的49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23例行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MIS-TLIF术(单侧组),26例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MIS-TLIF术(双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结果单侧组获得10~22(13.3±3.7)个月随访,双侧组获得9~25(15.7±6.2)个月随访。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单侧组融合率91.3%,双侧组融合率9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9,P=0.480)。单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双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2,P=0.359)。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与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MIS-TLIF相似,并且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创伤更小、术后康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单侧内固定 双侧内固定 椎弓根钉
原文传递
基于干预图的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康复干预方案构建 被引量:3
12
作者 晏蓉 李素云 +6 位作者 王慧文 王星星 何燕 刘玮 李雪丹 罗婕 李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70-74,共5页
目的构建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康复干预方案,为临床康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干预图与行为改变轮理论,在循证及对11例患者半结构访谈基础上,构建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康复干预方案。结果构建的干预方案包括动机、能力、机会3个层面,教育、说... 目的构建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康复干预方案,为临床康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干预图与行为改变轮理论,在循证及对11例患者半结构访谈基础上,构建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康复干预方案。结果构建的干预方案包括动机、能力、机会3个层面,教育、说服、激励、强制、培训、环境重建等要素,以及12项具体措施。结论构建的颈椎前路术后患者康复干预方案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作为临床康复干预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疾病 颈椎前路手术 干预图 行为改变轮理论 康复干预 方案构建
下载PDF
TLIF与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金伟 徐国康 +5 位作者 屠玉兰 苏棋 沈童 张弘 陈飞 陈子航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1月65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OLIF联合...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1月65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OLIF组),30例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T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前、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与TLIF组比较,O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VAS评分、ODI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优势(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对椎间隙及椎间孔恢复更具有优势,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更快,在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 围术期相关指标
下载PDF
腰椎椎体融合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邹其声(综述) 欧阳汉斌 孙欣(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3期1744-1747,共4页
腰椎椎体融合术手术部位存在神经根、脊髓等重要结构,加上术后需要较长的卧床时间,围手术期无有效抗凝机体内血液易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高,然而过度或过早的启动抗凝治疗有导致硬膜外血肿风险,对神经功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本文总结... 腰椎椎体融合术手术部位存在神经根、脊髓等重要结构,加上术后需要较长的卧床时间,围手术期无有效抗凝机体内血液易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高,然而过度或过早的启动抗凝治疗有导致硬膜外血肿风险,对神经功能产生灾难性后果。本文总结了腰椎椎体融合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凝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对现有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局限性以及凝血状态指标的监测与评价、抗凝方案选择及其依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临床腰椎疾患围手术抗凝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融合术 围手术期 预防性抗凝 药物抗凝 物理抗凝
下载PDF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的应用效果分析
15
作者 翟洋 吴娟英 +2 位作者 杨艳艳 王朵 郭晶 《粘接》 CAS 2022年第10期81-85,共5页
临床上在对各种腰椎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患者实施一定的骨移植治疗。这植骨的过程中,以往大多选择使用患者的自体骨进行治疗,但存在二次创伤和感染以及骨量不足之处。为此,临床上一直在积极的寻找更为理想的自体骨替代材料... 临床上在对各种腰椎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患者实施一定的骨移植治疗。这植骨的过程中,以往大多选择使用患者的自体骨进行治疗,但存在二次创伤和感染以及骨量不足之处。为此,临床上一直在积极的寻找更为理想的自体骨替代材料。近年来,各种新型的生物骨材料被不断的研发出来。其中,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类型,具有力学性能好,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特点,得到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其与腰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腰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可行性。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临床应用情况分析,研究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与应用效果,总结相关的治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疾病 骨移植 纳米晶 胶原基骨材料 应用
下载PDF
督脉与脊柱相关理论关系的辨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红海 田聪 陆延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37-2239,共3页
督脉与脊柱相关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是中医脊柱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文章通过对医史文献中有关"脊"的探析和对督脉与脊柱两者理论在生理、病理及临床运用上的深入讨论,认为两者在生理及病症方面都有很多交集,尽管如此,两... 督脉与脊柱相关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一直是中医脊柱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文章通过对医史文献中有关"脊"的探析和对督脉与脊柱两者理论在生理、病理及临床运用上的深入讨论,认为两者在生理及病症方面都有很多交集,尽管如此,两者的关系尚未完全揭示,还需要有更多的文献说明和有关实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 脊柱相关疾病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脊柱源性疾病学的理论构建与人文针灸调治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蒋戈利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结合大量文献报道,首次提出"脊柱源性疾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而,从中西医融合的高度,从经络理论及脊柱生理病理、临床检诊、人文针灸治疗研究等广度,原创性提出"脊柱源性疾病学"新学科,... 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结合大量文献报道,首次提出"脊柱源性疾病"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而,从中西医融合的高度,从经络理论及脊柱生理病理、临床检诊、人文针灸治疗研究等广度,原创性提出"脊柱源性疾病学"新学科,并系统性阐述了其理论构架与人文针灸治疗学研究进展。从而,较完整地建立起了一门新的临床医学分支学科——脊柱源性疾病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源性疾病 针灸 经络 人文医学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炜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506-1507,共2页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肿瘤常用的手术路径。颈椎前路手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切除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的骨刺、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直接解除对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的压迫;二是通过椎体间植骨,使椎体间融合,达到稳定...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肿瘤常用的手术路径。颈椎前路手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切除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的骨刺、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直接解除对神经根、脊髓及椎动脉的压迫;二是通过椎体间植骨,使椎体间融合,达到稳定颈椎,消除对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动态性刺激。2007年4月~2010年8月,我院对55例患者施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护理配合及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疾病 护理配合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非融合技术:Coflex^(TM)与Wallis临床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斌 尹东 +6 位作者 王巧民 昌耘冰 詹世强 曾时兴 柯雨洪 王义生 肖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455-2458,共4页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 目的评价并比较CoflexTM和Wallis棘突间非融合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例,腰椎管狭窄同时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43例采用CoflexTM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1例,双节段2例;50例采用Wallis系统棘突间固定患者中单节段47例,双节段3例。分别采用下腰椎JOA评分系统、Oswestry残疾指数和VAS疼痛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近期疗效。结果 CoflexTM平均手术时间64.55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1.82ml;Wallis平均手术时间82.71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9.66ml。术后与术前比较,下腰椎JOA评分、Oswestry残疾指数、VAS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oflexTM与Wallis两种棘突间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EX WALLIS 非融合 棘突间固定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莫文运用调和气血法异病同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用药规律总结 被引量:8
20
作者 薛瑞瑞 许金海 +4 位作者 尹萌辰 邬学群 马俊明 叶洁 莫文(指导)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5期482-488,共7页
目的:分析莫文教授以调和气血法异病同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对莫教授治疗颈椎病和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进行统计,通过对比,分析、提炼莫教授治疗脊柱退行性疾... 目的:分析莫文教授以调和气血法异病同治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对莫教授治疗颈椎病和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进行统计,通过对比,分析、提炼莫教授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体现的中医诊疗思想。结果:颈椎病处方223张,共包含174味中药,腰椎病处方277张,共包含176味中药;颈椎病、腰椎病处方中药物功效均以活血化瘀、祛风湿、补气、补血为主;两者共有且使用频次≥60的中药有14味,分别为五灵脂、川芎、生黄芪、生甘草、秦艽、白芍、防己、当归、川乌、苍术、木瓜、香附、白术、煅瓦楞子;性味均以甘、辛、苦为主;四气归属均以温、平、寒为主;药物归经均以肝、脾、肾、肺、胃、心经为主,以肝、脾经居多。结论:莫教授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均以调和气血为治疗大法,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和气血法 脊柱退行性疾病 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异病同治 莫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