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纳米钛酸钡球形颗粒 被引量:24
1
作者 宋方平 朱启安 +1 位作者 王树峰 陈万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5-358,共4页
O引言 BaTiO2陶瓷是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及优良的铁电、压电和绝缘性能的电子陶瓷材料。不仅是重要的电子陶瓷、PTC陶瓷原料,而且也是制备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必要组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材料颗粒的大小和形貌... O引言 BaTiO2陶瓷是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及优良的铁电、压电和绝缘性能的电子陶瓷材料。不仅是重要的电子陶瓷、PTC陶瓷原料,而且也是制备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必要组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注重材料颗粒的大小和形貌,当材料的粒径达到纳米级时,材料的性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另外,这种具有纳米尺度、球形颗粒的电子陶瓷材料,可能还具有一些新的物理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BaTiO3粉体的制备方法有:固相煅烧法、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微乳液 球形粒子 钛酸钡 纳米颗粒
下载PDF
爆轰法制备球形纳米CeO_2粉末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晓杰 杜云艳 +3 位作者 王小红 阎鸿浩 江德安 曲艳东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2,共4页
采用爆轰合成的方法,以Ce(NO3)3·6H2O为原料,制得了CeO2纳米粒子。炸药采用黑索金粉,添加剂为CO(NH2)2,NANO2。爆轰产物经水洗,烘干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器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XRD结果表明,该法所... 采用爆轰合成的方法,以Ce(NO3)3·6H2O为原料,制得了CeO2纳米粒子。炸药采用黑索金粉,添加剂为CO(NH2)2,NANO2。爆轰产物经水洗,烘干后,利用X射线衍射仪器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XRD结果表明,该法所得到的CeO2为立方晶系,颗粒平均粒度为33nm。TEM图像显示其颗粒呈球形,颗粒大小主要分布在20~40nm之间,颗粒具有较好的分散性。球形纳米CeO2颗粒的形成原因有两点:(1)由于爆轰过程的快速性和急剧冷却的特点,CeO2晶粒来不及择优生长;(2)产物Na2CO3的熔点较低,爆轰时呈熔融状态包覆在CeO2晶核的周围,阻隔了CeO2晶粒的团聚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球形 纳米粒子 爆轰合成 稀土
下载PDF
高度单分散聚乙烯基倍半硅氧烷球形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6
3
作者 陈连喜 李洁 +3 位作者 李曦 翟鹏程 张江涛 张中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60-1465,共6页
在水溶液中,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为前驱体,氨水(NH3.H2O)为催化剂,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下,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高度单分散的聚乙烯基倍半硅氧烷(PVSQ)球形纳米粒子.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N... 在水溶液中,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为前驱体,氨水(NH3.H2O)为催化剂,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存在下,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具有不同粒径、高度单分散的聚乙烯基倍半硅氧烷(PVSQ)球形纳米粒子.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NH3.H2O与表面活性剂SDBS的用量对PVSQ的粒径和粒径分布影响很大,而前驱体VTES的用量对PVSQ的粒径无明显影响.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热重(TG)分析对产物的形貌、粒径和粒径分布、结构及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基倍半硅氧烷 球形纳米粒子 溶胶-凝胶法 单分散
下载PDF
球形纳米颗粒在镍基合金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界面摩擦学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宇 王德祥 +1 位作者 郭峰 栗心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456,共12页
以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 4离子液)作为纳米流体基液,以氧化铝和铜纳米颗粒分别作为高硬度类和低硬度类球形纳米颗粒的代表,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球形纳米颗粒在镍基合金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界面减摩抗磨的摩擦... 以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 4离子液)作为纳米流体基液,以氧化铝和铜纳米颗粒分别作为高硬度类和低硬度类球形纳米颗粒的代表,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球形纳米颗粒在镍基合金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界面减摩抗磨的摩擦学机理,并进一步揭示了纳米流体在砂轮磨粒/工件磨削界面润滑成膜的摩擦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镍基合金纳米流体微量润滑磨削加工中,砂轮磨粒/工件磨削界面形成了边界润滑膜。由于铜纳米颗粒硬度远低于砂轮磨粒及镍基合金工件,会在磨粒/工件界面出现压缩、剪切、铺展和分离等一系列摩擦学行为,并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这层固体膜通过减小磨粒工件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来减小切向磨削力,相较于微量润滑工况可使切向磨削力减小4.6%。由于氧化铝纳米颗粒硬度高于镍基合金工件,故在磨削过程中仍能保持原本的球形纳米结构,会在磨粒/工件界面出现滑移、滚动和抛光三种摩擦学行为,抛光划痕可增大离子液体的浸润面积,并减小磨粒工件之间的直接接触面积,“类滚珠”的滚动行为可将磨粒工件之间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从而使切向磨削力较微量润滑工况减小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微量润滑 纳米流体 球形纳米颗粒 摩擦学机制
下载PDF
纳米氩颗粒导热性能的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向恒 姜培学 刘其鑫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8-251,共4页
为了研究尺寸变化对纳米颗粒导热的影响,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固定原子壁面边界条件下,平均温度在45K、边长为3.186~12.744nm的立方形和半径为4.248~10.62nm的球形2种纳米Ar颗粒的热导率,并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 为了研究尺寸变化对纳米颗粒导热的影响,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固定原子壁面边界条件下,平均温度在45K、边长为3.186~12.744nm的立方形和半径为4.248~10.62nm的球形2种纳米Ar颗粒的热导率,并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及薄膜的模拟值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在固壁边界条件下,2种颗粒的热导率均随着尺寸的增加而趋向块体值,但均小于相同厚度、相同边界条件的Ar薄膜的热导率;球形颗粒的热导率小于边长与其半径相等的立方形颗粒的热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导率 非平衡分子动力学 立方形纳米颗粒 球形纳米颗粒
原文传递
Cu_2ZnSnS_4纳米晶的溶剂热法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2
6
作者 颜志强 魏爱香 +1 位作者 招瑜 刘俊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98-2303,共6页
利用溶剂热制备了Cu2ZnSnS4(CZTS)球形纳米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能量色散谱(EDS)和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化学组分及光学性能进行... 利用溶剂热制备了Cu2ZnSnS4(CZTS)球形纳米晶。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能量色散谱(EDS)和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化学组分及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ZTS球形纳米晶具有锌黄锡矿结构,球形颗粒的直径为190~300nm,每个球形颗粒是由很多平均尺寸大约24nm的纳米晶构成。纳米晶具有锌黄锡矿结构,其禁带宽度约为1.55eV。同时研究了反应前驱溶液中不同量的硫脲和氯化锌对所制备的CZTS纳米颗粒的结构、原子组分比和形貌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溶剂热 Cu2ZnSnS4 球形纳米颗粒 光学性能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non-spherical nanoparticles in turbulent flow of ventilation chamber considering fluctuating particle number density 被引量:1
7
作者 Ruifang SHI Jianzhong LIN +1 位作者 Hailin YANG MingzhouYU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3期317-330,共14页
The Reynolds-averaged general dynamic equation(RAGDE)for the nano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 is derived,including the contribution to particle coagul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fluctuating concentration.The equat... The Reynolds-averaged general dynamic equation(RAGDE)for the nano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function is derived,including the contribution to particle coagul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fluctuating concentration.The equation together with that of a turbulent gas flow is solved numerically in the turbulent flow of a ventilation chamber with a jet on the wall based on the proposed model relating the fluctuating coagulation to the gradient of mean concentration.Som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relating the fluctuating coagulation to the gradient of mean concentration is reasonable,and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ontribution to coagulation resulting from the fluctuating concentration in such a flow.The changes of the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M_(0) and the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dg are more obvious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jet,but less obvious in other areas.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initial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m00,the values of M_(0)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particle sizeσdecrease,but the value of d_(g) increases.The decrease in the initial particle diameter leads to the reduction of M_(0) andσand the increase in d_(g).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Reynolds number,particles have few chances of collision,and hence the coagulation rate is reduced,leading to the increase in M_(0) andσand the decrease in d_(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spherical nanoparticle fluctuating particle concentration ventilation chamber particle distribution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Non-spherical Colloidal Silica Nanoparticle and Its Application on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of Sapphire 被引量:4
8
作者 KONG Hui LIU Weili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9年第1期86-90,共5页
Non-spherical colloidal silica nanoparticle was prepared by a simple new method, and it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hape morphology were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 and the Focus Ion Beam(FIB) ... Non-spherical colloidal silica nanoparticle was prepared by a simple new method, and it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hape morphology were characteriz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 and the Focus Ion Beam(FIB) system. This kind of novel colloidal silica particles can be well used in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 of sapphire wafer surface. And the polishing test proves that non-spherical colloidal silica slurry shows much higher material removal rate(MRR) with higher coefficient of friction(COF) when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large spherical colloidal silica slurry with particle size 80 nm by DLS. Besides, sapphire wafer polished by non-spherical abrasive also has a good surface roughness of 0.460 6 nm. Therefore, non-spherical colloidal silica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the CMP field because of its higher MRR and better surface rough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OIDAL silica nanoparticle NON-spherical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SAPPHIRE WAFER
下载PDF
模板法制备磷酸铁锂纳米颗粒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苑 阮丁山 +1 位作者 曾勇 张莹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154,158,共5页
以球孔碳为模板,通过一步法和两步法合成了纳米磷酸铁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扣电测试表征材料的性能。相比一步法,两步法合成的磷酸铁锂晶粒更小,各项电化学性能更好。结果显示:两步法磷... 以球孔碳为模板,通过一步法和两步法合成了纳米磷酸铁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扣电测试表征材料的性能。相比一步法,两步法合成的磷酸铁锂晶粒更小,各项电化学性能更好。结果显示:两步法磷酸铁锂的放电比容量在1C放电比容量为136mAh/g,循环后,比容量无明显衰减;而一步法磷酸铁锂1C放电比容量为108.9mAh/g,循环后比容量迅速衰减到100mAh/g以下。晶粒大小对于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具有关键影响,而模板有利于控制磷酸铁锂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 球孔碳模板 纳米颗粒 一步法 两步法
下载PDF
聚苯胺吡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
10
作者 钱保茵 王月蓉 +2 位作者 向玲 王炳杰 李雅丽 《化工科技》 CAS 2021年第5期63-67,共5页
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以聚乙二醇-4-叔辛基苯基醚为表面活性剂,n(苯胺)∶n(吡咯)=1∶1,氧化剂c(过硫酸铵)=8 mmol,t=10 h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苯胺吡咯(PACP)球形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差热分析进行表征,结果... 通过化学氧化聚合法,以聚乙二醇-4-叔辛基苯基醚为表面活性剂,n(苯胺)∶n(吡咯)=1∶1,氧化剂c(过硫酸铵)=8 mmol,t=10 h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苯胺吡咯(PACP)球形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分光光度、差热分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粒子平均尺寸为150 nm、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分散性良好;1491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为聚吡咯中吡咯环的特征吸收峰;约225和750 nm为PACP的最大紫外吸收峰;PACP纳米粒子的热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氧化聚合法 聚苯胺吡咯球型纳米粒子 制备 表征
下载PDF
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的合成及其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
11
作者 刘苏莉 韩敏 +3 位作者 唐亚文 屠闻文 包建春 戴志晖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61-1468,共8页
在丙酮/水混合溶剂中,以氯代十六烷基吡啶为结构导向剂,水合肼还原PdCl42-,制得了直径范围在30~50nm之间的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实验表明,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对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加该表面活性剂时,... 在丙酮/水混合溶剂中,以氯代十六烷基吡啶为结构导向剂,水合肼还原PdCl42-,制得了直径范围在30~50nm之间的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实验表明,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对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加该表面活性剂时,得到的是实心Pd纳米粒子;而丙酮主要影响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尺寸.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在0.5mol/LH2SO4+0.5mol/LHCOOH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结果表明,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修饰电极在酸性溶液中电催化氧化甲酸的峰电流约为180mA/mg,明显优于实心Pd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峰电流为120mA/mg),且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 丙酮 甲酸催化氧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