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病微生物标本培养前涂片革兰染色镜检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林智杰 陈瑜 《社区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270-272,共3页
目的如何及时有效的筛除不合格标本,发现标本留取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十分重要。微生物标本培养前进行革兰染色涂片镜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致病微生物标本培养前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02-01-2018-11-30辽... 目的如何及时有效的筛除不合格标本,发现标本留取过程中的污染情况十分重要。微生物标本培养前进行革兰染色涂片镜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致病微生物标本培养前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02-01-2018-11-30辽宁健康产业集团本钢总医院送检的微生物标本239例,痰液标本117例,尿液标本87例,其他标本如脓液、胸腔积液、腹水等35例,先进行革兰染色涂片镜检,对理想标本及污染标本进行评定,并鉴定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分析涂片镜检中微生物检出情况,比较涂片镜检与微生物培养结果的相符性。结果本组239例符合涂片镜检与微生物培养要求的标本,其中检出微生物共计87例(36.4%),标本来源为痰液44例(50.6%),尿液18例(20.7%),其他分泌物25例(28.7%),痰液、尿液、其他分泌物涂片镜检与微生物培养结果符合率分别为72.7%、83.3%和56.0%。结论在实施致病微生物培养前进行标本涂片镜检,对于早期排除不合格标本,提高标本采集效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微生物 标本培养 涂片 革兰染色 镜检
原文传递
妊娠期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2
作者 卫蔷 张力 +1 位作者 刘兴会 吴琳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2期218-223,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感染的临床特征、围生结局及临床处理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11月1日与2017年2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2例LM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这2例LM感染孕妇的临...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感染的临床特征、围生结局及临床处理经验。方法选择2016年11月1日与2017年2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2例LM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这2例LM感染孕妇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妊娠期情况、妊娠期LM感染诊治情况及围生期结局。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对妊娠期LM感染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及处理、对母儿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进行复习、总结。结果 (1)本组2例LM感染孕妇的妊娠期情况为:No.1孕妇于本院建卡,No.2孕妇于外院建卡,2例孕妇均于建卡医院接受正规产前检查,均有巴氏消毒牛奶食用史,入本院治疗前,均出现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血常规检查结果均异常。(2)妊娠期LM感染诊治情况:No.1孕妇通过宫颈分泌物培养结果提示中量LM感染,确诊为妊娠期LM感染;No.2孕妇通过血培养及产时取宫颈分泌物培养结果提示LM呈阳性,确诊为妊娠期LM感染。2例孕妇均接受足够剂量美罗培南(1g/次×3次/d×14d)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并出院。(3)围生期结局:No.1孕妇于晚孕期发生LM感染,因早产临产、胎儿宫内窘迫,进行急诊剖宫产分娩术,其分娩的新生儿血培养及痰培养结果均提示LM呈阳性。因该例新生儿并发症多、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抢救,于出生后第9天死亡。No.2孕妇于中孕期发生LM感染,胎死宫内后难免流产。结论孕妇LM感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伴有发热,表现为流感样症状,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但是孕妇LM感染对胎儿及新生儿有致命危险。因此,临床提高对妊娠期LM感染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有效治疗,可明显改善妊娠期LM感染母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利斯特菌 单核细胞增生 妊娠结局 无菌标本培养 流行病学特征 孕妇
原文传递
2007-2009年武汉地区儿童血培养中肠球菌属的分离现状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余星 鲍连生 +1 位作者 虞涛 刘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57-2359,共3页
目的了解近3年来武汉地区儿童血培养中肠球菌属的分离现状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医院2007-2009年住院患儿血培养中分离的肠球菌属,按照CLSI推荐的方法和判断标准,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资料用WHONET5.3软件... 目的了解近3年来武汉地区儿童血培养中肠球菌属的分离现状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医院2007-2009年住院患儿血培养中分离的肠球菌属,按照CLSI推荐的方法和判断标准,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资料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 614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肠球菌属503株,3年平均分离率为1.69%,其中以粪肠球菌为主,占51.89%,其次为屎肠球菌,占21.47%;屎肠球菌在肠球菌属中的分离比例逐年上升,2007-2009年分别为13.33%、17.13%、27.13%;503株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部敏感,粪肠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敏感性高,屎肠球菌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比粪肠球菌高。结论武汉地区儿童血培养中肠球菌属以粪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的分离率逐年升高,且其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两者对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外的常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在治疗儿童血液中肠球菌属感染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肠球菌属 耐药分析 儿童
原文传递
934株自血培养分离致病菌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崔颖鹏 唐蕾 +1 位作者 唐冰 曾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41-543,共3页
目的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到2005年自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致病细菌的耐药状况和菌群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血培养报阳后转种血平板,用VITEK-60鉴定所分离致病菌,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4年间血培养共分离出... 目的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2年到2005年自血培养标本中分离的致病细菌的耐药状况和菌群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血培养报阳后转种血平板,用VITEK-60鉴定所分离致病菌,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4年间血培养共分离出934株病原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是该院引起血液感染的主要致病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最高,而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敏感性最高。结论血液感染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应重视导致血液感染致病菌的病原学研究,以利于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感染 血培养 药敏试验 病原学研究
下载PDF
微型切削器获取鼻息肉组织在呼吸上皮细胞培养中的意义
5
作者 王玉林 庞康 《浙江医学》 CAS 2008年第10期1056-1057,1063,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用微型切削器收集鼻息肉组织并进行鼻息肉上皮细胞培养的方法。方法A组自制鼻息肉组织收集瓶,通过微型切削器于手术时收集切除的鼻息肉组织,采用气-液界面(ALI)的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对鼻息肉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并与B组手术... 目的介绍一种用微型切削器收集鼻息肉组织并进行鼻息肉上皮细胞培养的方法。方法A组自制鼻息肉组织收集瓶,通过微型切削器于手术时收集切除的鼻息肉组织,采用气-液界面(ALI)的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对鼻息肉上皮细胞进行培养。并与B组手术时常规钳取鼻息肉组织进行上皮细胞培养的方法的对照。结果A组细胞培养后第5天观察见沉入底部滤膜上的上皮细胞贴壁并形成单层,形态良好,边缘清晰,折光性能强,呈鹅卵石状,纤毛细胞纤毛摆动活跃,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至第14天时,细胞生长良好,纤毛细胞数有所增加。两组间各观察阶段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各时点上皮细胞电阻及电位值也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在鼻息肉上皮细胞培养实验中,利用微型切削器收集鼻息肉组织,可以扩大鼻息肉标本的来源,是一种可行而且有效的方法,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息肉 收集 标本 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