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锦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49
1
作者 范文宏 张博 +1 位作者 张融 邓宝山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8,共5页
用5步提取法分析了锦州湾14个样点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结果表明,Cd主要分布在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Zn和Pb主要分布于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Cu主要分布在有机硫化物结合态;Cr、Ni主要结合于残渣态中。对Hakanson潜... 用5步提取法分析了锦州湾14个样点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形态。结果表明,Cd主要分布在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Zn和Pb主要分布于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Cu主要分布在有机硫化物结合态;Cr、Ni主要结合于残渣态中。对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作了改进,结合了地球化学形态对生物毒性的影响,得出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的污染评价结果类似。锦州湾西南角海域生态危害极高,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依次为Cd>Zn>Pb>Cu。按风险等级和区域分布将锦州湾划分为4个生态风险功能分区,沿东北方向生态风险随距离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形态特征 潜在生态风险 锦州湾
下载PDF
云南阳宗海砷的分布与来源 被引量:45
2
作者 张玉玺 向小平 +5 位作者 张英 陈玺 刘景涛 王金翠 张媛静 孙继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768-3777,共10页
通过采集阳宗海水体、沉积物样品并测定砷的总量及形态组成,分析了水体、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评价了砷的污染现状,计算了人为贡献率与湖中砷的储存量,并调查了砷的来源.结果表明,2010年4月阳宗海水体中总砷含量介于71.96~101.2μg... 通过采集阳宗海水体、沉积物样品并测定砷的总量及形态组成,分析了水体、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评价了砷的污染现状,计算了人为贡献率与湖中砷的储存量,并调查了砷的来源.结果表明,2010年4月阳宗海水体中总砷含量介于71.96~101.2μg·L-1,且随着水深的增加而略有升高.溶解态砷在68.14~96.72μg·L-1之间,其中As(Ⅲ)占32%.水中砷的健康危害风险度在4.77×10-4~6.66×10-4a-1的范围内,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威胁.沉积物中砷含量介于6.05~396.49 mg·kg-1.0~2、2~4、4~6、6~8及8~10 cm沉积物中砷的平均含量依次为155.66、52.01、29.78、19.22、17.52 mg·kg-1.表层0~2 cm沉积物砷的累积程度最高,地累积指数最高达5级.随着深度增加,砷的累积程度显著降低.沉积物中砷的各种形态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残渣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随着深度增加,砷的生物可利用态比重逐渐减小,残渣态的比重明显增大.表层0~2 cm沉积物砷的人为贡献率最大,平均为81.94%.随深度增加,人为贡献率显著降低.目前,阳宗海水体与沉积物中的砷储存总量为70.65 t,人为贡献量占砷总储存量的82.68%,这其中主要来自南岸的磷肥厂.同时,东岸的高尔夫球场及北岸的火电厂、温泉也对阳宗海砷的累积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分布特征 人为贡献 阳宗海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1
3
作者 郭鹏然 雷永乾 +3 位作者 蔡大川 张涛 吴锐 潘佳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84-691,共8页
分析了广州市4个不同来源的城市污水处理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考察了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和生物可利用性,并分别利用风险评价指数(RAC)和固废重金属毒性浸出方法评价了污泥中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和浸出毒性风险.结果表明,污泥样品中Cu... 分析了广州市4个不同来源的城市污水处理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考察了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和生物可利用性,并分别利用风险评价指数(RAC)和固废重金属毒性浸出方法评价了污泥中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和浸出毒性风险.结果表明,污泥样品中Cu、Cr、Pb和Zn含量较高,不同来源污水处理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差别较大.污泥样品中重金属绝大部分以非稳定态存在,酸性污泥中可迁移的酸溶态重金属比例较高.由单一萃取结果,1 mol·L-1NaOAc溶液(pH 5.0)和0.02 mol·L-1EDTA+0.5 mol·L-1NH4OAc溶液(pH 4.6)分别对酸性和碱性污泥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具有较好的萃取能力.污泥酸性越强,其中生物可利用态重金属比例越大.污泥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使其处于高生态危害风险程度;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使酸性污泥大多处于极高危害风险程度,而使碱性污泥大多处于中等危害风险水平.除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外,污泥样品中重金属具有高的浸出毒性风险,萃取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态后,污泥仍具有高浸出毒性风险,但由于浸出毒性风险降低使部分污泥可进行填埋处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污泥 重金属 形态特征 生态危害风险 浸出毒性
原文传递
湛江湾红树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特征、生态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罗松英 邢雯淋 +3 位作者 梁绮霞 邓子艺 刘显兰 全晓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8-358,共11页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湛江湾重金属污染物入海量逐年增加,沿岸红树林湿地承受着愈来愈大的环境压力。为了解湛江湾红树林表层(0-15 cm)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对湾内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的质...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湛江湾重金属污染物入海量逐年增加,沿岸红树林湿地承受着愈来愈大的环境压力。为了解湛江湾红树林表层(0-15 cm)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对湾内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的质量分数、赋存形态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BCR提取法分析重金属形态特征,运用基于总质量分数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基于形态学的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法与风险评估编码法进行风险评价,并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除Cr、Pb外,其余6种重金属的质量分数平均值均超过雷州半岛土壤环境背景值;8种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37.24%-108.19%之间。(2)As、Hg以残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Cd、Zn以酸提取态为主要赋存形态,Cu、Ni、Pb以可还原态为主要赋存形态,Cr、Ni以可氧化态为主要赋存形态。(3)8种重金属元素非残渣态所占比例排序依次为Cd>Cu>Ni>Zn>Pb>Cr>As>Hg,其中Cd、Cu、Ni、Zn、Pb、Cr的非残渣态所占比例均超过70%,说明重金属元素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再次释放风险较大;非残渣态质量分数高值区出现在NHD和GHCL站位,说明这两个区域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活性较高,重金属污染问题应引起重视。(4)湛江湾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RI均值为273.076,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而总体RSP值为5.79,表现为重度污染。从空间分布看,各站位重金属元素为中度至重度污染;其中NHD站位重金属污染程度最高,RSP值为11.97,与非残渣态空间分布特征一致。(5)多元统计结果表明,湾内红树林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主要与生活排污、养殖排污和工业排污有关,其次为自然风化产物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形态特征 风险评价 因子分析 湛江湾
下载PDF
新兴技术的物种特性及形成路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宋艳 银路 《管理学报》 2007年第2期211-215,共5页
基于新兴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物种形成的基本理论,阐明了新兴技术的物种特性;同时,在进行生物进化与技术演化的相关概念对比的基础上,类比物种形成方式对新兴技术形成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每一条路径下形成的各类新兴技术的特点和... 基于新兴技术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物种形成的基本理论,阐明了新兴技术的物种特性;同时,在进行生物进化与技术演化的相关概念对比的基础上,类比物种形成方式对新兴技术形成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每一条路径下形成的各类新兴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针对每一种特定的新兴技术作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技术 物种形成 特性 路径
下载PDF
厦门市郊区PM_(2.5)和PM_(10)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方宏达 陈锦芳 +3 位作者 段金明 陈进生 林清杰 陈少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72-1877,共6页
开展气溶胶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有利于探析大气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进一步评估大气重金属的环境和健康毒理效应.基于此,该研究采用BCR 连续提取法结合ICP-MS 测定了厦门市集美区2014 年4 月至2015 年3 ... 开展气溶胶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有利于探析大气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进一步评估大气重金属的环境和健康毒理效应.基于此,该研究采用BCR 连续提取法结合ICP-MS 测定了厦门市集美区2014 年4 月至2015 年3 月为期1 年的PM2.5、PM2.5-10(粒径大小在2.5-10 μm 之间的颗粒物)及其中不同形态金属Al、Cr、Mn、Ni、Cu、Zn、As、Cd、Pb 的含量.结果发现集美区PM2.5、PM10 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0.52±20.48)和(82.48±22.42) μg·m^-3,PM2.5/PM10 比值稳定在40%-70%之间,二者的质量浓度和比值均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重金属形态特征结果显示集美区PM2.5、PM2.5-10 中的Al、Cr、As 的存在形态以残渣态为主;金属Ni、Cu、Zn、Cd、Pb 则大量存在于弱酸提取态中,其来源受人为影响显著.这些金属中Pb 和Cd 的富集系数(EF)和生物利用有效系数(K)最高,易迁移进入生物体内,毒性危害高.生物有效性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溶胶粒径的减小,非残渣态的重金属含量增高,K 值变大,可迁移转化能力增强,说明PM2.5 中的重金属对生物的毒性高于PM2.5-10 中的,该现象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重金属 形态特征 生物可利用
下载PDF
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秦樊鑫 吴迪 +3 位作者 黄先飞 杨昱 许凯 庞文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59-2865,共7页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测定了黔西北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样品氟含量及氟的形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氟含量为314~3558mg/kg,平均为945mg/kg,高于全国土壤全氟平均含量(453mg/kg).不同类型供试土壤中全氟含量高低顺序为:棕壤和褐土(分别... 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测定了黔西北高氟病区茶园土壤样品氟含量及氟的形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氟含量为314~3558mg/kg,平均为945mg/kg,高于全国土壤全氟平均含量(453mg/kg).不同类型供试土壤中全氟含量高低顺序为:棕壤和褐土(分别为1118和1114mg/kg)〉黄棕壤(908mg/kg)〉黄壤(681mg/kg).供试土壤中不同形态氟含量以残余态最高,其平均含量为940mg/kg;其次为有机束缚态氟,平均含量为7.82mg/kg,处于氟污染较高水平,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铁锰结合态氟也较高,平均含量3.99mg/kg;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均较低,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98,1.14mg/kg.由此可见,土壤中氟形态大部分均以残余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可被茶树叶吸收的水溶态氟和可交换态氟含量均不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可交换态氟只与水溶态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59^**),而水溶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40^*,0.226^*,0.229^*),有机束缚态氟与铁锰结合态氟、残余态氟和全氟也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57^**,0.312^**,0.320^**),水溶态氟与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氟形态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不明显,仅有机束缚态氟与土壤有机质呈弱负相关.本研究可为该区域土壤氟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土壤氟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分布特征 茶园土壤 高氟病区
下载PDF
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颖 孙文 +7 位作者 刘吉宝 解立平 魏源送 朱利英 张俊亚 吴晋峰 赵洪桥 徐长贵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7-227,共11页
以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选择19个点采集表层(0~20 cm)沉积物,并选择其中3个点采集沉积物柱芯,分析沉积物中As、Cd、Cu、Mn、Ni、Pb、Zn共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对重... 以北运河流域沙河水库为研究对象,选择19个点采集表层(0~20 cm)沉积物,并选择其中3个点采集沉积物柱芯,分析沉积物中As、Cd、Cu、Mn、Ni、Pb、Zn共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风险评价编码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合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形态分析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各区域重金属与北京土壤背景值相比富集倍数均值排序依次为点源污染区>库心区>库下游>南沙河>库上游>北沙河,分别为2.57倍、2.06倍、1.97倍、1.95倍、1.87倍、1.85倍;库心区和北沙河入库口的柱状样呈现随深度变化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污染评价结果显示,As为中度或偏中污染,其余重金属无污染或污染较轻,所有采样点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为轻度生态危害.As、Cr、Cu的形态多为残渣态,生物有效性低,Mn、Zn虽含量较低,但生物有效性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推测沉积物中各种重金属污染来源相似,主要由外源混合废水输入,并且沉积物中重金属与营养盐及有机质呈显著相关,表明其可能均来自点源污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污染评价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应用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仪研究黔北黑色页岩储层孔隙及矿物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坤阳 杜谷 +3 位作者 杨玉杰 董世涛 喻晓林 郭建威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4-639,共6页
页岩储层研究已经成为页岩气研究的重点,页岩组构特征的特殊性使得页岩储层发育纳米/微米级孔隙。岩石及矿物中的纳米/微米级空隙是黔北黑色页岩的结构组分之一,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方法由于分辨率及放大倍数的限制无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 页岩储层研究已经成为页岩气研究的重点,页岩组构特征的特殊性使得页岩储层发育纳米/微米级孔隙。岩石及矿物中的纳米/微米级空隙是黔北黑色页岩的结构组分之一,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方法由于分辨率及放大倍数的限制无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进行观察;核磁共振等仪器虽能准确测试页岩储层的孔隙度,但是无法获得孔隙的形貌及分布特征等信息。本文整合扫描电镜微区分析与X射线谱学分析的优点,运用Hitachi S-48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与IE250X-Max50牛津能谱仪组合,对黔北黑色页岩储层中矿物的分布、形态特征及矿物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发现黑色页岩中发育微裂缝、纳米/微米级粒内溶孔;通过X射线能谱发现黑色页岩矿物主要有伊利石、石英、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白云母、白云石等。黔北黑色页岩中裂隙直径为 0.1~20 μm,其中主要分布在1~5 μm,均大于甲烷分子直径(0.414 nm),因此可作为天然气的运移通道与储集空间。此外通过X射线能谱仪对黔北黑色页岩中的石英、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等脆性矿物进行分析,发现石英的含量(9.1%~78%)较高,伊利石(17.6%~25.5%)等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所以该页岩具有很高的脆性,易产生裂缝,可为游离气提供运移通道及储集空间,提高页岩气的产能及储量,进而为黔北地区储层评价及预测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 牛蹄塘黑色页岩 扫描电镜 X射线能谱仪 形态特征 矿物组成
下载PDF
兰坪金顶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Zn、Cd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瑞萍 王安建 +5 位作者 曹殿华 高兰 耿诺 赵以辛 邹为雷 修群业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6-133,共8页
通过连续提取法测定兰坪金顶铅锌区土壤中Zn、Cd的形态含量,笔者等分析了污染物的分布、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金顶矿区土壤中Zn、Cd总量大范围超标,Zn的水溶态含量为n·100μg/g,离子交换态为n·10μg/g,残渣态、活性铁锰... 通过连续提取法测定兰坪金顶铅锌区土壤中Zn、Cd的形态含量,笔者等分析了污染物的分布、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金顶矿区土壤中Zn、Cd总量大范围超标,Zn的水溶态含量为n·100μg/g,离子交换态为n·10μg/g,残渣态、活性铁锰态、碳酸盐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为n·102μg/g,Cd的水溶态含量为n·10-2μg/g,其他各态基本在同一数量级为n·100μg/g,部分地区Zn离子交换态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级)中总量标准1倍以上,而Cd离子交换态含量平均是Ⅲ级总量标准的5倍,Cd污染要更加严重。污染及形态分布受矿体展布、地形、矿业活动、地表径流等的影响。Zn、Cd的环境有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与碳酸盐态之和)含量比较高,对兰坪矿区及沘江流域具有潜在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 金顶铅锌矿 形态分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区土壤中Pb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瑞萍 王安建 +5 位作者 曹殿华 耿诺 高兰 邹为雷 赵以辛 修群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8,共7页
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兰坪金顶铅锌矿区土壤中Pb的形态含量,通过地统计方法分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化学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顶矿区土壤中Pb大范围严重超标,按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级),Pb的中位值超标1.77倍,平均值超标约19倍。... 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定兰坪金顶铅锌矿区土壤中Pb的形态含量,通过地统计方法分析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化学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顶矿区土壤中Pb大范围严重超标,按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Ⅲ级),Pb的中位值超标1.77倍,平均值超标约19倍。插值分布图显示Pb的污染及形态分布受矿体空间展布、地形变化、矿业活动、地表径流等的影响,其中水溶态Pb受植被和水系影响更大。土壤中Pb形态含量依次为残渣态>碳酸盐态>活性铁锰态>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环境有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与碳酸盐态之和)含量比较高,对兰坪矿区及沘江流域具有潜在的巨大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 重金属 形态分析 分布特征 兰坪金顶
下载PDF
虾蛄可食组织中镉和砷的形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艳芳 康绪明 +4 位作者 宁劲松 翟毓秀 尚德荣 丁海燕 盛晓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82-287,共6页
为揭示虾蛄可食组织中镉和砷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分别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虾蛄可食组织(肌肉和性腺)中镉和砷的总量及其形态。结果显示,虾蛄对镉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实验采集的样... 为揭示虾蛄可食组织中镉和砷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分别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虾蛄可食组织(肌肉和性腺)中镉和砷的总量及其形态。结果显示,虾蛄对镉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实验采集的样品可食组织中总镉超标率达100%且总镉含量与雌雄性别无相关性,其中性腺组织中总镉含量约为肌肉组织的10倍,形态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中毒性最高的无机离子态镉占总镉百分比低于20%,且各组织中的无机离子态镉与总镉呈显著正相关。虾蛄可食组织中总砷含量较高且与雌雄性别无相关性,性腺组织中的总砷含量普遍高于肌肉组织。实验采集的所有虾蛄样品可食组织中均检出三价无机砷和五价无机砷,部分样品和组织中检出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其中肌肉组织中无机砷含量最高为0.46 mg/kg,未超出国家标准限量值,无机砷占总砷百分比范围为1.71%~6.14%,可食组织中无机砷含量与总砷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砷甜菜碱是虾蛄可食组织中的主要砷形态。因此针对虾蛄高富集镉和砷的特性,亟需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镉和砷的生物利用率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标准限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蛄 形态分析 分布特征
下载PDF
14种本土草本植物对污染土壤铅形态特征与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白彦真 谢英荷 +2 位作者 陈灿灿 张小红 柳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6-140,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铅(0,500,1 000,1 500mg/kg)处理下,14种草本植物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不同植物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差异很大,藜、新麦草在各铅浓度处理下土壤交换态铅含量均<对照<其余12种植物,且土壤残...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铅(0,500,1 000,1 500mg/kg)处理下,14种草本植物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不同植物对土壤铅形态的影响差异很大,藜、新麦草在各铅浓度处理下土壤交换态铅含量均<对照<其余12种植物,且土壤残渣态铅为所有植物中最高,在1 500mg/kg铅处理下分别为717.74,700.45mg/kg,表明二者有着较强的钝化土壤铅的能力,可用于铅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和植被恢复。红叶苋、绿叶苋各处理下交换态铅含量均为所有植物中最高,在1 500mg/kg铅处理下,分别达71.39,69.40mg/kg,分别为对照的3.7,3.6倍;土壤残渣态铅和全铅显著低于对照,为14种植物中最低,在1 500mg/kg铅处理下,全铅含量分别为1 372,1 388mg/kg,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9%和6.8%,说明二者有溶解土壤铅的作用,可用于铅污染土壤的活化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 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下载PDF
吉林省西部氟病区苏打盐碱土氟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金华 王玉军 +2 位作者 杨靖民 赵兰坡 张忠庆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58-564,共7页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17 mg/kg,低于全国土壤氟背景值和对照黑土,但是其生物有效性强,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13.73、8.49 mg/kg,均高于对照黑土。土壤剖面中,残余态氟和全氟含量呈40~60 cm>0~20 cm>20~40 cm;铁锰结合态氟分布较均匀;其他形态氟则随着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交换态氟与其他形态氟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各形态氟相互转换的过渡形式。pH与水溶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态氟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酸钙、CEC分别与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呈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有效磷与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分别与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低苏打盐碱土pH是降低氟生物有效性的首选方法。通过对以上土壤参数进行分析,为今后降低该区域土壤中氟的生物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态 分布特征 土壤剖面
下载PDF
中国巨蚓科蚯蚓的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蒋际宝 邱江平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74-1082,共9页
截至2017年中国已记录巨蚓科蚯蚓579种(亚种),优势类群为远盲蚓属(Amynthas)与腔蚓属(Metaphire),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联合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可较好地探讨中国巨蚓科蚯蚓的起源、分化与扩散。本文概... 截至2017年中国已记录巨蚓科蚯蚓579种(亚种),优势类群为远盲蚓属(Amynthas)与腔蚓属(Metaphire),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联合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可较好地探讨中国巨蚓科蚯蚓的起源、分化与扩散。本文概述了中国巨蚓科蚯蚓物种的起源、分化时间以及扩散历程,探讨了受精囊孔、盲肠形状等重要特征的演化,分析了现行分类系统的缺陷。多项研究表明,中国巨蚓科主要类群的祖先起源于中南半岛,于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初期进入中国,在新生代得以繁荣发展;受精囊孔的对数或位置是多起源的,盲肠形状演化中有祖征重现的现象,故使用少数形态特征进行类群划分的现行分类系统有待改进。此外,中国巨蚓科蚯蚓的具体演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因此,在未来研究中整合形态特征、分子数据与地理格局、地质历史及环境因子等信息,定量分析类群演化与古地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全面厘清中国巨蚓科蚯蚓演化的具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蚓科 蚯蚓 起源 物种分化 特征演化
原文传递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heavy metal(loid)s at a lead smelting site 被引量:10
16
作者 Chuxuan Li Mu Li +4 位作者 Jiaqing Zeng Shanxin Yuan Xinghua Luo Chuan Wu Shengguo Xu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00-609,共10页
Heavy metal(loid)s contamination is a constant issue at smelting sites.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loid)s in the soil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 Heavy metal(loid)s contamination is a constant issue at smelting sites.It i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loid)s in the soil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remediation strategies of non-ferrous smelting sites.In this study,203 soil samples from 57 sites were collected in a typical lead smelting site.The finding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b,Zn,Cd,and As contamination in soil sampl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loid)s showed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the contaminated soil areas of Pb,As,Cd,and Zn were 99.5%,98.9%,85.3%,and 72.4%,respectively.Pb,Cd,and As contamination of the soil reached a depth of 5 m,which migrated from the surface to deep soil layers.The leaching contents of Zn,Pb,and As decreased obviously in 3-4 m soil layer,but the leaching content of Cd was still high,which indicated the high migration of Cd.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the proportion of acid soluble fraction of heavy metal(loid)s decreased,and the residual fraction increased.The acid soluble fraction of Cd accounted for a higher proportion,and As mainly existed in reducible and residual fractions in soil.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migration factor,the migration of heavy metal(loid)s in soils were ordered as Cd>Zn>Pb>As.The outcomes are advantageous for risk reduction and site remediation for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elting sites Heavy metal(loid)s Spatial distribution Chemical speciation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子牙新河下游湿地土壤重金属垂直分布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津 刘汝海 +3 位作者 金嘉欣 丁雪 冯衍舒 单华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044-2050,共7页
2014年秋季在子牙新河下游湿地采集柱状土壤样品,分析了Cd、Zn、Cu、Pb的垂向分布特征,利用Tessier连续浸提法,分析了典型湿地N1、N3、B3的重金属形态.研究结果表明,Cd、Zn、Cu、Pb含量垂向分布差异性比较大,波动幅度比较大,多数点位Cd... 2014年秋季在子牙新河下游湿地采集柱状土壤样品,分析了Cd、Zn、Cu、Pb的垂向分布特征,利用Tessier连续浸提法,分析了典型湿地N1、N3、B3的重金属形态.研究结果表明,Cd、Zn、Cu、Pb含量垂向分布差异性比较大,波动幅度比较大,多数点位Cd、Cu、Zn在11—19 cm深度处出现峰值,可能与过去金属的输入和周期性淹水有关.Zn、Cu、Pb形态分布为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Cd形态分布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有机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Cd的生物有效性较高.湿地淹水条件影响到湿地重金属Cd的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垂直分布.Cd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于湿地土壤中,其百分含量占53.2%,而重金属Zn、Cu、Pb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于湿地土壤中,其百分含量均高于60%.根据风险评价编码法(RAC)对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风险评价,风险顺序为:Cd>Zn>Cu>Pb,因此重金属Cd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重金属 垂直分布 形态特征
下载PDF
3种菊花茶中6种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及溶出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义钧 《光谱实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59-962,共4页
按照传统的花茶饮用方法对杭白菊茶、野菊花茶、贡菊茶3种菊花茶中钙、镁、铁、锰、铜、锌6种元素进行浸取;用0.45μm微孔滤膜分离浸取液中的可溶态和悬浮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此3种菊花茶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进行... 按照传统的花茶饮用方法对杭白菊茶、野菊花茶、贡菊茶3种菊花茶中钙、镁、铁、锰、铜、锌6种元素进行浸取;用0.45μm微孔滤膜分离浸取液中的可溶态和悬浮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此3种菊花茶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菊花茶中6种元素的提取率在12.4%—80.4%之间,可溶态在水浸液中的比率在74.3%—96.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菊茶 野菊花茶 贡菊茶 微量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初级形态 溶出特性
下载PDF
黄石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污染及其化学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玮玲 肖文胜 +4 位作者 张家泉 付桂珍 占长林 洪明 姚虎东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2-37,共6页
2012年5月在黄石市采集了17个大气降尘样品,利用修正的BCR连续提取技术,借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了7种重金属元素各形态的含量。结果显示,Cu、Pb、Cd、Zn、Mn、Fe、Co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 674.19 mg/kg、949.30 mg/kg、41.35 mg/kg... 2012年5月在黄石市采集了17个大气降尘样品,利用修正的BCR连续提取技术,借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了7种重金属元素各形态的含量。结果显示,Cu、Pb、Cd、Zn、Mn、Fe、Co总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 674.19 mg/kg、949.30 mg/kg、41.35 mg/kg、2 122.53 mg/kg、986.78 mg/kg、28 028.89 mg/kg和465.95 mg/kg,降尘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以Cu、Pb、Zn和Cd最为突出。重金属形态特征及生物有效性与环境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降尘中Fe和Co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Cd主要以弱酸态形式存在,Cu、Pb、Zn和Mn主要以弱酸态和可还原态形式存在,其中Cd、Pb、Zn、Cu、Mn、Co有50%以上可能发生迁移,易被生物利用,对环境有较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重金属 形态特征 环境风险
下载PDF
南三岛土壤-红树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迁移转化规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罗松英 李秋霞 +3 位作者 邱锦坤 邓素炎 李一锋 陈碧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09-1416,共8页
位于海陆缓冲带的红树林湿地是重金属污染物重要的源与汇。为探究红树林土壤-红树植物系统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累积及迁移规律,揭示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的关系,以湛江南三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对表层土壤和红... 位于海陆缓冲带的红树林湿地是重金属污染物重要的源与汇。为探究红树林土壤-红树植物系统对重金属污染物的累积及迁移规律,揭示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吸收富集能力的关系,以湛江南三岛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对表层土壤和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的8种重金属质量分数与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生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分析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转移特征,结合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南三岛红树林土壤中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表现为锌(Zn)>铜(Cu)>铬(Cr)>铅(Pb)>镍(Ni)>砷(As)>汞(Hg)>镉(Cd),8种重金属的平均质量分数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从形态特征看,除砷(As)和汞(Hg)外,其余6种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含量比例均大于70%,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潜力。(2)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红树各部位的累积存在差异,总体上根部的质量分数最高;且红树的富集能力与转移能力并非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土壤中铬(Cr)和镍(Ni)有效态含量较高,但在白骨壤体内累积不明显,主要与土壤中该元素以相对较为稳定的可氧化态为主有关;而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含量较高则可以促进红树林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3)白骨壤对镉(Cd)和汞(Hg)这两种元素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作用,且白骨壤在研究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可作为红树林湿地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4)南三岛红树林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与植物体内重金属质量分数的相关系数表明,红树根部铬(Cr)、镍(Ni)和铅(Pb)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有效态呈正相关,其余元素为负相关;茎部砷(As)和铅(Pb)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有效态呈正相关,其余元素为负相关;而叶片中铬(Cr)和锌(Zn)与土壤中该元素的有效态呈负相关,其余元素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 重金属 形态特征 转移系数 生物富集系数 红树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