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20年我国主要城市PM_(2.5)和O_(3)污染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运江 雷若媛 +3 位作者 崔世杰 王红丽 陈敏东 盖鑫磊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029-2042,共14页
近些年,我国已采取了系列严格的减排措施,旨在治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本文基于国家空气环境监测网络地面观测数据,侧重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PM_(2.5)和O_(3)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2015~2020年PM_(2.5)整体呈逐... 近些年,我国已采取了系列严格的减排措施,旨在治理大气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本文基于国家空气环境监测网络地面观测数据,侧重分析了我国主要城市PM_(2.5)和O_(3)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2015~2020年PM_(2.5)整体呈逐步下降趋势,而O_(3)在2015~2019年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在2020年部分地区有下降趋势.结合气象要素数据,利用KZ(Kolmogorov-Zurbenko)滤波耦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排放与气象条件影响因素对典型城市PM_(2.5)和O_(3)长期分量趋势的贡献,其中排放对二者的贡献分别约为63%~93%和40%~80%.冬季PM_(2.5)/CO与NO_(2)/SO_(2)由负转为正比例关系,表明在当前的减排情景下,氮氧化物对该季节PM_(2.5)主要二次组分形成的贡献潜势可能在增加.O_(3)与PM_(2.5)相关性系数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分布特征,例如夏季普遍高于其他季节,东南部和中东部明显高于西北部地区.此外,二者间的相关性系数与拟合斜率呈正比例关系,其比值在夏季整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受减排的影响,在PM_(2.5)-O_(3)相互作用机制中PM_(2.5)对O_(3)生成的抑制作用可能在呈逐年减弱的趋势.在夏季大气光化学过程较强时段,典型城市O_(3)与NO_(2)的拟合曲线在2020年呈现明显的左下偏移,可能反映出本年减排对O_(3)下降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臭氧 时空趋势 减排 协同治理
原文传递
基于OCO-2卫星的中国人为碳排放时空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2
作者 高顺 欧金沛 +2 位作者 黄晓蕾 黄英剑 谢纪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24-7035,共12页
利用OCO-2碳卫星二氧化碳柱浓度(XCO_(2))数据,结合时空克里格和XCO_(2)异常计算方法,研究2015~2021年中国地区XCO_(2)异常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XCO_(2)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21年中国地... 利用OCO-2碳卫星二氧化碳柱浓度(XCO_(2))数据,结合时空克里格和XCO_(2)异常计算方法,研究2015~2021年中国地区XCO_(2)异常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定量分析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XCO_(2)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21年中国地区XCO_(2)异常在时间上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尤其在冬季会出现显著的波峰,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布.基于OCO-2卫星的XCO_(2)异常空间分布与人为排放清单基本一致,特别在大空间尺度和高排放地区,XCO_(2)异常值更能有效地展示人为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省级尺度下,GDP、地方财政支出、人口、汽车保有量等因素影响因子对XCO_(2)异常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GDP的相关性和贡献度占比最高,分别是0.56和0.46,与此同时,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也对XCO_(2)异常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卫星遥感在检测中国地区人为碳排放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子分析的研究上具有可行性,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碳减排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O-2碳卫星 人为碳排放 时空变化趋势 XCO_(2)异常
下载PDF
青弋江流域水质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吴转璋 耿天召 +1 位作者 伍震威 王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8期79-83,86,共6页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青弋江流域7个监测断面2017—2019年6项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了流域的主要水质指标,得出青弋江流域的综合水质状况和水质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弋江流域整体水质为优,...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青弋江流域7个监测断面2017—2019年6项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了流域的主要水质指标,得出青弋江流域的综合水质状况和水质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弋江流域整体水质为优,主要水质指标为NH_(3)-N和TP;下游因工业污染源较多,水质最差,上游主要污染源为林地腐殖质等带来的N、P污染,随着水体自净中游水质优于上游;汛期由于雨水冲刷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加重,水质劣于其他月份,随着对流域污染源排放管控的加强,流域水质随时间推移呈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弋江 单因子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时空变化趋势
下载PDF
“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
4
作者 赖迪智 陈漾 +1 位作者 李列波 何杰旭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7期4-6,共3页
基于“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数据,重点分析了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PM_(2.5)、PM_(10)、NO_(2)、SO_(2)、CO均达到... 基于“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数据,重点分析了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明显,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PM_(2.5)、PM_(10)、NO_(2)、SO_(2)、CO均达到“十三五”时期最低水平,O_(3)则呈现出由郊区向中心城区逐渐扩散的特征,并逐渐成为首要污染物;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较大改善,2020年优良断面比例较2016年大幅提高23.1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实现清零;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酸雨问题得到大幅改善,降水pH略有上升,酸雨频率大幅下降。本研究有助于为“十四五”时期广州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变化 环境空气 地表水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1989-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动态趋势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唐成艳 甘文烨 +6 位作者 徐斌 陈长艳 储敏 梁璟 李斌 董爱虎 周红霞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4-278,共5页
目的 探测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的时空动态趋势.方法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应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1989-2006年广西乙脑发病资料进行时空动态趋势分析.结果 反距离加权插值地图直观显示... 目的 探测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的时空动态趋势.方法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应用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对1989-2006年广西乙脑发病资料进行时空动态趋势分析.结果 反距离加权插值地图直观显示,1989-2006年广西乙脑时空格局可分为4个阶段:1989-1996年高发区聚集在桂东南地区;1997-1998年呈离散分布;1999年高发区又重新聚集到灵山、浦北、博白等桂南地区;2000-2006年高发聚集区转移到桂西北地区.回顾性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探测到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以109°54′E、22°28′N的浦北县为中心,辐射半径45.24 km,集中于1999年的一级时空聚集区(LLR=253.25,P=0.001,RR=4.62);以105°23′E、24°68′N的隆林县为中心,辐射半径199.85km,始于2000年止于2006年的次级时空聚集区(LLR=75.91,P=0.001,RR=1.88);以110°94′E、24°03′N的昭平县为中心,辐射半径229.12 km,始于1989年止于1996年的次级时空聚集区(LLR=46.29,P=0.001,RR=1.16).结论 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可定量探测乙脑的时空动态趋势,1989-2006年广西乙脑高发时空聚集性由桂东南及桂南地区向桂西北地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地理信息系统 时空重排扫描统计量 时空趋势
原文传递
卫星遥感解译湖泊蓝藻水华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炼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7-652,共6页
蓝藻水华是全球性的水环境健康问题,对水华暴发过程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卫星遥感因具有大范围、周期性观测的特点,被广泛地用于湖泊蓝藻水华的时空动态监测.本文指出在利用遥感对湖泊蓝藻水华进行研究时,需要... 蓝藻水华是全球性的水环境健康问题,对水华暴发过程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卫星遥感因具有大范围、周期性观测的特点,被广泛地用于湖泊蓝藻水华的时空动态监测.本文指出在利用遥感对湖泊蓝藻水华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的4个问题:(1)湖泊水体中泥沙等信号对藻华存在干扰;(2)大气程辐射及水陆边界影响藻华特征提取结果;(3)卫星数据的有效观测频次影响获取的藻华时空变化趋势;(4)卫星遥感难以实现藻华暴发区的叶绿素浓度准确反演.本文分析了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建议相关的研究工作者在选用合适的遥感数据及方法时,对它们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卫星遥感 光谱特征 大气校正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中国2001至2021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7
作者 张萌 唐于钦 +2 位作者 唐浩民 毛霜严 邓丹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年第11期1472-1478,共7页
目的多维量化并剖析中国高等教育2001至2021年"质""量"并进的发展轨迹,为构筑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方法基于中国2001至2021年教育宏观统计数据,构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该体系囊括教育条件、财... 目的多维量化并剖析中国高等教育2001至2021年"质""量"并进的发展轨迹,为构筑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方法基于中国2001至2021年教育宏观统计数据,构建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该体系囊括教育条件、财力支撑、办学保障、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6个维度。运用TOPSIS-熵权法、总体分异指数、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法测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与空间分异,并引入障碍度分析模型对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评测。结果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速度为2.85%。空间分布呈聚集性,东部形成的热点区稳定且"溢出"效应显著,同时西部地区正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平均障碍度为18.46%),生均图书、生均固定资产、校均国外技术引进项、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课题投入经费、校均R&D课题数与R&D课题投入人员是中国及各省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结论资源共享和联动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撑作为保障,高等教育各主体须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区域间联动发展、相互协同、共同进步促成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提升 时空趋势 政策发展
原文传递
气象监测数据的时空特征分析与建模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晓晓 孔云峰 《地理空间信息》 2009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尝试对美国爱荷华州东部66个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的月均最低气温数据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和建模。将时空数据分解为时空趋势和时空残差两部分,使用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模拟气温的时空趋势,分析模型参数和残差的时空特征,探索时空数据建... 尝试对美国爱荷华州东部66个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的月均最低气温数据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和建模。将时空数据分解为时空趋势和时空残差两部分,使用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模拟气温的时空趋势,分析模型参数和残差的时空特征,探索时空数据建模方法。案例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内所有站点的时间序列特征较一致,可采用一个趋势性和周期性模型表达。同时残差部分具有一定的时空自相关特征,建议开发一个简单方法进行时空数据插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温度 时空数据 时空趋势 自相关分析
下载PDF
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气候生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威 王学林 +3 位作者 杨太明 蒋跃林 柳冬青 王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6-283,共8页
为找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稻限制气象因子,提高研究区水稻现实生产力,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13个站点198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生长季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气候生产潜力(Y_(... 为找出江淮分水岭地区水稻限制气象因子,提高研究区水稻现实生产力,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13个站点1980—2016年逐日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对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生长季光合生产潜力(Y_(Q))、光温生产潜力(Y_(T))、气候生产潜力(Y_(W))及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淮分水岭地区Y_(Q),Y_(T)与Y_(W)总体呈下降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随时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江淮分水岭地区Y_(Q),Y_(T)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均沿分水脊线阶梯状平行分布。江淮分水岭分水脊线西北侧为Y_(Q),Y_(T)高值区,脊线附近地区为Y_(Q),Y_(T)中值区,脊线东南侧为低值区。江淮分水岭地区西南部及东北部Y_(W)高、中部Y_(W)低。气候资源利用率在空间分布表现为自西向东递增。降水、日最高气温和参考作物蒸散是影响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最主要的3个气象因子。本研究可为江淮分水岭地区一季稻种植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资源利用率 时空变化趋势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时空趋势分析
10
作者 张元 陈耀 《管理科学与研究(中英文版)》 2023年第10期77-85,共9页
计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探索甘肃省农业绿色增长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利用SBM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计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探索甘肃省农业绿色增长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利用SBM超效率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Grgis软件分析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和生产率的变化来源。(1)甘肃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技术进步是主要的增长动力,技术效率波动不大;(2)甘肃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43%,年平均值为1.131;(3)甘肃省14个市州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陇东南地区>河西地区>中部地区;最后从立足于甘肃省内各区域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SBM超效率模型 ML生产率指数 时空趋势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时空演变趋势研究
11
作者 刘学成 杨军 +5 位作者 申锦鹏 彭晓涛 王小立 李旭涛 赵强 张玉琼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9-590,共12页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水平不断下降且空间分布不均的特性日益凸显。而电力系统维持频率稳定的能力与系统等效惯量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明确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时空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动...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水平不断下降且空间分布不均的特性日益凸显。而电力系统维持频率稳定的能力与系统等效惯量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明确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时空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电力系统等效惯量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首先,明确新能源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概念及有效惯量组成,并分析惯量响应过程;其次,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在考虑地域、技术进步率、综合成本等多因素影响下,对中国各地区光伏、风电、火电、水电、核电2025—2060年间的装机容量进行预测;最后,基于预测数据,对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所预测装机容量结果符合长期发展目标,计算所得电力系统等效惯量水平直观体现了在考虑虚拟惯量与否的情景下中国整体与各区域的变化趋势,可为规划各区域新能源发展,确定低惯量区域惯量补偿措施,保障频率安全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惯量 惯量响应 系统动力学模型 装机容量预测 时空演变趋势
下载PDF
1978-2017年西藏高原冻融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廖莹 范继辉 +1 位作者 李怡颖 程根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5-1046,共12页
西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冻土区,研究土壤的冻融变化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变化及评估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西藏高原气象站1978-2017年日均气温数据,计算了空气的冻结和融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 西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冻土区,研究土壤的冻融变化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变化及评估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西藏高原气象站1978-2017年日均气温数据,计算了空气的冻结和融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由34个气象站点代表的近40年西藏高原冻结指数范围在386.8~886.1℃·d,融化指数范围在1960.3~2521.5℃·d;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都随时间波动变化,但趋势相反:其中冻结指数倾向率为-9.2℃·d·a^(-1),呈下降趋势;融化指数倾向率为11.1℃·d·a^(-1),呈上升趋势。冻融指数的变化趋势表明西藏高原具有暖化的特点。冻结指数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规律,而融化指数则在中南部和东部出现高值中心;西藏高原西北地区冻结指数下降速率较东南地区更快,融化指数则在西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内呈现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西藏高原冻融指数受经纬度、海拔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海拔是影响冻融指数变化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气候变化 冻结指数 融化指数 时空变化趋势 气温 海拔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灏 胡佳琪 +2 位作者 崔雅静 杨楠 蔡创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共7页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育和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淮安市为研究区,通过在时间维上拓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的遥感指数法,计算... 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有助于揭示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育和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淮安市为研究区,通过在时间维上拓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的遥感指数法,计算了2000—2018每年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并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Hurst趋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时空演变趋势,结合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解译探索了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淮安市大部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的增长趋势持续性较弱,而水土保持增长趋势持续性较强;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区域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域,减少区域主要发生在建筑用地等非生态用地区域;③淮安市耕地和林地等植被覆盖区域占比基本不变,甚至随着建筑用地占比的增加而稍有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植被活力的增强,具体表现为植被绿度和植被生产力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时空演变趋势 Hurst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近50年辽宁省大雨与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亮亮 曹永强 朱明明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6,共8页
选取1965—2014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研究区大雨与暴雨事件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大雨天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增大趋势为主,80年代起转为减少趋... 选取1965—2014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和普通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对研究区大雨与暴雨事件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大雨天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以增大趋势为主,80年代起转为减少趋势。大雨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主要呈现增大趋势,中间时段以减少趋势为主。暴雨天数和暴雨强度在1984年以后均呈现稳定的增加趋势。2大雨与暴雨事件的周期变化具有一致性特征,均存在34年左右的主周期和19年左右的次周期。3大雨与暴雨事件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由辽东南(丹东为中心)向辽西北(朝阳为中心)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此外,从空间趋势变化来讲,除大雨天数外的其他指标在全省范围内均以增加为主,辽宁省西北部地区洪涝灾害风险较小,防洪减灾工作应重点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雨事件 暴雨事件 变化趋势 空间分布 辽宁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