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概念探源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怀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51,共12页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想文化所涌现的声势浩大的“空间化转向”,既给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认识视野,也对其提出了尖锐的理论挑战。只有赋予历史唯物主义以空间化视角,才能理解当今世界最新现实。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概念并没...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思想文化所涌现的声势浩大的“空间化转向”,既给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认识视野,也对其提出了尖锐的理论挑战。只有赋予历史唯物主义以空间化视角,才能理解当今世界最新现实。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概念并没有现成的经典文本与理论来源可以遵循,需要进行一番艰苦细致的前提性批判与内在逻辑重新建构工作。其中,前提性批判的重点首先在于反思与检讨传统教科书中著名的物质体论式的空间概念;其次是批判社会空间论或社会结构论概念,其目的在于纠正经济决定论与地理决定论的误解;再次是阐述空间化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建构的可能性。在这一理论过程中,生产实践特别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概念是基始的,而资本积累的逻辑是其主体部分。本文在简要反思传统空间观的局限性的基础上,集中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马克思的社会关系再生产概念、社会有机体理论、历史性自然观,以及“以时间消灭空间”论断中潜在的空间化思想。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历史观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化转向 辩证唯物主义空间观 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概念 当代形态
下载PDF
时间混沌与空间感知的辩证:《无可慰藉》中的形式空间化叙事解读
2
作者 王妍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2期95-104,共10页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具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空间感知。在其小说《无可慰藉》中,结构的开拓、叙述的无序、时空的游离等“形式空间化”的超现实流写作技法为读者展示了石黑一雄独具特色的空间叙事风格。对无序的时间与有序的空间...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具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空间感知。在其小说《无可慰藉》中,结构的开拓、叙述的无序、时空的游离等“形式空间化”的超现实流写作技法为读者展示了石黑一雄独具特色的空间叙事风格。对无序的时间与有序的空间之辩证关系的解读,可帮助读者越过空间的物理障碍,进入作品中人物的视角和意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家限知型内视角的叙事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可慰藉》 石黑一雄 形式空间化 空间叙事
下载PDF
空间关系构式研究——以英语V+up构式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绪可望 杨忠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31,共6页
本文认为基于Langacker等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可以对语言中表达空间关系的构式进行概念语义的研究。对英语V+up构式的个案研究表明,通过隐喻映射,V+up构式可以构成原型性的构式集合。在概念整合的基础上,基础性的V+up构式可以整合成更加... 本文认为基于Langacker等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可以对语言中表达空间关系的构式进行概念语义的研究。对英语V+up构式的个案研究表明,通过隐喻映射,V+up构式可以构成原型性的构式集合。在概念整合的基础上,基础性的V+up构式可以整合成更加复杂的构式并形成构式网络系统。对V+up构式概念语义的分析还可以为构式中某些象征单位的语法化规律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验证和发展Lakoff的形式空间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射体和界标 概念语义分析 形式空间化
原文传递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 被引量:108
4
作者 侯兵 黄震方 徐海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77,共8页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现有研究分析了文化空间的哲学意义,并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而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探讨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文章综述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从物质维度...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现有研究分析了文化空间的哲学意义,并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而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探讨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文章综述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的三重视角,分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了文化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文化旅游 空间形态 启示
下载PDF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 被引量:69
5
作者 龙迪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109,共8页
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问题关注较多,对空间问题着力甚少。在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空间形式”的探讨中,其“空间”非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 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问题关注较多,对空间问题着力甚少。在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空间形式”的探讨中,其“空间”非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这种“空间”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构成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要件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系列。小说的空间形式必须建立在时间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叙事的秩序;只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也是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空间形式 叙事结构 时间
下载PDF
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72
6
作者 韩冬青 顾震弘 吴国栋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4,共7页
从气候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认知出发,基于建筑、气候、能耗的辨证关系,提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4个层级,进而从微气候调节的场地总体形态、气候和能量管理的空间类型与形态组织、单一空间的气候针对性设计和性能导向的外围护结构... 从气候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认知出发,基于建筑、气候、能耗的辨证关系,提出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4个层级,进而从微气候调节的场地总体形态、气候和能量管理的空间类型与形态组织、单一空间的气候针对性设计和性能导向的外围护结构与空间分隔4个层级分别探讨了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主要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公共建筑 气候适应性 空间形态 设计方法
原文传递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 被引量:54
7
作者 仝德 冯长春 邓金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7-446,共10页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 以城中村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深圳为研究对象,分析原特区91个城中村占地规模、建设总量、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空间形态演化模式和形成原因。发现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一般规律,但受历史渊源和体制限制又表现出特殊性:原始规模不具区位差异;发展初期以土地有限蔓延为主,空间形态开始表现区位差异;快速发展期开发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趋势,靠近城市中心的城中村主要通过提高建筑层数扩大建设规模,城市边缘区城中村通过平面和立面共同扩张增加建设规模;发展成熟阶段的城中村启动以降低建筑密度为主的改造从而提升单位面积土地收益。研究成果可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式进行补充,而且可为政府管理城中村制定措施提供建议——不能无视城中村作为一类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诉求和演化趋势,应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和不同层次居民住房需要,引导城中村空间形态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空间形态 演化特征 深圳特区
原文传递
城市空间形态紧凑度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赵景柱 宋瑜 +1 位作者 石龙宇 唐立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338-6343,共6页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急剧变化给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带来诸多问题,使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深入了解城市景观的格局演变过程和机理,并构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评价模型对于...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急剧变化给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等带来诸多问题,使相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深入了解城市景观的格局演变过程和机理,并构建适宜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评价模型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紧迫需求。在Thinh等提出的城市紧凑度算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评价指标,即标准化紧凑度指数(normalized compactnessindex,NCI)。NCI将圆形区域作为标准度量单位,实现测算结果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面积因素对评价结果所带来的影响,因而便于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不同时段间的城市空间形态紧凑程度的比较分析,为城市空间形态紧凑程度的定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城市 空间形态 评价模型 标准化紧凑度指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城市CBD空间形态量化研究——中国CBD发展量化研究之二 被引量:45
9
作者 杨俊宴 吴明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5,共8页
从CBD的区位、布局、活力三个方面入手对CBD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通过大量基础条件相近的国内CBD案例的量化比较,明确由相同条件决定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可以明确在条件差异前提下CBD不同发展模式,进而揭示CBD发展演化的深层次规律。
关键词 CBD 空间形态 量化研究
下载PDF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句法研究初探--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 被引量:49
10
作者 徐会 赵和生 刘峰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以南京市固城镇蒋山何家-吴家村为例,科学理性地解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探寻村民活动与空间形态的关系,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系统保护和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 保护与发展
下载PDF
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49
11
作者 刘丽梅 吕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3-208,共6页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点) 空间结构 分布特征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与多尺度空间协同优化——以上海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46
12
作者 陈小鸿 周翔 乔瑛瑶 《城市交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30,37,共12页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的发展历程及问题,以轨道交通对都市圈不同区位和不同增长模式的适配程度为切入点,提炼空间—交通互动作用在出行时间与活动空间、时间尺度与空间形态、新城发展与区域城镇格局、交通设施与增长形态四个方面的规律。根据上海市2040年总体规划的目标,针对都市圈核心功能区、通勤圈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布局特征,确定多模式轨道交通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网络形式等系统设计准则和策略导向。最后,提出一小时时间约束的上海都市圈交通廊道识别、节点选择和枢纽体系设计方法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规划 轨道交通网络 空间形态 多模式 空间—交通互动作用 上海都市圈
下载PDF
芜湖燃煤电厂周边土壤中砷汞的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2
13
作者 方凤满 杨丁 +1 位作者 汪琳琳 蒋炳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9-113,共5页
探讨了芜湖燃煤电厂周边随距电厂水平方向、垂直剖面土壤中砷汞总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中砷汞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As、Hg的变幅分别为3.821~19.264mg/kg,0.025~1.696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6.671mg/kg和0.... 探讨了芜湖燃煤电厂周边随距电厂水平方向、垂直剖面土壤中砷汞总量及形态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土壤中砷汞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As、Hg的变幅分别为3.821~19.264mg/kg,0.025~1.696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6.671mg/kg和0.212mg/kg。As、Hg含量总体分布特征为:距电厂1km处最大,距电厂1km距离内次之,距电厂1km以外,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其中汞随距离衰减明显。土壤汞含量在东南-西北(SE-NW)主导风向上明显大于东北-西南(NE-SW)非主导风向,而As含量在不同风向上基本无差异;土壤汞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明显减少,而砷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中砷主要以硫化物态和残渣态存在,而汞以残渣态和腐殖酸结合态为主。表层土中As、Hg与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砷汞 空间分布 形态分布
下载PDF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变耦合——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 被引量:43
14
作者 焦华富 杨显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98-1009,共12页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案例,借助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以Arc GIS空间分析、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两个方面测度了煤... 以安徽省淮南市为案例,借助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和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以Arc GIS空间分析、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两个方面测度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耦合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在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2产业结构通过生产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起着推动作用,两者间的耦合协调性较强,耦合度介于0.5~0.65之间,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维持在0.99以上,处于中度耦合良好协调状态。3城市空间对产业结构的响应度经历了增高、降低、再次升高的变化过程,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低的"U"型特征。本文还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的空间效应和环境效应入手,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耦合机理,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是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中生产要素通过空间效应作用实现的自我修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空间形态 耦合 煤炭资源型城市 淮南市
原文传递
基于分形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35
15
作者 庄至凤 姜广辉 +2 位作者 何新 曲衍波 张翠玉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34-1546,共13页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特点。基于分形理论,在总体与部分两个层次上对2004—2012年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其动态变... 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对二者的综合分析可更好地考察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特点。基于分形理论,在总体与部分两个层次上对2004—2012年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合理优化及空间形态稳定性提高相关对策。研究表明,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和形态分形特征显著。全区尺度上,聚集维数、关联维数随时间变化而减小,形态维数值持续增大,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呈聚集发展态势,空间结构自组织不断优化,但形状特征日趋复杂,稳定性降低;分乡镇尺度上,部分乡镇存在空间结构松散、关联性较弱等问题。未来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居民点体系内各要素关联度,促进空间结构优化;并科学编制乡村土地利用规划,降低土地利用空间发展的随意性。研究可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结构 空间形态 分形 分维
原文传递
基于粒度反推法和GIS空间分析的景观格局优化 被引量:34
16
作者 陆禹 佘济云 +3 位作者 罗改改 陈彩虹 佘宇晨 黎长青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34-545,共12页
景观格局优化是构建生态网络的有效途径,能显著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以海口美兰区为研究区,利用粒度反推法和主成分分析从增强整体连通性的角度实现了生态源地的客观选取,并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网络,采用空间网络分析和水文分... 景观格局优化是构建生态网络的有效途径,能显著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以海口美兰区为研究区,利用粒度反推法和主成分分析从增强整体连通性的角度实现了生态源地的客观选取,并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网络,采用空间网络分析和水文分析重点探讨了生态节点规模、形状和组成形式的计算。结果表明:550 m粒度的生态景观组分结构是选取美兰区生态源地的合适参考,美兰区有生态源地38个,需对23个斑块进行景观类型转换,生态源地在规模和布局上存在差异,主要受人为干扰的影响。显性和隐性生态阻力面的差异显示出美兰区有5个生态脆弱局部,应根据不同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生态建设,其中预留生态用地至关重要。美兰区有生态廊道90条,生态节点89个,与生态源地结合构成了生态网络,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连通性。生态节点形成区域79个,总面积729.15 hm2,其中10个区域可建设为水域,69个区域可建设为林地,这为当地生态节点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反推法 生态网络 网络分析 水文分析 景观格局优化 生态节点 空间形态
原文传递
江苏省城乡空间融合的形态演化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车冰清 陆玉麒 王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22-1031,共10页
选取1980~2010年5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数据源,获取江苏省近30a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数据,在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支持下,分析城乡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揭示城乡空间融合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并归纳不同类型的城乡空间融合模式... 选取1980~2010年5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数据源,获取江苏省近30a的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数据,在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支持下,分析城乡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揭示城乡空间融合的过程和动力机制,并归纳不同类型的城乡空间融合模式。结果表明:(1)城镇空间扩展方面,数量变化呈先平缓后急剧增长特征,空间形态变化首先以外部扩展为主,然后进入斑块边缘间的填充扩展的循环过程,苏锡常地区城镇空间的扩展最为密集;(2)农村地域变化方面,总量呈小幅增长态势,江苏北部沿淮河地区农村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密集,沿江地区逐渐形成农村建设用地的次级密集区;(3)城乡空间融合过程方面,城乡空间开始由离散扩展逐步向粘合扩展过渡,城乡连通程度逐步提高,苏南地区城乡粘合扩展最为明显;(4)城乡空间融合的动力机制和地域模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开发区和新城区的快速建设是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依据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和主要动力因素,江苏省具有3种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类型:枢纽链接模式、集聚吞并模式、融合扩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建设用地 空间形态 地域模式 江苏省
原文传递
隐匿的转变:对20世纪留园变迁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29
18
作者 鲁安东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3,共7页
在形态学和叙事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针对园林空间的可能的分析方法,它们能够呈现空间元素的结构性意义以及形态对空间经验的影响;运用和测试这些方法对留园在20世纪的变迁进行空间分析,解读变迁背后的空间特征变化,进而理解中国现代建... 在形态学和叙事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针对园林空间的可能的分析方法,它们能够呈现空间元素的结构性意义以及形态对空间经验的影响;运用和测试这些方法对留园在20世纪的变迁进行空间分析,解读变迁背后的空间特征变化,进而理解中国现代建筑理论中的"园林"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园 空间经验 空间分析 房间群 空间形态 叙事形态
原文传递
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综述 被引量:30
19
作者 梅超 刘家宏 +3 位作者 王浩 王佳 罗佳杭 汪芝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91-800,共10页
快速城市化显著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述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以下垫面空间特征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为主线,聚焦不透水面和微地形两类空间特征,总结城市下垫面空间... 快速城市化显著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述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以下垫面空间特征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为主线,聚焦不透水面和微地形两类空间特征,总结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及其表征方法;从不透水率与不透水面空间变化、数值模拟与物理实验等方面,分别梳理不透水面和微地形等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城市下垫面空间特征对地表产汇流过程的影响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影响机理解析、主控空间特征参数识别与敏感性分析、城市水文效应适应性应对等,以期为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水文效应解析和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产汇流 空间形态 城市水文效应 不透水面 微地形
下载PDF
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的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29
20
作者 张永杰 邓俊强 +2 位作者 杨兴山 赵明华 王桂尧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5,共9页
岩溶桩基的应用随岩溶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普遍,如何评价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成为岩溶桩基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平面假设的不完善性,考虑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岩溶... 岩溶桩基的应用随岩溶地区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普遍,如何评价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成为岩溶桩基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平面假设的不完善性,考虑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所具有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首先,将基桩作用下的岩溶顶板分别简化为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与固支双向板等承载模型,采用结构力学与双向板分析理论建立不同模型的桩端岩溶顶板抗弯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其次,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分析,揭示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随矢高的变化规律;在分析岩溶顶板冲切破坏与剪切破坏形式的基础上,探讨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的控制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进而获得桩端荷载、石灰岩抗拉强度、溶洞跨度与矢高等因素对桩端岩溶顶板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基于溶洞钻孔探测所得地质勘查信息构建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流程,提出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特征的岩溶桩基稳定性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工程案例具体分析桩端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及其破坏模式随矢高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端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不仅与溶洞跨度、桩径有关,而且与溶洞形态及其矢高也密切相关,此外,石灰岩抗拉强度对岩溶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同样较大,详细全面的工程勘察资料能使桩端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岩溶桩基 空间形态 安全厚度 破坏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