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2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生态用地研究:内涵、分类与时空格局 被引量:136
1
作者 喻锋 李晓波 +3 位作者 张丽君 徐卫华 符蓉 王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931-4943,共13页
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衡量一个地区国土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晴雨表"。在综述生态用地概念内涵基础上,划分生态用地类型、构建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基于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生态用地开展评估。研究表... 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衡量一个地区国土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晴雨表"。在综述生态用地概念内涵基础上,划分生态用地类型、构建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基于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生态用地开展评估。研究表明:(1)生态用地内涵在区域尺度上主要有"生态要素决定论"、"生态功能决定论"和"主体功能决定论"3种观点,生态功能主体性应作为界定生态用地的基本准则。(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生态用地分类体系包括湿地、森林、草地和其他生态土地4个一级类型、19个二级类型。其中,湿地、森林、草地可统称为基础性生态用地,其他生态土地为保全性生态用地。(3)2008年我国生态用地总量7.64×106km2,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80%,其中基础性生态用地约为5.31×106km2;基础性生态用地总量和人均基础性生态用地面积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特点;2002年至2008年间,我国生态用地总量与基础性生态用地面积均呈逐年下降态势,年均分别减少0.55×104km2和0.18×104km2,部分地区生态安全状况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分类 时空格局
下载PDF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被引量:129
2
作者 林建 杨贵名 毛冬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 根据1971-2005年35年来714站大雾资料,统计了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年平均大雾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重庆、云南南部、湖南和江南东部;雾日有明显的季节和月际变化,春、夏季雾的范围较小,秋、冬季雾的范围较大,内陆雾主要为(秋)冬季正态分布型,东北的雾夏季偏多,沿海雾春、夏季较多。雾通常开始于晚上2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早晨8时(以6-7时为最多),结束于8-12时,持续时间大多在1-10 h,持续3 h的雾出现的频数最高。近35年雾日的线性趋势表明:江南、华南的雾日变化不明显,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雾日都呈递减趋势,不同能见度的雾日在1985年前后基本上都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能见度越低的雾日变化越明显。主要考虑地面天气形势我国大范围大雾发生的环流形势可分为均压型和锋前型两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时空分布 环流类型
下载PDF
中国大陆城市PM_(2.5)污染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127
3
作者 李名升 任晓霞 +1 位作者 于洋 周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1-650,共10页
为分析中国大陆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2014年开展PM2.5常规监测的161个城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仅8.1%的城市年评价结果达标,日均质量浓度超标天数占26.6%.夏季及春末、秋初PM2.5污染相对较轻,冬季污... 为分析中国大陆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2014年开展PM2.5常规监测的161个城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仅8.1%的城市年评价结果达标,日均质量浓度超标天数占26.6%.夏季及春末、秋初PM2.5污染相对较轻,冬季污染较重.PM2.5的日变化曲线呈现不太明显的双峰分布,最低值出现在16:00前后,最高值出现在10:00前后,而凌晨至清晨保持相对较高的污染水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PM2.5污染较重,东南沿海和云南、西藏污染相对较轻.PM2.5的空间分布与风速、相对湿度、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PM2.5与PM10质量浓度比值的平均值为0.591,空间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南方高于北方的格局,时间上除1、2月份较高、5月份较低外,其余月份基本稳定在0.550.6.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宏观上认识中国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格局,从而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时空分布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比值 空气污染
下载PDF
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17
4
作者 刘涛 李继霞 霍静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共8页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Moran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视角,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Moran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分析了2005—2017年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结构性问题突出。农业绿色水平、农业创新水平和农业共享水平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农业协调水平和农业开放水平发展滞后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区主要集中于东中部地区,低水平区分布于西部地区,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城镇化率、人均GDP、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二、三产业产值占比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人均能源消耗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熵值法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105
5
作者 赵宏波 马延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524,共10页
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吉林省48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PSR-EES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 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以吉林省48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PSR-EES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以及障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1年,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从敏感级提高到一般安全级;各县域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趋于扩大,"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显著,敏感级和临界安全级由带状趋于分散分布,一般安全级和比较安全级由分散趋于集中成片分布,安全级分布比较零散,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水平不稳定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经济密度、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占GDP比重、机耕程度、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影响吉林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安全 时空格局 障碍因子 吉林省
原文传递
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02
6
作者 周扬 李宁 +1 位作者 吴文祥 吴吉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机制和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中国2352个县域单元1982、1990、2000和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采用空间关联技术和变差函数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机制和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中国2352个县域单元1982、1990、2000和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采用空间关联技术和变差函数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化特点并探讨了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1982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加,空间依赖程度增强;东部和华北北部地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呈异质性,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随时间推移不断降低;中国东南—西北向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好,空间差异较小;历史基础、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 时空格局 空间自相关 变差函数 中国
原文传递
环莫干山民宿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92
7
作者 张海洲 陆林 +2 位作者 张大鹏 虞虎 张潇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95-2715,共21页
民宿是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业态和空间利用方式,但学术关注滞后。环莫干山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典型的民宿发展集聚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官方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获取环莫干山民宿空间发展数据,构建了ArcGIS和地理探... 民宿是中国乡村振兴和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兴业态和空间利用方式,但学术关注滞后。环莫干山地区是目前中国最典型的民宿发展集聚区之一。本研究通过官方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获取环莫干山民宿空间发展数据,构建了ArcGIS和地理探测器结合的民宿空间过程分析方法,基于目的地的微观尺度系统地探讨环莫干山民宿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①2011-2017年环莫干山民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空间发展方向出现较大变化,逐渐趋向镇域均衡性发展。目前已经在莫干山风景区毗邻村域形成以"后坞-仙潭-燎原-劳岭-兰树坑"为中心的环莫干山面状核心集聚区和边缘村域多点集聚的民宿空间发展结构。不同档次民宿的时空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差异。②环莫干山民宿的空间过程由集聚到强烈集聚,不同档次民宿的集聚程度均呈现出快速提升的趋势。空间发展过程中早期民宿集聚点扩散效应显著。空间集聚过程与地形地势、核心风景区、交通干线和居民点密切相关。③风景景观、发展基础、社会因素和区位因素是环莫干山民宿景观格局异质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维度,但不同等级民宿的空间决定因素维度和指标差异性显著,两因素维度交互作用对于民宿的空间影响力更为显著。研究对于丰富接待业空间选址的类型研究,总结中国典型民宿集聚区空间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民宿产业选址和民宿集聚区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时空演化 空间集聚 等级分异 环莫干山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土丘陵区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以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92
8
作者 刘春芳 王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300-7311,共12页
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表征,是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县域——榆中县为例,基于Arc GIS平台和InVEST... 生境质量是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的重要表征,是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和人类福祉提升的关键环节,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典型黄土丘陵区县域——榆中县为例,基于Arc GIS平台和InVEST模型探讨了该县1995、2005和2015年生境质量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土地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明显,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以及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变,这些变化导致景观异质性增强和破碎度上升。(2)生境质量空间格局一直表现为"南部高、中部居中、北部低"的态势。生境质量上升区域主要在北部,原因是"退耕还林"及"生态北山"工程的实施使得林地面积增加,下降区域主要在中部,主要是由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造成的。(3)生境质量热点以及"H-H"型聚集区主要位于南部山区,而冷点和"L-L"聚集区主要位于北部黄土丘陵区,2015年生境质量空间集聚程度较1995年有所增强,"H-H"聚集区增加0.68%,"L-L"聚集区增加0.67%。对该类型区域生境质量优化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时空格局 榆中县
下载PDF
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及其分解效率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90
9
作者 曹芳东 黄震方 +1 位作者 徐敏 王坤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95-2408,共14页
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Bootstrap-DEA纠偏分析方法,测算1992-2012年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及其分解效率,探讨各分解效率与旅游综合效率的关系及其作用程度,并基于系统广义矩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1风景名... 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Bootstrap-DEA纠偏分析方法,测算1992-2012年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及其分解效率,探讨各分解效率与旅游综合效率的关系及其作用程度,并基于系统广义矩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1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总体上处于波动态势,多数尚未达到DEA最优状态,纠偏结果显示,总体上风景区旅游效率及其分解效率较之原值呈现偏小态势,高值区反映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带、关中平原(山陕地区)以及西南地区,尤其是环渤海湾和东部沿海更加显著;2整个时间节点,从接近对角线的个数来看,纯技术效率—综合效率更加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散点图上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偏离对角线的趋势在增大,呈现出沿着对角线纵向方向扩展的特征,表明了纯技术效率较之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作用与影响更大;3从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交通发展条件、科技信息水平以及制度供给因素对旅游效率的影响存在正相关,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作用显著下降,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表现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tstrap-DEA 风景名胜区 旅游效率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年代际暴雨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89
10
作者 史培军 孔锋 方佳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81-1290,共10页
采用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分别计算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年的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并统计了其... 采用1951~2010年中国659个气象站点的日值降水数据,以中国气象局颁布的降水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分别计算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1~2000、2001~2010年的年代际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并统计了其相应的站点数目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显著增加,暴雨雨强也呈现增加趋势;在空间上,中国年代际暴雨雨量和雨日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地区向华中和西南及环渤海地区逐渐扩张的梯度增加趋势,年代际暴雨雨强远不如暴雨雨量和暴雨雨日梯变明显。中国暴雨1951~2010年年代际时空变化格局很可能是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中国地势与城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代际变化 时空格局 城市化 中国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76
11
作者 黄奕龙 陈利顶 +3 位作者 傅伯杰 黄志霖 贵立德 吴祥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4-342,共9页
采用 1 982~ 1 985年和 2 0 0 2年两个时段的定点观测数据 ,系统分析了小流域尺度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为所有年份农地土壤水分都最大 ,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较低 ,林地居中 ;不同... 采用 1 982~ 1 985年和 2 0 0 2年两个时段的定点观测数据 ,系统分析了小流域尺度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为所有年份农地土壤水分都最大 ,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较低 ,林地居中 ;不同坡向间以阴坡土壤水分最大 ;而不同坡位间以坡中部土壤水分最大。受降雨和植被耗水的影响 ,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水分在整个生长期表现为降低型。 2 )在年尺度上表现为干旱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向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 ;而在湿润年份 ,其影响程度减弱 ;坡位在干旱和湿润年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都较小。湿润年份 ,降雨量的增大弱化了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 ;而干旱年份正好相反。 3)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在生长季节的中后期 ,土壤水分的变异格局主要受坡向影响 ;而在生长季节的中期 ,主要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 ;坡位在整个观测时段内影响都较小。 4)在不同土壤层次方面特征为土地利用类型对 0~ 2 0cm层次影响较小 ,而对其他 4个深度较大的层次 ( 2 0~ 1 0 0cm)影响较大 ,并且 5个层次中以 40~ 60cm层次的差异最大 ;坡向对 5个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异格局均有明显影响 ,并呈现随着深度的增加 ,其影响减弱的趋势 ;坡位对 5个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异格局影响均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水分 时空格局 黄土丘陵区 地形 灌木林地 荒草地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格局优化——以七里河区为例 被引量:86
12
作者 李骞国 石培基 +2 位作者 刘春芳 魏伟 吴娜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 乡村聚落是农户的居住场所,对其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实践意义。基于2002年的Landsat 7 ETM和2012年的SPOT 5遥感影像,采用实地访谈法,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七里河区乡村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过程、机理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110年来,全区乡村聚落发展较快,斑块数目增多,平均斑块面积减小,但不同地域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集镇中心及三条沟谷地带分布逐渐密集,空间上总体呈现"融合—迁移"之演变趋势。2乡村聚落向地形平坦、交通和水系沿线布局的趋向明显,地形梯度在3级以下,距离道路和河流1 000m是乡村聚落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同时乡村聚落的演变受农户耕作半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3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农户生计的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等因素是全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力。4结合全区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聚落布局等情况,提出城镇化整理型、集聚发展型和迁移型三种优化空间格局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时空演变 格局优化 七里河区
原文传递
基于多时相Landsat5/8影像的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78
13
作者 彭文甫 王广杰 +4 位作者 周介铭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75-1988,共14页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良好,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均在中、高度以上,空间格局上呈现由汶川县东部、都江堰市西北部的龙门山区向两侧减少的总体趋势;地震造成植被受损面积达63808.7 hm^2,且集中分布于海拔567—4331 m、坡度26—51°的范围以及东坡、北坡、南坡和西坡;震后5a,植被恢复面积17786.47 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76—2180 m与3256—3793 m、坡度小于9°和26—51°以及东坡、东南坡和和南坡;高程和坡度对植被损毁与恢复的影响明显高于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岷江
下载PDF
中国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6
14
作者 孟菲 谭永忠 +1 位作者 陈航 熊雯颖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 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耕地资源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2004—2018年,中国整体的“非粮化”水平呈波动变化,2016年后“非粮化”最为显著;“非粮化”类型逐渐由蔬菜、油料、棉花等多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2)“非粮化”在空间上大致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逐步严重的态势,类型多为蔬菜和油料作物,又以蔬菜为主导。(3)各影响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种粮比较收益在后期对非粮种植有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非粮化”现象发生;机械动力水平在前期对“非粮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后期表现为正面作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对“非粮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应对耕地“非粮化”现象,应继续保障粮食种植收益、完善农业生产设施与服务市场、健全法律政策与制度,以稳定粮食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非粮化” 时空格局 空间计量模型 种植结构
下载PDF
中国省际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75
15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7-287,共11页
科学剖析省际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及机制,对推进省际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该文以中国省域(除港、澳、台)作为研究案例区,从投入和产出2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 科学剖析省际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及机制,对推进省际耕地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该文以中国省域(除港、澳、台)作为研究案例区,从投入和产出2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测度1994—2012年中国省域单元耕地利用效率值;综合利用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关联模型、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分形模型等方法分析省际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特征,并通过Tobit回归模型揭示效率时空分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4—2012年中国省际耕地利用效率DEA最优比例相对较小,空间表征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地区综合效率较高,呈上升发展趋势,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变化较相似,而规模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全局上省际耕地利用效率呈现空间正自相关,以空间集聚为主要分布模式;局部上可划分4种类型:H-H(high-high)效率区、H-L(high-low)效率区、L-H(low-high)效率区、L-L(low-low)效率区,其中H-H效率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地区,并逐渐向珠三角演化,而L-L效率区主要集聚在中国西北地区;未来省际耕地利用效率将表现出继续增长的分形特征,且增长高值区集聚在中国东部、北部沿海;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效率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条件是效率发展差异的基础因素,而农户自身特征也会对效率时空分异产生一定冲击;最后,从推动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耕地整理流转、补偿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省际耕地集约利用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形 效率 耕地 改进DEA模型 时空格局
下载PDF
山东省产业生态化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17地市时空面板数据 被引量:74
16
作者 郭付友 佟连军 +2 位作者 刘志刚 赵海杰 侯爱玲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26-2238,共13页
本文综合构建了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5-2016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产业生态化依赖于... 本文综合构建了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计量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5-2016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产业生态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产业生态化依赖于产业化物质消耗型规模增长,但不以结构优化为基础的产业化势必忽视经济要素的横向转移反馈作用与集群效应,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现象;②产业生态化水平逐年递增反映出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由拮抗向良性共轭方向发展,但其增长率较低说明了产业轻型化与清型化进程滞缓,其质量提升之路漫长而艰巨;③产业生态化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热点区,西部地区尤其是鲁西南地区始终是冷点区;④产业生态化水平空间相关性较为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因素负向溢出效应比较明显,而政府调控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正向溢出效应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化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空间计量模型 山东省
原文传递
中国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74
17
作者 刘华军 郭立祥 +1 位作者 乔列成 石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74,共18页
研究目标:评价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揭示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方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实证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采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及... 研究目标:评价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揭示物流业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方法: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实证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并采用标准差椭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和Markov链等方法揭示其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物流业效率总体偏低,东部地区物流业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物流业效率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差距是最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为59.02%;物流业效率的分布重心倾向于由内陆向沿海地区转移,且分布形态呈现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核密度估计与Markov链分析表明,不考虑空间条件时,物流业效率有较强的持续性,各省份物流业效率不易发生状态转移,考虑空间条件时,中等水平的相邻省份间存在趋同性,而高、低水平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发生空间关联作用。研究创新:首次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物流业效率,从静态和动态双重视角揭示其时空格局及动态演进。研究价值:有助于统筹推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业效率 时空格局 动态演进 现代流通体系 新发展格局
原文传递
2006年冬半年我国霾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72
18
作者 周宁芳 李峰 +1 位作者 饶晓琴 杨克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88,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我国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特征和霾天气过程中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10月、12月、1月和2月是我国霾频发时期,11—14时发生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我国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特征和霾天气过程中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10月、12月、1月和2月是我国霾频发时期,11—14时发生的范围最大。霾主要发生在中阻塞、南支槽和纬向型三种不同的环流形势下。霾天气发生时的气象要素分布存在南北区域性差异,其中湿度的差别最为显著。14时华南地区相对湿度最大值为80%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70%,而华北地区只有60%。24小时气压减弱有利霾的发生。华北地区24小时负变温,而长江以南地区正变温时,霾更容易发生。能见度最小值的分布表明,广东、黄淮等部分地区发生霾时能见度较其他区域更小,只有2km左右。这些对于了解霾的发生规律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分布 环流形势 气象要素
下载PDF
近10年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与利用模式 被引量:71
19
作者 郭冬生 黄春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8-954,共7页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筛选出合适的秸秆系数,对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进行定量测算,并对其时空分布利用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促进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全...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筛选出合适的秸秆系数,对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进行定量测算,并对其时空分布利用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促进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全国农作物秸秆总蕴藏量从2002年的59 886×10~4t增加到2011年的74 153×10~4t,年均增加2.38%;2同年度4类秸秆产量分别呈现稻草〉玉米桔〉麦秸〉豆秸趋势;32011年全国秸秆总蕴藏量中,稻草27%、麦秸19%、玉米桔27%、甘蔗桔7%、油菜桔5%、豆秸4%、棉柴3%、花生桔2%、其他秸秆6%;中南29%、华东24%、东北16%、西南12%、华北11%、西北8%。4秸秆养畜、秸秆还田和秸秆能源化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3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秸秆产量 时空分布 利用模式
下载PDF
198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时空格局特征 被引量:68
20
作者 李扬 刘慧 汤青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5-1148,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20世纪80年代户籍制度出现松动,大规模跨区域的人口迁移流动已呈现不可阻挡之势,人口迁移时空格局亦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只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人口迁移,故而人口迁移的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20世纪80年代户籍制度出现松动,大规模跨区域的人口迁移流动已呈现不可阻挡之势,人口迁移时空格局亦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只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人口迁移,故而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分析显得尤其重要。使用双组分趋势制图法和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以及2005-2010年五个时期的人口迁移数据,分析人口迁入、迁出和净迁移的强度及其变化特征。在研究时期内,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差异,迁移强度也有大幅的增加。八个主要人口迁入地全部位于东部三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内,而主要的人口来源地都是相对欠发达的中西部省份,这和全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完全吻合。双组分趋势地图结果显示南方省份的人口迁移强度及变化趋势都强于北方省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1985-2010年间,南方省份的人口迁移较北方省份更活跃,这可能主要受到南北方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人口迁移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人口迁移规律正在逐渐形成新特色,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主要是受到经济因素和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而南方和北方地区的人口迁移活跃程度则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差异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格局 双组分趋势地图 省际人口迁移 经济文化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