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7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淮黄泛平原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57
1
作者 赵明松 张甘霖 +3 位作者 王德彩 李德成 潘贤章 赵玉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确估算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徐淮黄泛冲积平原西北部选取了一个24 km×24 km方形区域为研究区,按照套合采样方法,采集了168个耕作层土样,测定分...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和质量的重要指标,精确估算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徐淮黄泛冲积平原西北部选取了一个24 km×24 km方形区域为研究区,按照套合采样方法,采集了168个耕作层土样,测定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徐淮黄泛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了区域内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80±7.43 g kg-1,属中等水平,变异系数为34.08%,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变异占主导作用,各向异性显著,在45°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剧烈,土壤有机质呈条带状分布,自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机械组成是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控因素,能够独立解释空间变异的64.9%,其次是土地利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四个因子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综合解释为7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地统计学 逐步回归
下载PDF
洪泽湖表层底质营养盐的形态分布特征与评价 被引量:99
2
作者 余辉 张文斌 +5 位作者 卢少勇 燕姝雯 胡瑞娟 陈雷 张璐璐 余建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61-968,共8页
为揭示洪泽湖底质的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于2008年6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10个点位的表层底质,测定了其有机质、总氮、有机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铁铝-磷、钙-磷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底质中的有机质和总氮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有... 为揭示洪泽湖底质的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于2008年6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10个点位的表层底质,测定了其有机质、总氮、有机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铁铝-磷、钙-磷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底质中的有机质和总氮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有机氮约占总氮的90%,说明碳、氮有同源性;底质中的无机磷约占总磷的70%,而其中钙-磷占无机磷的比重较大;洪泽湖底质有机质与总氮,有机氮,总磷的空间分布特性极为相似,属洪水冲刷型堆积模式(Turbidity Flood Model方式);通过C/N域值得知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为生物沉降.通过用有机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氮评价法对洪泽湖表层底质的分析表明,洪泽湖底质除局部区域如龙集乡北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有机氮污染外,整体处于清洁至尚清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底质 空间分布 底质污染评价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3
作者 罗庆 樊新生 +1 位作者 高更和 杨慧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32,共7页
以秦巴山区11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探讨贫困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与2004年相比,2014年贫困村的空间集聚规... 以秦巴山区11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探讨贫困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与2004年相比,2014年贫困村的空间集聚规模较小,集聚中心数量较多;库区是贫困村的主要集聚地,随着时间推移贫困村的分布呈现远离库区和向乡镇中心附近集聚的趋势。在影响因素分析上,泊松回归的结果表明,自然地理特征、地理区位特征、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政策因素均对贫困村区位具有显著影响。但随时间推移,贫困村分布的具体影响因素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同一因素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向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村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秦巴山区 泊松回归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75
4
作者 连纲 郭旭东 +1 位作者 傅伯杰 虎陈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7-654,共8页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变异的重要因素。在横山县朱家沟小流域采集了82个样点,选取土壤容重和水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景观位置下二者的变异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容重和水分与地形因素... 在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上,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土壤变异的重要因素。在横山县朱家沟小流域采集了82个样点,选取土壤容重和水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景观位置下二者的变异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土壤容重和水分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并利用地形与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其大小次序为:灌木林地>荒草地>梯田>坝地>林地>坡耕地;土壤水分变化相对较大,大小次序为:坝地>荒草地>灌木林地>坡耕地>林地>梯田。在不同景观位置,土壤容重大小变化表现为:坡顶>沟平地>坡下>坡上>坡中;土壤水分大小变化为:沟平地>坡中>坡下>坡上>坡顶。基于数字地形分析技术,提取相关地形指数,与土壤容重和水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水分与高程呈现负相关关系,和剖面曲率正相关。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发现模型对土壤容重预测结果比较理想,但对于土壤水分的预测存在较大的平滑效应,残差较大,须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及水分 空间变异 地形因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财政支农、金融支农促进了农民增收吗?--基于空间面板分位数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76
5
作者 黄寿峰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90,共13页
本文使用1997-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及其协作效应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财政支农都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而金融支农只在高... 本文使用1997-2013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及其协作效应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财政支农都显著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而金融支农只在高分位点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影响,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协作效应对农民增收作用不显著;分区域、分时间段的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证实了上述结果,且进一步得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及时间差异性。此外,地方政府间存在财政支农的空间相关,它能促进本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农 金融支农 农民增收 空间面板 分位数回归
原文传递
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3
6
作者 曹芳东 黄震方 +2 位作者 吴江 徐敏 姜海宁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95-902,共8页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自相关 回归分析 江苏省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村域多维贫困空间异质性研究——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被引量:74
7
作者 文琦 施琳娜 +1 位作者 马彩虹 王永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50-1864,共15页
黄土高原属于生态环境脆弱与农村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村域多维贫困及空间异质性有助揭示乡村贫困原因及空间格局。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运用A-F法对村域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异... 黄土高原属于生态环境脆弱与农村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村域多维贫困及空间异质性有助揭示乡村贫困原因及空间格局。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运用A-F法对村域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多维贫困程度较深,K=3时,多维贫困指数(MPI)为0.045,平均剥夺份额0.361,主要致贫维度是住房、健康和教育,贡献率分别为0.263、0.245、0.227,收入维度贡献率仅占0.130;(2) MPI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为0.2,即存在正相关,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3)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行政村到镇中心的距离、村平均高程、村委会到主要河流的距离是影响MPI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其决定力q值分别为0.552、0.396、0.326,且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OLSR)和分位数回归(QR)中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4)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农户福利缺失、基础设施落后与产业发展受阻、乡镇政府职能被削弱的村域多维贫困空间分异机制。(5)最后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医疗、住房、交通设施落后等难题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贫困 空间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分位数回归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汾渭平原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60
8
作者 黄小刚 邵天杰 +2 位作者 赵景波 曹军骥 宋永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39-3548,共10页
基于实时监测和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汾渭平原2015~2017年PM2.5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各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5~2017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逐年上升,主要由采暖期(11月... 基于实时监测和遥感反演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汾渭平原2015~2017年PM2.5浓度时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各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5~2017年汾渭平原PM2.5浓度逐年上升,主要由采暖期(11月~次年3月)的快速上升引起,非采暖期(4~10月)年际变化不大.(2)PM2.5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呈底部宽缓的U型,采暖期PM2.5污染明显高于非采暖期,超标天数占全年总超标天数比例由2015年的75.0%上升到2017年的83.4%.(3)2015~2017年,除铜川和三门峡外,各城市PM2.5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咸阳至运城间的平原地区和洛阳盆地污染最严重,已形成连片的高污染区域,且区域内城乡差异小.临汾及其上游平原地区其次,但主要分布在城镇,城乡差异较大.(4)空间回归分析表明,汾渭平原PM2.5浓度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年均气温、城镇化率、能源消费指数和年均人口不仅与本地PM2.5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且会加重邻近地区PM2.5污染.年降水量和地形起伏度则不仅与本地PM2.5浓度有显著的负相关,而且能降低邻近地区PM2.5浓度.风的传输作用能加重本地PM2.5污染,植被覆盖度能消减本地PM2.5浓度,但其间接效应都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影响因素 时空变化 空间回归 空间自相关 汾渭平原
下载PDF
基于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Kriging的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 被引量:59
9
作者 杨顺华 张海涛 +1 位作者 郭龙 任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49-1656,共8页
基于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分析,选取相对高程和汇流动力指数作为辅助变量.以普通克里格(OK)作对照,比较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与回归克里格(RK)在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及制图上的精度与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相对高程... 基于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分析,选取相对高程和汇流动力指数作为辅助变量.以普通克里格(OK)作对照,比较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与回归克里格(RK)在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及制图上的精度与效果.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相对高程呈显著正相关,与汇流动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经半方差分析,土壤有机质及其插值残差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对验证集中98个样点的精度加以分析,RK法插值结果的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较OK法分别降低39.2%、17.7%和20.6%,相对提高度(RI)为20.63,GWRK法插值结果的ME、MAE、RMSE较OK法分别降低60.6%、23.7%、27.6%,RI为59.79.与OK相比,考虑了辅助变量的RK和GWRK明显提高了插值精度;GWRK考虑了样点位置,成图效果更加精细,对土壤有机质的局部模拟效果优于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计量土壤学 回归克里格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原文传递
威廉姆森假说: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域数据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5
10
作者 徐盈之 彭欢欢 刘修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02,共8页
威廉姆森假说认为,空间集聚在经济发展初期能显著促进效率提升,但达到某一门槛值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小,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拥挤外部性更倾向于分散的地理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巴罗(Barro)增长模型建立了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 威廉姆森假说认为,空间集聚在经济发展初期能显著促进效率提升,但达到某一门槛值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小,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拥挤外部性更倾向于分散的地理空间结构。本文基于巴罗(Barro)增长模型建立了门槛回归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域1978—2008年的数据对威廉姆森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考察了空间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即没有达到门槛值以前,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但超出门槛值后,集聚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即威廉姆森假说在中国显著存在。研究同时还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趋同和发散并存的态势。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姆森假说 空间集聚 经济增长 门槛回归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城镇化之间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54
11
作者 陈万旭 刘志玲 +2 位作者 李江风 冉端 曾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137-5150,共14页
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以大都市群作为主要载体的发展阶段,由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 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以大都市群作为主要载体的发展阶段,由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镇化进程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测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布特征,并且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空间回归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显著降低,而城镇化水平有显著的增加,二者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2)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3)空间回归模型被证明更适合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城镇化的发展会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二者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仅受到自身格网单元要素的影响,而且受到邻近格网单元或者是更远格网单元要素的影响。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生态系统保护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行跨区域的联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空间回归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中国PM_(2.5)污染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2
作者 段杰雄 翟卫欣 +1 位作者 程承旗 陈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98-2504,共7页
中国的细颗粒物(PM_(2.5))污染具有危害性强、覆盖范围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PM_(2.5)监测站点数据为基础,尝试结合空间分析的方法,对PM_(2.5)污染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基本... 中国的细颗粒物(PM_(2.5))污染具有危害性强、覆盖范围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PM_(2.5)监测站点数据为基础,尝试结合空间分析的方法,对PM_(2.5)污染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选取Moran's I指数和局部自相关指数(LISA)分析PM_(2.5)在国家尺度上的分布特征.然后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和各项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GWR模型比OLS模型更好地揭示出PM_(2.5)浓度分布和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PM_(2.5)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以京津冀为中心的高浓度聚集区向四周逐渐递减,在广西、四川等南部省份形成低浓度聚集区的空间分布结构.另外,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电力消费量与PM_(2.5)浓度显著负相关,人均私家车保有量和PM_(2.5)浓度显著正相关,其中人均私家车保有量是对PM_(2.5)浓度影响最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社会经济 空间统计 空间自相关 空间回归
原文传递
中国高技能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7
13
作者 刘晔 王若宇 +1 位作者 薛德升 曾经元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949-1964,共16页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和地级行政单元数据,采用不均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识别高技能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及其...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和地级行政单元数据,采用不均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识别高技能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两类劳动力总体的空间特征均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②2000-2010年,高技能劳动力在空间分布上呈集中化的趋势,而一般劳动力呈分散化的趋势;③十年间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区虹吸作用加强,其分布越发集中于沿海特大城市群,而一般劳动力集聚区回波作用加强,其分布越发均衡;④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工平均工资、是否直辖市或省会、每万人在校高校学生、是否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数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十年中一直都是决定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失业率、中学生师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绿地率在2010年也成为影响两类劳动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对比两类劳动力的模型结果可得,高技能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受行政因素、高校因素和地区生活舒适度的影响更大,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受劳动力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不均衡指数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计量的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44
14
作者 陈利 朱喜钢 +1 位作者 杨阳 褚岩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9,共10页
以空间计量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云南省1985—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异函数、面板数据空间回归模型,从时空二维角度解析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机理。结果表明:1云南省不同县域间经济空间格局关联性... 以空间计量的方法论为指导,基于云南省1985—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异函数、面板数据空间回归模型,从时空二维角度解析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机理。结果表明:1云南省不同县域间经济空间格局关联性显著为正,出现了发展水平相似县域相邻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2云南省县域经济格局呈现典型的空间二元结构,两极分化明显,经济格局变动幅度不大;3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同时受到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异主要体现为东北—西南方向,而西北—东南方向则较为均衡;4从影响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因素看,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支出较显著,其中财政支出影响最为明显。研究最后提出了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格局 ESDA 变异函数 空间回归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空间关联性 被引量:41
15
作者 王凯 杨亚萍 +2 位作者 张淑文 甘畅 刘浩龙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2-371,共10页
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产... 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与其相反;(2)旅游产业集聚重心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南阳市及其交界地带,其演变轨迹整体向西北小幅偏移,移动距离约为112.362 km;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重心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安康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整体呈现出南略偏东的态势,移动距离约为256.734 km;(3)旅游产业集聚会显著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集聚-低排放类型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低集聚-高排放类型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聚 旅游业碳排放 空间关联性 重心轨迹 回归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陈培阳 朱喜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2-1257,1282,共7页
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内陆地区原有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逐渐消失,而沿海地区则出现新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省域外围地区则由于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原... 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内陆地区原有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逐渐消失,而沿海地区则出现新的高水平发展集聚区,省域外围地区则由于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原因一直处于落后的发展状态;通过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和空间误差回归模型三种回归模型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定量测度,其中空间滞后回归分析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区位、城市化水平、分权化和全球化在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显著的作用,其中FDI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更集中于沿海的核心地区,而分权化、城市化水平和区位要素则更趋向于在全省范围内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自相关 空间回归分析 福建
原文传递
中国土壤温度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被引量:37
17
作者 张慧智 史学正 +4 位作者 于东升 王洪杰 赵永存 孙维侠 黄宝荣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99-1307,共9页
利用中国698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地面气候资料,采用三种不同方法预测中国0cm、20cm和40cm深度年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其中普通克里格和泛克里格法直接以年均土壤温度数据为源数据、回归克里格法以中国年均气温数据和中国DEM数据为... 利用中国698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地面气候资料,采用三种不同方法预测中国0cm、20cm和40cm深度年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其中普通克里格和泛克里格法直接以年均土壤温度数据为源数据、回归克里格法以中国年均气温数据和中国DEM数据为源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值来评价。结果表明回归克里格法预测的MAE值和RMSE值均为最小,说明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最好、预测的极端误差也最小;其次为泛克里格法;普通克里格法预测的效果最差。回归克里格法预测结果由于采用了中国DEM数据进行修正,在空间特征表达方面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地形地区的局部变异,其平滑效应明显小于泛克里格法和普通克里格法的预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空间分异 普通克里格 泛克里格 回归克里格
下载PDF
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评述 被引量:31
18
作者 于新文 刘晓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3-87,90,共6页
本文分别从概率分布模型拟合法 (频次检验法 )、分布型指数法、回归模型法及地学统计法 ( Geostatistics) 4个方面对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 ,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从而有利于这些方法的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 昆虫种群 空间格局 概率分布模型 分布型指数 回归模型 地学统计学模型
下载PDF
贫困山区不同层级可达性及其经济效应——以秦巴山区为例 被引量:36
19
作者 王璐 黄晓燕 +1 位作者 曹小曙 范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6-164,共9页
以国家公布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为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其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和县城联系的交通可达性空间特征。并以县为基本单元,使用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与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对人均GD... 以国家公布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为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其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和县城联系的交通可达性空间特征。并以县为基本单元,使用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揭示了与不同层级城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对人均GDP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秦巴山区交通可达性呈现以由县城驻地或地级市驻地向外围衰减的空间特征,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均呈现出"西北和东南角差"的大格局;与县城联系的便捷程度对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不显著,人均GDP主要受到与特大城市和地级市联系的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越好,人均GDP越高;与特大城市、地级城市和县城联系的交通可达时间对县城城镇化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贫困山区的县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服务能力不足,使得其难以有效发挥农副产品消费地和工业生产集聚中心职能,对其腹地的辐射带动与人口吸纳效应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 贫困山区 不同层级城市 空间回归
原文传递
利用DMSP/OLS灯光影像提取城镇建成区的聚类阈值法 被引量:31
20
作者 邹进贵 陈艳华 +1 位作者 丁鸽 宣伟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6-201,共6页
提出了便捷、高效地提取城镇建成区的聚类阈值法。该方法以连通区域循环标识算法所识别的建成区对象为基本空间单元,以对象的规模和地理重心处像元灰度(DN)值的大小为不同城镇化发展等级的衡量指标,进行空间聚类;然后,借助统计数据确定... 提出了便捷、高效地提取城镇建成区的聚类阈值法。该方法以连通区域循环标识算法所识别的建成区对象为基本空间单元,以对象的规模和地理重心处像元灰度(DN)值的大小为不同城镇化发展等级的衡量指标,进行空间聚类;然后,借助统计数据确定各聚类区域的最佳灯光阈值序列,提取城镇建成区,并对各建成区对象进行几何形态优化,利用消除运算去除细小碎片,填充运算填充内部空洞,平滑运算消除边缘锯齿。将提取结果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和利用Google Earth提取的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聚类阈值法能较好地提取城镇建成区的面积总量信息和空间格局特征,在数量尺度和空间格局上均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 空间聚类 回归模型 PAEK指数平滑算法 几何形态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