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农架地区锐齿槲栎种群结构与更新的研究 被引量:73
1
作者 刘峰 陈伟烈 贺金生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6-401,共6页
锐齿槲栎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林是神农架地区一种重要的落叶阔叶林 ,分布广泛 ,保存较好。通过对锐齿槲栎种群大小结构的研究发现 ,中等大小的锐齿槲栎个体数量较多 ,幼苗与幼树的数量在不同样地间变化很大 ,其大小结... 锐齿槲栎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林是神农架地区一种重要的落叶阔叶林 ,分布广泛 ,保存较好。通过对锐齿槲栎种群大小结构的研究发现 ,中等大小的锐齿槲栎个体数量较多 ,幼苗与幼树的数量在不同样地间变化很大 ,其大小结构分布图中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锐齿槲栎种群多呈现聚集分布 ,不同的尺度下其聚集程度不同。在每一个尺度下 ,幼苗幼树的聚集程度要比相同尺度下成体的聚集程度高。幼苗更新是锐齿槲栎更新的一种主要形式 ,其幼苗的出现与林窗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锐齿槲栎幼苗成长为幼树的过程中 ,由于种内与种间竞争的影响 ,导致了许多幼树的死亡。正是由于林窗形成等干扰因素的影响才使锐齿槲栎幼树得以进入群落上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槲栎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更新 神农架
下载PDF
黑河上游高寒退化草地狼毒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赵成章 高福元 +2 位作者 王小鹏 盛亚萍 石福习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19-1326,共8页
植被斑块化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斑块的形成和变化对植物种群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黑河上游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的种群密度、组成格局以及分布格... 植被斑块化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斑块的形成和变化对植物种群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在黑河上游祁连山北坡高寒退化草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小尺度上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种群的种群密度、组成格局以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狼毒种群分盖度的增大,种群密度、领地密度和组成格局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斑块内部狼毒种群的数量出现增减交替变化趋势,组成格局规律明显;狼毒种群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与尺度关联的变化趋势,在31%–40%分盖度下,狼毒种群在所有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在41%–50%、51%–60%、61%–70%、71%–80%分盖度下随着尺度增大,分布格局的基本模式为:随机—聚集—随机或均匀—随机—聚集—随机分布,在聚集状态下,聚集强度不同。以成株为核心的斑块内部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相对于外部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成株个体数量的逐渐增多,种群竞争关系由种间竞争转化为种内竞争,促进了斑块扩张与合并、斑块增多与吞并,从而实现了种群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坡 斑块 种群扩散 空间分布格局 狼毒种群
原文传递
华山松木蠹象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忠和 谢开立 曹葵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3-75,共3页
本文对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分级、蛹的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以及发生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可分为4 级:正常木、初侵染木、近枯死木、枯死木。蛹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抽样部位以树干下部为最佳。用... 本文对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分级、蛹的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以及发生与环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为害木可分为4 级:正常木、初侵染木、近枯死木、枯死木。蛹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抽样部位以树干下部为最佳。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处理调查数据得出,在95 % 的可靠性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木蠹象 空间分布型 环境因子 华山松
下载PDF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2
4
作者 汪洋 冷艳芝 +5 位作者 苏长江 宋丛文 程德华 操英南 张敏 付翠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5,共9页
红椿Toona ciliat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红椿为优势种的天然种群十分少见。对湖北省恩施州4个不同红椿天然种群设立样方调查。编制了红椿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对种群龄级数量进行动态预测,并对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 红椿Toona ciliat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红椿为优势种的天然种群十分少见。对湖北省恩施州4个不同红椿天然种群设立样方调查。编制了红椿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对种群龄级数量进行动态预测,并对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人为干扰强度:T4>T1>T2>T3;4个种群结构动态指数V_(pi)分别为23.8%,34.0%,27.8%和32.3%,均为增长型。由于不同外界干扰强度,不同种群死亡率(qx)出现在龄级上推迟的现象;最高进入x龄级个体的生命期望(ex)值T3>T4>T1>T2。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曲线,模拟符合三次函数曲线。25,50和100 m2取样面积上,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检验、Morisita指数Iδ参数的F检验、负二项参数K值均表明:T1和T4种群为聚集分布,T2和T3种群为泊松分布。聚集强度T4>T1>T2>T3;拥挤程度:T1>T4>T3>T2。研究表明:红椿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增长状态,潜在干扰影响时,仍表现为稳定种群。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特征,聚集分布主要来源于人为干扰。适当人为干扰,可以促进红椿种群更新、物种保护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红椿 种群 空间结构 分布格局 天然种群
下载PDF
基于GS和GIS的春尺蠖种群分布动态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娄国强 吕文彦 +2 位作者 余昊 王登元 王运兵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3-618,共6页
本文利用杀虫灯诱杀春尺蠖雄成虫的数据,采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出2001~2003年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显示,3年中春尺蠖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种群空间分布... 本文利用杀虫灯诱杀春尺蠖雄成虫的数据,采用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借助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得出2001~2003年和田地区春尺蠖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显示,3年中春尺蠖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种群空间分布和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通过TM卫片解译提取和田地区森林图层,在ARCGIS中完成对插值模拟图的切割,从而把春尺蠖种群动态的年际分布显示在具体的森林斑块内。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春尺蠖种群暴发机理和系统控制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尺蠖 遥感 地统计学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格局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的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东海 任志远 +2 位作者 刘焱序 冯雪铭 刘宪锋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19,共7页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 选取地形、植被、水资源、气候和灾害等自然因子构建人居自然适宜性模型,进行人居自然适宜性测评,并基于人居自然适宜性对黄土高原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地区人居自然适宜指数整体上呈现由内向外逐渐升高的对称分布,并以城市为据点形成高人居环境指数包围格局。②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的趋势,局部由城区向周围地区依次减小。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指数显著相关,随着人居环境适宜度的降低,人口密度降低。③黄土高原地区人居环境面积分配相对均衡,而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相较于2000年,2010年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趋向于不均衡化,其中人口空间分布与降水和湿度的趋于不均衡化,与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趋向于均衡,但程度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适宜性 人口空间格局 黄土高原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宁夏人口经济压力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侯雪 张文新 +1 位作者 胡志丁 米文宝 《西北人口》 CSSCI 2012年第3期116-120,共5页
空间分析是深入探索空间特征的重要技术,因此作者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宁夏人口经济压力分类及其分布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宁夏人口经济压力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关系上人口经济压力呈... 空间分析是深入探索空间特征的重要技术,因此作者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宁夏人口经济压力分类及其分布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宁夏人口经济压力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关系上人口经济压力呈现明显的组团模式,北部区域以银川为核心呈低—低关联模式,南部区域以原州区为核心呈高—高关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挖掘 空间分布模式 人口经济压力 主成分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南京幕府山构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国华 舒洪岚 张金池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6,共3页
采用反映聚集强度的6项指标对南京幕府山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用波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构树空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幕府山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的构树种群在不... 采用反映聚集强度的6项指标对南京幕府山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用波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构树空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幕府山矿山废弃地自然恢复的构树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聚集分布,但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聚集强度逐级减弱,呈扩散性的趋势。波谱分析也表明构树种群在幼苗和幼树阶段其空间格局分布呈周期性的波动变化,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周期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构树种群 南京幕府山
下载PDF
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集聚力与离散力的“博弈”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莹莹 童玉芬 刘爱华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6,共12页
当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以京津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格局,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这一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得到以下结论:当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初始的人口规模和自然地理禀赋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首都... 当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以京津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格局,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这一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得到以下结论:当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初始的人口规模和自然地理禀赋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首都圈"中心—外围"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是一系列集聚力和离散力"博弈"和"对抗"的结果,其中就业机会、工资水平以及反映科教实力的高校数量是主要的集聚力,而房价、交通拥堵以及水资源短缺是主要的离散力,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作用最大;该分布格局也是各城市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反映,中心超大城市已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对高端劳动力和为高端劳动力服务的低端劳动力均有较大的需求,而首都圈外围城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仍是主导产业,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今后除了需要遵循城市化发展本身的规律以外,改善和调节上述导致人口过度集聚的集聚力和离散力及其对比关系,通过政府力量介入,尤其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大力推进和实施,加快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尽快缩小与北京、天津的区域发展差距将成为合理布局人口空间格局,促进首都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圈 人口空间分布 集聚力 离散力
下载PDF
海南省万宁市野生荔枝资源种群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萱蓉 李丹 +4 位作者 杨小波 李东海 林泽钦 李苑菱 刘子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605,共10页
野生荔枝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进行品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该研究通过对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用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野生荔枝... 野生荔枝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进行品种改良与创新的重要基因库,该研究通过对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用空间分布格局、种群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野生荔枝种群在保护区内、外的分布规律及其种群动态趋势,为野生荔枝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海南万宁自然保护区内、外野生荔枝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且非自然保护区聚集程度比自然保护区的聚集程度更为明显。(2)径级结构分析发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荔枝种群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生命期望值整体上基本随径级增加呈递减趋势,存活曲线呈近直线型,说明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荔枝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然保护区外的野生荔枝种群为衰退型。(3)群动态预测结果也显示,自然保护区内外的野生荔枝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Vpi′)以及随机干扰风险极大值均趋于零,但自然保护区外的值均大于区内,说明保护区外受到的敏感性比自然保护区内更强,即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的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威胁。研究认为,在自然保护区外,野生荔枝种群幼树的严重缺失不仅与野生荔枝种群自身的更新机制有关,更重要的是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砍伐导致野生荔枝种群结构发生变化,野生荔枝林面积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荔枝 空间分布格局 种群径级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下载PDF
贵州草海湿地越冬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武大伟 胡灿实 +1 位作者 张明明 粟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38-3247,共10页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定出重点保护管理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两年共在草海湿地周边农地确定黑颈鹤觅食点216处,其中家庭鹤觅食地99处、集群鹤觅食地117处,越冬种群中83%的个体依赖农耕区觅食;2)区域尺度上,家庭鹤与集群鹤的觅食点分布均为聚集分布,但集群鹤觅食点聚集程度较家庭鹤更高;觅食地与农耕地在空间聚类上呈正相关关系,并在3.2 km距离尺度下聚类程度最高;3)基于空间关联性,通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共确定最适宜的农地觅食地53.74 km^(2),并划定2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及2处次重核心保护区域范围。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区域尺度上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系,指导保护管理者加强重点区域管理,以及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缓解人鸟争地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觅食地 湿地周边农耕区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贵州草海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闫东锋 贺文 +1 位作者 马瑞婷 杨喜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9-437,共9页
抚育间伐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林木生长条件的经营措施,对林分结构和动态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种群空间结构与格局影响的内在机制,以间伐和未间伐的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2个100 m×100 m样地并进行每木定位和... 抚育间伐是一种重要的改善林木生长条件的经营措施,对林分结构和动态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抚育间伐对林木种群空间结构与格局影响的内在机制,以间伐和未间伐的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2个100 m×100 m样地并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在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方法将栓皮栎种群划分为幼树(2 cm≤DBH<5 cm)、小树(5 cm≤DBH<13 cm)和大树(DBH≥13 cm)3个生长阶段的基础上,分别采用Ripley’s K函数衍生的g(r)函数和双变量g12(r)函数,对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点格局及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种群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和未间伐样地栓皮栎种群空间分布点格局分别在0-16 m和0-33 m距离尺度内呈聚集分布,而分别在大于16 m和33 m距离尺度内呈随机分布;间伐和未间伐样地栓皮栎幼树、小树和大树的株数比分别为8?741?699和261?1134?683,且间伐样地栓皮栎幼树、小树和大树种群分别在0-14、1-16、0-6 m距离尺度内呈现均匀或聚集分布,而在其他距离尺度上表现为随机分布;栓皮栎幼树、小树和大树之间仅在间伐样地0-6 m距离尺度内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而在未间伐样地更大的距离尺度内有显著的关联性,如栓皮栎幼树和大树之间在6-38 m距离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抚育间伐一定程度上使得栓皮栎种群在更大距离尺度上呈现出随机分布状态,并弱化了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栓皮栎种群的关联性,这调整了栓皮栎种群空间竞争关系,有利于大径级林木个体的培育。该研究可以为开展抚育间伐对林木种群的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抚育技术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pley’s K函数 点格局 空间关联性 栓皮栎种群 抚育间伐
下载PDF
短柄枹栎林优势种群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彭舜磊 齐光 +2 位作者 张志录 李彦娇 陈栋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3-368,共6页
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短柄枹栎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确定该林分的优势树种,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K函数,分析短柄枹栎林群落3个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径级结构分析,揭示优势种群分布的大小特征。... 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短柄枹栎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确定该林分的优势树种,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的Ripley′s K函数,分析短柄枹栎林群落3个优势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径级结构分析,揭示优势种群分布的大小特征。结果表明:短柄枹栎林乔木物种有11种,其中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化香树和四照花,重要值分别为29.46、15.41和11.98;在样地中心半径12 m范围内,短柄枹栎和化香树种群的K(r)值位于置信区间之上,呈集群分布;四照花种群的K(r)值总体位于置信区间之内,呈随机分布。短柄枹栎林乔木层所有树种的径级结构呈倒"J"字型,为增长型;短柄枹栎种群的径级结构呈近正态分布,为稳定型;化香树种群的径级结构呈近"J"字型,为衰退型;四照花种群的径级结构呈近倒"J"字型,为增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枹栎林 点格局分析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种群结构
下载PDF
西花蓟马在月季上的空间分布和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郑伯平 郑长英 +1 位作者 顾松东 王俊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9期194-198,共5页
通过田间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和线形回归方程检验,研究探讨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害虫在月季上呈聚集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这种聚集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和西花蓟马本身聚集习性引起。... 通过田间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检验和线形回归方程检验,研究探讨西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该害虫在月季上呈聚集分布,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这种聚集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和西花蓟马本身聚集习性引起。运用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田间理论抽样数可用N=1/(D2)×((6.7692)/m+0.4799)进行估计。田间抽样调查以棋盘式为最佳。6月8日到7月4日之间西花蓟马在月季上种群动态为单峰型,6月19日为种群密度最高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月季 空间分布型 聚集度指标 种群动态
下载PDF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空间分布型及种群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玮 吴次彬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00-206,共7页
对白蜡虫危害极严重的寄生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分布为聚集分布,可以用负二项分布、Neyman分布和Poisson-二项式分布来拟合,用Iwao的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 对白蜡虫危害极严重的寄生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分布为聚集分布,可以用负二项分布、Neyman分布和Poisson-二项式分布来拟合,用Iwao的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密度(X)的直线回归法做了拟合,得出m=0.27+1.21X,改进的Iwao模型为m=0.15+0.16X+1.57X ̄2,同时给出其属于负二项分布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公式。用模糊聚类法将其动态分为4个状态集(亚系统).并以平均密度为指标给出其种群在寄生于雌蜡虫体内的增长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花翅 跳小蜂 空间分布型 种群动态
下载PDF
松突圆蚧及友恩蚜小蜂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动态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禹海鑫 徐志宏 +3 位作者 陈瑞屏 许少嫦 黄泽坤 林明生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5-339,共5页
通过对广东省试验林区内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及其本地种寄生蜂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林间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研究发现:两者空间分布型相吻合,都为均匀分布;两者在林间全年种群消... 通过对广东省试验林区内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及其本地种寄生蜂友恩蚜小蜂Encarsia amicula Viggiani et Ren林间空间分布型和种群消长动态的调查研究发现:两者空间分布型相吻合,都为均匀分布;两者在林间全年种群消长曲线均呈"S"型变化。松突圆蚧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友恩蚜小蜂种群密度高峰期则分别出现在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另外友恩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寄生率全年共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2月下旬和4月下旬至6月上旬。结果表明,友恩蚜小蜂和寄主松突圆蚧在林间时空发生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突圆蚧 友恩蚜小蜂 空间分布型 消长动态
原文传递
城市绿地系统中火炬树根蘖苗空间分布格局及预测
17
作者 张怡然 叶尔江·拜克吐尔汉 +1 位作者 拜合提古力·卡依尔 齐智颖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23-2033,共11页
【目的】分析不同城市绿地系统中火炬树及其根蘖苗特性,为火炬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和库尔勒市不同绿地系统中的火炬树及根蘖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法、标准行法和标准株法进行调查。【结果】库尔勒市火... 【目的】分析不同城市绿地系统中火炬树及其根蘖苗特性,为火炬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和库尔勒市不同绿地系统中的火炬树及根蘖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法、标准行法和标准株法进行调查。【结果】库尔勒市火炬树母株及根蘖苗生长优于乌鲁木齐市,路边绿化带中火炬树根蘖能力最强;各类型绿地系统中火炬树根蘖苗呈现聚集分布,且主要分布在距母株1.5 m范围内,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且Ⅲ~Ⅳ龄级根蘖苗死亡率较高。【结论】火炬树根蘖苗数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系统 火炬树 根蘖苗 空间分布格局 数量动态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PM_(2.5)污染区域及人口暴露风险研究
18
作者 宋俊 李春林 +2 位作者 胡远满 刘淼 黄泳波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5,共12页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 为缓解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峻PM_(2.5)污染,本研究利用公里级高分辨率PM_(2.5)数据集对京津冀地区的PM_(2.5)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超标频数法和人口相对暴露风险模型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并预测未来的人口暴露风险。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PM_(2.5)浓度在2001至2013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在2014至2020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到2020年时下降至38.43μg/m^(3)。京津冀的东南部地区PM_(2.5)浓度大于西北部地区。对于区域暴露风险,承德市和张家口市较低,邯郸市、衡水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和邢台市较高。对于人口暴露风险,承德市、张家口市和秦皇岛市较低,北京市、邯郸市、天津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较高。综合来看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的暴露风险最低,邯郸市、廊坊市、邢台市和石家庄市的暴露风险最高。京津冀地区在2030、2035、2060年的人口暴露风险较低(0级)。本研究将区域暴露风险和人口暴露风险结合,避免了单一评价指标带来的误差,对暴露风险得到了更准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PM_(2.5) 时空分布格局 区域暴露风险 人口暴露风险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长沙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华 张炜 +5 位作者 宋辉 袁智勇 周国华 李秋泓 陈奕璋 朱佩娟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9-61,共13页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结构指数、人口密度与标准差椭圆,解析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与POI地理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队列因素法、FLUS-Markov模型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及土地利用空...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利用人口结构指数、人口密度与标准差椭圆,解析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特征,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与POI地理大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队列因素法、FLUS-Markov模型与多源信息融合方法,预测未来人口规模及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未来长沙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呈现“集聚-离散”的双重特征、“圈层-分异”的空间结构、“单中心+多组团”有机疏散的分布格局,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从“中心高度集聚”逐渐向“边缘迅速发展”转变,人口重心向西南侧迁移,呈现“内疏外扩”的发展趋势。②2021-2035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常住人口规模将稳步增长,增速逐年下降。利用FLUS-Markov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总体Kappa系数为0.91,建设用地的向外扩张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强化未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圈层式结构与向外拓展趋势。③未来长沙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保持相对稳定,核心区、中心城区和近郊区街道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显著,逐渐形成4个人口密度高集聚区和2个次集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演变特征 人口模拟 多源数据 建设用地
原文传递
荒漠草原优势种群油蒿空间分布格局对封育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建康 冯湘 +2 位作者 张克斌 刘淑琴 刘新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0-726,共7页
灌木对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封育措施对优势灌木种群的影响,可为草原恢复和抚育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对荒漠草原4个封育时间(封育0、5、15、25年)的优势种群油蒿个体特征及种群空间分布格... 灌木对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及生态服务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封育措施对优势灌木种群的影响,可为草原恢复和抚育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对荒漠草原4个封育时间(封育0、5、15、25年)的优势种群油蒿个体特征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蒿种群密度随着封育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封育15年时最高,为未封育样地的3.7倍;冠幅和投影面积变化趋势与密度正好相反,封育15年后分别减少了31.7%和52.3%;封育5年后个体高度减小了25.3%,之后逐步增加;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各样地油蒿种群分布均符合高斯模型,封育初期种群空间异质性逐渐降低,封育15年后又有所增加。各样地结构比均高于0.75,而块金值相对较小,表明油蒿种群空间自相关性较高,空间分布格局受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小。油蒿种群呈斑块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封育可降低种群小尺度空间变异程度,但封育25年后随着斑块分离,种群空间异质性及尺度依赖性又有所增强。恢复时间是影响荒漠草原优势种群生长及分布的关键因子,长期封育导致优势种群空间异质性增强,建议在封育15年后对草地进行适度人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格局 封育 荒漠草原 油蒿 种群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