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聚落社会结构的空间形态表征研究——以安居镇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石亚灵 黄勇 +2 位作者 邓良凯 蔡浩田 邱瑛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5-41,共7页
为探究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构成及其表征的空间形态,以重庆安居镇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聚落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模型,可视化社会关系结构构成,并分析反映血缘关系的宗祠、地缘关系的会馆、业缘... 为探究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构成及其表征的空间形态,以重庆安居镇为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聚落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社会关系的网络结构模型,可视化社会关系结构构成,并分析反映血缘关系的宗祠、地缘关系的会馆、业缘关系的商会等物质空间物质现状,尝试挖掘与建立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相互联系,进而从现有空间形态反映上分析传统聚落社会结构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社会网络分析 空间形态 安居镇
原文传递
多民族混居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解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志明 刘凡诗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期9-11,共3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聚居体现了民族间曾有过迁移与融合的过程。村落空间是村落生活的容器,通过对多民族混居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解析,分析该类型村落空间特征,揭示各民族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民族融合的方式。以松潘县大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聚居体现了民族间曾有过迁移与融合的过程。村落空间是村落生活的容器,通过对多民族混居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解析,分析该类型村落空间特征,揭示各民族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及民族融合的方式。以松潘县大屯村为例,构建了包括村落选址与格局、景观环境、街巷空间、公共空间、宗教空间、民居建筑空间五个维度的空间分析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宗族 空间形态 民居建筑
下载PDF
基于GIS的青岛市城市扩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崔垚 孙希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76-80,共5页
利用四幅不同时段的TM影像,获得青岛市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依此提取青岛市城市实体.在此基础上研究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青岛市城市实体的紧凑度与圆形率,并重点应用分型理论对青岛市城市实体进行研究,从计算结果看,2005年青... 利用四幅不同时段的TM影像,获得青岛市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依此提取青岛市城市实体.在此基础上研究青岛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青岛市城市实体的紧凑度与圆形率,并重点应用分型理论对青岛市城市实体进行研究,从计算结果看,2005年青岛市城市形态最为科学,而近年来青岛市城市扩展是盲目的、不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展 空间形态 土地利用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典型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机制——以广西阳朔县为例 被引量:30
4
作者 陈志钢 保继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39-1351,共13页
在讨论游憩商业区(RBD)定义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形状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测度典型旅游城市阳朔县RBD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其影响因素与成长机制进行路径分析,研究表明:(1)阳朔RBD的形成源于旅游业的发展,西街是RBD演变的初始地... 在讨论游憩商业区(RBD)定义与深度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形状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测度典型旅游城市阳朔县RBD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其影响因素与成长机制进行路径分析,研究表明:(1)阳朔RBD的形成源于旅游业的发展,西街是RBD演变的初始地。以西街为基础衍生出"十字"、"工字"、南北"日字"与网状结构的RBD形态。1979~2005年,阳朔RBD空间形态上经历了从线性状态向网状的空间形态变化,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平稳扩展时期后,2003~2005年开始急速扩展。(2)在土地市场、地方政府政策、大型事件以及外部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阳朔RBD的变化呈现短期均衡,这种均衡是"旅游投资-旅游产业规模","游客人数-旅游产业规模"正反馈,"消费预期-游客人数"、"旅游口碑-游客人数"、"旅游产业规模-地价"负反馈共同作用下旅游用地从西街向其外围拓展,并不断循环的结果。(3)在客观存在的竞标地租与利益群体的集体选择行为下,阳朔RBD呈现从西街开始向外围扩展并最终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网状结构。由于RBD的边界尚未有权威的界定,其外部性也没有办法得到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D 空间形态变化 影响机制
原文传递
权力-空间视角下城市文创旅游空间的生产与演化——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被引量:25
5
作者 汪明峰 周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3-389,共17页
近年来,旧城更新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向旅游目的地转型已成为普遍趋势。既有研究对文创园区和旅游地形成的空间生产机制有所挖掘,但对文创产业园旅游转向的内生性动力的认识有待深入。本文结合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 近年来,旧城更新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向旅游目的地转型已成为普遍趋势。既有研究对文创园区和旅游地形成的空间生产机制有所挖掘,但对文创产业园旅游转向的内生性动力的认识有待深入。本文结合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思想,采用实地调研、深度访谈与半沉浸式观察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从宏观-微观互动的角度对田子坊文创旅游空间的生产和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各行动主体基于社会关系和空间主权形成权力-空间关系;②为实现增长的集体目标,城市政府引导了具有生产性逻辑的空间制度设计,并与微观行动者进行权力的分配与互动,形成空间规训和生产机制;③在表征的空间中,商户的日常生活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服从与抵抗的能动性策略,形成差异化的微观空间生产,推动文创旅游的空间实践与演化。研究还针对文创园区旅游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治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空间 空间的生产 文创旅游 商业空间 空间形态演化 田子坊
原文传递
空间句法视角下城市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空间形态变化研究——以合川文峰古街片区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子月 刘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2-150,共9页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功能组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因为内部并没有划分明确的保护范围,导致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历史文脉缺失、发展不均衡和空间复杂混乱等诸多问题.在...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功能组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因为内部并没有划分明确的保护范围,导致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历史文脉缺失、发展不均衡和空间复杂混乱等诸多问题.在空间问题研究中,空间句法理论将物质空间作为单独的本质元素进行系列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到对社会、经济、认知和行为等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分析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空间形态变化问题提供了量化的分析方法.该文运用空间句法相关理论方法及辅助软件,建立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下不同时期的城市和街区的多层次拓扑关系模型,分析得到非保护类历史街区与城市的空间形态变化的特征和关系:①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地理位置大多处于偏近城市中心区的附属区域,在城市的文化历史和功能承载中起到了中间过渡和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②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受到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影响,其复合功能的承载潜力影响范围逐渐缩小;③非保护类历史街区内部深度相对较大,整体交通便捷度相对较低;④人对于非保护类历史街区的可理解度普遍较低,游客和居民都不便认知整个空间.根据特征和关系进一步解析得到变化原因在于历史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动态调整,发展策略的重点也是城市文脉保护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平衡与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城市 非保护类历史街区 空间形态变化 文峰古街
下载PDF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景观营构传统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通 杨瑞祺 +1 位作者 尚书棋 宋阳 《风景园林》 2021年第5期107-113,共7页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 鄂西武陵山区乡村聚落地域特色鲜明,以其乡土景观形态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风景营构传统的概念以及要素构成。通过类型学的物质空间形态分析方法,从宏观尺度解读地貌特性对乡村风景基调的影响、控制;从中观尺度探索"山–房–田–水"的空间布局机制;从微观尺度挖掘乡村聚落空间要素类型、形态特征和场地营建传统,揭示了乡村聚落景观物质空间形态表象下的形态演进机理,并为传承鄂西武陵山区风景营构传统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武陵山区 风景营构传统 传统聚落 类型学 空间形态分析
下载PDF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曾灿 彭竞霄 +1 位作者 李伯华 窦银娣 《华中建筑》 2022年第2期77-82,共6页
从形态学角度,该文通过构建一个明确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层次系统,采用质性分析法,从整体空间、内部空间、宅居邻里空间及建筑单元空间4个层面研究上甘棠古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内生、外生、约束机制探讨其形成机理,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 从形态学角度,该文通过构建一个明确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层次系统,采用质性分析法,从整体空间、内部空间、宅居邻里空间及建筑单元空间4个层面研究上甘棠古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并从内生、外生、约束机制探讨其形成机理,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参考,为传统村落规划建设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特征 形成机理 上甘棠古村
下载PDF
沈阳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形态参数量化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吕海平 张和成 刘忠刚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46-451,共6页
沈阳市中山路是辽宁省首批申报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独具特色,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定量研究方法,运用界面密度、宽高比和网络线密度3个参数,对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形态进行全... 沈阳市中山路是辽宁省首批申报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独具特色,是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定量研究方法,运用界面密度、宽高比和网络线密度3个参数,对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形态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中山路街道空间的现状特征,发现历史街区更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综合、客观地剖析弊病产生的原因,为科学准确地评估街区现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街道空间形态参数 界面密度 宽高比 网络线密度
下载PDF
形态类型学视角下小城镇居住街区能耗模拟 被引量:6
10
作者 袁青 赵妍 冷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城镇街区能耗不仅与建筑单体相关,也与群体形态密切相关.为探讨小城镇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对街区能耗的影响,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根据中心城区居住街区样本研究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形态特征,提取出典型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类型的5个典型容积率... 城镇街区能耗不仅与建筑单体相关,也与群体形态密切相关.为探讨小城镇居住街区空间形态对街区能耗的影响,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根据中心城区居住街区样本研究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形态特征,提取出典型居住街区空间形态类型的5个典型容积率.随后从形态类型学的视角,依据小城镇居住街区的形态特征,以5个典型容积率生成了5种“基本形态”和17种“衍生形态”,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两步能耗模拟,分别分析小城镇居住街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对居住街区能耗的影响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居住街区类型中,多层板式能耗强度最低,低层独栋式能耗强度最高.混合式居住街区为最适合小城镇的居住街区模式,同等容积率下通过两类住宅混合,并将较高楼层的住宅建筑置于较低楼层住宅建筑北侧可降低街区能耗强度.采用正南正北行列式布局也更有利于居住街区节能.小城镇居住街区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方面都不可忽视,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对物质形态的控制间接调控其非物质形态因素,从而起到节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居住街区 形态类型学 空间形态特征 能耗模拟
下载PDF
广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高峰丛深洼地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基伟 方世明 黄荣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广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高峰丛深洼地是最为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因其独特的地貌结构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主要利用统计学的计量方法,选择洼底高程、洼地深度、峰顶高程及洼底面积来探讨峰丛洼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 广西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内的高峰丛深洼地是最为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观。因其独特的地貌结构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主要利用统计学的计量方法,选择洼底高程、洼地深度、峰顶高程及洼底面积来探讨峰丛洼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旨在通过分析高峰丛深洼地的空间形态特征凸显该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以促进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研究表明:(1)地质公园内洼地深度大,深洼地数量多,较为稀缺典型。洼底面积小,形态种类多,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2)洼底高程和洼地深度之间呈现反比关系,而洼底高程和峰顶高程、洼地深度和峰顶高程表现出正相关关系;(3)在气候、岩性、水文、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重要价值的高峰丛深洼地地质遗迹资源。其中,深洼地的形成与岩溶裂隙风化和地下河流坍塌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百弄 峰丛洼地 空间形态特征 成因 广西
下载PDF
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与交往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良 骆小庆 黄佳喻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30,共6页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交往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动态和静态集体行为各自青睐不同的空间类型特征。研究成果为完善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列式单位住区 空间形态类型 交往行为 行为注记法
下载PDF
洱海湖滨白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青达 郑寒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80-88,共9页
随着大理市的城镇化加速和乡村旅游发展,洱海湖滨传统村落正在经历巨大变迁。采用空间句法,对大理市国家级传统村落龙下登村由“农业村”向“旅游村”转型过程中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量化运算解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村落集成度提升显... 随着大理市的城镇化加速和乡村旅游发展,洱海湖滨传统村落正在经历巨大变迁。采用空间句法,对大理市国家级传统村落龙下登村由“农业村”向“旅游村”转型过程中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量化运算解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村落集成度提升显著,村落封闭性被打破,集聚能力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和洱海生态廊道的修建提高了村落整体的空间可选择性;村落空间发展趋向单核心,空间整体性增强;村落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游客很难对村落整体空间结构做出认知。依据研究结果,提出转型期洱海湖滨村落景观空间管理应严格控制村落空间规模和建筑高度,进行局部空间文化营造,增设路标和绿植以增强人们对村落的空间感知,保护好传统民居建筑与村落景观标志物等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演变 洱海
下载PDF
城市形态基因的生成机理与传承途径研究——以成都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旭 陈代俊 罗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53,共10页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与生物遗传类似,既保留原有特性,也会发生变异。将城市形态基因界定为控制城市形态特征的空间组构规则及其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多尺度空间与多维度影响因素相对照的分析框架,以成都为例,识别出三种空间形态基因...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与生物遗传类似,既保留原有特性,也会发生变异。将城市形态基因界定为控制城市形态特征的空间组构规则及其生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多尺度空间与多维度影响因素相对照的分析框架,以成都为例,识别出三种空间形态基因;分析其空间组构规则及背后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剖析空间形态基因的表达与传承。认为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基因的生命力源于该地域先民因势利导,顺应与利用自然的建城智慧以及礼制营城制度下井然有序的空间模式。城市建设应在充分认识其价值的基础上保护这些基因,更应在了解其成因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传统建城智慧,通过传承发展而“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空间形态基因 生成 传承 成都
下载PDF
地下溶洞形态分析与可视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智源 叶锡钧 徐伟真 《山西建筑》 2024年第5期74-78,共5页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积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岩溶类型繁杂,发育较齐全,占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有溶洞、断层和软弱地质带等,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已成为南方岩溶地区城市工程建设开拓中面临...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面积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岩溶类型繁杂,发育较齐全,占国土面积的1/3。岩溶地区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有溶洞、断层和软弱地质带等,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已成为南方岩溶地区城市工程建设开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激光扫描设备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在封闭式、环境复杂的空间进行自动化测量,具有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等特点,可极大地节约测量时间与成本,现已逐渐适应了更广泛的工程应用领域。使用钻孔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地下溶洞空间的三维点云数据,针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复杂空间结构,可能需要布设多个测站进行不同角度扫描获得全局信息。然后,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特征学习能力进行点云配准,通过构建数字化模型,客观真实地反映洞内空间形态特征,这将为设计人员提供更精确的岩溶空间信息,制定安全预防措施计划,确保工程施工有序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三维激光扫描 溶洞 深度学习 点云配准 空间形态特征
下载PDF
广府地区山地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以长岐古村为例
16
作者 何思桦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3期95-98,共4页
本研究基于长岐古村的山地环境,采用形态类型学,从宏观村落选址、中观整体布局与街巷肌理、微观单元建筑三个层面总结归纳出长岐古村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长岐古村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并从内在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剖析其形... 本研究基于长岐古村的山地环境,采用形态类型学,从宏观村落选址、中观整体布局与街巷肌理、微观单元建筑三个层面总结归纳出长岐古村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长岐古村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并从内在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剖析其形成机理,为继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提供依据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传统村落 形态类型学 空间形态特征 形成机理
下载PDF
湘西苗族传统村落空间基因谱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嘉 李铌 蹇朱韬宇 《中外建筑》 2022年第4期65-70,共6页
新时期乡村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遭到一定破坏,亟需对村落内部空间形态与外部物质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引入“空间基因”概念,选取板栗村、中黄村、德夯村、老家寨村、齐心村五个典型苗族传统村落,运用形态学、分形理论、GIS空间... 新时期乡村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遭到一定破坏,亟需对村落内部空间形态与外部物质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引入“空间基因”概念,选取板栗村、中黄村、德夯村、老家寨村、齐心村五个典型苗族传统村落,运用形态学、分形理论、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构建了生态本底基因、村落形态基因和社会网络基因三者相互耦合的空间基因分类谱系,完善了湘西苗族传统村落形态认知体系,以期为湘西苗族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空间形态基因 传统村落保护 湘西苗族
下载PDF
空间形态分异特征下的湖南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18
作者 文碧启 罗友 肖忠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240-243,共4页
基于空间形态分析特征理论,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立足于县域农村偏远山区高寒贫瘠、人居分散、交通闭塞等环境特点,通过ArcGIS进行POI空间分析,运用核密度分析对石门县养老设施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挖掘... 基于空间形态分析特征理论,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立足于县域农村偏远山区高寒贫瘠、人居分散、交通闭塞等环境特点,通过ArcGIS进行POI空间分析,运用核密度分析对石门县养老设施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挖掘湖南地区空间形态环境特征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之间的耦合规律,探析县域、乡镇、农村社区和社区居民等行动主体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再构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再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地理空间环境、人文风俗等的影响,需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分析和完善县乡村养老服务等级结构,根据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梯度差异选择合理的养老模式,从而健全各尽其责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实现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形态分异 养老服务体系 湖南省
下载PDF
浙南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表征研究--以温州泰顺四村为例
19
作者 田密蜜 丁卓鋆 董睿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9-14,30,共7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南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遭到持续性破坏。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库村、百福岩村、溪东村、桥西村为研究对象,立足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关系要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解读村落二维空间、亲水空间、交往空...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南山地血缘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遭到持续性破坏。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库村、百福岩村、溪东村、桥西村为研究对象,立足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关系要素,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解读村落二维空间、亲水空间、交往空间和宗族空间的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山地 血缘型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表征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石门河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析
20
作者 刘小强 杨少斌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期18-22,共5页
通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切入,运用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技术,构建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体系,从环境、布局、建筑以及文化等方面对石门河沿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行挖掘并解析,再运用GIS对区域内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水系河流进行... 通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切入,运用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技术,构建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体系,从环境、布局、建筑以及文化等方面对石门河沿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行挖掘并解析,再运用GIS对区域内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水系河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石门河沿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方面:环境对村落选址影响较大,形成了山中谷地、背山面水、近山山麓的选址类型。布局方面:村落整体布局可分为组团型、条带型和离散型三种形态。街巷结构可分为网格型、鱼骨型和树枝型。建筑方面:院落以合院式布局居多,材料大多为砖、石和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景观 空间形态特征 石门河沿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