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史晓芳 逯腊虎 +4 位作者 张婷 张伟 袁凯 杨斌 仇松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2期10-17,共8页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4粒/hm^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4粒/hm^2至375×10~4粒/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远8号 播期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耗水、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争奇 高志强 +3 位作者 孙敏 任爱霞 林文 周红琴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77-381,386,共6页
2017—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了休闲期深松下播期播量的试验,为了研究旱地小麦阶段土壤耗水、干物质积累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探索该地区最适的播种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早播减少播量(9月20日,67.5 kg/hm^2)和中播中量(1... 2017—2018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了休闲期深松下播期播量的试验,为了研究旱地小麦阶段土壤耗水、干物质积累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探索该地区最适的播种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早播减少播量(9月20日,67.5 kg/hm^2)和中播中量(10月1日,90 kg/hm^2)有利于减少前期土壤水分消耗,增加中、后期水分消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与晚播增加播量(10月10日,112.5 kg/hm^2)相比,分别增产4.63%、15.2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4%、9.42%;中播中量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相关分析表明,播种—越冬、越冬—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各阶段耗水均与该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越冬阶段干物质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越冬—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各阶段干物质量均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生育前期耗水少、中后期耗水多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高,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适期适量(10月1日,90 kg/hm^2)播种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播期播量 生育阶段耗水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鲁东地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苗崔钰 孙晓辉 +6 位作者 刘翠玲 辛庆国 李林志 陈永娜 严美玲 于经川 姜鸿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5期6-10,共5页
研究旨在探究品种、灌水模式、播期、播量、氮肥用量对小麦水分利用及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内外部条件对小麦水分利用及品质的作用,为实现水肥高效奠定研究基础。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优化设计研究了品种、灌水模式、播... 研究旨在探究品种、灌水模式、播期、播量、氮肥用量对小麦水分利用及品质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内外部条件对小麦水分利用及品质的作用,为实现水肥高效奠定研究基础。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5因素4水平正交优化设计研究了品种、灌水模式、播期、播量、氮肥用量对不同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水模式、播量、品种、播期、纯氮用量。灌1水时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2)品种是影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键因素,其次为氮肥用量和灌水模式,播期和播量影响不明显。(3)品种是决定湿面筋含量的主要因素,‘烟农19’的湿面筋含量最高;随氮肥施用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湿面筋含量增加。试验得到灌水模式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程度最大,品种是影响品质的主要因素,为水肥高效利用模式的选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 品种 播期播量 灌水模式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适宜播期播量组合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玉玲 何鸿举 +1 位作者 乔红 欧行奇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10,共5页
设置10月1日225万/hm^2(A1)、10月8日300万/hm^2(A2)、10月15日375万/hm^2(A3)、10月22日450万/hm^2(A3)、10月29日525万/hm^2(A5)和11月5日600万/hm^2(A6)共6个播期播量组合,探讨不同播期播量组合对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生育期、株高、穗... 设置10月1日225万/hm^2(A1)、10月8日300万/hm^2(A2)、10月15日375万/hm^2(A3)、10月22日450万/hm^2(A3)、10月29日525万/hm^2(A5)和11月5日600万/hm^2(A6)共6个播期播量组合,探讨不同播期播量组合对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生育期、株高、穗部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确定百农207适宜播期播量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播期逐渐推迟,百农207营养生长期和全生育期明显缩短,对小麦生殖生长期影响较小.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以A1、A2和A3较高,A6最低.随着播期推迟,各播期播量组合穗长、小穗排数、结实粒数和不结实数呈降低趋势;穗长、小穗排数和结实粒数均以A1、A2和A3较高,显著高于A5和A6(P<0.05);A5、A6和A1不结实数较少,结实率较高.A2、A1和A4为适宜播期播量组合,产量三要素基本或完全符合"四四四"高产结构模式,产量在10 500 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百农207 播期播量组合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