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解巧明
王震亮
+4 位作者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作为约束条件,分析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英吉沙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三角带和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在中新世推覆作用最强,地层缩短率22.4%;皮山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上新世推覆最为强烈,地层缩短率12.5%;中新世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运动发生时间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强烈逆冲推覆使得前渊坳陷带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导致下伏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开始大规模生烃,生成的油气可沿断层、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到背斜构造等圈闭形成油气藏。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导致其成藏条件具有一定差别:英吉沙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构造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中新世,上新世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风险较大;皮山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上新世,油气藏后期的破坏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差异性
英吉沙地区
皮山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模拟
被引量:
4
2
作者
郑涛
徐耀辉
王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5期33-37,5,共5页
二叠系烃源岩是塔西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利用研究区构造特征、埋藏史、地层厚度及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相、岩性分布等资料,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异常热事件及热演化历史,应用EASY%Ro模型将模拟值与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值拟...
二叠系烃源岩是塔西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利用研究区构造特征、埋藏史、地层厚度及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相、岩性分布等资料,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异常热事件及热演化历史,应用EASY%Ro模型将模拟值与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值拟合,采用有机相B(Ⅱ)的动力学参数,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开展了热演化及生烃史模拟研究。研究表明:二叠系烃源岩在三叠纪开始大规模生成并排出油气,生烃中心位于叶城凹陷柯深1井和玉参1井附近;三叠纪之后生油气中止,直到新近纪才再次开始大规模油气的生成和排出,最大生油强度达到300×104t/km2,生油范围仍然基本限制在凹陷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二叠系烃源岩
热演化
生烃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变形:时间、证据和争论
3
作者
张世杰
胡修棉
+3 位作者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7-1076,共20页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西南坳陷
古近纪构造隆升
沉积盆地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塔西南坳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收缩构造变形模式
被引量:
17
4
作者
张玮
漆家福
+2 位作者
雷刚林
杜治利
朱斗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7-571,共5页
通过对地面地质、地震和连续电磁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分层收缩、垂向叠置"的"非俯冲"型收缩构造解释模型,即由于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软弱岩层的分隔以及地层垂向能干性的差异,导致浅、中、深层分别发...
通过对地面地质、地震和连续电磁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分层收缩、垂向叠置"的"非俯冲"型收缩构造解释模型,即由于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软弱岩层的分隔以及地层垂向能干性的差异,导致浅、中、深层分别发育不同的收缩变形样式,而不存在区域性的具有大位移量的拆离断层在水平方向叠置。浅层盐岩层之上的新生界能干岩层以滑脱褶皱变形为主,表现为近直立对称的长轴背斜与造山带平行排列;中层盐下层中生界及深层盆地基底岩系以韧性收缩变形为主,发育向西昆仑山倾斜的高角度基底卷入逆冲断层。断层上盘形成冲断隆起,下盘发育一系列同向倾斜的次级分支断层,构成楔状叠瓦扇,终止于反冲断层下盘的膏盐岩中。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可能利用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先存正断层发生反转,并控制了下盘局部构造变形。西昆仑山隆升引起的垂直剪切作用可能是山前冲断带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及先存正断层反转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西昆仑山
收缩构造
非俯冲模式
反转正断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
5
1
作者
解巧明
王震亮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机构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5008-004-004)
中国地调项目(DD20160203-4)联合资助
文摘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作为约束条件,分析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英吉沙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三角带和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在中新世推覆作用最强,地层缩短率22.4%;皮山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上新世推覆最为强烈,地层缩短率12.5%;中新世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运动发生时间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强烈逆冲推覆使得前渊坳陷带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导致下伏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开始大规模生烃,生成的油气可沿断层、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到背斜构造等圈闭形成油气藏。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导致其成藏条件具有一定差别:英吉沙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构造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中新世,上新世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风险较大;皮山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上新世,油气藏后期的破坏风险较小。
关键词
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差异性
英吉沙地区
皮山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
Keywords
balanced
section
restoration
technique
tectonic
evolution
difference
of
reservoir
forming
conditions
Yingjisha
area
Pishan
area
southwestern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模拟
被引量:
4
2
作者
郑涛
徐耀辉
王进
机构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石油资源系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5期33-37,5,共5页
基金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2009GYXQ02-04)
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资[2008]-035-07-02)
文摘
二叠系烃源岩是塔西南地区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利用研究区构造特征、埋藏史、地层厚度及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相、岩性分布等资料,结合现今地温场特征、异常热事件及热演化历史,应用EASY%Ro模型将模拟值与实测镜质体反射率值拟合,采用有机相B(Ⅱ)的动力学参数,对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开展了热演化及生烃史模拟研究。研究表明:二叠系烃源岩在三叠纪开始大规模生成并排出油气,生烃中心位于叶城凹陷柯深1井和玉参1井附近;三叠纪之后生油气中止,直到新近纪才再次开始大规模油气的生成和排出,最大生油强度达到300×104t/km2,生油范围仍然基本限制在凹陷内部。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二叠系烃源岩
热演化
生烃史
Keywords
southwestern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Permian
source
rocks
thermal
evoluti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变形:时间、证据和争论
3
作者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7-1076,共20页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525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点支持项目(编号:91755209)的成果。
文摘
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塔西南坳陷
古近纪构造隆升
沉积盆地分析
Keywords
West
Kunlun
Mountains
southwestern
depression
in
tarim
basin
Palaeogene
tectonic
uplift
sedimentary
basin
s
analysis
分类号
P534.6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塔西南坳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收缩构造变形模式
被引量:
17
4
作者
张玮
漆家福
雷刚林
杜治利
朱斗星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7-571,共5页
基金
国家973项目(2006CB202301)
中石油项目(041009090073)
文摘
通过对地面地质、地震和连续电磁剖面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提出"分层收缩、垂向叠置"的"非俯冲"型收缩构造解释模型,即由于上白垩统—古近系膏盐岩软弱岩层的分隔以及地层垂向能干性的差异,导致浅、中、深层分别发育不同的收缩变形样式,而不存在区域性的具有大位移量的拆离断层在水平方向叠置。浅层盐岩层之上的新生界能干岩层以滑脱褶皱变形为主,表现为近直立对称的长轴背斜与造山带平行排列;中层盐下层中生界及深层盆地基底岩系以韧性收缩变形为主,发育向西昆仑山倾斜的高角度基底卷入逆冲断层。断层上盘形成冲断隆起,下盘发育一系列同向倾斜的次级分支断层,构成楔状叠瓦扇,终止于反冲断层下盘的膏盐岩中。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可能利用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先存正断层发生反转,并控制了下盘局部构造变形。西昆仑山隆升引起的垂直剪切作用可能是山前冲断带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及先存正断层反转的原因。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西昆仑山
收缩构造
非俯冲模式
反转正断层
Keywords
Taxinan
depression
(
southwestern
depression
of
tarim
basin
)
West
Kunlun
mountain
contraction
structure
non-subduction
model
inverted
normal
fault
分类号
P548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解巧明
王震亮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塔西南坳陷二叠系烃源岩热演化及生烃史模拟
郑涛
徐耀辉
王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变形:时间、证据和争论
张世杰
胡修棉
郜周全
赵永强
马安林
许艺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塔西南坳陷西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收缩构造变形模式
张玮
漆家福
雷刚林
杜治利
朱斗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