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咸化湖盆岩性油气藏富集规律——以柴达木盆地西南区为例 被引量:30
1
作者 施辉 刘震 +4 位作者 连良达 毛亚昆 张勤学 杨乾政 吴瑾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1-711,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长期处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之下,持续分阶段的隆升导致盆地的古海拔变高、湖盆封闭、气候干寒和盐源充足,形成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以"深水成盐"模式为主,湖内"双扩散对流"在斜坡底部能量突变... 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长期处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之下,持续分阶段的隆升导致盆地的古海拔变高、湖盆封闭、气候干寒和盐源充足,形成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以"深水成盐"模式为主,湖内"双扩散对流"在斜坡底部能量突变带附近(如断裂下盘)能够快速堆积大量与盐类共生的烃源岩,该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虽低,有机质类型却好,具有较高的烃类转化率和保存条件,能够成为优质烃源岩。高原咸水环境有利于发育丰富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砂体,常分布于坡折带以下;该类型湖盆具有"自我封闭"的地层流体,储层胶结作用又普遍发育,极易形成物性尖灭成因的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取决于断裂—砂体的油气输导能力。高原咸化湖盆具有典型的"坡折带控砂"和"断裂控藏"的地质规律,岩性油气藏主要富集于坡折带以下,输导断裂发育的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咸化湖盆 岩性油气藏 坡折带 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
原文传递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储层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建明 史玲玲 +1 位作者 汪立群 吴光大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2期20-23,共4页
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发现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录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 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发现是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油气勘探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录井资料、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及成像测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板岩,储集空间可分为构造缝、溶蚀缝和溶蚀孔三大类,储集层类型为裂缝-溶蚀型。基岩薄片和物性分析数据表明基岩储集空间复杂,渗透率低,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隙物性较好。最后分析认为影响储集空间发育的因素主要有基岩岩性、构造运动、成岩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基岩油藏 昆北断阶带 柴西南地区
下载PDF
柴西南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再勘探再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22
3
作者 付锁堂 徐礼贵 +1 位作者 巩庆林 吕友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勘探领域。②对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已发现的老油田和含油气构造,充分利用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开展变速成图,落实构造形态及储层横向预测,研究深浅层可能存在的新的含油层系,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确保老油田稳产高产;大力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查明烃源岩分布范围、生烃中心与储层有利相带的叠置关系,搞清地层尖灭带、岩性变化带,落实岩性地层圈闭,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及含油气领域。③开展构造精细解释:一是研究柴西南区几条大型逆断层下盘生油潜力及其伴生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二要研究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在老油田周边可能存在小断块、小幅度构造;三是落实昆北大断层上盘已发现的局部构造及岩性、地层、古潜山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储层 烃源岩 油气勘探 柴西南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系浅水三角洲形成条件及砂体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施辉 刘震 +2 位作者 张勤学 连良达 毛亚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古近纪沉积时期古构造平缓,具备"盆浅湖阔"的古地貌特征;古气候以干旱到半干旱为主,母源区物理风化强烈,为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古水深约在10 m以内,相对湖平面变化相当频繁,水体来回动荡,说明柴西南区在古近纪具有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的古地理环境。总体岩性以中—细砂岩、粉砂岩、砾岩和含砾砂岩夹棕红色泥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多呈现两段式的特征,具有丰富的反映强水动力成因的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化石。依据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等方面的耦合关系,可以将研究区古近纪浅水三角洲砂体形态分为树枝状、坨状和席状3种,大致对应于下干柴沟组下段、下干柴沟上段和上干柴沟组的砂体形态特征。砂体的分布主要受七个泉、红柳泉、阿拉尔、昆北和XI号共5条规模较大的断裂坡折带及其派生的挠曲坡折带的影响,并将断裂坡折带分为逆源型和顺源型2种,在此基础上建立柴西南区古近纪构造坡折带控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古地理环境 砂体形态 柴西南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 被引量:14
5
作者 曹正林 孙秀建 +3 位作者 张小军 石亚军 刘应如 乐幸福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29,309,共7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柴西南)剩余油气资源量巨大,过去勘探思路主要以寻找构造油藏为主,岩性油气藏为辅。近几年来在"围绕富烃凹陷,主攻斜坡区带,寻找新的层系,力争叠合连片"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思路的指导下,主攻岩性油气藏勘探,...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柴西南)剩余油气资源量巨大,过去勘探思路主要以寻找构造油藏为主,岩性油气藏为辅。近几年来在"围绕富烃凹陷,主攻斜坡区带,寻找新的层系,力争叠合连片"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思路的指导下,主攻岩性油气藏勘探,在柴西南红柳泉斜坡及乌南斜坡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均获得突破,跃进斜坡也发现了规模较大的特殊岩性储集体。由于勘探程度和认识上的制约,柴西南的岩性油气藏勘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技术方法。利用柴西南岩性油气藏勘探实践成果,结合其他盆地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一套适合柴西南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技术方法。这些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老井复查评价技术、层序地层划分技术、沉积体系划分技术、储层综合预测技术。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方法在柴西南的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多口钻井获得工业油气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 岩性油气藏 关键技术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褶皱构造样式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兰斌 孙家振 +2 位作者 夏晓燕 蒋武明 吴光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5,共6页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断展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单向挤压断层扩展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滑脱褶皱构造以中浅层滑脱型近于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英雄岭滑脱断褶带和中央坳陷带以及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浅部;底辟构造(泥拱构造)以塑性泥岩上拱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带和英雄岭滑脱断褶带东部;复合褶皱构造由断展和滑脱型共同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英雄岭滑脱断褶带的西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拱构造 褶皱 构造样式 柴达木盆地西南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凹陷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小军 曹正林 +2 位作者 孙秀建 石亚军 常海燕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2-867,共6页
13个区块的三维大连片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简称"柴西南")现今存在红狮、扎哈泉、阿拉尔和切克里克等4个主要凹陷(或次级凹陷)。通过对凹陷构造演化和生烃潜力分析,认为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切克里克东凹陷为早期持续... 13个区块的三维大连片资料显示柴达木盆地西南部(简称"柴西南")现今存在红狮、扎哈泉、阿拉尔和切克里克等4个主要凹陷(或次级凹陷)。通过对凹陷构造演化和生烃潜力分析,认为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切克里克东凹陷为早期持续沉降凹陷,发育古近系—新近系厚度较大的优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同时,结合油源对比和油气分布指出,柴西南具有大凹陷局部生烃中心,油气"环凹近源"聚集的特征,预算红狮和扎哈泉—切克里克2个生烃中心资源量为8.86×108t,临近生烃中心长期持续发育的七个泉—砂西、跃进、乌南、昆北等古鼻状凸起及外围斜坡带,不但有红狮凹陷和扎哈泉—切克里克凹陷2个生烃中心为其提供充足的油源,而且继承性发育多个三角洲沉积体系前缘相带、滨浅湖滩坝优质储砂体,源储配置好,是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区 凹陷特征 生烃潜力 有利区带
原文传递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5 位作者 马达德 汪立群 张道伟 王中凡 杨乾政 冯旭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4,共6页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柴西南区有两次主要的油气充注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其岩性圈闭形成具有相对早期性和多期性,其主要形成期在渐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柴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成藏期及保存—破坏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区 岩性油气藏 烃源岩 生排烃史 包裹体均一温度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下载PDF
柴西南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岩性圈闭发育模式 被引量:8
9
作者 陈艳鹏 刘震 +1 位作者 李鹤永 党玉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4期17-21,共5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对柴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古近系处在以中新统内不整合面(T2′)和古新统合新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TR)为顶底界的二级层序中,共发育有3个三级层序:即路乐河层序(SA)、下...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对柴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古近系处在以中新统内不整合面(T2′)和古新统合新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TR)为顶底界的二级层序中,共发育有3个三级层序:即路乐河层序(SA)、下干柴沟层序(SB)和上干柴沟层序(SC).重点分析了下干柴沟层序及上干柴沟层序,认为下干柴沟层序由3个体系域组成:即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上干柴沟层序由于低位体系域不发育,故将其划分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两个体系域.另外,分析了柴西南地区不同的体系域中岩性圈闭可能发育位置,并且建立了隐蔽圈闭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古近系 层序地层学 岩性圈闭 圈闭发育模式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E3^1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有利勘探区带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晓宝 平忠伟 +3 位作者 张道伟 王琪 陶辉飞 王国仓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柴西南地区具备E13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柴西南地区下第三系发育扎哈泉和英雄岭2个大的生油凹陷,凹陷内发育E13和E232套有效生油岩,为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提供了油源条件。柴西南地区存... 柴西南地区具备E13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柴西南地区下第三系发育扎哈泉和英雄岭2个大的生油凹陷,凹陷内发育E13和E232套有效生油岩,为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提供了油源条件。柴西南地区存在与英雄岭和扎哈泉生油凹陷相接的红柳泉—跃进、铁木里克和昆北断阶带3个古斜坡,为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创造了大型的古构造斜坡背景。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和尕斯断陷内存在下倾方向与生油凹陷相邻的成排成带发育的断背斜和断鼻等构造,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局部构造斜坡背景。在区域和局部构造斜坡背景上柴西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13)沉积时期存在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相构成的沉积体系,发育了6个辫状河三角洲。柴西南辫状河三角洲外前缘发育河口坝、远端坝和席状砂,主要分布在尕斯断陷内的构造圈闭的斜坡区,油源和圈闭条件优越,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最有利的地区。柴西南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在昆北断阶带和尕斯断陷部分断鼻或断背斜的斜坡带,油源较充裕,但封堵条件较差,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较有利的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构造岩性油气藏 柴西南地区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有利区带 被引量:7
11
作者 倪祥龙 王建功 +5 位作者 郭佳佳 杜斌山 易定红 龙国徽 李志明 惠媛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41,共10页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柴西南地区深大...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柴西南地区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并控制了基岩油气藏的分布;同沉积逆断裂Ⅺ号、Ⅷ号及阿拉尔断裂早期活动控制了三大生烃凹陷的发育;基底的深大断裂在关键成藏期均比较活跃,为油气初次运聚成藏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②深大断裂控制的古隆起区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且风化壳中裂缝和溶蚀孔十分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③基岩风化壳上覆泥岩盖层的封盖能力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深大断裂的晚期活动会降低盖层对基岩油气藏的封盖能力;④建立了以深大断裂为核心的基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紧邻生烃凹陷的深大断裂-古构造背景-优质的泥岩盖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成藏;⑤深大断裂上盘的扎西鼻隆、乌南鼻隆和跃进斜坡的Q3古鼻隆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于柴达木盆地基岩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控藏 基底断裂 古隆起 有利区带 基岩油气藏 柴西南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典型油田油气充注期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孟庆洋 桂丽黎 +4 位作者 陈琰 袁莉 杨帆 隋立伟 白东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60,共9页
通过包裹体岩相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显微测温等分析,对柴西南地区红柳泉、尕斯库勒和英东3个典型油田的油气充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柴西南地区含油气包裹体发育,含油包裹体丰度(GOI)为5%~90%;2根据包裹体颜色、产状... 通过包裹体岩相学、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显微测温等分析,对柴西南地区红柳泉、尕斯库勒和英东3个典型油田的油气充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柴西南地区含油气包裹体发育,含油包裹体丰度(GOI)为5%~90%;2根据包裹体颜色、产状、宿主矿物等特征,可以划分为2类油气包裹体组合(黄色荧光包裹体和蓝色荧光包裹体),反映了来自2期油气充注过程的产物;3包裹体荧光光谱的波峰范围和红外光谱的甲基含量特征均反映出蓝色荧光包裹体的成熟度高于黄色荧光包裹体。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模拟结果,综合分析了典型油田的油气充注时间。尕斯库勒油田和红柳泉油田2期油气充注对应的时间分别约为26Ma和10Ma;而英东油田2期油气充注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0Ma和5Ma。晚期构造演化与油气充注过程相匹配决定了油气的保存条件和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油气充注期 英东 红柳泉 尕斯库勒 流体包裹体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夷晓伟 肖传桃 徐建国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5期58-61,8,共4页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藻灰岩、浅湖鲕粒(生物碎屑)滩和风暴沉积组成。辫状河三角洲相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该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和河口砂坝微相;湖底扇相主要发育于七个泉地区,其中发育典型浊积岩层序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柴西南地区 上干柴沟组 沉积相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地震评价关键技术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国文 沈亚 +3 位作者 袁云超 韩冰 李艳明 杨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81,共8页
柴西南地区剩余油气资源巨大,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岩性油藏勘探起步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藏关键因素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岩性油藏勘探进展。近年来,围绕柴西南富烃生油凹陷,加强基础研究,整体认识,精细评价,深入系统开... 柴西南地区剩余油气资源巨大,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岩性油藏勘探起步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藏关键因素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岩性油藏勘探进展。近年来,围绕柴西南富烃生油凹陷,加强基础研究,整体认识,精细评价,深入系统开展岩性油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岩性圈闭的识别等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柴西南大面积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和精细储层预测,明确了扎哈泉为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圈定了有利相带和落实了优质砂体分布,并准确预测"甜点"分布区,发现和落实了柴达木盆地首个亿吨级岩性油藏规模储量区。通过扎哈泉岩性油藏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地震勘探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对深化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立体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藏 勘探思路 地震评价技术 柴西南地区
下载PDF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沉积旋回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彬 李建明 +2 位作者 张永庶 崔俊 余笑航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碎屑...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的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发育2个三级旋回及6个四级旋回期次。各级蒸发岩沉积旋回具有不对称的特征,即快速湖侵、缓慢湖退。总结出研究区的五种蒸发岩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蒸发岩为气候干旱、盆地基底快速沉降背景下,湖退时残留盐湖中以蒸发结晶为主具有一定水深的成因,并建立了沉积旋回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 英西地区 下干柴沟组上段 蒸发岩 盐湖 沉积旋回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玲玲 李建明 +1 位作者 汪立群 吴光大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435,共2页
从油源、构造背景、油气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圈闭等因素及其配置关系对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紧邻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一持续发育的古隆起,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以裂缝、溶蚀孔等为主的... 从油源、构造背景、油气运移通道、储集空间、圈闭等因素及其配置关系对柴西南地区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紧邻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一持续发育的古隆起,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以裂缝、溶蚀孔等为主的储集空间,油气运移通道为基底断裂和不整合面。建立了昆北断阶带基岩油藏的2种成藏模式:一种是断层-裂缝输导的纵向成藏模式,另一种为断层纵向输导-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的远源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西南地区 昆北断阶带 成藏条件 基岩油藏
下载PDF
柴西南地区始新—中新统层序及其对岩性圈闭的控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传桃 何彬 冯镇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8-385,373,共8页
系统论述了三级层序界面与喜马拉雅运动间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始新—中新统发育的8个三级层序界面均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响应。研究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至少有4次,代表喜马拉雅运动或青藏高原隆升的4次重要阶段,据此,将喜马拉... 系统论述了三级层序界面与喜马拉雅运动间的关系,认为研究区始新—中新统发育的8个三级层序界面均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响应。研究区最强烈的构造运动至少有4次,代表喜马拉雅运动或青藏高原隆升的4次重要阶段,据此,将喜马拉雅运动划分为4幕。将研究区古近-新近系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和16个基准面旋回层序,由此建立起研究区的层序地层系统。并系统分析了区内层序对不同类型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认为低位体系域是柴西南地区岩性圈闭发育最有利的层位。研究区最大湖泛面控制了主要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而层序界面控制了地层超覆油气藏或者不整合遮挡地层油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南地区 岩性圈闭 喜马拉雅运动 层序地层 古新统 始新统 渐新统 中新统
下载PDF
柴西南昆北地区花岗岩基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丽梅 李建明 +1 位作者 马达德 吴光大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7-60,166,共4页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祁漫塔格-东昆仑造山带的过渡带的昆北断阶带。钻探揭示第三系盆地基底广泛分布花岗岩基岩。岩石学特征表明属二长花岗岩类,副矿物以锆石为主。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较高含量的SiO2和Al2O3,属过铝的钙碱... 研究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祁漫塔格-东昆仑造山带的过渡带的昆北断阶带。钻探揭示第三系盆地基底广泛分布花岗岩基岩。岩石学特征表明属二长花岗岩类,副矿物以锆石为主。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具较高含量的SiO2和Al2O3,属过铝的钙碱性系列。岩石中强不相容元素Rb、Ba、Zr等强烈富集,Ta、Ce、Nb、Sr、Th等中等不相容元素富集中等;弱不相容元素Y富集。岩石稀土总含量大多在194.41~231.63μg/g之间;LREE/HREE比值为2.31~2.4;岩石属轻稀土富集型。岩石中Eu负异常明显,中等亏损;Ce略有亏损;Eu/Sm值在0.15~0.16间。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物质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熔融,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投影于同碰撞期的区间,岩石是同碰撞构造环境下形成,为早古生代洋陆转换时的岩浆活动,属于加里东期造山旋回时期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昆北地区 柴西南
下载PDF
柴西南尕斯地区不同期次油气充注对现今油藏的贡献 被引量:3
19
作者 桂丽黎 刘可禹 +4 位作者 王喻雄 陈小磊 袁莉 孟庆洋 李秀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51,共9页
尕斯库勒第三系油藏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柴西南)的主力油藏。从储层成岩序列、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分析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定量荧光及原油特征等分析柴西南地区储层原油和包裹体的光谱特征及参数,探... 尕斯库勒第三系油藏是柴达木盆地西南部(柴西南)的主力油藏。从储层成岩序列、流体包裹体等方面分析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并通过荧光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定量荧光及原油特征等分析柴西南地区储层原油和包裹体的光谱特征及参数,探讨不同期次油气充注对现今油藏形成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尕斯E31储层经历碱性—酸性—碱性—弱酸性—碱性的流体演化过程,并发育早期黄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和后期蓝色荧光气液烃及伴生气烃包裹体,代表该区经历了28 Ma和8 Ma两期油气成藏阶段;尕斯E31油藏是在古油藏布局的基础上沿后期构造产生的断层输导体系向上调整而形成,是柴西地区油气早成藏,晚期调整,并较好保存的典型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序列 包裹体特征 光谱分析 油藏演化 尕斯E31油藏 柴西南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流体-成藏演化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桂丽黎 赵孟军 +4 位作者 刘可禹 罗秘 孟庆洋 袁莉 郝加庆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9-297,319,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尕斯地区古近系下部(下干柴沟组下段,E_3~1)砂岩油藏是柴达木盆地主力油藏之一。以跃检1井为例,通过多功能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的应用,对储层的岩性、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 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尕斯地区古近系下部(下干柴沟组下段,E_3~1)砂岩油藏是柴达木盆地主力油藏之一。以跃检1井为例,通过多功能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包裹体测温等手段的应用,对储层的岩性、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烃类包裹体分布及期次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储层的流体—成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储层砂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岩共生序列为早期方解石/黏土包壳→长石溶蚀/石英加大→长石加大/晚期方解石→长石加大溶蚀/微晶石英→白云石→晚期绿泥石→硬石膏;储层流体经历了碱性—酸性—碱性—弱酸性—碱性的演化过程。其中酸性流体包括了黄色荧光和蓝色荧光气液烃包裹体所代表的2期油气充注,捕获时间分别为28Ma和8Ma;结合构造演化史与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尕斯E_3~1油藏经历了上干柴沟组(N1)低熟原油和上油砂山组(N22)至现今的2期油气调整改造的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特征 流体演化过程 油气包裹体 成藏过程 古近系 尕斯油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