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涡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成因的个例研究 被引量:118
1
作者 赵玉春 王叶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9-831,共13页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 利用多途径探测与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对2008年7月20~21日一次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并引发川中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西南涡特大暴雨发生的中尺度环境场特征,特殊地形和非绝热物理过程在高原涡东移诱生西南涡特大暴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高原涡形成后沿高原东北侧下滑,在四川盆地诱生出西南涡,川中特大暴雨在西南涡形成过程中由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活动造成。高原涡东移诱生的低层偏东气流在川西高原东侧地形的动力强迫抬升作用下,释放对流有效位能激发出MCSs产生强降水,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反馈驱动西南涡快速发展。地形的动力作用仅能形成浅薄的西南涡,降水凝结潜热的加入才能使西南涡充分发展。高原涡的发展主要受地面热通量影响,它的发展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西南涡能否形成。盆地周边高大山脉对西南涡的位置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盆地周边高大山脉上叠加的中小尺度地形对西南涡和暴雨带的整体位置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暴雨的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地形 对流 暴雨 高原涡
下载PDF
重庆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陈鹏 周盈颖 +2 位作者 冯萍 刘超 蔡博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2期39-45,共7页
利用2008—2018年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重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短时强降水高频中心在西部合川,东北部开州、巫溪和云阳,东南部酉阳、秀山地区,均毗邻陡峭山脉,地形抬升和特殊地形对降水有增幅作用;2... 利用2008—2018年地面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重庆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短时强降水高频中心在西部合川,东北部开州、巫溪和云阳,东南部酉阳、秀山地区,均毗邻陡峭山脉,地形抬升和特殊地形对降水有增幅作用;2)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7月为峰值期,20~30 mm/h和30~50 mm/h站次月际呈反位相变化,前者先降后增,后者呈先增后降;日内短时强降水主高峰在凌晨到早间(00—08时),峰值在03—05时,次高峰在15—18时,主高峰峰值明显强于次高峰;3)西南低涡背景下,重庆西部的高频中心远强于东南部酉阳、黔江次中心,西南低涡对西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影响更明显,高频月份在6月;对短时强降水量的贡献量,以西部和主城最大,其次是西南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东北部城口、巫溪和东南部秀山贡献最小;4)不同海拔短时强降水频次分布与站点数密切相关,海拔200~800 m的短时强降水频次占总频次的83%,且出现了雨强极值最大值,随后,频次和雨强极值呈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西南低涡 地形
下载PDF
复杂地形对西南低涡生成和移动影响的数值试验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母灵 李国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41-248,共8页
为探讨四川盆地周边复杂地形对西南低涡发生发展以及移动的影响,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WRF V3.4.1,对2010年7月16日至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再现模拟(控制试验)以及... 为探讨四川盆地周边复杂地形对西南低涡发生发展以及移动的影响,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中尺度非静力平衡模式WRF V3.4.1,对2010年7月16日至18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再现模拟(控制试验)以及降低盆地周边不同地形高度的3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控制试验模拟出的西南低涡位置和强度与实况基本吻合。秦岭、大巴山山脉对西南低涡的形成不具有决定性影响,但对西南低涡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对西南低涡的生成位置、强度以及移动路径均很重要;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偏东气流的阻挡而产生的绕流有利于西南低涡的生成,对西南低涡的移动也有重要影响。除西南低涡以外,四川盆地周边地形所产生的一些局地小低涡的现象也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西南低涡 地形 生成 移动 数值试验
下载PDF
Natural resources deterioration,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sustainable resetlement in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5
4
作者 WANG KelinNatural resources deterioration, environmentaldegradation and sustainable resettlement inSouthwest ChinaWANG KelinChangsha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AS, Hunan 410125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8年第2期39-48,共10页
As a consequence of increased population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 particular type of population mobility-environmental migration-has emerged in the Third World. In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is ... As a consequence of increased population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 particular type of population mobility-environmental migration-has emerged in the Third World. In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migration is defined and previous practices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reviewed. A case study of the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including root causes, restrictive factors, nature of the migration, desires of migrants, strategies of response and optional policies. It is argued tha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ly caused displacement should b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MIGR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karst topography southwest China
下载PDF
川南特殊地势下的焦化项目厂区设计和收获
5
作者 赵勇勇 《山西冶金》 CAS 2021年第4期173-174,177,共3页
为了能在建设场地条件严苛的情况下,设计出理想的焦化项目厂区建设方案,以西南地势(特点是多山地少平原,遍布高山峡谷和河流)中的一个焦化项目为例,介绍了厂区的建设场地特点、厂区设计及特色等设计历程,并通过实践证明该设计完全可行... 为了能在建设场地条件严苛的情况下,设计出理想的焦化项目厂区建设方案,以西南地势(特点是多山地少平原,遍布高山峡谷和河流)中的一个焦化项目为例,介绍了厂区的建设场地特点、厂区设计及特色等设计历程,并通过实践证明该设计完全可行。项目的顺利投产,为在西南特殊地理环境之下,充分利用当地有限土地资源,以及其他占地较大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借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项目 西南地势 总图运输 总平面布置
下载PDF
2017年7月6-9日九江市柴桑区晴空连续大风成因分析
6
作者 何灵芬 徐韬 《江西科学》 2019年第6期930-934,共5页
对2017年7月6-9日柴桑区地面大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有:此次晴空连续偏南大风的原因是6-9日夜间柴桑区高空和近地层出现强辐散,中层辐合,小尺度气压扰动,低空出现西南急流的脉动,动量下传,同时柴桑区的特殊地形,东倚庐山... 对2017年7月6-9日柴桑区地面大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有:此次晴空连续偏南大风的原因是6-9日夜间柴桑区高空和近地层出现强辐散,中层辐合,小尺度气压扰动,低空出现西南急流的脉动,动量下传,同时柴桑区的特殊地形,东倚庐山,西靠岷山,中间为盆地,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峡谷,南端德安县宽,北面柴桑区窄,如果吹西南风,柴桑区正处于喇叭口的出口处,有明显狭管效应。而东面庐山的阻挡与热力作用也会增强经过柴桑区的西南风,利于偏南大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大风 特殊地形 狭管效应 辐合辐散 小尺度扰动
下载PDF
特殊地形对鄂东北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超 崔春光 +3 位作者 蒋兴文 王晓芳 赖安伟 汪小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17-1135,共19页
基于FNL1°×1°再分析资料和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区域自动站与CMORPH小时降水融合产品,通过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本文重点分析了2015年7月22-24日期间在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受长江中下游特殊地形影响,在鄂东北江汉平原... 基于FNL1°×1°再分析资料和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区域自动站与CMORPH小时降水融合产品,通过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拟,本文重点分析了2015年7月22-24日期间在西南涡东移过程中,受长江中下游特殊地形影响,在鄂东北江汉平原河谷地区诱发生成的一次短时局地强降水天气过程,围绕特殊地形对局地降水增幅的作用机制展开一系列的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强降水过程是在长江中下游特殊的中尺度地形影响下,配合东移西南涡前部偏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两者共同作用而诱发产生,此次局地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降水增幅显著。之后,通过研究单一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发现,大别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提升局地降水增幅,扩大强降水范围;幕阜山脉作为单一地形的作用效果为削弱降水增幅,缩小强降水范围。进一步深入分析上述单一地形影响降水变化的作用机制得出,大别山脉的地形作用有利于局地强降水区附近对流层低层的层结对流不稳定性增强,以及降水区近地面层冷池的维持和增强,有利于提升局地降水的增幅。而与大别山脉对局地降水作用效果不同,就幕阜山脉单一地形而言,地形对偏南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削弱了局地强降水期间进入降水区的水汽通量,继而对局地降水的增幅有抑制作用。此外通过研究组合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时发现,大别山脉、幕阜山脉、皖南山地,以及幕阜山脉和皖南山地之间的狭窄河谷地形共同构成的类似"喇叭口"地形,其产生的狭管效应,使进入地形区内的偏南气流辐合加强,而幕阜山脉和大别山脉之间的河谷地区,作为偏南气流从幕阜山脉东侧绕流进入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有效保证了强降水区域内充足的正涡度平流输送,上述有利的地形组合配置对于局地降水发展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移西南涡 降水增幅 特殊地形 对流不稳定 冷池 涡度平流
下载PDF
强西南急流背景下湘桂边界两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雨个例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付炜 唐明晖 叶成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1014,共14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5月5日(以下简称“16·5”过程)和2018年4月23日(以下简称“18·4”过程)两次强西南急流背景下的暖区暴雨预报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暖区暴雨过程的水汽分别来源于925 hPa西南急流和显著西南风,“16·5”过程的水汽辐合强度及范围较“18·4”过程更强、更广,导致暴雨出现的范围更广;超低空急流断裂处的辐合区叠加在湘桂边界南岭山脉特殊地形上,动力抬升触发及维持作用更加明显。大气层结稳定度对暖区暴雨的发生具有重要指示作用,“16·5”过程大气不稳定度更大导致了更强的暖区暴雨;两次暖区暴雨的湿层厚度较锋面暴雨浅薄,中低层的显著湿区导致了暴雨或大暴雨的出现;“16·5”暖区暴雨发生过程中能量长时间的维持,是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的结果,最终导致强降水持续,进而导致了更大的总降水量。“18·4”过程冷锋前100 km外相对较弱的水汽辐合区,是暖区暴雨的一个重要预报指标;两次过程中高空槽的经向度是决定暖区暴雨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地形在两次暖区暴雨过程中的降水增幅作用明显,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或盆地的迎风坡位置;两次暖区暴雨与边界层的动力辐合、水汽供应关系密切,边界层辐合抬升和地形的作用明显,短期预报需重点关注边界层辐合区及特殊地形位置,对数值预报进行适当订正。雷达风廓线资料揭示了两次暖区暴雨过程西南风厚度的差异对降水强度的影响;垂直风切变的增强、环境风偏弱特征在这两次过程中分别提供了强降水持续维持的信息,对暴雨的预报预警的升级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强西南急流 地形作用 边界层辐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