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海面夏季一次持续性西南大风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宋洁慧 彭定宇 +1 位作者 陈昌宏 吴筱雯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6,共7页
根据近45 a涠洲岛气象站近地面测风资料统计北部湾海面夏季西南大风的气候特征,并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7月下旬出现的一次持续性西南大风进行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海面西南大风是一种低压(或低涡)大风,造成此次持... 根据近45 a涠洲岛气象站近地面测风资料统计北部湾海面夏季西南大风的气候特征,并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7月下旬出现的一次持续性西南大风进行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北部湾海面西南大风是一种低压(或低涡)大风,造成此次持续性西南大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南半岛-南海西南季风持续增强;(2)西南季风增强起源于南半球澳大利亚北岸冷空气活动;与90°~110°E越赤道气流、南亚高压的加强东扩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有密切关系;(3)北部湾海面不断有南海热带低压、西南低涡和北部湾低涡等低值系统生成发展或移近或移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大风 西南季风 北部湾低涡 低压大风
下载PDF
南沙海区夏季风期间西南大风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余欲晓 邹炳和 +1 位作者 刘繁衍 刘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5,共5页
通过对南沙永暑礁夏季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了南沙海区西南大风产生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南沙西南大风与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辐合带、赤道高压、西南低压、孟加拉湾季风槽、越赤道气流、东风急流等天气系统的关系,得出了几点... 通过对南沙永暑礁夏季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了南沙海区西南大风产生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南沙西南大风与南海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辐合带、赤道高压、西南低压、孟加拉湾季风槽、越赤道气流、东风急流等天气系统的关系,得出了几点结论:( 1 ) 10°N 以北南海有热带气旋活动或南海 ITCZ 上的扰动不断加强,作为西南入流气流的通道,南沙海区一般可出现西南大风;( 2 ) 西太平洋台风西移到 125°E 以西,纬度在 15°N~25°N 之间,继续靠近南海且有台风槽向南海伸展时,南沙海区将出现西南大风;( 3 ) 西南低槽的南压加强再结合赤道高压的加强可使南沙海区产生大风;( 4 ) 孟加拉湾低槽前的西南风向东扩展且纬度较低时,南半球低空越赤道气流逐渐加强时以及南海南部高空东风明显增强时,南海可出现西南大风;( 5 ) 只要有以上 4 种形势中的任一种形势出现,再加上观测到云图上南沙海区附近有明显成片的对流云发展时,即可预报南沙有西南大风,其平均风力一般 6 ~ 7 级,阵风 8 ~ 10 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区 西南大风 天气系统 夏季观测资料
下载PDF
2017年7月6-9日九江市柴桑区晴空连续大风成因分析
3
作者 何灵芬 徐韬 《江西科学》 2019年第6期930-934,共5页
对2017年7月6-9日柴桑区地面大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有:此次晴空连续偏南大风的原因是6-9日夜间柴桑区高空和近地层出现强辐散,中层辐合,小尺度气压扰动,低空出现西南急流的脉动,动量下传,同时柴桑区的特殊地形,东倚庐山... 对2017年7月6-9日柴桑区地面大风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论有:此次晴空连续偏南大风的原因是6-9日夜间柴桑区高空和近地层出现强辐散,中层辐合,小尺度气压扰动,低空出现西南急流的脉动,动量下传,同时柴桑区的特殊地形,东倚庐山,西靠岷山,中间为盆地,形成东北-西南向的峡谷,南端德安县宽,北面柴桑区窄,如果吹西南风,柴桑区正处于喇叭口的出口处,有明显狭管效应。而东面庐山的阻挡与热力作用也会增强经过柴桑区的西南风,利于偏南大风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大风 特殊地形 狭管效应 辐合辐散 小尺度扰动
下载PDF
2018年“05.07”广州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魏蕾 张兰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年第3期72-78,共7页
利用ECMWF每6h一次0.125°×0.12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5月7日广州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疏散槽、中层西风槽前与低空西南大风区为暴雨的形成和加强提供了环境条件,... 利用ECMWF每6h一次0.125°×0.12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5月7日广州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高层疏散槽、中层西风槽前与低空西南大风区为暴雨的形成和加强提供了环境条件,暴雨落区北界与西南大风区北界对应较好;(2)此次过程为锋面低槽降水,暴雨之前及期间广州上空中层干冷中心的存在造成中层持续有干冷空气入侵,可能是此次锋面低槽降水的一个触发机制;(3)暴雨发生前水汽急剧辐合,暴雨结束前水汽率先辐散,上升运动峰值超前于降水峰值出现,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性;(4)湿位涡对这次暴雨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空西南大风区 锋面低槽 中层干冷中心 湿位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