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张广才岭南部早—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 1
-
-
作者
任永健
-
机构
中化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
-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813-2831,共19页
-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220474)资助的成果
-
文摘
近年来对张广才岭南部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和演化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其进行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张广才岭南部早-中侏罗世构造岩浆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主要由黑云母石英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3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72.7~182.4Ma,属于早侏罗世。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以含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为特点,具有钙碱性、A/CNK值小于1.1、Eu具弱负异常(δEu=0.55~1.03)等地球化学特征,属于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合成因机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中侏罗世黑云英云闪长岩富含暗色微粒包体,其A/CNK值小于1.1(0.88~0.93),为钙碱性I型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6.89%~77.82%)、富碱(K2O+Na2O=6.36%~8.5%)、富铁贫镁(FeOT/MgO=6.2~20.6)的特征,并且稀土总量高、Eu负异常明显(δEu=0.01~0.74)、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属于A2型花岗岩。对张广才岭南部早-中侏罗世花岗岩的研究表明,早侏罗世早期(172.7~182.4Ma),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及后续的岩石圈拆沉效应,导致地幔上隆及幔源岩浆的板底垫托造成古老地壳和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由此形成具壳幔混合成因的花岗岩体;早侏罗世晚期(172.7Ma),东侧佳木斯板块与张广才岭地块碰撞造山作用形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侏罗世早期(168.1Ma),东侧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持续,形成具壳幔混合成因的黑云英云闪长岩;中侏罗世晚期(166Ma),构造环境逐渐由挤压造山向造山后伸展环境转变。
-
关键词
张广才岭南部
早-中侏罗世
花岗质岩浆
构造演化
-
Keywords
southern zhangguangcailing
Early-Middle Jurassic
granitic magma
tectonic evolution
-
分类号
P58
[天文地球—岩石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