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胡修权 施泽进 +1 位作者 田亚铭 王长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74-882,共9页
东吴运动造成茅口组灰岩暴露地表并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钻井揭示,气藏储层段与古岩溶所处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钻井较少且分布不均、勘探程度不高的川东南地区,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分... 东吴运动造成茅口组灰岩暴露地表并经历了表生风化作用。钻井揭示,气藏储层段与古岩溶所处的位置及强度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钻井较少且分布不均、勘探程度不高的川东南地区,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分别运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对茅口组岩溶古地貌进行恢复,结果对比发现,这2种方法恢复出来的古地貌趋势基本一致。结合研究区的地质特征和实际资料,认为印模法可信度更高。在古水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质图和钻井资料,把研究区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其中岩溶斜坡又可分为岩溶陡坡与岩溶缓坡。研究区西南岩溶高地与蜀南岩溶高地为同一岩溶高地,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且相对蜀南地区隆起幅度更高。在岩溶斜坡区,地下水以径流为主,溶蚀孔洞发育,是岩溶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茅口组 岩溶古地貌 印模法 岩溶斜坡
下载PDF
页岩气测井评价研究——以川东南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培先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15,135,共4页
页岩气主要以游离和吸附方式赋存于暗色泥页岩或炭质泥页岩中。其中,游离气一般赋存于泥页岩的孔隙或裂缝中,而吸附气主要赋存于泥页岩中的有机质或黏土颗粒表面。依据不同测井曲线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验测试,利用测井技术对页岩气进行识... 页岩气主要以游离和吸附方式赋存于暗色泥页岩或炭质泥页岩中。其中,游离气一般赋存于泥页岩的孔隙或裂缝中,而吸附气主要赋存于泥页岩中的有机质或黏土颗粒表面。依据不同测井曲线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验测试,利用测井技术对页岩气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并分别计算出游离气含量和吸附气含量。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计算页岩游离气含量"四步法"和吸附气含量"三步法"。依据建立的页岩气测井评价模型,以川东南海相页岩地层为例进行技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气含量 吸附气含量 测井评价 页岩气 海相页岩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以PY1井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徐二社 李志明 杨振恒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4-499,共6页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 利用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1-D,选用古地温梯度法,采用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法厘定彭水地区各时期构造剥蚀量及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该区自晚古生代以来古热流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古地温梯度具有相同特征;志留纪—中二叠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2.5~3.0℃/hm;晚二叠—早白垩世古地温梯度平均值约为3.0~3.5℃/hm;早白垩世末期以来,古地温梯度平均值介于2.0~2.5℃/hm;加里东期、印支期构造抬升剥蚀量不足500 m,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构造抬升剥蚀量可达4300 m。成烃史研究表明,彭水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早泥盆世进入生油门限,在晚二叠—晚三叠世进入生油高峰,在早侏罗世进入生气期,中侏罗世进入过成熟生干气阶段。后期燕山、喜马拉雅运动,致使地层抬升、剥蚀,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将成为下一步勘探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史 古地温梯度 剥蚀量 生烃史 五峰-龙马溪组 彭水地区 川东南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浅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罗鹏 李国蓉 +3 位作者 施泽进 周大志 汤鸿伟 张德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2期74-78,139,共6页
在对川东南地区茅口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野外剖面及录井、测井资料,将茅口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通过研究岩性、相序及岩性剖面结构,阐明了层序关键界面识别与划分的标志,分析了各体系域特征。认为研究区茅口期具有快速海侵、缓... 在对川东南地区茅口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野外剖面及录井、测井资料,将茅口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通过研究岩性、相序及岩性剖面结构,阐明了层序关键界面识别与划分的标志,分析了各体系域特征。认为研究区茅口期具有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特点,层序对比良好,且具陆表海台地性质。按陆表海沉积模式将研究区划分为潮下低能带、潮下高能带及潮坪、泻湖等沉积相带,以体系域为单元从纵向上和平面上对沉积相进行了精细刻画。最终,结合层序及沉积相演化,提出了茅口组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口组 三级层序 沉积相 沉积模式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and accurate earthquake location in Changning–Gongxian area of southeast Sichuan 被引量:19
5
作者 Feng Long ZhiWei Zhang +5 位作者 YuPing Qi MingJian Liang Xiang Ruan WeiWei Wu GuoMao Jiang LongQuan Zho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CSCD 2020年第2期163-177,共15页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Changning–Gongxiang area, south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a series of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we utili...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ustal structure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Changning–Gongxiang area, southeaster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a series of moderate-to-strong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we utilized the seismic phase data both from a local dense array and from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s;we used the tomoDD program to invert for the high-resolution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within the depth range of 0–10 km and for accurate hypocentral locations in this area. We analyze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for the events of Xingwen M5.7 in 2018 and Gongxian M5.3 and Changning M6.0 in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1) widespread lateral inhomogeneity exists in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velocity anomaly is largely consistent with known structures. In the range of distinguishable depth, the inhomogeneity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depth, and the velocity structure anomalies in some areas are continuous in depth;(2)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cluster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onal folding trends in the NW-SE and NE-SW directions;the focal depth in the area is generally shallow in both the sedimentary cap and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small earthquake clusters are different in size and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sections, and the clusters occurred mostly in regions with high P-or S-wave velocities;(3) synthesis of a variety of data suggests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the Xingwen M5.7 and Changning M6.0 earthquakes are associated with slip faults that trend NW-SE in, respectively, the south wing and the axis of the Changning–Shuanghe anticline, while that of the Gongxian M5.3 earthquake is associated with thrust faults that trend N-S in the Jianwu syncline region. The dynamic sources of the three earthquakes are all from the SE pushing of the Qinghai–Tibet block on the Sichuan basin;(4) the risk of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is area must be reevaluated in light of the facts(a)that in recent years, moderat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sichuan sichuan Basin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earthquake precise location
下载PDF
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与黔东南牛蹄塘组页岩储层特征对比分析与差异性探讨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濡岳 胡宗全 +5 位作者 聂海宽 刘忠宝 陈前 高波 刘光祥 龚大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9-649,共11页
以川东南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与黔东南TX1井牛蹄塘组为例,依据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孔隙结构、甲烷吸附性、岩石力学和裂缝发育特征等对页岩储层发育特征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龙马溪组储集空间以迁移有机质(固体沥青)内... 以川东南JY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与黔东南TX1井牛蹄塘组为例,依据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孔隙结构、甲烷吸附性、岩石力学和裂缝发育特征等对页岩储层发育特征进行系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龙马溪组储集空间以迁移有机质(固体沥青)内部有机孔为主,孔径较大,可达微米级;牛蹄塘组有机孔发育程度低,有机孔径普遍小于30 nm,碎粉状有机—无机矿物粒间孔为重要储集空间,裂缝发育程度高,孔隙结构更为复杂,甲烷吸附/解吸能力更强;五峰组孔隙与裂缝发育规模介于龙马溪组与牛蹄塘组之间。(2) TOC含量与脆性的分段式关系使储层孔隙与裂缝发育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当w(TOC)<6%时,五峰组—龙马溪组与牛蹄塘组TOC含量、脆性、有机/无机孔与裂缝协同发育;当w(TOC)>6%时,牛蹄塘组塑性增强使裂缝总量降低,但具有擦痕面的滑脱和压扭/张扭性裂缝数量增加,裂缝有效性与储集空间得到显著改善。(3)龙马溪组、五峰组和牛蹄塘组代表不同地质条件下储层演化的阶段性特征:随热演化、成岩和构造(与泄压)作用的增强,有机孔规模逐渐降低,孔隙结构趋于复杂,甲烷吸附/解吸能力增强,无机孔与裂缝对储集空间贡献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性 裂缝 下志留统 下寒武统 川东南 黔东南
下载PDF
川东南页岩气井压裂降压技术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成香 周玉仓 +1 位作者 李双明 胡圆圆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47,共6页
为实现川东南超深页岩储层有效改造,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压裂施工压力,提出了优选射孔参数、进行压前酸液预处理、设计降阻率高的滑溜水体系及采用前置粉砂段塞技术等技术对策。通过分析和计算,采用89mm射孔枪配合SDP40HMX28-8射孔弹,60&... 为实现川东南超深页岩储层有效改造,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压裂施工压力,提出了优选射孔参数、进行压前酸液预处理、设计降阻率高的滑溜水体系及采用前置粉砂段塞技术等技术对策。通过分析和计算,采用89mm射孔枪配合SDP40HMX28-8射孔弹,60°相位和18孔/m的孔密进行射孔。利用川东南超深页岩储层的岩心进行了溶蚀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地层特点确定了15.0%HCl+1.5%HF+2.0%高温缓蚀剂+1.5%铁离子稳定剂的酸液配方。根据地层特征,通过室内试验优选了配方为0.2%高效减阻剂SRFR-1+0.3%复合防膨剂+0.1%复合增效剂+0.02%消泡剂的滑溜水,其性能稳定,易返排,黏度约9~12mPa·s,降阻率大于75%,对地层的伤害率小于10%。现场应用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射孔参数进行射孔,可以满足降低孔眼摩阻的要求;应用优选的酸液进行压前预处理,施工压力降低10~15MPa;采用前置粉砂段塞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裂缝弯曲摩阻,达到降低施工压力的目的。这表明,采用提出的技术对策可以降低川东南超深页岩气井压裂施工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压裂 射孔参数 酸处理 滑溜水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涪陵地区基底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0
8
作者 潘磊 徐祖新 +1 位作者 李让彬 邹玉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5,共7页
为了明确川东南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富集规律,基于钻井、岩心和涪陵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基底断裂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意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断裂剖面上发育“Y”... 为了明确川东南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富集规律,基于钻井、岩心和涪陵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基底断裂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意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断裂剖面上发育“Y”字形与反“Y”字形、“花状”、直立状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识别出15、15-1、16号3条基底断裂,均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主;基底断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同时沿断裂走向又体现出分段差异性;15、15-1号基底断裂中、上构造层活动性强于16号基底断裂,15号基底断裂西段活动性强于中段和东段。基底断裂控制了茅口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断裂两侧呈条带状展布,距基底断裂越近,下伏志留系烃源岩对茅口组成藏贡献越大,含气性越好,测试产量越高。综合研究区基底断裂、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等,建立了“下生上储、双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深化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为其他基底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裂 断裂特征 油气成藏 茅口组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志留系石牛栏组生物礁沉积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王瑞华 谭钦银 +5 位作者 付建元 程锦翔 王正和 何利 杨桂花 杨贵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0-16,共7页
本文通过露头、钻井及地震剖面等,对川东南志留系石牛栏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解剖。石牛栏组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呈丘状体,杂乱反射特征明显。石牛栏组两期礁滩旋回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为:早期台地边缘礁滩相以沉积生屑滩为主,有少量点礁分... 本文通过露头、钻井及地震剖面等,对川东南志留系石牛栏组沉积相进行了详细解剖。石牛栏组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呈丘状体,杂乱反射特征明显。石牛栏组两期礁滩旋回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为:早期台地边缘礁滩相以沉积生屑滩为主,有少量点礁分布其中;晚期台地边缘礁滩相以沉积大量点礁为主。川东南石牛栏组生物礁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岩缓坡模式,生物礁为发育在碳酸盐岩缓坡上的点礁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石牛栏组 生物礁 沉积模式 点礁群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基本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文辛 刘树根 +3 位作者 黄文明 张长俊 曾祥亮 王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6-421,共16页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四川盆地东南缘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热解、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龙马溪组厚为60~420 m,主要由8种岩性构成:层...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四川盆地东南缘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热解、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龙马溪组厚为60~420 m,主要由8种岩性构成:层状—非层状泥/页岩、白云质粉砂岩、层状钙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层状—非层状粉砂质泥/页岩、粉—细砂岩、钙质结核、富含有机质非层状页岩,自下而上沉积环境由闭塞盆地—深水陆棚—浅水陆棚过渡。龙马溪组岩心平均孔隙度为0.58%~0.67%,渗透率为0.01×10^(-3)μm^2~0.93×10^(-3)μm^2。微孔隙发育,主要为晶间孔和粒内孔。在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TOC值为0.55%~4.41%,仅下部为优质烃源岩,中上部为中等烃源岩。在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剖面TOC值高,为0.55%~5.88%,其它地区一般在0.3%以下。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型—Ⅱ_(1-2)型,以Ⅱ类为主。龙马溪组成熟度基本处于过成熟晚期阶段,仅在局部构造高位和龙马溪组上部Ro值不及2.0%。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表明,龙马溪组下部主要为沉积具有一定盐度的滞留还原沉积建造,生物多为低等水生的菌藻类,但向上逐渐趋于氧化。龙马溪组页岩具有较强非均质性,下部粉砂岩夹层在建深1井密度大,页岩储层在建深1井较丁山1井更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川东南 鄂西渝东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典型走滑断裂带特征及断控缝洞型储层发育潜力
11
作者 石司宇 李毕松 +1 位作者 李让彬 邹玉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8-300,共13页
受中小尺度基底走滑断裂带内部构造破裂作用控制,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典型的断控缝洞型储层,近年来已于多条断裂带实现勘探突破。近期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川东南地区NW向基底断裂也具有典型的走滑作用特征,需进一步针对是否发育断控缝... 受中小尺度基底走滑断裂带内部构造破裂作用控制,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育典型的断控缝洞型储层,近年来已于多条断裂带实现勘探突破。近期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川东南地区NW向基底断裂也具有典型的走滑作用特征,需进一步针对是否发育断控缝洞型储层进行分析。本文基于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从基底走滑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入手,对比分析塔里木顺北地区与川东南地区典型走滑断裂带附近不同时期地层变形特征。同时根据走滑断裂运动方向、不同构造层断裂活动的同步性分析,结合构造背景还原川东南地区基底断裂形成演化过程,并与顺北地区进行对比。最终参考顺北地区已证实的储层地震反射特征,对川东南地区典型走滑断裂带附近地震异常进行梳理,综合分析储层发育潜力。分析认为,川东南地区NW向基底走滑断裂带相关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参数与顺北地区类似;顺北地区经历多期同向叠加走滑作用,涪陵地区走滑断裂经历3期不同性质的活动。此外川东南地区也可识别出与顺北地区典型储层对应的地震反射特征,综合认为涪陵地区典型走滑断裂带断控缝洞型储层发育潜力较大,綦江地区也具有一定发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走滑断裂带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断控缝洞型储层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
12
作者 曹环宇 徐祖新 +1 位作者 高俊杰 李炳弢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9,共10页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勘探历史悠久,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川东南地区PQ1井在洗象池群测试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寒武系洗象池群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结合钻井与野外露头等资料,依据全球可对比的确定等时界面与岩性、电性界面,可以将洗... 四川盆地寒武系洗象池群勘探历史悠久,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川东南地区PQ1井在洗象池群测试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寒武系洗象池群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结合钻井与野外露头等资料,依据全球可对比的确定等时界面与岩性、电性界面,可以将洗象池群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分别对应洗一段—洗四段。川东南地区洗一段—洗二段沉积期继承早期隆凹相间的地貌格局,以填平补齐作用为主;洗三段—洗四段沉积期沉积地貌差异小,地层厚度变化小,为相对稳定浅水沉积。川东南地区洗三段—洗四段沉积于陆表海潮坪环境,具有向上变浅的沉积旋回频繁叠置的特征,可划分为潮下带—潮间带沉积序列与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序列2种类型。川东南地区洗象池群储层单层厚度小,非均质性较强,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裂缝为主。储层发育受沉积作用、溶蚀作用与晚期构造作用三方面因素的控制。潮间带浅滩是川东南地区洗象池群储层发育的基础,受准同生期溶蚀与埋藏期溶蚀作用的影响形成主要储集空间,晚期构造作用改善储集性能,形成相对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沉积储层 碳氧同位素 洗象池群 寒武系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页岩纳米孔隙的结构量化表征——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郭娟 赵迪斐 +3 位作者 梁孝柏 杨坤 李昊轩 龙代玺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121,共9页
为探究页岩纳米孔隙结构量化的新方法,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页岩储层样品为例,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纳米尺度孔隙图像,运用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Image J等软件进行纳米尺度孔隙图像的数值化处理,... 为探究页岩纳米孔隙结构量化的新方法,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页岩储层样品为例,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纳米尺度孔隙图像,运用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Image J等软件进行纳米尺度孔隙图像的数值化处理,并提取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与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五峰组页岩储层样品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纳米孔隙,分别为有机质孔隙、矿物粒内结构孔隙、矿物粒内溶蚀孔隙以及微裂隙等,其中有机质孔隙最为发育;通过图像信息提取,获取每个孔隙的形状因子、圆度、伸长率、偏心率、熵值等量化参数,并基于对孔隙不同参数的交会图综合表征,提出一种对页岩不同类型孔隙进行量化表征的方法。对纳米孔隙精细量化的研究,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孔隙结构表征及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隙 页岩 量化表征 图像数值化 图像处理 五峰组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多元复合成藏过程及其勘探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键 李慧莉 +6 位作者 何治亮 蔡勋育 李双建 刘光祥 袁玉松 林娟华 李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3-276,共14页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普遍具有多源多期的特征,复杂成藏过程的准确剖析对油气的高效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确定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油气成藏过程,针对多期次储层孔洞缝充填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元素和同位素、流体...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普遍具有多源多期的特征,复杂成藏过程的准确剖析对油气的高效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确定川东南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油气成藏过程,针对多期次储层孔洞缝充填物,开展了阴极发光、元素和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捕获古温压和沥青激光拉曼光谱等分析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多期矿物充填序列表现为第一世代白云石、第二世代方解石和晚期石英;沥青广泛分布于基质白云岩溶孔及第一世代白云石晶粒间,同时白云石发育沥青包裹体和气包裹体;第二世代方解石捕获了原生和次生甲烷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和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成岩矿物流体来源以储层流体为主,方解石形成与有机流体参与相关。储层沥青和沥青包裹体的热成熟度Ro主要分布于2.90%~3.59%,结合与沥青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烃源岩生烃史,推断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液态烃充注洗象池群后热裂解干气阶段伴生的焦沥青。方解石中原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集中分布于55.8~81.7 MPa(捕获温度198~203℃),指示埋藏期液态烃热裂解干气阶段压力系数为1.06~1.56,具有中等超压特征;次生甲烷包裹体捕获压力分布于42.1~65.0 MPa(捕获温度为150°~155℃),指示抬升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泄压供烃阶段压力系数为0.94~1.45,仍保持有中等超压特征。平桥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存在埋藏期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液态烃充注和原位裂解气成藏与抬升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泄压供烃成藏的多元复合成藏过程。多元复合成藏模式为寻找寒武系洗象池群风险勘探目标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演化 成岩-成藏动态演化 多元复合成藏 洗象池群 平桥地区 川东南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 “低电阻、低含气”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富彬 刘珠江 +2 位作者 陈斐然 严伟 王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9-1096,共8页
为了明确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低电阻、低含气”成因,有效指导四川盆地下一步页岩气的勘探部署,依托全区大量钻井调查、解剖及分析化验测试结果,对问题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区龙马溪组页岩低电阻率测井按其电性特征、地质特征的差... 为了明确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低电阻、低含气”成因,有效指导四川盆地下一步页岩气的勘探部署,依托全区大量钻井调查、解剖及分析化验测试结果,对问题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区龙马溪组页岩低电阻率测井按其电性特征、地质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小于1Ω·m和1~10Ω·m两类。电阻率小于1Ω·m的页岩气井基本不含气,以干井为主,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主要位于川西南、长宁西等地区;其电阻率曲线形态具“细脖子”特征,拉曼反射率普遍在3.70%以上且出现高幅度石墨峰;另外不同状态下岩电实验电阻值变化范围小,且均呈现极低—低电阻特征,说明石墨化造成的岩石骨架导电是影响该类页岩的主要原因。页岩电阻率在1~10Ω·m范围的钻井分布区域较广,以微含气为主,在盆内、盆外均有分布,其电性、激光拉曼及岩电实验等表现出来的特征与电阻率小于1Ω·m的页岩差异明显,页岩电阻率曲线具“渐变”特征,激光拉曼实测反射率在3.50%左右,激光拉曼图谱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石墨峰特征。该类页岩进行烘干水及饱和水两种状态下的岩电实验变化范围大,即烘干前、后页岩电阻率变化在7~20倍,且呈现中—高电阻率特征,揭示页岩含水量对页岩电阻率有显著影响。结合实钻资料认为,页岩气保存条件变差、含水率增高是造成该类低阻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 石墨化 高含水 保存条件 页岩气 龙马溪组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高成熟度页岩有机孔隙结构与压力系数关系初探——以川东南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玉霞 王亮 +2 位作者 程秀梅 刘莉 罗濯濯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4期77-82,共6页
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对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隙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情况,将有机孔隙结构与地层压力系数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构造较稳定的盆内到改造活跃的盆缘,地层压力系数逐渐降低,并伴随着... 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对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隙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情况,将有机孔隙结构与地层压力系数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构造较稳定的盆内到改造活跃的盆缘,地层压力系数逐渐降低,并伴随着有机孔隙孔隙度逐渐缩小,圆度降低,非均质性变弱等变化过程。因此,通过对有机孔隙结构的观察可为进一步判断页岩气的保存条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页岩 压力系数 有机孔隙 扫描电镜(SEM)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一段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以南川区块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佳欣 房大志 程泽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19,共8页
为进一步分析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产能差异大的根本原因,利用测井、岩心、薄片、地化资料及现场生产资料对南川区块茅口组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岩石学特征、构造特征、不同井位产能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茅口组自上而下沉积水体渐深,茅... 为进一步分析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产能差异大的根本原因,利用测井、岩心、薄片、地化资料及现场生产资料对南川区块茅口组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岩石学特征、构造特征、不同井位产能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茅口组自上而下沉积水体渐深,茅一段泥质质量分数平均高达14.3%,生烃条件最好,且储集空间类型以微裂缝和溶蚀孔为主,具备自生自储特征;研究区域内,茅口组地层在纵、横向上发育均较为完整,在构造背景条件下,茅一段后期改造形成大量构造缝和断层,断层附近因侧向遮挡条件差,气测显示往往不佳,但构造缝的沟通使得天然气运移聚积成藏。南川区块茅一段良好的生烃条件是成藏的基础,天然气的富集具有“构造控藏、裂缝控产”的规律,在远离断层并发育裂缝型储集体的区域试气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天然气富集规律 茅一段 南川区块 川东南地区
下载PDF
川东南北部石家场长兴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德海 曾婷婷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3-117,共5页
川东南北部石家场长兴组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台地前缘斜坡相。综合钻井及地震资料,长兴组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SQ1、SQ2),4个Ⅳ级层序。长兴组储层主要为礁滩相储层,位于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长兴组沉积早期,南部池A井一带为储... 川东南北部石家场长兴组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台地前缘斜坡相。综合钻井及地震资料,长兴组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SQ1、SQ2),4个Ⅳ级层序。长兴组储层主要为礁滩相储层,位于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长兴组沉积早期,南部池A井一带为储层发育有利区。东北部为台地前缘斜坡沉积,储层不发育;长兴组晚期,北部兴隆B井一带,主要发育生屑滩与暴露浅滩,为储层发育有利相带。长兴组台缘礁滩从早期~晚期,具有向陆棚方向叠置增生的特征。储层发育受层序与沉积相带控制明显,同时受到微地貌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层序地层 沉积相 生物礁、滩 川东南
下载PDF
川东南龙马溪组埋深对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晶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575-5582,共8页
川东南埋深大于3500 m的龙马溪组页岩分布范围广,页岩气资源量丰富,对其进行高效的压裂改造以获取高产和稳产页岩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通过设定不同埋深下温度和围压实验条件,对岩石进行三轴压缩试验测试,探讨了岩石在不同埋深条件下... 川东南埋深大于3500 m的龙马溪组页岩分布范围广,页岩气资源量丰富,对其进行高效的压裂改造以获取高产和稳产页岩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通过设定不同埋深下温度和围压实验条件,对岩石进行三轴压缩试验测试,探讨了岩石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峰值应变和峰值强度、脆性以及破裂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埋深由2044 m下降至4388 m过程中,页岩的峰值应变和峰值强度分别由0.54%和173.0 MPa升高至1.14%和107.8 MPa,相应的脆性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岩石的破裂程度和破裂模式由复杂的劈裂型向单一的剪切型过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脆性矿物含量介于60%~65%的页岩层系的勘探开发埋深下限为4400~4500 m,接近于深层页岩气藏的埋深下限和岩石力学延性带的上限,埋深小于此范围内的龙马溪组为目前技术条件下有利压裂目标。提出采用经优化配比的预处理酸液对岩石进行酸化处理;压裂过程中利用液氮汽化压裂技术;充分钻遇天然裂缝发育的密集区域;同时采用多尺度粒径的支撑剂以便充填并支撑更多级别的裂缝等压裂技术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龙马溪组 埋深 脆性 压裂技术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X1井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戚明辉 曹茜 杨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2-453,共12页
研究川东南地区X1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高压压汞等手段,对自流井组页岩层系的基本地质特征、储集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自流井组富有机... 研究川东南地区X1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储集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液氮吸附、高压压汞等手段,对自流井组页岩层系的基本地质特征、储集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干酪根以Ⅱ_(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阶段;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黏土矿物的平均质量分数为41%,石英的平均质量分数为33.41%;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有机质孔隙、无机质孔隙和微裂缝,其中粒/晶内孔、粒/晶间孔、微裂缝较为发育;孔隙直径的范围较大,有20~50 nm和1μm左右两个峰值,微孔和介孔分别提供了页岩储层的主要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自流井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有机质孔隙不发育,石英含量对储集空间的发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黏土矿物层状晶体结构的发育以及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促进有机质生烃作用,产生的烃类和CO_(2)有利于溶蚀孔的形成,说明黏土矿物含量对页岩的比表面积、孔隙体积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自流井组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