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太行山中新生代隆升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庶波 王岳军 +3 位作者 张玉芝 张立敏 梁浩 邱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0-469,共10页
南太行山地区地处华北陆块中部,是研究华北岩石圈减薄、克拉通活化期间山脉隆升与剥露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太行山南麓的中生代岩浆岩和元古宙变质岩开展了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相关样品的磷灰石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 南太行山地区地处华北陆块中部,是研究华北岩石圈减薄、克拉通活化期间山脉隆升与剥露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太行山南麓的中生代岩浆岩和元古宙变质岩开展了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相关样品的磷灰石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研究表明,南太行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集中在75~32 Ma之间,峰值径迹长度在11μm以上,为宽带单峰分布。综合考虑裂变径迹反演,南太行山地区初始隆升始于100 Ma前,晚白垩世以来的剥蚀去顶量在3 km以上。100~50 Ma的构造抬升相对平静,50~40 Ma及10 Ma左右以来隆升速度加快,是太行山地区的主要隆升期。南太行山区域上表现为北早南晚的倾伏式差异隆升格局,其新生代隆升与华北东部同期的快速沉降相耦合。以上资料有利于更好认知华北陆块中–新生代冷却史及岩石圈减薄地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中–新生代隆升 构造热历史 南太行山
下载PDF
赞皇变质穹隆黑云母^(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对构造热事件的约束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岳军 范蔚茗 +2 位作者 郭锋 彭头平 李超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太行山南段赞皇变质杂岩中黑云母给出了1827~1793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变质基底在经历高温热扰动后冷却到300℃时的热事件年龄。结合华北克拉通变质岩的其他年代学资料,认为1800Ma士华北克拉通内经历了一次广泛而强烈的构... 太行山南段赞皇变质杂岩中黑云母给出了1827~1793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变质基底在经历高温热扰动后冷却到300℃时的热事件年龄。结合华北克拉通变质岩的其他年代学资料,认为1800Ma士华北克拉通内经历了一次广泛而强烈的构造热伸展事件,致使克拉通基底岩石快速抬升到中上地壳,其冷却速率>6℃/Ma,隆升速率>200m/Ma。赞皇变质杂岩内苍岩寺、岗西-榆底-黑水河东和坡底-郝庄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黑云母分别给出了1689Ma、1633Ma和1645Ma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剪切带变形的主变形时代,这一年龄也为约束长城系的底界年龄提供了新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资料,推断华北克拉通内部赞皇变质地区中元古代的冷却速率约0.4℃/Ma,隆升速率为15m/Ma。由此也表明,自中元古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内部未受到后期构造热事件的强烈扰动,赞皇变质杂岩并非中生代变质核杂岩,而是早元古代变质穹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黑云母 赞皇变质杂质 糜棱岩 早元古代 变质穹隆 氩同位素 伸展构造
下载PDF
太行山南麓不同海拔梯度天然林优势树种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闫东锋 张妍妍 +3 位作者 吕康婷 周梦丽 王婷 赵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71-1580,共10页
为了揭示天然林优势树种对资源环境利用状况及其竞争程度,在太行山南麓海拔850—1850 m天然林分布区设置29块固定监测样地并进行生态学调查,在对天然林树种结构进行PCoA主坐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种重要值及其变异系数、生态位宽度、生... 为了揭示天然林优势树种对资源环境利用状况及其竞争程度,在太行山南麓海拔850—1850 m天然林分布区设置29块固定监测样地并进行生态学调查,在对天然林树种结构进行PCoA主坐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种重要值及其变异系数、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生态位相似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天然林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PCoA主坐标分析和ANOSIM群落相似性检验结果均显示不同海拔梯度乔木树种结构存在着显著的差异(r=0.199,P=0.006);不同海拔梯度的29个样地中共记录到乔木树种68种,其中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在低海拔区(850—1150 m)和中海拔区(1150—1450 m)重要值均最大,分别为0.389和0.332;槲栎(Quercus aliena)在高海拔区(1450—1850 m)重要值最大,其值为0.227,且在3个海拔区生态位宽度均最大,其Levins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分别为7.293和2.153、4.023和1.548、8.269和2.200。中海拔区所有优势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和生态位相似性均值均最高,其值分别为0.49和0.39;Levins和Shannon生态位宽度值分别与优势种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r=0.791,t=−5.777,P=0.010,n=14;r=0.599,t=−8.813,P=0.024,n=14)。研究区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为栓皮栎和槲栎,中海拔区优势树种对资源环境需求较相似,种间竞争较激烈。亟需开展以调整种间关系为主要目标的森林经营活动,进而促进健康稳定的林分形成。该研究可为开展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发育动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天然林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特征 优势树种 海拔梯度 天然林 太行山南麓
下载PDF
南太行山区平顺县民居类型及特征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薛林平 胡盼 张嘉琪 《南方建筑》 2018年第6期45-50,共6页
平顺县位于南太行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适应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民居建筑。在查阅史料、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沿河地区和山区腹地的聚落特征;然后依承重形式、屋顶形式及建筑高度将平顺县民居... 平顺县位于南太行山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适应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民居建筑。在查阅史料、实地测绘、工匠访谈的基础上,总结沿河地区和山区腹地的聚落特征;然后依承重形式、屋顶形式及建筑高度将平顺县民居分为不同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民居的院落形制特征、归纳总结建筑单体的平面特征,并根据立面材质总结民居的立面特征,结合屋架做法详述当地民居的建造特征,并对石板房屋顶做法做重点介绍。文章旨在对整个南太行山文化区的民居类型进行补充研究,并希望对山西省太行板块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山区 平顺县 民居类型及特征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铜矿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随民 刘红玉 +4 位作者 陈凤河 栾文楼 宋泽峰 崔邢涛 王银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57-2770,共14页
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 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制约着区域铜矿成因类型对比及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本文以区内桃园铜矿床及酸枣坪、虎寨口、鹿峪和方垴等四个铜矿化点为研究对象,采用Rb-Sr法测试分析了上述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矿石硫化物。测试结果显示,桃园铜矿不同硫化物对Rb-Sr等时线年龄在1829.6~1840Ma之间,酸枣坪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30.7±5.2Ma,虎寨口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44.3±5.9Ma。上述三个铜矿床(点)矿石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在古元古代晚期区内有一次较为强烈的铜矿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在1830~1844Ma之间。而方垴和鹿峪两个铜矿化点矿石硫化物测年结果与上述三个铜矿床(点)形成时间有较大差异,Rb-Sr等时线测年结果分别为1402±23Ma和1376±37Ma,说明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区内仍有一次铜矿化作用发生。结合华北地台构造演化过程,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次铜矿化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形成时代接近,铜矿床的形成与吕梁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太行山南段铜矿(点)分布区地处陆内构造环境的晋豫裂陷带,而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处于秦岭-大别活动带的北缘的"秦岭古洋"壳向华北地台俯冲环境,构造环境差异可能导致两区在铜矿形成潜力及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区内第一次铜矿化作用相比,发生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的第二期铜矿化在成矿规模及强度上均较弱,其成矿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成矿时代 构造环境 成因类型 太行山南段
下载PDF
南太行村落建筑与装饰特色
6
作者 丁桂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7期65-71,84,共8页
对南太行山区村落建筑与装饰特色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利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方法,以农耕时代的经济视角、地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教化的审美情操,对围合式民居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的形式、庭院内外的绿化、山地民居的装饰与陈设... 对南太行山区村落建筑与装饰特色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利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方法,以农耕时代的经济视角、地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教化的审美情操,对围合式民居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的形式、庭院内外的绿化、山地民居的装饰与陈设等特点进行探索。总结了围合式民居和跨院民居建筑群的文化心理情结,认为民居的形态和装饰渗透了宗族伦理价值、家族围合凝聚力和叶落归根的人生追求,建筑的审美意象谋局是一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传统文化。南太行的山地建筑,具有低碳的、因地制宜的、诗意的栖居和可持续利用的属性,体现了中原文明的操守信念、工匠技艺和美育教化。这些珍贵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艺术集藏,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加以继承和创新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 村落 装饰特色
下载PDF
Water content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central Taihang Mountain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7
7
作者 Shaochen Liu Qunke X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13期1362-1365,共4页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Feixian high-magnesium basalt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 Based on studies of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Feixian high-magnesium basalt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eastern NCC was highly hydrous([1,000 ppm,H2O wt.)and that this high water content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viscosity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and provided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CC.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CC had undergone multistage subduction of oceanic plates from the south,north,and east sides since the early Paleozoic,and these events may have caused the strong hydration of the NCC lithospheric mantle.To determine which subduction had contributed most to this hydration,we measured the water contents of the peridotite xenoliths hosted by the early Cretaceous high-magnesium diorites of Fushan in the southcentral par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south part of the Taihang Mountains was*40 ppm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emporary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CC.Thus,the hydration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lithospheric mantle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CC can be ascrib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from the west side.Thus,the main dynamic factor i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CC was likely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地幔 华北克拉通 太行山南段 早白垩世 中国北方 水含量 中南部 太平洋板块
原文传递
太行山脉东坡中南段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唐伟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6-372,共7页
太行山脉东坡中南段分布有种子植物106科、464属、942种。对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不丰富,有裸子植物2科,4属,5种;单子叶植物16科,88属,173种;双子叶植物88科,372属,764种。(2)属的地理分布... 太行山脉东坡中南段分布有种子植物106科、464属、942种。对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不丰富,有裸子植物2科,4属,5种;单子叶植物16科,88属,173种;双子叶植物88科,372属,764种。(2)属的地理分布类型多样,有15个分布类型及12个变型。其中温带成分占73.25%,具有明显的优势。热带成分占23.75%。(3)古老、残遗、原始成分较多,反映该地区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4)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2属,国家级保护植物11种。分析认为该地区是华北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特点 种子植物 太行山脉东坡中南段 种子植物区系 初步分析 东坡 山脉 国家级保护植物 分布类型 温带成分
下载PDF
1980-2018年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暴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强军 宋军芳 马龙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1期30-38,共9页
基于1980-2018年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5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南麓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9年平均年暴雨日数有0.9个,年际变化幅度较小。暴雨量与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1980、198... 基于1980-2018年山西省太行山南麓晋城市5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南麓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9年平均年暴雨日数有0.9个,年际变化幅度较小。暴雨量与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1980、1981、1982、1995和1996年暴雨日数较多。分析50-59、60-69、70-79、80-89、90-99、100以上6个暴雨量区间空间分布发现,暴雨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区间并没有明显的趋同性。年暴雨降水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晋城市下辖5站暴雨量趋势均存在突变,突变时间存在差异,暴雨量在19811983年和19921995年为两个峰值时段,之后有所缓和。39年暴雨时间序列的小波波谱显示,太行山南麓暴雨呈现0~3 a、3~7 a、8~24 a等3类周期准振荡变化规律,各波动周期稳定性和显著性不同。3~7 a出现5个多少准周期振荡,该周期表现较为显著,8~24 a出现2个准振荡周期,且这两个周期非常稳定,具有全域性的特征。晋城市3~7 a的暴雨振荡周期和8~24 a特大暴雨振荡周期与现实非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麓 暴雨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及交叉重叠关系研究
10
作者 栾春凤 时兆慧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44-50,共7页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 以南太行地区5种类型99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并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南太行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交叉重叠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太行自然保护地森林公园的数量最多,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长治市内的保护地分布数量最多,整体呈集聚的空间分布类型;其保护地按照密度值可分为3档,大多为点状分布,高密度区主要呈带状和团块状分布在南太行东部地带及部分南部地区;99处保护地中存在27处交叉重叠,风景名胜区交地质公园是最多的重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交叉重叠 整合优化 南太行自然保护地
下载PDF
盘谷寺-新乡断裂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郁军建 张扬 +1 位作者 孙印 张哲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1-268,共8页
盘谷寺-新乡断裂以柏山、高村为界,分为西、中、东3段,根据物探剖面、地质标准孔和地层剖面出露特征,各段活动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西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具有向盆地迁移发育的特征;中段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东段活动性稍... 盘谷寺-新乡断裂以柏山、高村为界,分为西、中、东3段,根据物探剖面、地质标准孔和地层剖面出露特征,各段活动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西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具有向盆地迁移发育的特征;中段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东段活动性稍复杂,经历了正断-逆冲-正断的运动过程演变,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且活动强度向两端减弱。高村所处的武陟隆起区推测为盘谷寺-新乡断裂中、东段的挤压阶区,断层位移在此处有亏损和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谷寺-新乡断裂 太行山南缘 活动断层 第四纪活动性
下载PDF
太行山南部苹果园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与果实品质关系的多元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韩建 霍增起 +3 位作者 尹兴 吉艳芝 张杰 张丽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74,共6页
试验选取太行山南部31个典型果园探究不同地形与产量条件下土壤养分特征并进行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多元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南部富士苹果园土壤养分总体处于适量及以上水平,仅丘陵、平原及中低产园土壤有效锰含量较低。(2)土壤有机... 试验选取太行山南部31个典型果园探究不同地形与产量条件下土壤养分特征并进行土壤养分与果实品质多元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南部富士苹果园土壤养分总体处于适量及以上水平,仅丘陵、平原及中低产园土壤有效锰含量较低。(2)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均以山地园较高,分别为20.61,79.97mg/kg;土壤有效磷虽呈现平原﹥山地﹥丘陵趋势,但不同地形间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之间差异不显著。高产园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分别为76.89,51.15 mg/kg,显著高于低产园;土壤速效钾高产园为347.81 mg/kg,显著高于中低产园(154.97,132.10mg/kg);氮素水平在不同产量园未表现差异性。(3)山区园土壤有效锰含量达22.73mg/kg显著高于丘陵、平原园地;其他微量元素地形间园地差异不显著。不同产量园中土壤微量元素未有明显分异。(4)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和Vc在不同地形与产量园没有差异,丘陵与高产园具有较高的硬度,山地与低产园酸度较大,平原园果个较大。(5)土壤有机质与果实固酸比呈正相关;土壤有效铜与果实单果重、果形指数呈负相关,而与果实硬度和Vc呈正相关;土壤有效锰与Vc和果实硬度呈正相关;土壤有效锌与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苹果 土壤养分 地形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洞栖蝙蝠的分布及栖息地重要性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伟 王延校 +1 位作者 何新焕 牛红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9,共9页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太行山南段的洞栖蝙蝠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共调查洞穴38个,其中28个洞穴为首次调查,共观察到蝙蝠约17000只,隶属2科4属9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马铁菊头蝠。测量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高度,并以洞穴内蝙蝠的种群数量(Ai)与根据物种生存状态赋值的权重(Mi)乘积之和评估洞穴重要性。在调查的洞穴中,最重要的洞穴是黄楝树水渠,有8种约25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其次是涧河洞,有5种约2100只蝙蝠在此繁殖和冬眠。基于洞栖蝙蝠种类和洞穴测量数据的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探讨了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分布状况、不同类型栖息地之间的差异以及洞栖蝙蝠对栖息地的选择。太行山南段东西两侧洞栖蝙蝠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差异不显著。冬眠洞穴的总水平长度、最大宽度、最大高度、郁闭度均显著大于非冬眠洞穴。影响蝙蝠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形因子、隐蔽因子和干扰因子,这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5.96%。目前,这些洞穴的保护现状均不理想,一些洞穴已经或正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这使该地区洞栖蝙蝠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本研究结果以期能为决策者在制定开发旅游策略时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洞栖蝙蝠 栖息地
下载PDF
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娟 《山西林业科技》 2014年第3期11-14,共4页
笔者对太行山中南部主要乔灌木树种的分布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太行山中南部造林过程中不同海拔梯度阳坡、阴坡适宜的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灌木树种的生长适宜性呈现出:耐阴、耐寒、喜湿的树种分布在阴坡且垂直分布跨度大,多... 笔者对太行山中南部主要乔灌木树种的分布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太行山中南部造林过程中不同海拔梯度阳坡、阴坡适宜的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灌木树种的生长适宜性呈现出:耐阴、耐寒、喜湿的树种分布在阴坡且垂直分布跨度大,多度值较高;耐旱、耐热、不耐涝的树种分布在阳坡且垂直分布跨度大,多度值较高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1100 m,1 100 m^1 400 m,1 400 m^1 700 m,>1 700 m 4个海拔梯度按阳坡、阴坡划分的8个立地类型适宜的乔灌木树种,为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中南部 树种 海拔 坡向 适宜性
下载PDF
太行山东南麓断裂第四纪水平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荆智国 刘尧兴 《山西地震》 2000年第2期13-17,共5页
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础上 ,研究了太行山东南麓主要断裂的第四纪水平运动特征。通过调查流经大断裂两侧河流所产生的多种地质地貌变形 ,总结了断裂第四纪水平活动的地质地貌特征 。
关键词 断裂带 第四纪 地质演化 地貌特征 太行山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河南省南太行山区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王万同 周苗苗 +1 位作者 兰嘉琦 史轩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0,共8页
采用Super-SBM模型,将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纳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南太行山区2001—2020年的旅游生态效率(TEE)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 采用Super-SBM模型,将旅游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纳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南太行山区2001—2020年的旅游生态效率(TEE)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纳入ES后,全区TEE均值增加了0.053,约4/5的县区TEE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约2/3的县区TEE位次出现改变,修武县尤为突出;(2)2001—2020年全区TEE处于较高水平,时空演变上表现为由“单峰”向“双峰”再向“单峰”的发展趋势,整体呈现“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2008年。TEE高值区由两端向中部聚集,再向北部转移,再随机分布;(3)旅游能源消耗和城镇化率对该区TEE呈显著负向作用,森林覆盖率及公路网密度对TEE呈现正向作用,其影响力存在空间异质性和一定的波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效率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河南省南太行山区
下载PDF
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环境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葛敬天 董璁 段威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2期19-23,共5页
以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整体视角对该地区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并探讨村落营建中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村落选址多位于山麓或谷地;2)根据村落位置及街巷形态,可... 以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整体视角对该地区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并探讨村落营建中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村落选址多位于山麓或谷地;2)根据村落位置及街巷形态,可分为之字型、叶脉型、网格型三种类型;3)适应地形的山地建造方式有三种:层叠式、高台式、错层式;4)整体村落环境呈现“林-宅-田-水”四素同构的村落垂直景观模式;5)作为村落空间构成要素的“三生空间”相互关联,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宜居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 传统村落 空间结构 构成要素 环境适应性
下载PDF
南太行山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及协调度研究——以辉县市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书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30-36,共7页
旅游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贫困人口参与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在对现有旅游扶贫成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 旅游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提升贫困人口参与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实现2020年脱贫目标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在对现有旅游扶贫成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以南太行山区辉县市为例,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测算了辉县市旅游扶贫绩效协调度,并提出了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山区 辉县市 旅游产业扶贫 绩效评价 协调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