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与土壤氧化 (吸收 )甲烷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
作者 王琛瑞 黄国宏 +4 位作者 梁战备 吴杰 徐国强 岳进 史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707-1712,共6页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 ,而每分子甲烷温室增温潜力是CO2的 2 1倍 .因此确定全球大气甲烷的源与汇 ,并对其进行估算、预测已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及温室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大气甲烷源... 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对温室效应的贡献仅次于CO2 ,而每分子甲烷温室增温潜力是CO2的 2 1倍 .因此确定全球大气甲烷的源与汇 ,并对其进行估算、预测已成为目前全球环境变化及温室效应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大气甲烷源与汇研究的进展情况 ,详述了土壤氧化 (吸收 )大气与内源甲烷机理及其影响因子 (如土地利用情况、环境甲烷浓度、土壤温度、湿度、pH值、孔隙状况等 ) .最后指出 ,通过在长白山森林垂直分布带开展地带性土壤甲烷氧化 (吸收 )研究 ,对估算我国温带至寒带、高山苔原带土壤吸收甲烷总量 ,乃至全球甲烷汇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 土壤氧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A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TanSat XCO_2 observation: Retrieval experiments using GOSAT data 被引量:31
2
作者 LIU Yi YANG DongXu CAI ZhaoN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13期1520-1523,共4页
This study developed a highly accurate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the column-averaged CO2 dry-air mixing ratio (XCO2) to be observed by TanSat, China's carbon dioxide observation satellite that will be launched in 20... This study developed a highly accurate retrieval algorithm for the column-averaged CO2 dry-air mixing ratio (XCO2) to be observed by TanSat, China's carbon dioxide observation satellite that will be launched in 2015. The 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 (GOSAT) L1B spectrum was applied in retrieval experiment, and the results were validated with ground-observed measurements from the Total Column Carbon Observing Network (TCCON). At mid-latitudes, most results fell in the 1% error region,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performance of GOSAT algorithm.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seasonal variation in XCO2 in both hemisphe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索算法 实验 观测卫星 二氧化碳 中纬度地区 SAT算法 空气混合 研究开发
原文传递
海洋中的CO_2观测与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乔然 王彰贵 +2 位作者 张滨 于艳红 马黎明 《海洋预报》 2005年第z1期106-114,共9页
在1985年~1997年之间'陆架边沿海海洋通量研究'和'中美海气联合调查'(TOGA)海洋观测调查项目中,利用库仑仪系统和高精度测量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气相色谱系统测量了表层和深层海水总溶解二氧化碳(TCO2)、海水和大气CO2分... 在1985年~1997年之间'陆架边沿海海洋通量研究'和'中美海气联合调查'(TOGA)海洋观测调查项目中,利用库仑仪系统和高精度测量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气相色谱系统测量了表层和深层海水总溶解二氧化碳(TCO2)、海水和大气CO2分压(PCO2)样品,测量精度为±1umol/kg和±1utam.根据表层和深层CO2数据,讨论了影响CO2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计算获得了CO2和温度(T)、盐度(S)、总碱度(ALK)相关回归方程.CO2分布变化与流、水团、黑潮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根据在中国东海四个航次测量的海水和大气的PCO2,描述了调查海域CO2的源与汇以及通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通量 源与汇
下载PDF
大气甲烷的源和汇及其浓度的观测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定媛 廖宏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1期40-47,共8页
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长寿命温室气体,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辐射平衡,它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对大气的氧化清洁能力和对流层臭氧浓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大气甲烷源汇和分布特征对了解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具有重... 甲烷作为仅次于二氧化碳的长寿命温室气体,不仅影响着地球上的辐射平衡,它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对大气的氧化清洁能力和对流层臭氧浓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系统全面地研究大气甲烷源汇和分布特征对了解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从甲烷的源和汇、浓度的观测和模拟几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大气甲烷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源和汇 观测 模拟
下载PDF
面向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大气甲烷观测卫星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姚璐 杨东旭 +6 位作者 蔡兆男 朱思虹 刘毅 邓剑波 田龙飞 尹增山 卢乃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69-1483,共15页
甲烷(CH_(4))是辐射强迫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减少CH_(4)排放是控制全球增温,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手段。面对碳中和战略需求,快速定位排放源并定量监测CH_(4)排放量,准确估算全球和区域CH_(4)源汇分布,对减排措施的... 甲烷(CH_(4))是辐射强迫仅次于二氧化碳(CO_(2))的重要温室气体,减少CH_(4)排放是控制全球增温,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要手段。面对碳中和战略需求,快速定位排放源并定量监测CH_(4)排放量,准确估算全球和区域CH_(4)源汇分布,对减排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结合长期CH_(4)观测数据和气候系统模型探索大气CH_(4)浓度变化规律,是预测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正式提出了利用“自上而下”方法计算通量、核验排放清单的方法,表明获取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CH_(4)观测数据势在必行。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本文首先从大气CH_(4)研究需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入手,分析了CH_(4)的星载探测需求,总结了CH_(4)星载探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简要介绍了中国第二代碳卫星的设计思路。同时,星载CH_(4)探测还依赖于高精度的反演算法提供可靠的数据产品,以实现监测和实际应用的目的。因此,本文进一步阐述了卫星遥感CH_(4)反演算法及相应数据产品在排放量监测和通量反演中的应用,论述了提升反演算法计算效率和精度,开发甲烷烟羽快速识别算法和建立通量反演算法的必要性。最后,本文从探测、数据获取和应用的角度进行总结,表明了CH_(4)卫星观测在碳中和目标实践中的科学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甲烷 卫星遥感 反演算法 源汇 排放监测
下载PDF
不同源汇信息提取方法对区域CO_2源汇估算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芳 周凌晞 王玉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405-2413,共9页
从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观测资料中准确提取源汇或本底信息对区域及全球碳源汇及大气CO2浓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定量估计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瓦里关大气CO2浓度观测资料为例,探讨了同期地面风和同期一氧化碳(CO)浓度观测资料作为源汇信息提... 从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观测资料中准确提取源汇或本底信息对区域及全球碳源汇及大气CO2浓度长期变化趋势的定量估计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瓦里关大气CO2浓度观测资料为例,探讨了同期地面风和同期一氧化碳(CO)浓度观测资料作为源汇信息提取或本底值筛选因子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地面风和同期CO浓度在冬季可作为筛选因子,但是夏季将其作为筛选因子不是十分有效.采用局部近似回归法(robust estimation of background signal,REBS)、傅里叶变换法(Fourier transform algorithm,FTA)和新发展的平均移动过滤法(moving average filtering,MAF)进行大气CO2浓度源汇及本底信息提取.结果表明,MAF法因其以每2周为一个拟合窗口,采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滤标准,避免了在局部将抬升浓度或吸收浓度百分比过高或者过低估计,优于另外两种方法.3种方法对因区域排放源导致的大气CO2的抬升量的结果无显著差异,但对因区域吸收汇导致的大气CO2降低量差异明显.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以对受到人类活动排放源影响的CO2抬升浓度合理地筛分,但只有MAF法可对夏季吸收浓度较好地判别.MAF法获得的1995~2008年瓦里关大气CO2多年平均季振幅为约10.3×10-6(摩尔分数,下同),与前期观测结果一致;而REBS法得到的大气CO2逐年季振幅约为9.1×10-6,将会导致低估区域或全球CO2通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二氧化碳(CO2) 筛分因子 源汇 平滑拟合
原文传递
海洋中溴甲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杜慧娜 谢文霞 +2 位作者 崔育倩 陈剑磊 叶思源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694-3700,共7页
溴甲烷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具有重要作用.海洋在溴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复杂,海洋既是大气溴甲烷的源也是其汇,开展海洋环境中溶存溴甲烷的化学研究,对大气臭氧层的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 溴甲烷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具有重要作用.海洋在溴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复杂,海洋既是大气溴甲烷的源也是其汇,开展海洋环境中溶存溴甲烷的化学研究,对大气臭氧层的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在全球尺度上估算海洋环境中溴甲烷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贡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溴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析测定方法、浓度分布、海-气通量、源汇平衡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海洋环境中溴甲烷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甲烷 浓度分布 海-气通量 源汇
原文传递
中国边缘海氮循环过程和源汇格局——以南海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进宇 汤锦铭 +1 位作者 郭香会 高树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322,共9页
边缘海氮循环过程研究是全球海洋氮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氮源汇格局有显著影响,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又是影响边缘海关键氮循环过程速率的重要因素。南海作为中国和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边缘... 边缘海氮循环过程研究是全球海洋氮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氮源汇格局有显著影响,进而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又是影响边缘海关键氮循环过程速率的重要因素。南海作为中国和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是边缘海氮循环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详细总结了南海近岸和海盆区的氮源汇过程及其内循环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显示人为活动对上述过程的显著扰动。此外,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正改变不同的氮循环过程速率,并可能引起南海氮收支平衡的不确定性。文章最后提出了边缘海氮循环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海 海洋氮循环 源汇格局 南海 氮同位素
下载PDF
Numerical Study on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f Two Different Snowfall Cases in Northern China
9
作者 孙晶 王鹏云 +1 位作者 李想 逯莹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7年第4期420-437,共18页
In this paper, two snowfall cases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in northern China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meso scale model MM5. Two-way nesting structure of domains is designed for each case. Among the explici... In this paper, two snowfall cases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in northern China a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meso scale model MM5. Two-way nesting structure of domains is designed for each case. Among the explicit schemes of MM5, the Reisner graupel scheme is selected to describe the microphysical process. The simulated snow-bands of two case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re mainly discussed. The hydrometeors and their sources and sinks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backgrounds are described. The feedback effects of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n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processes are also discussed. Method that outputs the accumulative sources and sinks per hour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meteors during the strongest snowfall period. Two sensitivity tests (called heat test and drag test) a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n cloud produced by the latent heat and drag forc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The temperature of Beijing snowfall is under 0℃ and there exist vapor and solid phase particles, while Liaoning snowfall has vapor, liquid, and solid phase particles due to the warm temperatur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particles is not the sam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the analys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s and sinks, it is found that snow is mainly produced by the deposition and accretion with ice. Cloud water is crucial to graupel. The melting of ice-phase particles enhances the rai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heat tests and drag tests reveal that th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have interacted with the dynamic and thermal processes. Latent heat release of hydrometeors feeds back positively on snowfall while the drag force not. At last, comparisons of simulated results have been done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nowfall cases. Th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of Liaoning snowfall case is more compli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FALL mesoscale model MM5 microphysical process sources and sinks
原文传递
气体离心机流场模拟中源汇的耦合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春琳 曾实 姜东君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用源汇模拟同位素分离气体离心机流场的供取料驱动和机械驱动是离心机流场计算中的方法之一。通过重新推导流体动力学方程组中的源汇表达式,得到不同的表达式。推导出的表达式反映了源汇之间的互相关联以及流场与源汇之间的互相影响,即... 用源汇模拟同位素分离气体离心机流场的供取料驱动和机械驱动是离心机流场计算中的方法之一。通过重新推导流体动力学方程组中的源汇表达式,得到不同的表达式。推导出的表达式反映了源汇之间的互相关联以及流场与源汇之间的互相影响,即源汇耦合,这些在以往的计算过程中均被忽略。由于考虑了源汇耦合,使得计算过程中部分源汇成为未知量,需在流场求解过程中予以确定。通过比较有无考虑源汇耦合计算得到的离心机流场可知,不考虑源汇耦合得到的结果虽能反映出分离室中流动基本规律,但数值上存在差异,得到的分离功也有较大差别。因此,计算过程中应考虑源汇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离心机 流场 源汇 分离功
下载PDF
浙江省人为镉排放源与汇时空格局解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娜 杨兰芳 +3 位作者 邓美华 朱有为 叶国华 沈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98-2509,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人为镉排放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污染源识别在污染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以工农业集产区浙江省为案例,通过文献调研,构建了浙江省人为镉工农业排放因子清单,并采用清单...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人为镉排放对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污染源识别在污染治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文以工农业集产区浙江省为案例,通过文献调研,构建了浙江省人为镉工农业排放因子清单,并采用清单核算法对浙江省人为镉排放的源汇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浙江省人为镉排放在1995—2017年期间基本呈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39 t增加到2007的141 t,自2007年以后,浙江省的镉排放量达到了一定的峰值,其排放量在140 t·a^(-1)左右.其中75%以上的镉通过固废的形式排放进入环境,而进入大气和水体的镉分别约占15%和10%.在所有排放源中,原煤燃烧的镉排放贡献率最大,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其他排放源从大到小依次是钢铁生产、有色金属冶炼、造纸生产、水泥生产、塑料生产、有色金属开采、油料消费、磷肥生产、蓄电池生产、平板玻璃生产和陶瓷生产.各个地区镉排放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2015年杭州市和宁波市镉排放量已达到20 t以上,以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北部区域远远高于南部区域.因此,建议未来浙江省镉污染排放源头治理重点是减少原煤燃烧,其次是钢铁生产、有色金属冶炼、造纸生产、水泥生产,尤其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人为排放 源与汇 排放因子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利用^(223)Ra和^(224)Ra对冬季三亚河口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估算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张勇 王桂芝 王树玲 《中国科技论文》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5-919,共5页
对三亚河口两种短半衰期溶解态镭同位素(223 Ra和224 Ra)活度随盐度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并估计了其源汇项。调查发现,三亚河口中溶解态223 Ra和224 Ra的分布范围分别是:1~8dpm/100L和13~281dpm/100L。在低盐度区,223 Ra和224 Ra的活度都... 对三亚河口两种短半衰期溶解态镭同位素(223 Ra和224 Ra)活度随盐度的分布进行了调查,并估计了其源汇项。调查发现,三亚河口中溶解态223 Ra和224 Ra的分布范围分别是:1~8dpm/100L和13~281dpm/100L。在低盐度区,223 Ra和224 Ra的活度都随着盐度的增大而增大,至中盐度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盐度的继续增加而逐渐减小。其活度主要受控于放射性衰变、涨潮退潮、颗粒物解吸、沉积物扩散和海底地下水排放。利用同位素比值法和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到三亚河口水体的平均近似水龄为4d,河口中68%的镭来自于海底地下水排放的贡献,海底地下水排放流量为1.14×106 m3/d,是三亚河流量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三亚河口 镭同位素 分布 源汇 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
下载PDF
植物——大气N_2O的一个潜在排放源 被引量:37
13
作者 陈冠雄 徐慧 +5 位作者 张颖 张秀君 李玥莹 史荣久 于克伟 张旭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4-511,共8页
N2 O是仅次于CO2 和CH4的重要温室气体。目前 ,全球N2 O的源汇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并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重要排放源。文章综合报道了近 1 0多年来对植物N2 O排放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 :植物排放N2 O不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 N2 O是仅次于CO2 和CH4的重要温室气体。目前 ,全球N2 O的源汇估算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并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重要排放源。文章综合报道了近 1 0多年来对植物N2 O排放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 :植物排放N2 O不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而且其排放量可达到与土壤排放相比较的水平 ,因而植物可能是未知的大气N2 O的一个重要排放源 ;植物排放N2 O受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阶段、养分供给、光照强度及CO2 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文章还提出了植物排放N2 O的光调节模式 ,讨论了植物排放N2 O对全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N2O排放 N2O源汇估算 光合作用
下载PDF
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方法、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47
14
作者 刘良云 陈良富 +17 位作者 刘毅 杨东旭 张兴嬴 卢乃锰 居为民 江飞 尹增山 刘国华 田龙飞 胡登辉 毛慧琴 刘思含 张建辉 雷莉萍 范萌 张雨琮 周翔 吴一戎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3-267,共25页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15年《巴黎协定》确定了自2020年后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方式,并从2023年开始每5 a开展一次全球碳盘点。2019年第49届IPCC全会明确增加了基于卫星...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15年《巴黎协定》确定了自2020年后国家自主贡献的减排方式,并从2023年开始每5 a开展一次全球碳盘点。2019年第49届IPCC全会明确增加了基于卫星遥感的排放清单校验方法。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正在大力发展温室气体排放的MVS(Monitoring and Verification Support)能力。本文调研分析了全球碳盘点对卫星遥感技术的需求,介绍了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的技术原理,梳理了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生态系统碳源汇卫星遥感估算、人为源碳排放卫星遥感、碳通量同化估算等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核心环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了当前卫星遥感技术对全球碳盘点任务的支撑能力,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的碳监测卫星计划方案,并展望了中国开展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监测重点任务,期望为中国全球碳盘点卫星遥感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碳盘点 碳排放 碳源汇 卫星遥感 同化
原文传递
环形单圈管冻结稳态温度场解析解 被引量:40
15
作者 胡向东 陈锦 +1 位作者 汪洋 李伟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4-880,共7页
人工地层冻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施工中。冻结温度场的计算是人工冻结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冻结施工设计的重要依据。人工地层冻结施工常使用环形单圈冻结管冻结,而至今尚无关于其温度场的解析解。基于水-热异类相似原理,根据传... 人工地层冻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工程施工中。冻结温度场的计算是人工冻结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冻结施工设计的重要依据。人工地层冻结施工常使用环形单圈冻结管冻结,而至今尚无关于其温度场的解析解。基于水-热异类相似原理,根据传热过程与地下水流动相似的特点,利用保角映射、汇源反映和势函数叠加原理,类比推导了环形单圈冻结管稳态温度场解析解,并用热学数值模拟方法加以验证,同时提出了简化的解析公式。结果表明,解析解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较吻合,其简化公式得到的结果与原解析公式基本一致。在解析公式的基础上,经过简化,反推得到外部冻结壁厚度公式。解析解、简化公式以及厚度公式可为环形单圈冻结施工与设计提供理论的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层冻结法 环形单圈冻结管 温度场 解析解 势函数 保角映射 汇源反映 水-热异类相似
下载PDF
大气氮化物的源汇及气候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李萍 林而达 李少杰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9年第5期193-199,共7页
对大气中气相氮化合物的源汇状况及其引起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分析了大气温室气体N2 O 及影响大气质量和环境的含氮化合物NOx 的源汇种类及强度;对含氮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作了综合剖析;针对... 对大气中气相氮化合物的源汇状况及其引起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分析了大气温室气体N2 O 及影响大气质量和环境的含氮化合物NOx 的源汇种类及强度;对含氮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作了综合剖析;针对与农业过程密切相关的生物源- 土壤中由微生物参与的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过程与机制及其产生气相氮化物的可能路径和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提出了减少排放与控制的措施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氮化物 温室气体源汇 环境效应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冬季青藏高原大气热状况分析Ⅰ:气候平均 被引量:19
17
作者 宇婧婧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8,共10页
通过诊断3套再分析资料的非绝热加热场,研究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的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与夏季为强热源的特征不同,冬季高原上空不是欧亚大陆上最强的冷源中心。冬季高原上空整体是偏弱的冷源,在高原西侧及东南地区上空甚至出现非绝热... 通过诊断3套再分析资料的非绝热加热场,研究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的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与夏季为强热源的特征不同,冬季高原上空不是欧亚大陆上最强的冷源中心。冬季高原上空整体是偏弱的冷源,在高原西侧及东南地区上空甚至出现非绝热加热正值区,这一分析对以往研究提出的高原是冷源的特性给出了修正。各种非绝热加热分量的诊断表明,冬季高原上空这种总的非绝热加热分布主要是由于高原主体的长波辐射冷却较周边地区弱,以及西侧至东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为了说明再分析的非绝热加热资料对冬季高原上空大气的这种热力特征描述的可信性,文中还利用了地表辐射能量、TRMM及PREC/L降水、垂直速度等资料进一步辅助分析,证实了由于高原位势较高造成大气整层温度偏低,向外长波辐射偏少,以及高原地势的隆起造成局地较强的上升运动,高原西侧至东南角降水大值区潜热偏大,最终造成高原上空总非绝热加热负值偏小。最后理想高原隆起的水球试验结果说明,冬季,高原的存在减弱了陆地上空的冷却效应,因而其上为弱冷源,再次证实了资料分析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青藏高原 非绝热加热 冷热源 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河北省碳源碳汇测算及碳减排压力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胡欢 章锦河 +2 位作者 熊杰 周珺 孙晋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67,共7页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碳排放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保证在经济稳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量,是河北省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IPCC温...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碳排放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保证在经济稳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碳排放量,是河北省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的测算方法,首先,建立河北省碳源碳汇的科学核算体系,从碳源、碳汇、净碳源三方面测算了2000-2013年河北省的碳排放量,研究其历时性变化特征;其次,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河北省2014-2030年的碳排放强度进行预测;最后,分析了不同碳减排目标情景下其碳减排潜力与压力,提出碳减排管理措施,为该地区制定碳减排计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决策支持。研究表明:1)河北省碳源总量从2000年的32 959.21万t逐年增加到2013年的151 765.12万t,增加了360.46%,年均增长率为12.46%,能源消费是最主要碳源,工业过程碳排放增幅最大。2)同期,人均碳源、碳汇和单位面积碳源、碳汇也逐年增加,净碳源持续增加,但碳排放强度降低。3)2014-2030年,河北省碳减排压力系数均大于1,其中2016-2020年是关键的碳减排期,碳减排任务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清单 碳源碳汇 碳减排潜力 碳减排压力 河北省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量及其估算方法 被引量:15
19
作者 景可 张信宝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4,共8页
首先阐述了土壤侵蚀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自然侵蚀是自地球形成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继而从夷平面、河流阶地、沉积盆地等侵蚀和堆积地貌形迹论述了第四纪以来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存在的佐证事实;在此基础上,依据... 首先阐述了土壤侵蚀可分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自然侵蚀是自地球形成以来就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继而从夷平面、河流阶地、沉积盆地等侵蚀和堆积地貌形迹论述了第四纪以来长江中上游土壤自然侵蚀存在的佐证事实;在此基础上,依据侵蚀沉积相关原理,利用沉积物的厚度、面积和沉积时段分别计算了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古云梦泽流域全新世以来的自然侵蚀量,它们分别为264.2t/km2.a、312.5t/km2.a和297.0t/km2.a;同时,本文还辅以川西和三峡地区的对比实验小区资料,现代自然侵蚀量分别为342.0t/km2.a、75~270t/km2.a佐证历史自然侵蚀量。长江上中游区域的自然侵蚀量介于264.0t/km2.a^342.0t/km2.a之间。流域平均自然侵蚀量是现代侵蚀量的50%~60%之间;本研究成果有助于对长江中上游现代土壤侵蚀的属性、演变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同时可为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建设目标提供背景参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自然侵蚀量 相关原理 地貌形迹 长江中上游
下载PDF
2000—2020年我国西南地区植被NE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11
20
作者 徐勇 黄雯婷 +4 位作者 郭振东 郑志威 李欣怡 盘钰春 戴强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7-570,共14页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探究其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演变规律对该地区乃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首先,利用改进的Car...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探究其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演变规律对该地区乃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等,首先,利用改进的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方程,估算2000—2020年我国西南地区植被NEP;其次,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复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西南地区植被NE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最后,利用基于情境分析的相对贡献分析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西南地区植被NEP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时间上,2000—2020年我国西南地区及其五省份(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和西藏自治区)生态系统植被NEP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中,西南地区植被NEP上升速率为4.74 g/(m^(2)·a).空间上,西南地区及其五省份植被NE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其中,西南地区植被NEP呈极显著上升的面积占45.4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贵州省西部、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南部.西南地区植被NEP与降水量的偏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13,大于其与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偏相关系数平均值,由此可知,降水量对西南地区植被NEP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气温和太阳辐射.西南地区植被NEP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中,受气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弱驱动的区域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63%.2000—2020年西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使得植被NEP总量增加了96.64 Tg,其中,草地转化为林地使得植被NEP增加的总量最大.在碳汇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建设用地植被NEP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69.38%;在碳源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气候变化对耕地的植被NEP变化的贡献率最大,为50.08%.研究显示,2000—2020年我国西南地区及其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碳源/汇 相对贡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