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及其控制因子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亮 古松 +2 位作者 徐世晓 赵新全 李英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4-1060,共7页
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变化特征,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动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青藏高原不同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和控制途径进行综述,以明确青藏高原植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及时空变化特征,为全球变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碳汇/源 环境因子 控制过程
下载PDF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10
2
作者 Liding CHEN Bojie FU Wenwu ZHAO 《Frontiers in Biology》 CSCD 2008年第2期131-136,共6页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s the key topic of landscape ecology,for which,a large number of indices as well as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model were developed.Howev...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s the key topic of landscape ecology,for which,a large number of indices as well as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model were developed.However,one problem faced by landscape ecologists is that it is hard to link the landscape indices with a specific ecological process.Link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has become a challenge for landscape ecologists.“Source”and“sink”are common concepts used in air pollution research,by which the movement direction and pattern of different pollutants in air can be clearly identified.In fact,for any ecological process,the research can be considered as a balance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he sink in space.Thus,the concepts of“source”and“sink”could be implemented to the research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In this paper,a theory of sourcesink landscape was proposed,which include:(1)In the research of landscape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all landscape typ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source”landscape and“sink”landscape.“Source”landscape contributes positively to the ecological process,while“sink”landscape is unhelpful to the ecological process.(2)Both landscapes are recognized with regard to the specific ecological process.“Source”landscape in a target ecological process may change into a“sink”landscape as in another ecological process.Therefore,the ecological process should be determined before“source”or“sink”landscape were defined.(3)The key point to distinguish“source”landscape from“sink”landscape is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on ecological process.The positive effect is made by“source”landscape,and the negative effect by“sink”landscape.(4)For the same ecological process,the contribution of“source”landscapes may vary,and it is the same to the“sink”landscapes.It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landscape type on ecological processes.(5)The sourcesink principle can be appl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 process landscape ecology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始新统的源汇过程: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 被引量:9
3
作者 杜晓东 彭光荣 +4 位作者 吴静 蔡国富 汪晓萌 索艳慧 周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37,共14页
阳江东凹为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取得重要勘探突破的凹陷。为阐明阳江东凹始新统文昌组-恩平组物源区、物源转换等源汇过程,以锆石U-Pb定年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研究区文昌组和恩平组7件砂岩的碎屑锆石形态和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文... 阳江东凹为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取得重要勘探突破的凹陷。为阐明阳江东凹始新统文昌组-恩平组物源区、物源转换等源汇过程,以锆石U-Pb定年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研究区文昌组和恩平组7件砂岩的碎屑锆石形态和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文昌组时期,阳江东凹以周缘凸起的中生代岩浆岩为物源区,为珠江口盆地内部(简称“盆内”)近物源输入,且物源输入量小,利于半-深湖相烃源岩的发育。文昌组的优质烃源岩为本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物质基础。(2)在恩平组下段沉积期,凹陷主体的物源来自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西侧较远区域出露的加里东晚期岩浆岩或其再循环沉积物,局部仍由周缘凸起供源,洼陷由盆内近物源转变为盆内远物源为主;恩平组上段沉积期,洼陷兼具盆内物源和珠江口盆地外部(简称“盆外”)物源的贡献,其中盆外物源来自华南板块,并且从该时期开始,华南板块物源供给增强,并逐渐控制了整个凹陷的沉积充填。整个恩平组时期,物源供给持续增强及控洼断裂活动性减弱造成洼陷被浅水辫状三角洲所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统 源汇过程 碎屑锆石U-Pb定年 物源示踪 物源转换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杭州湾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源–汇过程的启示
4
作者 高秦 厉子龙 +5 位作者 陈燕婷 曾志杰 Piotrowski A M 杨师航 郭增卿 崔锦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78,共25页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 长江将大量泥沙排入东海,对杭州湾的沉积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但长江型碎屑对杭州湾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贡献差异缺乏研究。通过分析杭州湾舟山海域水下钻孔(HZW1907孔)沉积物中有机、无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杭州湾沉积过程中的水体古盐度、源区风化过程、沉积物组成与来源和长江–杭州湾–东海陆架沉积系统进行研究,并基于稀土元素组成的两端元混合模型,定量探讨长江泥沙对杭州湾不同位置沉积的贡献程度差异。结果表明,杭州湾湾口从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冰期的下切河谷深切、河谷充填和河谷埋藏3个阶段演化过程,相应发育了河床相(约33.9~23.7kaBP)、河漫滩相(约23.7~12.0kaBP)、古河口湾相(约12.0~9.0 ka BP)、浅海相(约9.0~4.0 ka BP)和现代河口湾相(约4.0 ka BP至今);沉积物的Ga/Rb和K_(2)O/Al_(2)O_(3)关系揭示了中国东部在33.9 ka BP以来经历了冷干–暖湿的气候变化;TS和TOC的变化反映了淡水–不稳定淡水、海水混合–稳定海水的沉积水体演替,与东海陆架一致。晚更新世期间,杭州湾地区发育的河床相、河漫滩相沉积物源区主要来自钱塘江流域,显示长英质火成岩的特征;全新世以来的古河口湾相、浅海相和现代河口湾相沉积物为钱塘江型碎屑与长江型碎屑的混合,显示中基性火成岩的特征,湾口受到长江物质的影响更强。以长江和钱塘江流域(Gd/Yb)_(UCC)为端元的模拟结果显示,杭州湾湾口与湾顶受到长江物质影响差异较大,古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湾口沉积物约78%,湾顶约39%;浅海相时期,长江供给杭州湾地区超过80%的碎屑,湾口、湾顶无明显差别;现代河口湾相时期,长江供给湾口沉积物约76%,湾顶约22%。该模拟方法在长江向杭州湾输送的碎屑分析中具有定量化的作用,并有望适用于其他沿海陆架河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过程 元素地球化学 混合模型 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陆架–河口体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型锂矿源汇过程及流域水文地貌演化与成矿联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韩春梅 樊启顺 +5 位作者 韩光 魏海成 李庆宽 陈元军 陈天源 杨浩田 《盐湖研究》 CAS CSCD 2023年第2期9-18,102,共11页
锂是一种重要的能源金属,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材料的广泛应用,全球锂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锂资源年需求量超过百万吨。锂矿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硬岩型、卤水型和沉积型。我国卤水型锂矿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盐湖区,其中... 锂是一种重要的能源金属,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材料的广泛应用,全球锂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预计未来十年内中国锂资源年需求量超过百万吨。锂矿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硬岩型、卤水型和沉积型。我国卤水型锂矿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盐湖区,其中柴达木盆地盐湖锂资源最为集中,开发程度最高,是我国重要的盐湖锂资源产业基地。柴达木盆地一里坪、东-西台吉乃尔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別勒滩区段卤水锂含量最高,是盆地主要的锂矿沉积区,流域锂资源的源-运-汇过程在盐湖卤水锂成矿中最具代表性,物质来源为那陵格勒河上游支流洪水河流域沿昆仑断裂分布的富锂热泉水补给,河水是携锂运移的主要载体,河水中的锂在出山口后历经多级冲积扇发生水岩反应(地表水/地下水转化与黏土矿物吸附/解吸)后到达尾闾盐湖区,最终蒸发浓缩富集成矿。同时,那陵格勒河流域中多级冲积扇的沉积演化制约着河流的摆动及锂的补给,导致尾闾盐湖成盐成矿时代和资源富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即成盐厚度东西端厚、中间薄,成盐时代西端老、东端新,而资源量东端富、西端少。因此,柴达木盆地中部富锂盐湖卤水矿床源-运-汇过程及那陵格勒河流域水文地貌演化研究是揭示尾闾盐湖成盐成矿及其空间差异联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水型锂矿 柴达木盆地 源汇过程 水文地貌约束
下载PDF
现代河流沉积物碎屑及矿物组分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梁文栋 胡修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75-2991,共17页
现代河流沉积物忠实地记录了流域盆地内的母岩、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化学、物理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改造作用,是探索和验证源-汇系统等理论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全球现代河流砂组分数据库为基础,总结了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分在不同大... 现代河流沉积物忠实地记录了流域盆地内的母岩、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化学、物理过程以及人类活动的改造作用,是探索和验证源-汇系统等理论的重要媒介。本文以全球现代河流砂组分数据库为基础,总结了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分在不同大陆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在物源识别、源区贡献率计算、沉积物产生及搬运过程中气候-构造等影响因素的评估、对源-汇系统的研究启示等方面的应用。今后建议加强基于大数据的沉积物组分对气候-构造-人类活动的响应、沉积物产生及通量、高时间分辨率的沉积物组分变异性、不同物源定量化方法的差异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组分 重矿物 源-汇过程 现代河流沉积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舟山海域悬浮体的特征及输运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吉连 杜晓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48,共10页
为了明确舟山群岛海域悬浮体的特征和输运机制,本研究于2018年夏季大潮期间进行了现场观测,包括温盐深、水动力和悬浮体的剖面观测,以及海水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采集等。结果发现,悬浮体在垂向上可分为3种类型:跃层以上有效密度较高的颗... 为了明确舟山群岛海域悬浮体的特征和输运机制,本研究于2018年夏季大潮期间进行了现场观测,包括温盐深、水动力和悬浮体的剖面观测,以及海水和海底表层沉积物的采集等。结果发现,悬浮体在垂向上可分为3种类型:跃层以上有效密度较高的颗粒絮凝程度低;跃层以下的颗粒絮凝程度较高;跃层附近的悬浮体主要为生物颗粒,有效密度最低。一个全日潮周期内,超过3000 kg·m−1的悬浮体向南输运,受控于夏季陆架环流和潮汐捕捉以及垂向净环流输运的共同作用。因此,浙闽沿岸流和潮汐的不对称性导致的南向悬浮体输运对浙闽泥质区的演化起积极作用;而流速和悬浮体的垂向分布不均导致的北向输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过程 絮凝 悬浮体输运 通量分解 浙闽泥质区
下载PDF
“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339
8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赵文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44-1449,共6页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 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景观格局指数是定量分析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许多景观格局指数难以将格局与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而陷入困境,探讨景观格局分析中有效表征生态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中的“源”“汇”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源”“汇”景观的概念和理论。认为根据不同景观类型的功能,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源”“汇”两种景观类型,从而将过程的内涵融于景观格局分析中。该理论认为:(1)在格局与过程研究中,异质景观可以分为“源”“汇”景观两种类型,其中“源”景观是指那些能促进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汇”景观是那些能阻止或延缓过程发展的景观类型;(2)“源”“汇”景观的性质是相对的,对于某一过程的“源”景观,可能是另一过程的“汇”景观,“源”“汇”景观的分析必须针对特定的过程;(3)“源”“汇”景观区分的关键在于判断景观类型在生态过程演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正向推动作用还是负向滞缓作用;(4)不同类型“源”(或者“汇”)景观对于同一种生态过程的贡献是不同的,在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时需要考虑这种作用的差异;(5)“源”“汇”景观理论可以应用于非点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热岛效应等不同领域。“源”“汇”景观理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不同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动态平衡对生态过程影响,从而找到适合一个地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希望以此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和完善“源”、“汇”景观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理论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学
下载PDF
景观“源、汇”的动态特性及其量化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许申来 周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7,71,共5页
正确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尽管基于"源""汇"过程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较好地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但是对于如何定量刻画"源""汇"景观及其动态特性... 正确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尽管基于"源""汇"过程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较好地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但是对于如何定量刻画"源""汇"景观及其动态特性没有提出科学的方法。针对上述不足,深入分析了"源"、"汇"景观的动态特性,并从景观阻力与侵蚀力平衡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定量判断"源""汇"景观格局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特点包括:(1)基于土壤侵蚀过程定量判定景观"源、汇"动态;(2)由于景观"源、汇"动态定量判定中充分考虑到降雨和土壤的异质性,对环境背景值不同的地区也适用。(3)从距离、相对高度和坡度3个方面建立景观格局动态评价模型即景观空间负荷对比动态指数,该指数很好地将景观格局动态与生态过程联系在一起,使定量研究和预测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成为可能。通过分析景观空间负荷对比动态指数与流域出口处泥沙监测值的相关性,可以揭示某一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理论 生态过程 景观格局动态 距离成本模型
下载PDF
沉积盆地“源-汇”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0
作者 操应长 徐琦松 王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6-131,共16页
"源-汇"系统指盆地中自剥蚀地貌中形成的剥蚀产物,搬运到沉积区或汇水盆地中最终沉积下来的过程。在当前沉积学领域中"源-汇"系统占有重要一席。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评述"源-汇"系统各要素及其耦合... "源-汇"系统指盆地中自剥蚀地貌中形成的剥蚀产物,搬运到沉积区或汇水盆地中最终沉积下来的过程。在当前沉积学领域中"源-汇"系统占有重要一席。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评述"源-汇"系统各要素及其耦合作用研究进展,认为源区是控制系统动态过程根本要素,搬运-沉积过程是物源供给不同级次的响应。源区古地理演化下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控制物源供给,物源供给时空属性则决定搬运方式和通道类型。之后搬运中地质作用重塑沉积物组分和结构,而源区扰动和搬运响应两者时间尺度关系决定改造效果。最终源区演化形成的沉积地貌变化造成盆内可容纳空间分异,促使沉积物选择性沉积,塑造了盆内千姿百态沉积面貌。"源-汇"系统先进于其正演化、定量化和动态化研究思路,但研究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而要完善研究体系则需着眼于物源体系研究,多时间尺度地质定量化表征方法,多学科交叉动态化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物源供给 物源信号 搬运过程 沉积响应
下载PDF
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32
11
作者 林畅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5-700,共16页
盆地沉积动力学或称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即强调盆地沉积特征与形成过程的响应关系及控制机制的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领域。文中结合中国沉积盆地的特色和研究实践,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 盆地沉积动力学或称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即强调盆地沉积特征与形成过程的响应关系及控制机制的研究,是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地质研究的一个前缘领域。文中结合中国沉积盆地的特色和研究实践,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的主要热点方向包括:①盆地的沉积层序结构、沉积体系(域)构成和演化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②盆地构造沉积学或构造地层学分析;③源-汇系统与盆地沉积物分散体系研究;④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分析等。盆地沉积充填动力学分析将不断为地球动力学系统研究提供高分辨的沉积记录,并继续为难度日益增大的沉积地质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预示了深远和广泛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地层结构 盆地构造-沉积分析 源-汇系统 沉积过程模拟 沉积体系 盆地沉积动力学 沉积盆地分析
下载PDF
源-汇沉积过程的深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杨江海 马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10-1921,共12页
源-汇沉积过程的实质是沉积物的产生、搬运和沉积.陆表岩石的风化、侵蚀是沉积物产生的主要过程,受气候和构造因素的联合控制.现代陆表风化层研究揭示,在特定风化机制下(供给限制型化学风化)表层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度主要与陆表温度和湿度... 源-汇沉积过程的实质是沉积物的产生、搬运和沉积.陆表岩石的风化、侵蚀是沉积物产生的主要过程,受气候和构造因素的联合控制.现代陆表风化层研究揭示,在特定风化机制下(供给限制型化学风化)表层土壤的化学风化强度主要与陆表温度和湿度(降雨量)有关,其关系可通过建立经验气候转换方程来描述.经源-汇过程,这些气候信息可随陆源碎屑沉积物从源到汇传递,并最终可能形成沉积记录而保存于地层序列中.由于源-汇系统的复杂性和自发波动性,气候信息传递受源区侵蚀和沉积路径等的影响和扰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其时效性与气候变化本身的幅度和频度有关.基于陆源碎屑沉积进行深时古气候研究需要加深对源-汇沉积过程的理解,并考虑沉积系统响应和可能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过程 沉积 化学风化 深时古气候 沉积记录.
原文传递
A conceptual model for a process-oriented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被引量:11
13
作者 Liding CHEN Ranhao SUN Yihe L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2050-2057,共8页
Linking landscape patterns to specific ecological processes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key topic in landscape ecology.However,this goal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metric based... Linking landscape patterns to specific ecological processes has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be the key topic in landscape ecology.However,this goal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metric based on the Patch-Mosaic Model(PMM),as they don’t integrate ecological processes with landscape patterns.In this paper,we proposed a conceptual model,i.e.,the Source-Pathway-Sink Model(SPSM),which designates the role of a landscape unit into "source", "sink",or "pathway" based on specific ecological processes during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While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metrics derived from the PMM model is visual-or geometrical-oriented and lack of linkage to ecological significance,the SPSM model is process-oriented,dynamic,and scale dependent.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MM and the SPSM models shows that the SPSM model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PMM model,and can provide a simple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on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The SPSM model may represent a conceptual innovation in landscape ec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metric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process-oriented Patch-Mosaic Model(PMM) source-Pathway-sink Model(SPSM)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原文传递
延河流域产沙过程对“源”“汇”景观格局的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琨 王秀茹 +2 位作者 王计平 袁普金 程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景观格局配置模式是影响黄河流域水沙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站控制断面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流域尺度“源”“汇”景观格局对产沙过程的影响,探究利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格局。基于5期遥感影像(1985、1995、2... 景观格局配置模式是影响黄河流域水沙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延河流域甘谷驿水文站控制断面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研究流域尺度“源”“汇”景观格局对产沙过程的影响,探究利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格局。基于5期遥感影像(1985、1995、2000、2008和2015年)获取景观格局信息,在对输沙量进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皮尔逊简单相关系数、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景观格局与流域产沙过程的量化模型。结果表明:1)1969—2019年,汛期输沙量占全年比例超过97%,年及汛期平均输沙率Mann-Kendall统计量分别为-4.76和-9.03,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1999年至今,退耕还林(草)等人类活动使“汇”景观比例不断提高至91.0%;3)“源”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和聚合度以及“汇”景观的斑块密度和平均临近指数对研究区输沙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回归模型拟合优度分别达到0.939和0.945,F检验均在0.1的水平上显著。当“源”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汇”景观的邻近度升高、连接性增强时,形成的景观格局结构利于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系统的泥沙拦蓄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 景观指数 产沙过程 延河流域
下载PDF
晚始新世-渐新世东南印度洋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庆超 徐兆凯 +2 位作者 孙天琪 李铁刚 常凤鸣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9,共11页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晚始新世-渐新世期间南大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古气候响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质历史上的重大气候转型机制和预测未来地球系统对于气候突变的响应,然而迄今为止,仍缺乏对该区域周边陆地的古气候响应研究。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9航次U1516站位深海沉积物的年龄框架以及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确定了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大陆,进而重建了构造时间尺度上物源区的化学风化历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折期南大洋周边大陆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其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古地理改变的响应。在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34.1,33.6)Ma和[31.3,29.8)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主要受控于邻近区域古地理格局重大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气候条件趋于干冷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降低的特征。在[33.6,31.3)Ma和[29.8,25.2]Ma期间,物源区的古气候则主要响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在前一阶段由干冷向湿热转变,而陆表化学风化强度相应增高;在后一阶段,气候保持在相对稳定的干冷状态,陆表化学风化强度也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 碎屑沉积物 古气候 始新世-渐新世 东南印度洋 化学风化 气候转型 源-汇过程
下载PDF
Basin-filling processe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prediction of low-exploration degree areas in rift lacustrine basins:a case from the Wenchang Formation in low-exploration degree areas,northern Zhu I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E China 被引量:1
16
作者 He-Ming Lin Hao Liu +4 位作者 Xu-Dong Wang Xin-Wei Qiu Yong-Tao Ju Jun Meng Lei L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286-313,共28页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s a main geologic factor of petroliferous systems in a sedimentary basi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This study, which...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s a main geologic factor of petroliferous systems in a sedimentary basi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he forma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This study, which focuses on difficulties in predic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basins or sags with low exploration degree and insuffici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ndicators, taking the Wenchang Formation of northern Zhu I Depress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s an example, proposed a hypothesis of “finding lakes an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Detailed steps include, first, determin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boundary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seismic foreset facies, determina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area based on the compilation of strata residual thickness maps, determin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shape according to deciphering slope break belt system, determination of the fluctuation of paleo-water depth according to biogeochemical indicators of mature exploration areas, determination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scale based on analyses of tectonics intensity and accommodation space, which prove the existence of the lacustrine basin and identify the range of semi deep-deep lake;second, further analyses of tectonopalaeogeomorphology, paleo-provenance,palaeoclimate and paleo-water depth to reconstruct the geologic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al basin and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facies,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studies of logging facies, core facies, seismic facie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to rank the sags’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from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ource-to-sink system development;third,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 through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eismic facies types of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basins in mature areas, establishing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facies” in mature areas to instruc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picting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semideep/deep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ang Format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Low-exploration degree areas Rift lacustrine basins Reconstruction of original basins source-to-sink system Basin filling proces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facies
原文传递
末次冰消期以来北极东北陆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学法 董江 +3 位作者 胡利民 冯晗 姚政权 乔淑卿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0-659,共20页
北极快速气候变化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北极地区以及全球的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北极东北陆架作为世界上最宽广平坦的陆架,既是北冰洋季节性海冰形成的主要源区,又是现代海冰变化最强烈的区域,对气候变化敏... 北极快速气候变化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北极地区以及全球的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北极东北陆架作为世界上最宽广平坦的陆架,既是北冰洋季节性海冰形成的主要源区,又是现代海冰变化最强烈的区域,对气候变化敏感,响应强烈,属于环境脆弱地区。通过全面分析近年来国际上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快速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东北陆架环境响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沉积物“源—汇”过程、海冰演化历史、碳循环以及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发现东北陆架地区沉积物和有机碳来源复杂,时空变化强烈,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与海冰演化息息相关。未来的研究应加强现代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重视地质记录中气候环境演变信号的精确解译,深化数值模拟技术和大数据的挖掘与使用,开展不同时间尺度北极快速气候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并加强北极快速气候变化对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对东亚以及我国环境变化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气候变化 海冰变化 “源—汇”过程 碳循环 末次冰消期 北极东北陆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