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0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河源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郝振纯 江微娟 +4 位作者 鞠琴 李丽 王加虎 鲁承阳 畅俊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30-1135,共6页
利用1954-2007年青藏高原河源区(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30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距平小波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4 a来青藏高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 利用1954-2007年青藏高原河源区(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30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距平小波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4 a来青藏高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在7^-3℃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更为强烈.年降水量的分布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在同一纬度上,东部的降水量多于西部,2001-2005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达到历史最大值.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周期振荡在高频区振荡频繁,有多个突变点,中低频区则较平缓.不同河源区的气温增温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雅鲁藏布江源区最大(0.54℃.(10a)-1),黄河次之(0.31℃.(10a)-1),澜沧江和怒江最小(0.17℃.(10a)-1).除少数气象站外,区域内各站的年平均气温也普遍升高.澜沧江源区是整个青藏高原河源区降水量升幅最大的地区,而雅鲁藏布江源区为降水量升幅最小的区域.从整个青藏高原来看,温度和降水均普遍升高,整个区域呈现暖湿化趋势,但降水量的增加较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河源区 小波分析 特征
下载PDF
中国区际技术转移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内部差异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潘雄锋 张静 米谷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6,共7页
本文以各省技术市场技术输出、流入量为分析指标,分别利用重心模型和统计地图方法,从动态和静态两种视角探讨1992-2014年中国技术转移流源、汇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揭示源、汇地内部空间差异的变... 本文以各省技术市场技术输出、流入量为分析指标,分别利用重心模型和统计地图方法,从动态和静态两种视角探讨1992-2014年中国技术转移流源、汇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揭示源、汇地内部空间差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技术源地重心移动轨迹经历了向西南再向东北再向西的转移过程,而技术汇地重心移动轨迹则呈现出向南再向北再向西南的发展趋势。(2)中国技术输出源地最初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在中西部形成了陕西、重庆、湖北、安徽等多个较大的输出源地;技术汇地最初同样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空间结构呈现向西、向南转移的趋势。(3)技术源地和汇地的绝对差异总体发展趋势为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则在2006年之前均有扩大的趋势,而2006年之后源地开始趋于平稳,汇地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转移 源地 汇地 空间格局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演变与内部空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宜强 赵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53-1160,共8页
以各省煤炭资源输出、输入量为分析指标,将有资源输出的省份列为源地,有资源输入的省份列为汇地,分别利用重心模型和统计地图方法,从动态和静态2种视角探讨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同时,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以各省煤炭资源输出、输入量为分析指标,将有资源输出的省份列为源地,有资源输入的省份列为汇地,分别利用重心模型和统计地图方法,从动态和静态2种视角探讨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同时,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揭示源、汇地内部空间差异的变化特征,预测其未来空间格局的走向。结果表明:1中国煤炭源地重心分布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移动轨迹大体呈"U"字型,汇地重心分布于鲁、沪、皖三省交界处,移动轨迹呈东北-西南向"1"字型。源、汇地重心都呈现向西移动的趋势,但源地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再向北的转移过程,而汇地重心突出地表现出南移的趋势。2中国煤炭资源流源、汇地空间分离趋势较为明显;源汇地整体位移方向以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为主。3全国煤炭供应基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并形成多个较大的输出源地;煤炭汇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重庆、贵州四省(市、区)一线以东地区,空间结构呈现西南转移的趋势。4煤炭源地绝对差异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为不断减小;煤炭汇地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总体发展趋势变化不大,较为温和。5加强新疆煤炭外运通道建设以及西北与西南、华中煤炭运输通道的连接建设应成为国家煤炭运输规划的重点与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地 汇地 空间格局 空间差异 煤炭资源流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滴北凸起天然气来源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世加 陈雪 +3 位作者 路俊刚 陆林超 杨国平 王熠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7-101,共5页
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滴水泉凹陷南侧的滴南凸起上发现的大型气田,气藏层位多,储层主要为石炭系火山岩。滴北凸起南面紧邻滴水泉凹陷,北靠乌伦古坳陷,是南、北2个凹陷生成油气运移的有利富集区,但目前勘探尚未获得重大突破,仅在侏罗系和石... 在准噶尔盆地腹部滴水泉凹陷南侧的滴南凸起上发现的大型气田,气藏层位多,储层主要为石炭系火山岩。滴北凸起南面紧邻滴水泉凹陷,北靠乌伦古坳陷,是南、北2个凹陷生成油气运移的有利富集区,但目前勘探尚未获得重大突破,仅在侏罗系和石炭系发现小型气藏。滴北地区天然气来自哪个凹陷目前尚不清楚。文章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与气层抽提物的对比,指出滴北凸起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比滴南凸起天然气重,与盆地东部地区典型石炭系来源的天然气相似,气层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北面乌伦古坳陷石炭系源岩一致,因此应来自北面的乌伦古坳陷。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指出气藏成藏时间在晚白垩世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滴北凸起 天然气 源区 成藏期
原文传递
武汉冬季大气 PM_(2.5)小时分辨率源贡献识别及潜在影响域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蒋书凝 孔少飞 +3 位作者 郑煌 曾昕 陈楠 祁士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3,共13页
冬季是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武汉市PM_(2.5)受到明显的区域传输影响.本研究基于小时分辨率PM_(2.5)组分观测数据,采用受体模型,解析武汉冬季大气PM_(2.5)各类源的实时贡献.结合轨迹聚类和浓度权重,识别影响各... 冬季是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较为严重的时段,武汉市PM_(2.5)受到明显的区域传输影响.本研究基于小时分辨率PM_(2.5)组分观测数据,采用受体模型,解析武汉冬季大气PM_(2.5)各类源的实时贡献.结合轨迹聚类和浓度权重,识别影响各类源的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武汉冬季大气平均ρ(PM_(2.5))为(75.1±29.2)μg·m^(-3).观测期间共有两次污染过程,第一次污染过程主要受西北方向气团影响,水溶性离子升高是PM_(2.5)呈现高值的主要原因,ρ(NH^(+)_(4))、ρ(NO^(-)_(3))和ρ(SO^(2-)_(4))分别是清洁时段的1.6、1.7和2.1倍;第二次污染过程则以正东方向气团为主,二次有机组分有明显的生成.对武汉冬季大气PM_(2.5)贡献最大的是二次源(34.1%),其次是机动车尾气(23.7%)、燃煤(11.5%)、道路尘(10.9%)、钢铁冶炼(8.7%)和烟花爆竹燃放(5.7%),贡献最小的是生物质燃烧(5.3%).钢铁冶炼贡献量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08:00[(17.5±18.8)μg·m^(-3)],最低值出现在01:00[(10.4±10.9)μg·m^(-3)],呈现白天贡献量高和夜晚贡献量低的现象;机动车尾气的贡献量在上午09:00[(42.1±24.8)μg·m^(-3)]和晚上20:00[(41.6±19.5)μg·m^(-3)]出现明显峰值.第一次污染过程中,二次源贡献率明显升高,表明西北来向气团的长距离传输有利于二次组分的生成和老化;第二次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燃煤、钢铁冶炼和道路尘的贡献率升高,其源区主要分布在本地、江西西北部和安徽南部的长江沿线,反映出沿江密集分布的工业过程、工业原料和产品运输导致的尾气排放和运输扰动产生的道路尘等对于武汉市冬季大气PM_(2.5)的影响.生物质燃烧的源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南部和山西西南部,冬季华北平原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经区域传输会对武汉产生影响.本研究可为识别武汉市冬季大气颗粒物来源和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 PM_(2.5)实时源解析 潜在源区 区域传输
原文传递
黄河宁蒙段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庞红丽 高红山 +1 位作者 李富强 张连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53,共10页
黄河宁蒙段穿越腾格里沙漠、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风沙水沙交互强烈,形成典型的沙漠宽谷冲积河道。对黄河河道及周边沙源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采集、测定、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宁蒙河段沉积物相对富集SiO_(2)、CaO、Al_(... 黄河宁蒙段穿越腾格里沙漠、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风沙水沙交互强烈,形成典型的沙漠宽谷冲积河道。对黄河河道及周边沙源区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采集、测定、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宁蒙河段沉积物相对富集SiO_(2)、CaO、Al_(2)O_(3)、Ce、Zr、Hf和Nd,亏损K_(2)O、Na_(2)O、Rb、Zn、Ni和Sr。与周边沙源区对比,黄河宁夏段下河沿上游河道、清水河、腾格里沙漠和河东沙地沉积物均富集Co和Ti,亏损Sr、Ni、Hf和Y,且Hf、Ni、Y、Zn、MgO和CaO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在内蒙古段,来自乌海上游河道、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十大孔兑的沉积物相对富集Co和Ti,亏损Hf,Ni和Y,其中Cr、Hf、Ni、Y、Zn和MgO的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较大。黄河宁蒙河段沉积物化学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波动和差异性,主要受到岩性、气候和局地物源输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蒙河段 化学元素 沙源区 黄河
原文传递
地黄中梓醇含量与产区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民 辛杰 +2 位作者 王春艳 李民 张淹 《中国药物评价》 2014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对国内6个不同产区地黄中梓醇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TCMGIS-Ⅱ进行产地相似度分析。结果:各地地黄中梓醇的含量差别较大。含量最高的为河南武陟产区;其次为河南温县产区,河北安国产区,山... 目的:对国内6个不同产区地黄中梓醇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采用TCMGIS-Ⅱ进行产地相似度分析。结果:各地地黄中梓醇的含量差别较大。含量最高的为河南武陟产区;其次为河南温县产区,河北安国产区,山东东阿阿胶GAP种植基地;辽宁地黄和山西襄汾产地黄含量均较低;与地黄道地产区生态相似度在90%以上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和河北三省交界的平原区。结论:6个主要产区的地黄梓醇含量均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但产区间梓醇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别;梓醇含量与其产区地理环境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 梓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材资源 产区 相关性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及沙尘指纹特征之比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袁中新 林志逢 +2 位作者 刘乙琦 海春兴 赵明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55-159,共5页
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内3个不同沙源区土壤再悬浮沙尘指纹特征,做为追踪与判断下风影响区域亚洲沙尘的依据,并以理清亚洲沙尘传输路径.于内蒙古自治区沙源地采集30个土壤样本,携回实验室重新悬浮后,以双粒径分道采样器(Dichotomous sampl... 探讨了内蒙古自治区内3个不同沙源区土壤再悬浮沙尘指纹特征,做为追踪与判断下风影响区域亚洲沙尘的依据,并以理清亚洲沙尘传输路径.于内蒙古自治区沙源地采集30个土壤样本,携回实验室重新悬浮后,以双粒径分道采样器(Dichotomous sampler)进行悬浮微粒(PM2.5及PM2.5-10)采样,再分析土壤及沙尘化学成分,分析项目包括水溶性离子成分、碳成分、金属元素成分等.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沙源地的指纹特征为(1)PM2.5-10/PM10>0.74,(2)OC/EC<1.0.本研究也发现人为污染物(如SO42-,NO33,NH4+)也存在于沙尘微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沙尘 沙源地 化学成分分析 指纹特征
下载PDF
西南河源区径流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敬 石朋 +3 位作者 董增川 肖紫薇 程雨春 李海川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7-463,共7页
为了研究西南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区域一致性和差异性规律,本文利用西南河源区6个水文站近50年的日径流资料以及西南河源区地面气温和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诊断、t检验... 为了研究西南河源区径流变化的区域一致性和差异性规律,本文利用西南河源区6个水文站近50年的日径流资料以及西南河源区地面气温和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通过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诊断、t检验等方法,分析西南河源区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的年径流演变规律和径流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西南河源区大部分站点年径流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河源区年径流总体有小幅的上升;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0世纪末,年径流一直呈下降趋势;21世纪以来,年径流有所回升;河源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径流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两处突变点之后径流分别呈下降和上升的趋势;河源区径流主要受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其中降水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 河源区 径流 趋势 突变 响应
下载PDF
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尺度流域应用研究 被引量:135
10
作者 刘昌明 李道峰 +2 位作者 田英 郝芳华 杨桂莲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7-445,T001-T002,共11页
本文选取空间大尺度黄河河源区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径流量模拟,采用1976~1985年唐乃亥水文站逐年、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参数率定,确定模型的基本参数,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黄河河源区径... 本文选取空间大尺度黄河河源区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径流量模拟,采用1976~1985年唐乃亥水文站逐年、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参数率定,确定模型的基本参数,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模拟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黄河河源区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80~90年代的20年间,黄河河源区由气候变化引起径流减少62.11亿m3,占径流变化总量的108.72%,由土地覆被变化引起径流增加5.73亿m3,增加量占径流变化总量的1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 黄河河源区 DEM SWAT模型 大尺度流域
下载PDF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53
11
作者 王根绪 李琪 +1 位作者 程国栋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6-352,共7页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 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与降水的多年数据 ,分析了近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 40a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 ,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季降水和近 15a来冬季降水的明显... 通过江河源区分布的 5个气象台站有关气温与降水的多年数据 ,分析了近 40a来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 40a来江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升高 ,降水量增加 ,但降水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春季降水和近 15a来冬季降水的明显增加上 ,对植被生长起重要作用的夏季降水量却呈明显减少趋势 ;江河源区 2 0世纪 80年代 10a平均气温比 5 0年代高 0 .12~ 0 .9℃ ,大部分地区高于0 .3℃ ,属于青藏高原高温区或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平均升温 0 .44℃ ,明显比全国平均升温 0 .2℃要高出一倍 .在这种背景下 ,与植被生长关系密切的 4、5月和 9月气温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江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对气候的这种变化响应强烈 ,冰川退缩、多年冻土消融加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气温 降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江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场的形成过程与综合治理 被引量:137
12
作者 周华坤 周立 +3 位作者 赵新全 刘伟 严作良 师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55,共5页
江河源区草场退化严重 ,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 ,啮齿动物危害是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黑土滩”型退化草场的形成演替依照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的方向进行。江河源区退化草场的治理应该以减轻放牧... 江河源区草场退化严重 ,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 ,啮齿动物危害是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黑土滩”型退化草场的形成演替依照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极度退化的方向进行。江河源区退化草场的治理应该以减轻放牧压力为出发点 ,防止退化草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 ,在此基础上 ,采用封育、除杂和施肥等人工调控策略 ,对不同程度退化草场采用不同模式进行治理 ,同时全面贯彻落实“草原法”和“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措施 ,以冬春草场为重点 ,合理利用草场 ,开展草场建设 ,增加投入 ,提高牧民文化素质 ,加强牧区人才建设 ,恢复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场 ,实现江河源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黑土滩”型退化草场 退化过程 综合治理
下载PDF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反映 被引量:125
13
作者 张森琦 王永贵 +4 位作者 赵永真 黄勇 李永国 石维栋 尚小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基于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与效应的实际资料,明确了多年冻土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危害.提出多年冻土退化使赋存于高寒草地和维系高寒草地生长发育的多年冻土表部的冻结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或消失... 基于黄河源区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与效应的实际资料,明确了多年冻土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危害.提出多年冻土退化使赋存于高寒草地和维系高寒草地生长发育的多年冻土表部的冻结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或消失,从而引发和加剧了高寒草地的"三化"(草地退化、沙漠化和盐渍化)和水环境变异,是导致黄河源区占主导地位的高寒草甸失水向沙漠化草地和"黑土滩"型次生裸地退化的主要地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生态环境地质 沙漠化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21
14
作者 王根绪 沈永平 程国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0-205,共6页
以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3个时期的卫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对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依据相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强度分析,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 以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3个时期的卫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对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依据相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强度分析,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与70年代相比,80年代和90年代以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和高山草原化草甸为代表的主要生态体系均呈现明显退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剧烈,荒漠化发展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生态环境演变 气候变化 冻土退化 成因
下载PDF
近40a来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16
15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2 位作者 沈永平 刘时银 陈仁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6,共10页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40a江河源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全球、全国、青藏高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气温具有增暖趋势,近40a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约0 8℃和0 7℃,为高原异常变暖区.黄河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变暖,...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40a江河源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全球、全国、青藏高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气温具有增暖趋势,近40a两地年平均气温分别增加约0 8℃和0 7℃,为高原异常变暖区.黄河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变暖,日照时数增加;最低、最高气温的显著变暖,以及较黄河源区增加更长的日照时数是长江源区变暖的主要特征.长江源区冬季变暖的作用不是主要的,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变暖作用比冬季还要大;黄河源区的变暖也并不主要是冬季变暖造成的,秋季变暖的作用与其相当,其它季节的变暖作用也不能忽视.近40a来江河源区降水量略有增加,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春季与冬季降水量的明显增加,夏季降水量虽然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且局地夏季降水量呈持续减少趋势.与全球、全国以及高原区对比显示,江河源区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变暖首先从长江源和整个高原发端,之后15a.黄河源和全国才进入显著温暖期.黄河源与长江源北部降水量的增加表明,气候变暖有利于高原增加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特征 平均气温 日照时数 江河源区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近50年降水变化分析 被引量:78
16
作者 唐红玉 杨小丹 +2 位作者 王希娟 史津梅 徐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4,共8页
利用西北及三江源(黄河、金沙江及澜沧江)地区122个气象观测台站1956-2004年近50年的逐日降水量及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73mm/10a;降水... 利用西北及三江源(黄河、金沙江及澜沧江)地区122个气象观测台站1956-2004年近50年的逐日降水量及月总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73mm/10a;降水日数的趋势变化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递减率为2.7d/10a;平均降水强度总体呈弱的增强趋势,增强速率平均为0.20mm/d/10a,增强幅度比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水平强;从4~9月最长无降水日数趋于增长反映出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降水变化 降水日数
下载PDF
黄河河源区变化环境下分布式水文模拟 被引量:56
17
作者 李道峰 田英 刘昌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5-573,共9页
将黄河河源区划分为38个自然子流域,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径流量,采用唐乃亥水文站逐年、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文章建立了5种土地覆被情景模型及24组不同气温和降水的情景组合,分别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年径流... 将黄河河源区划分为38个自然子流域,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径流量,采用唐乃亥水文站逐年、月实测径流资料进行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文章建立了5种土地覆被情景模型及24组不同气温和降水的情景组合,分别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年径流量。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流域年径流量减小,蒸发量增加。当气温降低2 oC且降水增加20%时,流域径流量增加得最大,增加39.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环境变化 水文模拟 情景模拟
下载PDF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构想 被引量:60
18
作者 任继周 林慧龙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8,共8页
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 24%,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 06% ~1.20%左右,生态价值巨大。江河源区1986—2000 年,土地植被盖度下降了2. 2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1.454%,土壤CO2 年释放量仅下降了9.165%... 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 24%,占全球土壤碳库的1. 06% ~1.20%左右,生态价值巨大。江河源区1986—2000 年,土地植被盖度下降了2. 2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11.454%,土壤CO2 年释放量仅下降了9.165%,表现了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趋势。而草地面积减少是使土壤从碳汇转化为碳源的主体因素。特别是过度放牧引起的高寒类型草地面积减少559.03 km2,致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750 070万t,占14年来(1986-2000)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总量的39.03%,是使土壤有机碳流失的主因。从维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角度看,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意义重大。建议在江河源地区建立特色草地农业生态耦合系统,将江河源区分为4个功能区,即自然保护核心功能区、自然保护过渡区(狩猎采集保护区)、自然保护生态—生产功能区、常规居民区。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把这4 个功能区与草地农业系统的4 个生产层理论相衔接,构建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即江河源区内部4个功能区之间的系统耦合;江河源区与外区的系统耦合。通过2个层次的系统耦合,将实现江河源头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下游受益地区的物质与能流的合理交换,以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巨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功能区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耦合 特色农业
下载PDF
长江黄河源区水文和气象序列周期变化分析 被引量:59
19
作者 杨建平 丁永建 陈仁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1-355,共5页
应用Meyer小波,对江河源地区近50a来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做周期分析,发现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变化周期基本在22a、16~17a、11a、7~8a、5~6a和2~3a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浮动。而这些基本周期正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海-... 应用Meyer小波,对江河源地区近50a来年径流量、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做周期分析,发现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变化周期基本在22a、16~17a、11a、7~8a、5~6a和2~3a左右的时间尺度上浮动。而这些基本周期正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周期,说明江河源地区水文、气象序列的周期变化受天体运动变化的影响。天体运动直接影响降水和气温的周期变化,进而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影响径流的周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地区 年径流量 年降水量 年平均气温 周期分析 水文气象序列 天体运动 太阳黑子活动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 被引量:60
20
作者 张镱锂 丁明军 +5 位作者 张玮 刘林山 王兆锋 阎建忠 摆万奇 郑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00-507,I0003,共9页
利用8km分辨率的Pathfinder NOAA/AVHRR—NDVI数据,结合1km分辨率的DEM,1:250000道路、居民点、水系数据以及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变化总体态势、植被指数变化与海拔及与距道路、水源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三江源... 利用8km分辨率的Pathfinder NOAA/AVHRR—NDVI数据,结合1km分辨率的DEM,1:250000道路、居民点、水系数据以及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变化总体态势、植被指数变化与海拔及与距道路、水源和居民点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三江源区1981~2001年间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变化以下降趋势为主,下降区域占源区总面积的18.92%,增加区域占13.99%;②不同植被和冻土类型下的植被指数下降特征:灌丛区和森林区下降率最高,下降率与各类型区的居民点密度、生计方式有关;植被指数下降程度与冻土类型关系不明显;③植被指数下降的区域差异明显:下降率各区域分别为长江源区13.56%、黄河源区32.51%和澜沧江源区18.1%;④植被指数下降率随着距道路、河流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下降率在距居民点18~24km的缓冲带上达到最高后随着距离增大而下降;植被指数下降率随着海拔高程的升高呈“低-高-低-高”态势,下降率与居民点的分布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植被指数 趋势 下降率 空间特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