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natural gas in Kela 2 gas field 被引量:20
1
作者 ZHAO Mengjun LU Shuangfang +1 位作者 WANG Tingdong LI Ji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S1期113-119,共7页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amount of natural gascomponents and the carbon isotope as well as some otheranalysis data in Kela 2 gas fiel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ource,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natural... On the basis of a large amount of natural gascomponents and the carbon isotope as well as some otheranalysis data in Kela 2 gas fiel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ource,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natural gashave been discussed. The components of gas in the field tendto be 'dry', and the drying coefficient is close to 1.0. Thecarbon isotope tends to be heavier, for instance, the averageof δ<sup>13</sup>C<sub>1</sub> is -27.36‰ and that ofδ<sup>13</sup>C<sub>2</sub> is -18.5‰.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humic natural gas in the Kuqapetroleum system comes mainly from Triassic and Jurassicsource rock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Jurassic source rocks tothe pool maybe is more than that of Triassic rocks. The maincause that the gas tends to be dry and bears heavier isotopecomposi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Kela 2 natural gas is the ac-cumulation of late production of humic source rocks, and itis affected by the abnormal high pressure as well. Consider-ing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and structural history, wecan regard the gas pool formation processes as twice fillingand twice adjusting (destroying), that is, the filling anddestroying process in the early Himalayan movement and thefilling and adjusting in the late Himalayan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gas GEOCHEMISTRY source of natural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process Kela 2 gas field.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来源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小奇 陈迎宾 +4 位作者 翟常博 周小进 刘文汇 杨俊 宋晓波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04-1215,共12页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后继而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对气源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的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既有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后继而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但对气源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开展的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雷口坡组天然气既有主要来自下伏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烃源岩(磨溪雷一段气藏),断裂下盘须一段烃源岩有一定贡献(中坝雷三段气藏)或供烃条件(川西雷四段气藏),也有主要来自须家河组烃源岩,雷口坡组自身烃源岩有一定贡献(元坝和龙岗雷四段气藏)。雷口坡组气藏具有3种不同的源储组合,其天然气勘探方向具有差异。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作为主力烃源岩构成下生上储型,切穿龙潭组至雷口坡组的深断裂周缘的正向构造是寻找雷口坡组规模性气藏的最有利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底部烃源岩和雷口坡组顶部储层可以构成旁生侧储型,岩溶残丘或岩溶斜坡局部构造高点是这类组合较有利的发育部位。雷口坡组自身构成自生自储型,这类组合往往作为辅助参与气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地球化学特征 天然气来源 勘探方向
原文传递
喀什凹陷北缘阿克莫木气田气源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刘伟 杨飞 +1 位作者 吴金才 肖杭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6-494,共9页
喀什凹陷北缘的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喀什凹陷北缘地区石炭系新发现剖面有机质丰度低,生烃潜力有限。而喀什凹陷中心虽然有机质丰度高,但与阿克莫木气田之间有数条断层和断块阻隔。流体包裹体与断裂活动时间分析表明天... 喀什凹陷北缘的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喀什凹陷北缘地区石炭系新发现剖面有机质丰度低,生烃潜力有限。而喀什凹陷中心虽然有机质丰度高,但与阿克莫木气田之间有数条断层和断块阻隔。流体包裹体与断裂活动时间分析表明天然气充注在逆冲断层形成之后,故石炭系天然气很难运移至阿克莫木气田。二叠系有机质丰度中等,在乌恰构造带北部埋深加大,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显著增加,具备生成高成熟度干气的潜力。热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阿克1井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与二叠系和侏罗系康苏组烃源岩500℃模拟气比较接近。综合阿克1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热模拟实验结果及油气充注时间和运移条件的匹配关系,认为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可能主要来自乌恰构造带北部的二叠系烃源岩和侏罗系康苏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凹陷 模拟气 运移 碳同位素 气源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带陆相层系气藏的气源与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瑞辉 刘杏 +3 位作者 黄军平 张慧敏 赵双丰 张枝焕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30-1340,共11页
川东北地区陆相层系天然气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陆相层系天然气组成特征比较复杂,气源方面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成藏时间尚不明确。在对川东北地区典型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 川东北地区陆相层系天然气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四川盆地通南巴构造陆相层系天然气组成特征比较复杂,气源方面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成藏时间尚不明确。在对川东北地区典型气藏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剖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通南巴构造陆相层系天然气的气源及成藏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陆相层系天然气以烃类化合物为主,非烃含量低,甲烷含量在95%以上,为海相、陆相气源的混合气,主要来源于陆相地层须家河组及自流井组烃源岩的贡献。通南巴构造陆相层系不同含气层段总体经历了2期成藏事件:(1)须家河组在中侏罗世早期至晚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期各经历一次成藏事件;(2)自流井组在中侏罗世早期至晚侏罗世早期、早白垩世各经历一次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南巴构造带 陆相层系天然气 气源 成藏期次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被引量:24
5
作者 倪春华 刘光祥 +2 位作者 朱建辉 吴小奇 包建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化学组成、稳定碳氢同位素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干燥系数介于0.80~0.94,表现为湿气特征;δ^(13)C_1和δ^(13)C_2值分别为-36.2‰^-31.7‰和-27.8‰^-23.3‰,δD_(CH_4)值...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化学组成、稳定碳氢同位素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干燥系数介于0.80~0.94,表现为湿气特征;δ^(13)C_1和δ^(13)C_2值分别为-36.2‰^-31.7‰和-27.8‰^-23.3‰,δD_(CH_4)值为-199‰^-172‰,烷烃气碳、氢同位素总体呈现正序特征,属于有机成因气。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表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主体属于煤成气,来自太原组—山西组煤系烃源岩,但泊尔江海子断裂南北两侧天然气的来源存在差异性,南侧十里加汗区带天然气来自原地的太原组—山西组高成熟烃源岩;而北侧什股壕区带天然气则主要由断裂以南十里加汗等地区运移而来,且后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而发生逸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天然气成因 上古生界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铝土质泥岩储层的测井评价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文辉 潘和平 +1 位作者 李健伟 赵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30,共7页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总体上属于致密砂岩气藏,该区石炭系本溪组发育铝土质泥岩,传统上认为其是下古生界风化壳的盖层;但研究后却发现本溪组铝土质泥岩不同于一般的泥岩或页岩,前者具有更好的孔隙网络,同时也有较好的气测... 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总体上属于致密砂岩气藏,该区石炭系本溪组发育铝土质泥岩,传统上认为其是下古生界风化壳的盖层;但研究后却发现本溪组铝土质泥岩不同于一般的泥岩或页岩,前者具有更好的孔隙网络,同时也有较好的气测显示,可以作为潜在储层。为此,利用烷烃气碳同位素比较法,首先判别了该区铝土质泥岩储层的气源,发现其天然气来源于石炭—二叠系煤成气、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自生气和铝土质泥岩内部泥页岩自生气所组成的混源气,而以石炭—二叠系煤成气为主;在此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和特殊方法测井资料总结出了铝土质泥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而分析、评价了形成储层的原因及储层的品质;最后对该区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储层的厚度进行了平面分布预测。结果表明:该类储层普遍发育,连续性较好,但其厚度不均匀(介于2.0~21.6m),总体上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厚。该研究成果为大牛地气田铝土质泥岩储层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牛地气田 石炭纪 铝土质泥岩 储集层 风化壳 混源气 微孔隙 碳同位素比较法 测井特征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九龙山气田飞仙关组天然气成因及来源分析
7
作者 朱玉环 戴鸿鸣 +5 位作者 胡欣 杜敏 罗威 李彦佑 王宪峰 南佳琛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4-493,共10页
近年在川西北地区九龙山气田飞仙关组获重大突破,龙016-H2井获天然气产量131.90×10^(4)m^(3)/d,无阻流量270.96×10^(4)m^(3)/d,展示其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对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可为下步扩大勘探开发成果提供地质依据。根据... 近年在川西北地区九龙山气田飞仙关组获重大突破,龙016-H2井获天然气产量131.90×10^(4)m^(3)/d,无阻流量270.96×10^(4)m^(3)/d,展示其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对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可为下步扩大勘探开发成果提供地质依据。根据野外和井下样品分析化验资料,对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结合烃源岩—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认为九龙山气田飞仙关组天然气CH_(4)含量高,重烃C_(2)^(+)含量低,干燥系数(C_(1)/C_(1)^(+))大于0.99,属典型的干气,呈高演化特征;天然气δ^(13)C_(1)、δ^(13)C_(2)值较高,属于高—过成熟阶段原油裂解气和Ⅱ型干酪根裂解气的混合气,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与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和大隆组烃源岩相似,表明九龙山气田飞仙关组天然气为混源气,来源于吴家坪组和大隆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山气田 飞仙关组 天然气地球化学 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储层沥青 气源对比
原文传递
长庆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气源研究 被引量:51
8
作者 戴金星 夏新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195-203,共9页
对10年来长庆气田奥陶系风化充气藏气源问题存在的不同观点(上古生界煤成气和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气何者为主)及相应的证据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认为“奥陶系自生自储为主”的观点对地质和地球化学现象的解释存在疑问,包括用次要组分来... 对10年来长庆气田奥陶系风化充气藏气源问题存在的不同观点(上古生界煤成气和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气何者为主)及相应的证据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认为“奥陶系自生自储为主”的观点对地质和地球化学现象的解释存在疑问,包括用次要组分来判别混源天然气的主要来源,用不确切的端员气地球化学特征来计算混源比,对本溪组底部岩石的封盖性和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的原始生烃潜力评价偏高,忽略了石炭系存在能够生成油型气的海相源岩。因此,长庆气田不能作为海相贫有机质的碳酸盐岩生成的大、中型油气田的实例。根据天然气及气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长庆气田奥陶系风化壳气藏气是以上古生界煤成气为主、石炭系海相源岩生成的油型气为辅的混合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因 气源岩 煤成气 气藏 碳酸盐岩 气田
下载PDF
混源天然气源岩贡献定量测试轻烃指纹技术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居和 冯子辉 +2 位作者 霍秋立 李景坤 方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2期71-75,共5页
提出了混源天然气源岩贡献色谱轻烃指纹定量测试的理论测试方法及数学模拟计算方法,选择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源岩和天然气样品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源岩吸附气和天然气轻烃指纹色谱检测方法,利用源岩吸附气中相邻或相近的结构和... 提出了混源天然气源岩贡献色谱轻烃指纹定量测试的理论测试方法及数学模拟计算方法,选择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源岩和天然气样品进行实验验证。采用源岩吸附气和天然气轻烃指纹色谱检测方法,利用源岩吸附气中相邻或相近的结构和性质相似的轻烃分子化合物的比值参数,确定表征深层登娄库组、营城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石炭-二叠系4套源岩的特征轻烃指纹参数,按不同混合配比模式获得地球化学模型参数,用智能神经网络学习算法训练建立源岩贡献测试模板,模拟计算了徐家围子断陷深层4套源岩分别对15个深层混源天然气样品的定量贡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井及层段的天然气来源有差别,呈现主要来源于下伏气源岩和以垂向运移为主的源控型气藏特征,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营城组、石炭一二叠系、登娄库组的源岩贡献平均分别为69.2%、16.2%、9.7%、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混源天然气 源岩贡献 轻烃指纹色谱 测试模板 模拟计算
下载PDF
两元混合天然气定量研究新方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程付启 金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54-558,共5页
确定端元气混合比例是混源气定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两元混合天然气为例,首先要分析混源成藏的地质条件,以确定可能的气源岩;然后根据源岩生气模拟实验与实测数据,建立端元气与混源气的地球化学模型,确定混源气的混合比例与源岩成熟度;... 确定端元气混合比例是混源气定量研究的主要内容。以两元混合天然气为例,首先要分析混源成藏的地质条件,以确定可能的气源岩;然后根据源岩生气模拟实验与实测数据,建立端元气与混源气的地球化学模型,确定混源气的混合比例与源岩成熟度;最后将结果用于混源成藏过程分析,提出混源成藏的地球化学机制。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混源气。从混源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地质过程着手,利用天然气中甲、乙烷百分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混合比例估算模型,并绘制了估算图版。对靖边等气田13个天然气样品进行研究,发现混源气混合比变化很大。除去全为煤成气(陕21井)和全为油型气(陕5井)的两个样品之外,11个样品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古生界油型气比例分布分别为22%~84%和16%~78%。但总体以下古生界油型气为主,平均所占比例63.2%,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以下古生界自生油型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源气 两元混合 定量研究 靖边气田
下载PDF
混源天然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强 程付启 刘文汇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共5页
沉积盆地中混源天然气成藏具有普遍性,其中同源不同阶、两源混合天然气是大中型气藏的主要成藏类型。建立不同端元天然气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能够解决混源天然气成藏作用的关键问题。两种不同的源岩或者同一源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生成的... 沉积盆地中混源天然气成藏具有普遍性,其中同源不同阶、两源混合天然气是大中型气藏的主要成藏类型。建立不同端元天然气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能够解决混源天然气成藏作用的关键问题。两种不同的源岩或者同一源岩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生成的天然气具有特定的烃类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如果建立了不同源岩生成天然气的地球化学模型,就能解决同源不同阶、两源不同阶混源天然气的混合比例判别等问题。以腐泥型和腐殖型母质生成的天然气混合成藏为例,利用端元气甲烷、乙烷百分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等参数与源岩成熟度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两源不同阶混合天然气混合比例和成熟度的判识图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研究区的源岩类型和演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准确建立端元气的地球化学模型和适用于研究区的判识图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 源岩 图版 气藏 碳同位素组成 烃类 百分含量 地质地球化学 判识 沉积盆地
下载PDF
青海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分析 被引量:59
12
作者 曹代勇 刘天绩 +3 位作者 王丹 王佟 文怀军 潘语录 《中国煤炭地质》 2009年第9期3-6,共4页
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有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分布,其适宜的温压条件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区木里煤田多年冻土层煤炭地质勘查施工中,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通过分析木里地区多年冻土带天然气水... 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有大面积的多年冻土分布,其适宜的温压条件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区木里煤田多年冻土层煤炭地质勘查施工中,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通过分析木里地区多年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对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气体的来源进行了探讨,提出煤层和煤系分散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烃类气体是木里煤田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来源的观点,将并其称之为"煤型气源"天然气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煤型气源”天然气水合物 木里煤田 形成条件
下载PDF
绿色新能源——可燃冰 被引量:4
13
作者 廖志敏 熊珊 《天然气技术》 2008年第2期64-66,共3页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其储量巨大,且能量密度高,1m3可燃冰可释放出约164m3的天然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新型能源。文章介绍了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情况,分析比较了可燃冰两种开发思路的优缺点,提出了既要进行国际合作,又要自主创新开...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其储量巨大,且能量密度高,1m3可燃冰可释放出约164m3的天然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绿色新型能源。文章介绍了可燃冰的开采利用情况,分析比较了可燃冰两种开发思路的优缺点,提出了既要进行国际合作,又要自主创新开发技术,以实现可燃冰开采技术向环保和低成本方向发展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 开采
下载PDF
苯乙烯装置加热炉油改气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琨 马紫峰 +2 位作者 丁蕙 张文 吴德荣 《化工设计》 CAS 2006年第2期45-49,共5页
中外合资扬子巴斯夫120kt/a苯乙烯(EB/SM)装置燃油加热炉改造项目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代替含硫燃料油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通过油改气的优化设计,EB/SM装置的加热炉SO2排放浓度<700mg/Nm3,NOX排放浓度<240mg/Nm3,CO排放浓度<4... 中外合资扬子巴斯夫120kt/a苯乙烯(EB/SM)装置燃油加热炉改造项目采用天然气清洁能源代替含硫燃料油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通过油改气的优化设计,EB/SM装置的加热炉SO2排放浓度<700mg/Nm3,NOX排放浓度<240mg/Nm3,CO排放浓度<40mg/Nm3,粉尘排放浓度<80mg/Nm3,环境总体评价合格,是绿色化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 绿色化工 苯乙烯装置 清洁能源 天然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