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断陷盆地源-汇时空耦合控砂机制分析——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蒙启安 李跃 +1 位作者 李军辉 邹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4-352,共9页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录井等资料,以"源-汇"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源区—搬运—堆积"过程分析,以三大古地貌要素为研究对象,根据各自发育程度提出"源"(物源体系)+"沟"(沟谷体系)+"... 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录井等资料,以"源-汇"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源区—搬运—堆积"过程分析,以三大古地貌要素为研究对象,根据各自发育程度提出"源"(物源体系)+"沟"(沟谷体系)+"坡"(坡折体系)的8种耦合方式及时空耦合控制沉积砂体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源"的存在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物源供给,无论沟谷和坡折如何发育,都不会有大量的砂体沉积;而当有足够的物源供给时,沟谷发育则砂体延伸远,坡折发育则砂体分布广.贝尔凹陷在南屯组沉积时期物源主要来自嵯岗隆起和布勒洪布斯隆起,由凹陷四周向中心汇聚,主要物源方向为北西向和南东向,根据重矿物组合平面展布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9个主要的物源体系.随着基准面旋回升降,物源区大小及供源强度都是动态变化的——基准面上升,物源区范围缩小、供源强度减弱;基准面下降,物源区范围扩大、供源强度增强.古地貌控制着主要沟谷的展布,而沟谷则进一步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形态和沉积厚度,贝尔凹陷内主要识别出了3种类型的沟谷,分别为U型沟谷、W型沟谷和沟槽;根据构造坡折带在发育位置、构造样式等方面的差异,将贝尔凹陷内识别出的坡折带划分为陡坡断坡型、陡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反向断阶型和箕状洼槽型等5种类型,不同构造部位、不同类型的坡折带控制着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南屯组 “源-汇”系统 物源体系 沟谷体系 坡折体系 时空耦合 控砂
原文传递
白垩纪以来乌恰地区克孜勒苏群源汇过程及其后生蚀变与铀成矿分析
2
作者 张明正 王守玉 +2 位作者 李炳谦 唐运涛 孙飞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4期618-629,共12页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乌恰地区铀矿勘查中,发现了一系列赋存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的铀矿床及铀矿点。文章通过对目的层克孜勒苏群所经历的源汇过程的研究,厘定出乌恰地区的铀成矿作用接受到北部南天山“源”的不断供给,表现出在山... 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乌恰地区铀矿勘查中,发现了一系列赋存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的铀矿床及铀矿点。文章通过对目的层克孜勒苏群所经历的源汇过程的研究,厘定出乌恰地区的铀成矿作用接受到北部南天山“源”的不断供给,表现出在山体构造隆升剥蚀过程中,为其盆地沉积充填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和铀源,同时在山前带不断汇流-沉积,形成沿山前带多个朵状砂体相间分布的沉积相带。伴随古气候变化和继承性古水系汇流过程中砂体发生的后生蚀变作用,使得砂体中含铀流体不断聚集叠加成矿。通过研究乌恰地区源汇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其铀成矿作用和控矿因素,对探索区内铀矿富集规律、指导铀矿找矿提供了重要的指示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铀成矿 克孜勒苏群 乌恰地区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模式 被引量:30
3
作者 彭大钧 庞雄 +2 位作者 黄先律 陈长民 柳保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1,共5页
论述了国际上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建立的历程,基于国外学者建立的深水扇沉积模式,分析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与沉积特征,将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概括为一球五源,应用"源—渠—汇"三级次系统,建立了有别于经典沉积模式的... 论述了国际上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建立的历程,基于国外学者建立的深水扇沉积模式,分析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与沉积特征,将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概括为一球五源,应用"源—渠—汇"三级次系统,建立了有别于经典沉积模式的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扇系统 沉积模式 “源-渠-汇”分级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