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城区夏季VOCs来源解析 被引量:53
1
作者 韩萌 卢学强 +5 位作者 冉靓 赵春生 韩素琴 包景岭 邹克华 闫凤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6-80,共5页
对天津市气象铁塔处连续8天的(2010年8月19日-2010年8月26日)VOCs检测数据的分析与研究,采样频次为每日5次,采样时间从7:00至23:00,采样间隔2~3 h,定量检测了103种挥发性有机物。利用美国环保署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对天津市中心城区... 对天津市气象铁塔处连续8天的(2010年8月19日-2010年8月26日)VOCs检测数据的分析与研究,采样频次为每日5次,采样时间从7:00至23:00,采样间隔2~3 h,定量检测了103种挥发性有机物。利用美国环保署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对天津市中心城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解析,共解析出5个可能来源,分别是汽车尾气、汽油挥发、工业排放源、植物排放、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25.09%,26.92%,23.59%,13.60%和10.80%。其中汽油挥发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排放源,分析结果显示的VOCs排放数据受居民上班早晚高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VOCS 源解析 PMF
下载PDF
降雨期间岩溶城镇区地下河水重金属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任坤 杨平恒 +4 位作者 江泽利 王尊波 师阳 王凤康 李晓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0-1276,共7页
2014年6月降雨期间对重庆城镇区南山老龙洞流域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及Mn、Pb、Cu、As等重金属质量浓度进行观测,研究了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岩溶水文系统内部结构,探讨了4种重金属对降雨的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实际测试值来解译降雨期间地... 2014年6月降雨期间对重庆城镇区南山老龙洞流域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及Mn、Pb、Cu、As等重金属质量浓度进行观测,研究了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岩溶水文系统内部结构,探讨了4种重金属对降雨的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实际测试值来解译降雨期间地下河水的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地下河流量、Mn、Pb、Cu和As对降雨响应迅速,推断研究区属于一个管道与裂隙组合的岩溶水文系统;非渗透地表产流迅速,其携带的地表污染物质Mn、Pb、Cu通过落水洞、竖井及岩溶天窗进入地下河,使这些污染物质在最大降雨量峰值的6 h后达到最大质量浓度峰值,较流量最大峰值提前到来;城市地表径流、水土流失是老龙洞地下河Mn、Pb、Cu、As的主要来源,洞穴滴水和雨水也会输入一定量的Mn、Pb和As;岩溶区的城镇建设要进行合理规划,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做到从源头上防止地下水遭受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城镇区 降雨 地下河 重金属 来源解析 南山老龙洞
原文传递
包头市东河区春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源解析初探 被引量:4
3
作者 高申 潘小川 +2 位作者 丽娜.马达尼亚孜 谢娟 何雅晖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包头市东河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为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群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4月27日—6月5日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中化学成分检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富集因子法... 目的研究包头市东河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为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群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4月27日—6月5日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中化学成分检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富集因子法对颗粒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来源于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土壤风沙尘、工业粉尘,对PM10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9.44%、27.17%、20.36%。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2.5来源于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工业粉尘/燃煤尘,对PM2.5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03%和29.98%。无论是沙尘天气还是非沙尘天气,PM2.5中As、Zn、Pb、Cd等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均高于PM10。结论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来源于自然源以及工业、燃煤尘的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因子分析 富集因子 源解析
下载PDF
滇池沉积物有机质沉积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韩秀秀 黄晓虎 +5 位作者 余丽燕 杨浩 黄昌春 黄涛 余艳红 罗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6,共9页
以滇池湖泊东南部和东部沉积柱为研究对象,对沉积柱中不同层的沉积物样品使用210Pb定年,分析不同年代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正构烷烃的含量及沉积通量,利用正构烷烃相关指标示踪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1两采样点沉积物中TOC含量和沉积... 以滇池湖泊东南部和东部沉积柱为研究对象,对沉积柱中不同层的沉积物样品使用210Pb定年,分析不同年代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正构烷烃的含量及沉积通量,利用正构烷烃相关指标示踪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1两采样点沉积物中TOC含量和沉积通量随时间增长均表现为总体上升的变化趋势;正构烷烃沉积通量随沉积年代的变化,分为上升期、下降期与再次上升期这3个阶段.2正构烷烃与TOC沉积通量均增大时,两者来源具有一致性,均来自于湖泊内部和入湖河流携带的泥沙物质之中;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正构烷烃沉积通量在减小,TOC沉积通量在增大,说明该时期两者来源存在较大差异,湖泊内的细菌、藻类对正构烷烃的贡献较大,而TOC受湖泊内部与入湖泥沙的影响较大.3两采样点检测到的正构烷烃碳数范围为C12~C35,由正构烷烃基本特征与源解析指标分析得出:挺水植物对滇池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贡献较大,浅层深度,细菌和藻类的贡献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 正构烷烃 沉积物 沉积通量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基于CAMx模型的珠江口东岸秋季臭氧来源解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楚雄 陈嘉晔 +3 位作者 李红霞 游泳 许均政 李仕平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1期51-56,83,共7页
秋季是广东省臭氧(O_3)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以三维空气质量模型(CAMx)为工具,选取深圳西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珠江口东岸秋季O_3污染过程及生成的敏感性,并定量研究了O_3的来源。结果表明:受偏北贴地气流的影响,珠江口... 秋季是广东省臭氧(O_3)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以三维空气质量模型(CAMx)为工具,选取深圳西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珠江口东岸秋季O_3污染过程及生成的敏感性,并定量研究了O_3的来源。结果表明:受偏北贴地气流的影响,珠江口东岸秋季容易发生O_3污染;珠江口东岸秋季午后O_3浓度有约60%是背景浓度,深圳本地排放对O_3的贡献较少,而周边地区东莞市和惠州市对O_3的贡献较大(午后O_3最高浓度约10μg/m3),梅州市、河源市和广州市也有一定的O_3贡献,但广东省其他地区对O_3的贡献较少,可以忽略,而江西省和福建省对O_3的贡献较大,在午后约有20%~30%的O_3浓度贡献;按排放类型分,除去背景浓度,秋季对珠江口东岸O_3贡献最大的排放源是火电、工业和飞机高架排放源,午后O_3浓度贡献可达15μg/m3,其次是天然源和交通源,午后O_3浓度分别各贡献10μg/m3左右;秋季,珠江口东岸的O_3在早上与傍晚大多在NOx敏感区内生成,中午前后更多的O_3在VOCS敏感区内生成。要控制珠江口东岸地区的O_3污染,应在秋季重点控制北面省市的火电、工业高架源排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东岸 臭氧(O3)污染 敏感性分析 来源分析 CAMx模型
下载PDF
机动车排放细颗粒物精细化源谱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帆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4期68-71,共4页
利用真空瓶现场采样并结合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技术,对主流品牌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细颗粒物进行组分分析和源谱构建。结果表明:汽、柴油车尾气源谱特征整体较为相似,相似度均值达到0.88,均以碳和钙为主要特征组分;部分柴油车特征源... 利用真空瓶现场采样并结合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技术,对主流品牌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细颗粒物进行组分分析和源谱构建。结果表明:汽、柴油车尾气源谱特征整体较为相似,相似度均值达到0.88,均以碳和钙为主要特征组分;部分柴油车特征源谱中硫酸盐特征较为明显,碳组分中OC特征突出;汽油车源谱特征中磷酸盐特征相对突出,且碳组分中短链元素碳占比较高。根据建立的源谱进行实际道路观测,结合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分析,2021年2月1日—24日观测点位对应的移动源占比为33.5%,其中汽油车贡献21.0%,柴油车贡献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法 源解析 源谱构建 机动车尾气
下载PDF
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研究——以介休市为例
7
作者 韩彦君 田晓 +3 位作者 崔阳 郭利利 何秋生 王新明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为更好地了解介休市城区PM_(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本研究在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利用AMMS-100大气重金属在线分析仪对PM_(2.5)中金属元素浓度开展逐时观测,以研究PM_(2.5)中14种金属元素的变化特征。采样期间14种金属元素的... 为更好地了解介休市城区PM_(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本研究在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利用AMMS-100大气重金属在线分析仪对PM_(2.5)中金属元素浓度开展逐时观测,以研究PM_(2.5)中14种金属元素的变化特征。采样期间14种金属元素的浓度范围从小于10 ng/m^(3)到5000 ng/m^(3),金属元素浓度均值的排名顺序:Al(2519.78 ng/m^(3))>Si(1596.59 ng/m^(3))>Fe(710.78 ng/m^(3))>K(705.47 ng/m^(3))>Ca(561.81 ng/m^(3))>Zn(200.21 ng/m^(3))>Pb(120.57 ng/m^(3))>Mn(45.93 ng/m^(3))>Cu(45.65 ng/m^(3))>Ba(40.28 ng/m^(3))>As(15.79 ng/m^(3))>Se(10.47 ng/m^(3))>Ni(5.47 ng/m^(3))>Cr(4.96 ng/m^(3)).金属元素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Fe、Ca表现为春季浓度最高,Cu表现为夏季浓度最高,Cr和Ba表现为秋季浓度最高,其余金属元素表现为冬季浓度最高。排放源和气象参数的变化共同导致了大多数金属元素浓度明显的日变化,表现为白天高晚上低的变化特征。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识别出地壳扬尘、工业与生物质燃烧源、燃料燃烧和机动车辆排放是介休市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城市金属元素的防治提供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金属元素 在线监测 来源解析 日变化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喻义勇 王苏蓉 秦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5年第3期12-17,共6页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PM2.5化学组分特征、二次气溶胶生成机理、源解析模型的研究综述,引入实现PM2.5在线源解析的2种可能方法,即气溶胶质谱+解析算法与3类化学组分组合观测+受体模型。重点阐述了气溶胶质谱及在线水溶性离子、EC/OC和金属... 基于对国内外关于PM2.5化学组分特征、二次气溶胶生成机理、源解析模型的研究综述,引入实现PM2.5在线源解析的2种可能方法,即气溶胶质谱+解析算法与3类化学组分组合观测+受体模型。重点阐述了气溶胶质谱及在线水溶性离子、EC/OC和金属元素仪器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分析了不同仪器测定结果的可靠性、优势及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城市尺度的大气化学二次反应机理及关键技术参数研究、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连续观测应用于在线源解析的研究、基于多种信息来源和技术手段的在线源解析方法集成研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化学组分 二次气溶胶 受体模型 在线源解析 大气污染
下载PDF
城市扬尘及其来源解析技术 被引量:13
9
作者 郭光焕 吴建会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1-33,41,共4页
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领域中,扬尘以及相关的概念比较混乱。深入分析了城市中扬尘形成的机理,对城市扬尘、城市扬尘源类、城市扬尘源的物质、城市扬尘样品的采集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扬尘及源类的基本特征进... 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领域中,扬尘以及相关的概念比较混乱。深入分析了城市中扬尘形成的机理,对城市扬尘、城市扬尘源类、城市扬尘源的物质、城市扬尘样品的采集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扬尘及源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理论高度上的概括,其中城市扬尘具有二重性特征的理论为"二重源解析"技术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二重源解析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并且还提出了一种二重源解析误差的估算方法。用二重源解析模型计算了某市PM10的贡献值和分担率以及和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计算结果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颗粒物源解析 城市扬尘 二重源解析 误差估算
下载PDF
城市道路尘的二重源解析方法与应用实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光焕 吴建会 刘洁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9年第2期31-33,共3页
采用"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太原市的各单一源类对城市道路尘(以下简称道路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各单一源类和道路尘对城市扬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同时解析了各单一源类、道路尘和城市扬尘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贡献值和分担率。... 采用"二重源解析"技术解析了太原市的各单一源类对城市道路尘(以下简称道路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各单一源类和道路尘对城市扬尘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同时解析了各单一源类、道路尘和城市扬尘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各源类对PM10的贡献率分别是:城市扬尘,27%;道路尘,20%;土壤风沙尘,10%;煤烟尘,13%;建筑水泥尘,10%;机动车尾气尘,11%;钢铁尘,1%;其他,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单一源类 混合源类 道路尘 城市扬尘 二重源解析
下载PDF
2020-2021年冬季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大气PM_(2.5)及其组分特征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康盼茹 陶园园 +5 位作者 童艳君 李少卿 张佳浩 王婉 段菁春 易鹏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69-2281,共13页
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其北部地区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冬季霾频发,成为长三角地区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短板.本研究以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宿州市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在宿州... 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其北部地区大气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在冬季霾频发,成为长三角地区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短板.本研究以长三角北部典型农业城市-宿州市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在宿州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大气PM_(2.5)手工样品采集和化学组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12月-2021年2月,宿州市冬季PM_(2.5)浓度平均值为(80±31)μg/m^(3),49%的采样天数高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日均值二级标准(75μg/m^(3)).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平均值为(38.6±24.8)μg/m^(3),占PM_(2.5)的48%,其中二次离子浓度为(33.8±20.3)μg/m^(3),在PM_(2.5)中占比达到42%;宿州市NH4+浓度相对较高,加强对本地农业源NH_(3)排放强度的控制可能是降低宿州市离子浓度乃至PM_(2.5)浓度的关键.总碳(TC)、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9.0±7.3)、(16.3±6.2)和(2.7±1.2)μg/m^(3),OC和EC在PM_(2.5)中的占比分别为17%和2.8%.地壳元素和痕量无机元素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5±7.8)和(0.23±0.11)μg/m^(3),在PM_(2.5)中的占比分别为10.5%和0.3%.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宿州市冬季大气PM_(2.5)主要来自交通源(22%)、燃烧源(21%)和二次无机粒子(21%),同时,还受到扬尘源(18%)、工业源(15%)和烟花爆竹燃放源(3%)的影响.因此,在冬季PM_(2.5)浓度较高的宿州市,应重点加强交通源、燃烧源和二次无机前体物(NO_(x)、SO_(2)和NH_(3))的排放监管,减少PM_(2.5)的二次生成;此外,还应在春节烟花爆竹集中燃放期间加强“禁燃措施”的宣传力度和管控力度,助力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北部地区 PM_(2.5)及其组分 PMF来源解析 烟花爆竹燃放
下载PDF
电解锰渣库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评价
12
作者 付晓辛 肖雪 +2 位作者 谭道永 徐中慧 于文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9-191,共13页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国,电解锰渣堆存造成的土壤污染亟需改善。该研究在中国锰矿资源储量最大的基地——贵州省铜仁市,选取辖区公共电解锰渣库(玉屏侗族自治县蔡溪村),利用湿式消解法及改进的BCR三步提取法对Mn、Zn、Pb、Ni...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国,电解锰渣堆存造成的土壤污染亟需改善。该研究在中国锰矿资源储量最大的基地——贵州省铜仁市,选取辖区公共电解锰渣库(玉屏侗族自治县蔡溪村),利用湿式消解法及改进的BCR三步提取法对Mn、Zn、Pb、Ni、Cr、Cd 6种重金属元素在电解锰渣库周边土壤中的污染特征、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进行分析讨论。Mn、Pb和Cd是对渣库周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重金属。Mn含量变化范围为356~14915 mg/kg,平均值为3828 mg/kg,超过贵州土壤背景值4.8倍。Pb和Cd的平均含量是农用地土壤国家标准风险筛选值的3.1和40.2倍。6种重金属均以可迁移的酸溶解态为主。Mn和Cd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随距渣库坝体越近而显著增加(P<0.05)。普通Kriging空间插值结果发现Mn、Cd、Zn、Pb和Ni 5种重金属含量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其中Mn和Cd含量受到人为活动污染等随机影响较大。Mn和Cd空间分布总体呈东高西低,高值均出现在电解锰渣库坝体附近。主成分分析法显示Mn、Cd和Pb主要受电解锰渣库污染影响;Ni和Zn主要来源于附近农业活动和工业生产;Cr主要受地质背景因素影响。电解锰渣库周边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最高风险等级,其中Cd的贡献比例最大(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锰渣 土壤重金属污染 形态分布 源解析 生态风险
下载PDF
盘龙江水及沉积物中酚类EDCs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彬 董发勤 +5 位作者 谌书 白英臣 朱静平 代群威 谭江月 付新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8-294,共7页
研究了云贵高原城市河流盘龙江水及沉积物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阐明了酚类EDCs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及污染来源,并估算了其排放到滇池的量。结果表明,盘龙江水及沉... 研究了云贵高原城市河流盘龙江水及沉积物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阐明了酚类EDCs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及污染来源,并估算了其排放到滇池的量。结果表明,盘龙江水及沉积物中普遍检出了酚类EDCs,其含量沿程变化呈现倒"W"型,枯水期的残留水平高于丰水期。除松华坝水库外,盘龙江水中的∑EDCs质量浓度为70~429 ng/L,沉积物中质量比为16~813 ng/g dw(干重),每年输入滇池的量约为43 kg/a,NP2EO、NP1EO和BPA是主要的酚类EDCs。NP2EO、NP1EO、4-NP、BPA、4-CP和4-tOP在水中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202 ng/L、154 ng/L、17 ng/L、79 ng/L、3.3ng/L和4.7 ng/L,在沉积物中质量比分别达到352 ng/g dw、316 ng/g dw、18 ng/g dw、124 ng/g dw、5.5 ng/g dw和14 ng/g dw。酚类EDCs在水和沉积物中的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水体自净过程对污染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与其他地区河流相比,盘龙江中酚类EDCs的残留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酚类EDCs在市区河段含量明显高于郊区段,对该区域内的水生生物构成了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盘龙江 内分泌干扰物 污染特征 源解析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的误差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光焕 白志鹏 +2 位作者 王芳 韩斌 吴建会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1-14,19,共5页
"二重源解析"模型计算结果的误差是采样误差、样品处理误差、化学组分分析误差、数据处理误差以及数学模型误差等所有误差的积累。提出了"二重源解析"解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和标准偏差表达式,并用之计算了某市利用&qu... "二重源解析"模型计算结果的误差是采样误差、样品处理误差、化学组分分析误差、数据处理误差以及数学模型误差等所有误差的积累。提出了"二重源解析"解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和标准偏差表达式,并用之计算了某市利用"二重源解析"模型计算的源贡献值的相对误差和标准偏差,还针对从源排放出来的初始态颗粒物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扬尘态变化提出了扬尘转化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CMB模型 二重源解析 相对误差 有效方差 标准偏差 扬尘转化率
下载PDF
Compositions and sources of organic acids in fine particles(PM_(2.5))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outh China 被引量:6
15
作者 Xiuying Zhao Xinming Wang +9 位作者 Xiang Ding Quanfu He Zhou Zhang Tengyu Liu Xiaoxin Fu Bo Gao Yunpeng Wang Yanli Zhang Xuejiao Deng Dui W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Organic acids as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organic aerosol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aerosols' hygroscopic property, but also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new particles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This study reported o... Organic acids as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organic aerosol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aerosols' hygroscopic property, but also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new particles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This study reported organic acids including C14-C32 fatty acids, C4-C9 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in PM2.5 collected during winter 2009 at six typical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sit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veraged concentrations of C14-C32 fatty acids, aromatic acids and C4- C9 dicarboxylic acids were 157, 72.5 and 50.7 ng/m3, respectively. They totally accounted for 1.7% of measured organic carbon. C20-C32 fatty acids mainly deriving from higher plant wax show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t the upwind rural site with more vegetation around, while Cl4-C18 fatty acids were more abundant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and 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except 1,4-phthalic acid peaked at the downwind rural site. Succinic and azelaic acid were the most abundant among C4-C9 dicarboxylic acids, and 1,2-phthalic and 1,4-phthalic acid were dominant aromatic acids. 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exhibited significant mutual correlations except for 1,4-phthalic acid, which was probably primarily emitted from combustion of solid wastes containin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lastics. Spatial patterns and correlations with typical source tracers suggested that C14-C32 fatty acids were mainly primary while dicarboxylic and aromatic acids were largely secondar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olved six sources including biomass burning, natural higher plant wax, two mixed anthropogenic and two secondary sources; further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reveale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organic acids. It turned out that more than 70% of C14-C18 fatty acids were attributed to anthropogenic sources, about 50%-85% of the C20-C32 fatty acids were attributed to natural sources, 80%-95% of dicarboxylic acids and 1,2-phthalic acid were secondary in contrast with that 81% of 1,4-phthalic acid was prim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acids fine particles source apportioning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