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7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被引量:164
1
作者 赵荣钦 秦明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11,共7页
运用1981—2001年作物产量、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碳吸收从1981年以来呈波动增加趋势,总碳排放则呈明显增长趋势。二者相比,碳排放明显低于碳吸收,但由主... 运用1981—2001年作物产量、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碳吸收从1981年以来呈波动增加趋势,总碳排放则呈明显增长趋势。二者相比,碳排放明显低于碳吸收,但由主要途径农业投入导致的间接碳排放的增长速度(94%)超过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的增长速度(44%)。(2)各省市自治区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其中,各省市自治区总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基本上逐年增加,表明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投入较高;而碳吸收变动幅度较大,发达地区(如浙江、福建和上海等)碳吸收呈下降趋势,反映沿海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致使农作物生育期总碳吸收量降低。(3)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粮食作物碳吸收占全国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和农业投入增加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源 碳汇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4
2
作者 陆卫平 陈国平 +2 位作者 郭景伦 王忠孝 饶春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727-733,共7页
1993~1994年在新疆石河子、北京大兴、山东济南、江苏扬州对多花品种掖单13和中花品种鲁玉10进行春播试验,采用高产群体剪叶剪穗,不同密肥培植大小不同群体研究了玉米群体主要源库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玉米产量因试点经纬... 1993~1994年在新疆石河子、北京大兴、山东济南、江苏扬州对多花品种掖单13和中花品种鲁玉10进行春播试验,采用高产群体剪叶剪穗,不同密肥培植大小不同群体研究了玉米群体主要源库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玉米产量因试点经纬度及生态条件的差异很大,但不同试点的玉米产量水平均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源)、总粒数(库)的增加而增加,源库相互促进增产。但增源增产与增库增产比,增库增产更为重要。这方面花数少库容潜力小的品种比花数多库容潜力大的品种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生态条件
下载PDF
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01
3
作者 李明 李文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130-1137,共8页
采用4因素最优试验设计,探讨了肥料和密度对玉米源库性状和产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密度和氮肥对玉米的源库性状影响较大,而钾肥和磷肥较小,4个因素变化的效应曲线均呈抛物线状。密度的影响在群体和个体源库性状上表现不同。库源比既... 采用4因素最优试验设计,探讨了肥料和密度对玉米源库性状和产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密度和氮肥对玉米的源库性状影响较大,而钾肥和磷肥较小,4个因素变化的效应曲线均呈抛物线状。密度的影响在群体和个体源库性状上表现不同。库源比既受肥料水平的影响,也受密度的影响。当产量在极低水平到高产水平之间变化时,库源比与产量间呈正相关,但在高产阶段,产量与库源比间相关不显著甚至呈负相关。说明库源比在环境与作物相互影响过程中,不断进行源库的动态变化调节。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氮肥。在-γ水平下,磷、钾肥的产量效应主要是负作用。在零水平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均呈抛物线状。肥料和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适宜的氮、磷、钾、比例为2:1: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栽培密度 寒地 玉米 源库性状 产量 调节作用
下载PDF
陆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4
作者 耿元波 董云社 孟维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2000年第4期297-306,共10页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近年发表的关于陆地碳循环的国内外论著反映出如下观点 :1陆地主要的碳库 -陆地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的碳贮量分别为 560 Pg C、 1 40 0~ 1 50 0 Pg C(有机碳 )、 2 .0× 1 0 7Pg C(有机碳 ) ,其中岩石圈中化石燃料的贮量约为 50 0 0~ 1 0 0 0 0 Pg C;2大气 CO2“未知汇”的量大概在 0 .7~ 3.1 Pg C之间 ,“未知汇”可能存在于中纬度地区 ;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 CO2 排放量估计值差异较大 ,可能在 0 .6~ 3.6Pg C之间 ;4陆地碳循环模型已从静态模型发展到动态模型 ,而且更加注重大气 CO2 浓度增加和 LUCC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 C、 N、 P和 S等循环的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 碳循环 碳循环模型 生物圈 岩石圈 土壤圈
下载PDF
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被引量:76
5
作者 王明星 张仁健 郑循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75-79,共5页
介绍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概念 ,阐述了当前 6种主要温室气体 (CO2 、CH4、N2 O、HFCs、PFCs、SF6)及其源和汇。尽管目前后 3种气体特别是PFCs和SF6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 ,但它们有很高的增温潜势 ,在大气中寿命相当长 ,来自人类活动的... 介绍了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概念 ,阐述了当前 6种主要温室气体 (CO2 、CH4、N2 O、HFCs、PFCs、SF6)及其源和汇。尽管目前后 3种气体特别是PFCs和SF6在大气中的浓度很低 ,但它们有很高的增温潜势 ,在大气中寿命相当长 ,来自人类活动的排放必将造成它们在大气中不可逆的增长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 温室效应 SF6 排放 人类活动 CH4 增温 CO2
全文增补中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源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6
作者 马晓哲 王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98-5907,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既可能成为碳源,也可能是碳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森林、草地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森林砍伐后向草地和农田的转化发...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既可能成为碳源,也可能是碳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森林、草地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森林砍伐后向草地和农田的转化发挥碳源的作用,在毁林碳排放中占主导地位,其中热带地区森林转变为农田和草场的碳排放均高于温带和北方森林。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变化可促进森林的碳贮存,如退耕还林、改善森林管理等。各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贮存碳的潜力存在显著差别,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而干旱地区减少碳排放的空间相对较少。开垦活动是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最主要的人类活动,草地转变为农田伴随着土壤碳的流失。森林或草场转变为农田的过程伴随着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减少,生态系统碳储量降低,因此它是一个碳排放的过程。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农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也是一个碳排放的过程。当前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遥感观测和遥感模型、统计估算、生态系统模型以及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模型的耦合。研究方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观测统计方法,降低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完善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模型的耦合研究;建立多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综合技术方法体系;开展碳减排目标下土地利用最优化布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模型
下载PDF
沉积盆地“源-汇”系统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88
7
作者 徐长贵 杜晓峰 +1 位作者 徐伟 赵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年来,"源-汇"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源-汇"系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总结了沉积体系"源-汇"研究思路与多方法综合分析技术,并指出了"源-汇"系统... 近年来,"源-汇"研究已逐渐成为沉积学领域颇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源-汇"系统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分析总结了沉积体系"源-汇"研究思路与多方法综合分析技术,并指出了"源-汇"系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大陆边缘盆地沉积体系的"源-汇"研究集中于沉积事件的触发机制和沉积物的搬运过程,复杂陆相断陷盆地在储层预测方面创新形成了"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及相应的控砂模式。"源-汇"研究将多方法物源示踪分析应用于古源区恢复与古水系重建中。针对陆相断陷盆地局部物源背景下的"源-汇"系统,潜在剥蚀区的层序地层学精细研究恢复了隐伏物源区地质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源-汇"系统要素的定量化表征与储层的定量预测正在逐步探索之中,建立从源到汇的定量响应关系是最终目的,而在"源-汇"系统定量化约束下的沉积过程模拟,为少井条件下储层预测提供了有力支持。重视物源体系研究、定量化储层预测、多学科、多方法融合、过程化与机制化研究,形成工业化应用标准是未来沉积体系"源-汇"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 物源示踪 时空耦合控砂原理 局部物源 定量化 沉积模拟 大陆边缘盆地 陆相断陷盆地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被引量:58
8
作者 刘允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为了搞清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状况,以1990年和2000年为例,对系统周年内碳的吸收、排放、固定和转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绘制出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框图。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碳的排放、固定、转移量占当年... 为了搞清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状况,以1990年和2000年为例,对系统周年内碳的吸收、排放、固定和转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绘制出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框图。结果表明,1990年和2000年碳的排放、固定、转移量占当年吸收量分别为89.7%和91.0%、9.12%和7.83%及1.18%和1.16%。说明无论是现阶段还是气候变化后,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量均大于排放量,对大气CO2浓度而言,不是源而是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碳循环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被引量:62
9
作者 曲建升 孙成权 +1 位作者 张志强 高峰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6期980-987,共8页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社会等碳库的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制,针对与全球升温事件密切相关的人为碳排放问题专门作了论述,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未知汇"问题的新的研究方向作了阐述。碳循环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科学组织与各国政府对碳循环研究的关注与投入正逐步增加,但其关注的内容并不一致。分别以地球系统科学联盟的全球碳计划和美国的北美碳计划为例,介绍了国际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与趋势。最后提出了今后全球碳循环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些领域:陆地碳循环机理与源汇定量研究;海洋大尺度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人类社会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碳循环 碳库 碳源 碳汇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水稻源库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6
10
作者 张瑞珍 邵玺文 +3 位作者 童淑媛 汪恒武 齐春燕 孙长占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6-118,共3页
采用盆栽法,对2个盐碱敏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89-45(耐盐碱)和吉农大10号(不耐盐碱),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不同盐碱浓度的盐碱土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盐碱胁迫导致叶面积系数变小,不耐盐碱品种较耐盐碱品种下降的趋势更明显;盐碱胁迫降低了水... 采用盆栽法,对2个盐碱敏感性不同的水稻品种89-45(耐盐碱)和吉农大10号(不耐盐碱),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不同盐碱浓度的盐碱土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盐碱胁迫导致叶面积系数变小,不耐盐碱品种较耐盐碱品种下降的趋势更明显;盐碱胁迫降低了水稻有效分蘖数,最终导致产量下降,胁迫越大,产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胁迫 产量 水稻 源库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1
作者 李玉强 赵哈林 陈银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现 ,目前已知碳源与碳汇不能达到平衡 ,存在一个很大的碳失汇。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CO2 的 3个可能的容纳汇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 ,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发现 ,目前已知碳源与碳汇不能达到平衡 ,存在一个很大的碳失汇。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人工源CO2 的 3个可能的容纳汇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最复杂、最具不确定性 ,因此陆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大气成分监测、CO2 通量测定、森林资源清查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 ,CO2 施肥效应、氮沉降增加、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 ,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生态机制 ,但不确定在过去的 10~ 10 0年以及未来哪一种机制起最主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影响机制
下载PDF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及其源与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2
作者 刘强 刘嘉麒 贺怀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53-460,共8页
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和增长趋势作了简介。概述了冰芯研究的最新成果 :42 0 ka BP以来 CO2 浓度变化情况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机制 ;全新世期间 CH4 浓度的波动 ;气候事件中 N2 O浓度的快速波动及工业化前的水平。... 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和增长趋势作了简介。概述了冰芯研究的最新成果 :42 0 ka BP以来 CO2 浓度变化情况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机制 ;全新世期间 CH4 浓度的波动 ;气候事件中 N2 O浓度的快速波动及工业化前的水平。总结了全球温室气体源与汇的研究现状 ,重点介绍了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的未知汇问题 ,列举了根据不同资料和模型估计的陆地碳汇位置和幅度以及影响因素对陆地碳汇的贡献等认识上的差异。简单介绍了国内有关温室气体源与汇研究 ,如稻田 CH4 排放、岩溶系统碳循环和黄土中温室气体组分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浓度变化 源与汇 全球碳循环 未知汇
下载PDF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 被引量:60
13
作者 匡耀求 欧阳婷萍 +3 位作者 邹毅 刘宇 李超 王德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6-61,共6页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2005年为6.19亿t,2008年达到7.4亿t。首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总排放量的77%-79%。其中土壤呼... 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系统内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源,得到2005-2008年广东省主要排放源CO2排放量估算结果,2005年为6.19亿t,2008年达到7.4亿t。首要排放源是化石燃料燃烧,其次是土壤呼吸。两者占总排放量的77%-79%。其中土壤呼吸的排放量比较稳定,基本上保持在2.27亿t左右(或6 200万t碳),而化石燃料燃烧的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2.57亿t CO2(或7 021万t碳)增加到2008年的3.44亿t CO2(或9 375万t碳),4年增长了33.52%。其他排放源由大而小依次为:生物质转化、工业过程和人畜呼吸。2005-2008年全省主要碳汇总的CO2吸收量变化于2.53亿-2.56亿t(CO2)之间。2008年,全省最大的碳汇是林地,年固碳量达4 831万t碳,约合17 715万t CO2;其次为耕地,年固碳量为1 418万t碳,约合5 201万t CO2。这两类固碳地吸收的CO2占了全省碳汇的90%。源汇相抵后,全省净排放量从2005年的3.63亿t增加到2008年的4.86亿t。人均CO2排放量从2005年的3.95 t/人增加到2008年的5.09 t/人。单位GDP排放量则从2005年的1 625 kg/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1 361 kg/万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增加碳汇的潜力。其中推广冬种绿肥每年可增加吸收CO22 155万t。将全省现有未成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约2年后每年可以增加吸收CO21 000万t。同时还建议利用海洋的生物生产力增加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碳源 碳汇 广东省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多情景构想 被引量:60
14
作者 李孥 王建良 +1 位作者 刘睿 唐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使命,对促进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上述目标的提出也给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为此,梳理了现有碳中... 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使命,对促进中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上述目标的提出也给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为此,梳理了现有碳中和目标导向下有关能源转型的研究结果,通过估算碳汇量的方式得到中国2060年的碳源量并与现有的碳排放情形进行对比,进而将天然气产业的多种发展前景分为消费量达峰后下降和未达峰持续上升两种类型,分析不同前景下的发展重点,从上游生产、贸易运输和下游消费三个方面探讨了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产业的实现路径。结论认为:①在现有研究的假设情景下,到2060年,中国需要减排70×10^(8)~80×10^(8)t CO2才能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天然气消费量也呈达峰后大幅度下降的趋势;②当2060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和石油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均不超过8%时,天然气将拥有较为可观的发展前景,消费量会保持上涨趋势;③在天然气消费量达峰后下降的情景中,强调天然气产业应以探索更为有效的低碳转型路径、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为重点,实现路径主要侧重于在上游生产端降低碳源排放,在贸易运输端促进碳中和LNG等贸易行为的可持续发展;④在天然气消费量未达峰持续上升的情景中,强调天然气产业发展应以提高其消费量比例、释放发展潜能为重点,实现路径侧重于在主要用气行业加速提高天然气使用量,在主要碳排放产生行业利用天然气进行高碳化石能源替代,从而降低碳源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天然气 碳源 碳汇 碳排放 碳达峰 能源结构 能源转型
下载PDF
中国农业系统碳汇功能 被引量:47
15
作者 刘允芬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1998年第5期197-202,共6页
研究我国现实和未来农业系统碳汇功能,提出该系统碳排放和碳固定清单。以1990、1995和2000年为例,对周年碳平衡进行计算分析,绘制出全国农业系统碳平衡概图。碳的排放、固定、转移量占当年吸收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6... 研究我国现实和未来农业系统碳汇功能,提出该系统碳排放和碳固定清单。以1990、1995和2000年为例,对周年碳平衡进行计算分析,绘制出全国农业系统碳平衡概图。碳的排放、固定、转移量占当年吸收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6%—84.4%、14.5%—15.7%和1.1%—1.7%,年固碳量为1.1×108—1.4×108t。无论是现阶段还是气候变化后,我国农业系统对碳的吸收均大于排放,对大气CO2而言,不是源而是汇。在全球温室气体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农业系统碳汇功能,为减缓大气CO2浓度的增加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系统 碳汇功能 大气 二氧化碳
下载PDF
Climatic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35 years and its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 被引量:57
16
作者 赵平 陈隆勋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9期858-864,共7页
Using the 1961–1995 monthly average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48 surface station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calculation of the 35-year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Qi>) a... Using the 1961–1995 monthly average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48 surface stations i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QXP)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calculation of the 35-year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Qi>) and an analysis on its climatic features and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 have been made. It is found that on the average,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QXP is the strongest in June (78 W / m2) and cold source is the strongest in December (?72 W/m2). The sensible heat of the surface increases remarkably over the southwest of the QXP, causing the obvious increase of <Qi> there in February and March, which makes a center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appear over the north slope of the Himalayas. Afterwards, this center continues to intensify and experiences noticeable migration westwards twice, separately occurring in April and June. The time whe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east of the QXP becomes heat source and reaches strongest is one month later than that over the southwest of the QXP. In summer, the latent heat of condensation becomes a heating factor as important as the sensible heat and is also a main factor that makes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ver the east of the QXP continue growing. On the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Q1) of the QXP shows an abrupt change in 1977 and a remarkable increase after 1977.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of the spring over the QXP is a good indicator for the subsequent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valleys of the Changjiang and Huaihe rivers and 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 There is remarkabl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QXP heat source of summer and the summer rainfall in the valley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climatic characteristic rainfall in China
原文传递
从源到汇: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 被引量:50
17
作者 李铁刚 曹奇原 +1 位作者 李安春 秦蕴珊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13-721,共9页
大陆边缘作为地球上沉积物堆积的主要区域,其沉积层保存着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岩石圈变形、大洋环流、地球化学循环、有机生产力和沉积物补给等重要信息。然而,尽管对大陆边缘沉积系统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 大陆边缘作为地球上沉积物堆积的主要区域,其沉积层保存着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岩石圈变形、大洋环流、地球化学循环、有机生产力和沉积物补给等重要信息。然而,尽管对大陆边缘沉积系统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尤其是没能实现对大陆边缘沉积物扩散系统和相关地层的定量解释。为此,近年来国际地学界开始构思源到汇———大陆边缘沉积作用的系统过程研究,以提高对大陆边缘物质扩散系统行为的预测能力。介绍了源到汇———大陆边缘的沉积作用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以及DSDP和ODP在大陆边缘沉积作用研究中的主要贡献和目前的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到汇 沉积作用 大陆边缘
下载PDF
水稻源库关系评价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2
18
作者 王丰 张国平 白朴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6-560,共5页
水稻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源、库、流三者的强弱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程度。当前对于水稻源库关系的评价方法虽然很多,却缺乏完善且统一的标准。从水稻源库内容及其衡量标准,水稻源、库、流的互作效应及其对籽粒发育的影响以及我国水稻源... 水稻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源、库、流三者的强弱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程度。当前对于水稻源库关系的评价方法虽然很多,却缺乏完善且统一的标准。从水稻源库内容及其衡量标准,水稻源、库、流的互作效应及其对籽粒发育的影响以及我国水稻源库关系评价方法及品种源库类型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水稻源库关系评价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水稻源库关系评价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标准 评价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被引量:44
19
作者 蔡兆男 成里京 +24 位作者 李婷婷 郑循华 王林 韩圣慧 王凯 屈侠 江飞 张永雨 朱建华 龙上敏 孙扬 贾炳浩 袁文平 张天一 张晴 谢瑾博 朱家文 刘志强 吴琳 杨东旭 魏科 吴林 张稳 刘毅 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2-613,共12页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源 碳汇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地球系统模式 气候监测
原文传递
玉米产量形成与源库关系 被引量:34
20
作者 李明 李文雄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7-70,共4页
研究表明,源库均影响玉米的产量。在不同基因型间源库特性存在差异,而基因型的源库性状表达又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栽培措施的调控。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因新品种应用而打破,需要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环境条件,以满足品种... 研究表明,源库均影响玉米的产量。在不同基因型间源库特性存在差异,而基因型的源库性状表达又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栽培措施的调控。基因型与环境条件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因新品种应用而打破,需要通过栽培措施调节环境条件,以满足品种遗传潜力发挥的要求,即通过栽培措施调节源库关系来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从而在基因型与环境条件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产量形成过程中,产量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是作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节过程,表现在源库平衡关系中,源是主导因素,库随源的变化进行调整,达到源库新的平衡。因此,源库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形成 品种 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