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找声、色、义同时启示的世界——梁宗岱的中国纯诗之路 被引量:1
1
作者 高蔚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43-47,共5页
梁宗岱认为,中国纯诗是一个由声、色、义同时启示的世界,是天籁之声,是一株元气浑全的妙笔生花。它与自然天宇相融合,拥有一种超乎文字之上的意境或表现。它最充分地运用了想象力,它的生命之树生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宇宙意识... 梁宗岱认为,中国纯诗是一个由声、色、义同时启示的世界,是天籁之声,是一株元气浑全的妙笔生花。它与自然天宇相融合,拥有一种超乎文字之上的意境或表现。它最充分地运用了想象力,它的生命之树生长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宇宙意识、象征之道、音乐的灵魂,是中国纯诗最本质的生命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纯诗 梁宗岱 天籁之声 象征之道 物我合一
下载PDF
说“天籁”——中国音乐与诗歌美学笔记
2
作者 萧兵 《北方论丛》 2004年第5期31-33,共3页
"天籁"常被用来称赞自然、天真、纯朴的音乐或诗歌。它以"风"与"孔"为取象依据,以"风"或"风吹孔窍"为母型,与上古歌诗和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隐含着中国音乐与诗歌之... "天籁"常被用来称赞自然、天真、纯朴的音乐或诗歌。它以"风"与"孔"为取象依据,以"风"或"风吹孔窍"为母型,与上古歌诗和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必然和内在的联系,隐含着中国音乐与诗歌之间的诸多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籁 音乐 美学
下载PDF
天籁: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美学意蕴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3-176,共4页
"天籁"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后人将最好的音乐誉为"天籁"。黑格尔的《美学》第三卷中也曾将音乐的本真性称作"天籁"。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更倾向于把音乐放在天地之间的自然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因... "天籁"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后人将最好的音乐誉为"天籁"。黑格尔的《美学》第三卷中也曾将音乐的本真性称作"天籁"。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更倾向于把音乐放在天地之间的自然大系统中加以考察,因此也更富有生态精神。"天籁"应视为音乐发生学的重要概念。本文以少数民族音乐为范例,从生态美学观念出发,认为好的音乐是与自然"素面相见"的音乐,是葆有人类淳朴天性的音乐,即古典音乐理论中所说的"天籁",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生态资源。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作为人类生命网络中的生物性遗传与文化性遗传,是维护人类自然本性、生命本色、健康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后现代的音乐学理论的建设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天籁 少数民族音乐 音乐理论 原生态 生态美学
下载PDF
从《齐物论》看“天籁”的原初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郭红欣 《殷都学刊》 2007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在古、今汉语中,“天籁”一词都很常见。人们或用以指称自然界和谐美妙的声响,或用以形容来自于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音乐或自然天成的文学作品,用法和意义都很明晰、确定。但若追根溯源,即把“天籁”一词放回其所出自的文本《庄子·... 在古、今汉语中,“天籁”一词都很常见。人们或用以指称自然界和谐美妙的声响,或用以形容来自于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音乐或自然天成的文学作品,用法和意义都很明晰、确定。但若追根溯源,即把“天籁”一词放回其所出自的文本《庄子·齐物论》中,则会发现,其原初的意义和后来的应用义之间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籁 原初意义 齐物论
下载PDF
袁枚“性灵论”探微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哲理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17,共7页
“性灵”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发端于南北朝的文论之中,经历代学者的阐释与完善至清代袁枚终于灿然大备而自成一体。本文着重考察了袁枚的“性灵”理论,从“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入手,指出袁氏在诗歌创作的内容上... “性灵”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发端于南北朝的文论之中,经历代学者的阐释与完善至清代袁枚终于灿然大备而自成一体。本文着重考察了袁枚的“性灵”理论,从“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入手,指出袁氏在诗歌创作的内容上强调童心率真之情,天赋之情,男女之情;在创作形式上则追求灵动,自然而富有生命力。这一切最终构成了袁氏“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灵 性情 灵机 童心 天赋 天籁
下载PDF
庄子“天籁”说的主客合一之境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志丽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1-75,共5页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籁 主观境界 客观自然
下载PDF
曾国藩“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
7
作者 夏照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5-38,共4页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一诗学思想在中国诗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天籁 人籁 诗学思想
下载PDF
声·乐·景--基于“天籁之音”理念下的庄子声景美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严敏 《华中建筑》 2020年第6期131-134,共4页
《庄子》中提出人籁、地籁、天籁"三籁之说",结合现代声景理念,挖掘庄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声景理念,探讨声景的类型、构成与特点。重点分析"咸池之乐"的声景营造的递进过程,得出庄子哲学中"听者要有‘听之以气... 《庄子》中提出人籁、地籁、天籁"三籁之说",结合现代声景理念,挖掘庄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声景理念,探讨声景的类型、构成与特点。重点分析"咸池之乐"的声景营造的递进过程,得出庄子哲学中"听者要有‘听之以气’的道化体验,而环境要遵循‘法天贵真’的美学法则,声音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这一"天籁之音"声景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期对传统造园及现代声景研究给予一定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天籁 声景 音乐审美
下载PDF
《随园诗话》的辩证诗学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玲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4-68,共5页
《随园诗话》是一部充满辩证思想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它在标举真情、个性、诗才等性灵说的同时,亦关注学问、仿古、人巧等一系列诗学问题,并表达了深刻的见解,集中体现了袁枚辩证的诗学思想。
关键词 辩证诗学 性情 学问 仿古 著我 人巧 天籁
下载PDF
袁枚的“天籁”说
10
作者 苏爱琴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7,共2页
由人工修饰达到天工自然之美,袁枚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天籁与人工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如果天籁不来,则人力亦无可奈何,因此天籁是最终目的,但是天籁也必须从人工而求之,若无人工努力,天籁亦不易得。
关键词 袁枚 天籁 自然
下载PDF
“天”字的文化阐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卫星 张玉能 《美育学刊》 2018年第2期57-68,共12页
"天"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天空",即"头顶上的太空"。从哲学上来看,"天"是万物之本原,主要表现为中国哲学的天和天道产生万事万物的思想;从伦理学上来看,"天""天... "天"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天空",即"头顶上的太空"。从哲学上来看,"天"是万物之本原,主要表现为中国哲学的天和天道产生万事万物的思想;从伦理学上来看,"天""天道""天良"等概念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从美学上来看,道家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籁之声""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天成的审美观,对中华美学自然、含蓄的审美自由境界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艺术高峰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地 天道 天然 天才 天籁
下载PDF
《齐物论》“道通为一”的境界解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路高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通为一 境界 天籁 莫若以明
下载PDF
袁枚的“天籁”说
13
作者 苏爱琴 《晋中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2-24,共3页
袁枚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天籁与人工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如果天籁不来,则人力亦无可奈何,因此天籁是最终目的,但是天籁也必须从人工而求之。若无人工努力,天籁亦不易得。
关键词 袁枚 天籁 自然
下载PDF
《小雅·鹤鸣》所见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探微
14
作者 信明华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3,共3页
《小雅·鹤鸣》历来被视为一首政论诗。从整体看,此诗全篇皆用比兴,为《诗经》中之异类,故较为明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追求含蓄、空灵与自然的美学观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思想。另外,从诗的内容进行解构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 《小雅·鹤鸣》历来被视为一首政论诗。从整体看,此诗全篇皆用比兴,为《诗经》中之异类,故较为明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追求含蓄、空灵与自然的美学观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思想。另外,从诗的内容进行解构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在传播理念、内涵设置、价值追求、创作原则等方面的某些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自然 天籁 审美
下载PDF
“乐(yu埁)者,乐(l埁)也”——孔子和庄子音乐思想比较
15
作者 薛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9-83,共5页
 "乐"(yu埁)是一种艺术形式,乐(l埁)是一种精神境界,乐(yu埁)与乐(l埁)相通而不相同。孔子崇尚音乐艺术的尽善尽美,使个体体验到超越于肉体之上的精神快乐,即"安贫乐道",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而庄子...  "乐"(yu埁)是一种艺术形式,乐(l埁)是一种精神境界,乐(yu埁)与乐(l埁)相通而不相同。孔子崇尚音乐艺术的尽善尽美,使个体体验到超越于肉体之上的精神快乐,即"安贫乐道",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而庄子崇尚"天籁",从而进一步"体道",使个体得到濠鱼出游从容般的快乐,因而带有更多的自然色彩和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yuè) 乐(lè) 乐教 安贫乐道 天赖 体道 濠鱼之乐
下载PDF
探析周同宾《天籁》的文学意蕴
16
作者 侯铁平 《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14-16,共3页
文学意蕴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周同宾的《天籁》不凿斧痕地将这三个层面和谐统一,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完成了作者引导读者关注人类生命状态,积极探求生命价值的艺术使命。
关键词 周同宾 《天籁》 文学意蕴 审美意蕴
下载PDF
论《庄子·齐物论》中“天籁”的三层境界
17
作者 杨清琦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17-19,共3页
《齐物论》中“天籁”既有形下意义,亦有形上意义,也指作为人的境界的道。从文本出发,“天籁”切合齐物思想,可分为三层境界,这是“吾丧我”即得道的过程:第一层境界为自形下体道,通过形下实有的“天籁”发觉其可作为不被主体作用的客... 《齐物论》中“天籁”既有形下意义,亦有形上意义,也指作为人的境界的道。从文本出发,“天籁”切合齐物思想,可分为三层境界,这是“吾丧我”即得道的过程:第一层境界为自形下体道,通过形下实有的“天籁”发觉其可作为不被主体作用的客体而单独存在,从而意识到道的存在,使“吾丧我”发生;第二层境界为顺道通形上,是在察觉到道的存在后,顺应主体和客体的自然状态,通过偏缺的样态中的道,闻得无声的“天籁”,进入“道枢”的形上境界中,实现“吾丧我”;第三层境界为形上形下贯通,在已进入形上世界后,现实中的人以形上齐一的视域再来接触万物,道显现于万物之中,“三籁”皆属于作为无限的道的“天籁”,最终通过“吾丧我”得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天籁” 境界 “吾丧我”
下载PDF
侗歌艺术——大歌与小歌之比较
18
作者 杜勇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20-21,25,共3页
侗歌是侗族民歌的简称,侗歌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小歌为"嘎啦"。"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啦"是小的意思,虽然都属于侗歌范畴,但"嘎老&q... 侗歌是侗族民歌的简称,侗歌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小歌为"嘎啦"。"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啦"是小的意思,虽然都属于侗歌范畴,但"嘎老"、"嘎啦"在演唱形式上,内容表现上,风格上,音乐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籁 侗族 大歌 小歌 比较
下载PDF
邵晋涵“天籁”说论析
19
作者 雷斌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6-149,共4页
在兼采汉宋,融合浙东史学与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邵晋涵建构了以"天籁"为核心范畴的文学理论。心学是"天籁"说的理论渊源。"天籁"说以天怀为主干,以立诚、养性为两翼,以"中声"为文学的最高典范... 在兼采汉宋,融合浙东史学与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邵晋涵建构了以"天籁"为核心范畴的文学理论。心学是"天籁"说的理论渊源。"天籁"说以天怀为主干,以立诚、养性为两翼,以"中声"为文学的最高典范。"天籁"说的理论建构,既是对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的发展,又对清代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晋涵 天籁 中声 浙东学派
下载PDF
庄子“天籁”说再探
20
作者 徐瑞阳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1期36-39,共4页
对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天籁"说,古往今来学者们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关于"天籁"的文本意义、引申意义和庄子对"天籁"所持的基本哲学态度。
关键词 庄子 天籁 文本意义 引申意义 基本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