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程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2,共9页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孕育、确立、发展、稳定、曲折、成熟、完善的演变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与时俱进中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的融合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克服探索中的曲折与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学习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内涵,做好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教育方针 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原文传递
高考“五育”全面考查的历史与未来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木洲 刘海峰 《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高考“五育”全面考查的历史发展,历经了由一维到三维、三维到四维以及四维到五维的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是国家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 高考“五育”全面考查的历史发展,历经了由一维到三维、三维到四维以及四维到五维的演变过程,其本质上是国家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要求。德智体美劳分属不同的考查领域,既有显性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又有隐性品德与素养的考查,既有可量化的考查,也有不可量化的考查。高考“五育”全面考查在实践中尚存在需要进一步平衡的两难困境,主要包括高考分数的“唯”与“不唯”、非智力因素的“硬挂钩”与“软挂钩”、综合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等。深化推进高考“五育”全面考查,应着力于优化“两依据一参考”录取机制,完善“五育”全面考查评价体系,构建“因材施考”综合评价新模式,加强综合评价监督机制与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内容 全面考查 德智体美劳 新高考改革
原文传递
论美国非裔诗歌中的声音诗学 被引量:8
3
作者 罗良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70,共11页
声音诗学是美国非裔诗歌的重要特征。本文以诗歌文本中的声音为对象,探讨美国非裔诗歌中的声音形态及声音的文本化、声音诗学的文化基础、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声音诗学是美国非裔诗人自觉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既源于人类认知世... 声音诗学是美国非裔诗歌的重要特征。本文以诗歌文本中的声音为对象,探讨美国非裔诗歌中的声音形态及声音的文本化、声音诗学的文化基础、文化意义和美学意义。声音诗学是美国非裔诗人自觉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果,既源于人类认知世界和自我表达的天性,又扎根于该民族的独特生存经历和文化土壤。声音诗学作为非裔诗人的民族文化选择和一种文化策略,主要服务于非裔民族的历史书写、民族认同、人性传达、民族文学建构。在美学层面上,声音诗学赋予美国非裔诗歌声音主导的文本品质和以直观性和感性为特性的审美体验。美国非裔诗歌的声音诗学与美国其他先锋诗人的诗学实践相互呼应,与现代技术发展相呼应,推动了美国诗歌的多元化和当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非裔诗歌 声音 声音诗学 诗歌 美学
原文传递
语音的美学:刘勰的声律论
4
作者 张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8,共13页
《文心雕龙·声律》篇论述语音美的原理及法则问题,可称之语音的美学。刘勰论述语音美学的观念及架构是传统的音律理论。刘勰认为一切声音现象具有共同的规律,基于此一观念,乐声与语音作为声音现象就有共同的原理,语音的美感与音乐... 《文心雕龙·声律》篇论述语音美的原理及法则问题,可称之语音的美学。刘勰论述语音美学的观念及架构是传统的音律理论。刘勰认为一切声音现象具有共同的规律,基于此一观念,乐声与语音作为声音现象就有共同的原理,语音的美感与音乐的美感具有共同的原理,因而可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由于中国乐论早已确立,故刘勰基于声音普遍原理的观念,以音乐的原理论述语音的原理,以音乐美学建立语音的美学,并将语音美学作为其整体文章美学的一个层次。语音美涉及语音的构成元素及其组合方式,刘勰基于“和”与“应”的音乐美学观念提出了语音元素的组合法则。刘勰视作品为带音乐美的有声文本,传载作者表情达意的吟咏讽诵之声,知音的读者能够通过文本理解并重建作者的声音,在吟咏讽诵中赏音知心。在刘勰的理论体系中,“声文”是“文”的一个基本类别,在文章中,声音是文章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文章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声律 音律 语音 美学
原文传递
影像的听觉转化:无障碍电影创作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纪言 王海龙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第1期49-59,共11页
口述影像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专为视障人群提供的一种讲述影像的活动。视障人群对口述影像服务的渴求从未被全面满足并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加入到口述影像的志愿服务中来,随着技术的创新应用,口述影像服务也变得丰... 口述影像发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专为视障人群提供的一种讲述影像的活动。视障人群对口述影像服务的渴求从未被全面满足并且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加入到口述影像的志愿服务中来,随着技术的创新应用,口述影像服务也变得丰富易得。针对电影的口述影像成为这些年来口述影像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观看电影越发成为视障群体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电影的时长和形式为口述影像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一般而言,针对电影的口述影像分为现场讲述和录制合成两种形式。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发起的"光明影院"项目采用的就是录制合成的方式,该项目已经累计制作了174部无障碍电影。除了制作以外,项目还开展了针对视障群体的受众调查,了解视障群体对这些录制式的口述影像的"观看"感受。本文以"光明影院"项目为基础,从口述影像的角度针对视障人群的无障碍电影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口述影像类无障碍电影的创作动机与艺术价值,探讨了影像与文字的修辞转换、如何保留电影的形式与风格、讲述的客体关系和播音语态等问题,并与其他相近的声音创作形式进行了比较,以期为此类无障碍电影的制作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影像 “光明影院” 视听语言 声音美学 无障碍电影 修辞转换
下载PDF
谱写“中国精神”的英雄赞歌——与王丹戎谈《志愿军:雄兵出击》的声音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吴丽颖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135,共5页
《志愿军:雄兵出击》讲述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战斗故事,弘扬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影片声音创作方面,声音设计师王丹戎担任声音指导,他带领声音团队打造细腻的声... 《志愿军:雄兵出击》讲述了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取得重大胜利的英勇战斗故事,弘扬了中国人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影片声音创作方面,声音设计师王丹戎担任声音指导,他带领声音团队打造细腻的声场空间,把控全景式多维度的情绪节奏,谱写出一曲凝聚“中国精神”的英雄赞歌,通过声音的象征美学方式将电影中的“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完美结合,引领影片的声音设计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情感走向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设计 情绪节奏 声场空间 象征美学
原文传递
黄炎培的美育理念与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澍芃 《江苏高职教育》 2022年第5期47-52,72,共7页
黄炎培的职业美育理念与席勒、蔡元培有直接的理论源流关系,是以健全人格的培育养成为职业美育的宗旨。他在职业教育中将实用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认为应将个性发展置于首位,使学生既有从业的能力又有乐业的品质。他主张课程设置和... 黄炎培的职业美育理念与席勒、蔡元培有直接的理论源流关系,是以健全人格的培育养成为职业美育的宗旨。他在职业教育中将实用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认为应将个性发展置于首位,使学生既有从业的能力又有乐业的品质。他主张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都要体现生命自由并开发天趣灵性,认为艺术课程的“游戏冲动”底蕴最为厚实,其中美术尤其是绘画在审美和创造美两方面的意义都很突出。他在绘画课程中特别青睐最能激发人的天性、培养审美感知的写生画。黄炎培的职业美育理念对职业教育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视美育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门径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炎培 职业美育 健全人格 有业与乐业 审美与艺术
下载PDF
“韵”的美学身份形成考
8
作者 柯丽娜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9-88,共10页
“韵”是中国美学、艺术学中的代表性范畴,其肇端于音乐领域。就字形而言,其脱胎于“均”,就字义来讲,与“音”“和”相通。在汉代以后的艺术实践中,通过音乐和文学对音声之韵的强调,“韵”的节奏内涵得以凸显。音声领域的节奏认同,实... “韵”是中国美学、艺术学中的代表性范畴,其肇端于音乐领域。就字形而言,其脱胎于“均”,就字义来讲,与“音”“和”相通。在汉代以后的艺术实践中,通过音乐和文学对音声之韵的强调,“韵”的节奏内涵得以凸显。音声领域的节奏认同,实际上属于集体无意识中人们对生命节奏认同的具体化。以生命节奏为连接点,魏晋人物品藻实现了“韵”从音声之韵向人物之韵的理论进阶,人物品藻所尚之“韵”就是对生命节奏的发现和张扬。在人物品藻的助力下,“韵”在人们认知领域获得了合法性,亦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广泛关注。这一过程,起到了反哺艺术审美的作用。“气韵”作为“韵”的次生范畴,不仅实现了对人物品藻中“动”之生命节奏的继承,也初步完成了人物之韵向美学之韵的理论升华。总体上,“韵”作为美学范畴经历了音声之韵、人物之韵、美学之韵的不断成熟过程。无论生活审美中的“以静言韵”,还是艺术审美中的“以动言韵”,都属于“韵”美学化历程的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 音声审美 生命节奏 人物品藻
下载PDF
《艺概》与《乐论》比较研究——以“词曲”与“音词”为切入点
9
作者 武雪瑶 《西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1期28-32,125,共6页
《艺概》是清代学者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著作,著作中包含了植根于《易经》的阴阳辩证法、儒释道理论、陆王心学思想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思想。《乐论》是藏族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的音乐论著,深植于佛教声明学理论... 《艺概》是清代学者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著作,著作中包含了植根于《易经》的阴阳辩证法、儒释道理论、陆王心学思想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思想。《乐论》是藏族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的音乐论著,深植于佛教声明学理论,分别论述了音、词、音词结合的内容,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美学等方面,呈现了基于藏传佛教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知识体系。本文对二者进行基于当代艺术理论体系的比较,以期拓宽学术视野,并获取有助于当代音乐发展的借鉴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概》 词曲 《乐论》 音词 古典美学 音乐理论
下载PDF
美的声音——兼论奥斯卡影像声音的表达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月奂 马立新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声音与画面共同构成镜头视听奇观,是电影审美世界的重要元素。奥斯卡影像声音美的朴素本源在于以人性的表达和关照为基本美学诉求,融入创作者科学的理性精神和求精的创作态度。每种美的声音都是合理地运用再现或表现或再现和表现相结合... 声音与画面共同构成镜头视听奇观,是电影审美世界的重要元素。奥斯卡影像声音美的朴素本源在于以人性的表达和关照为基本美学诉求,融入创作者科学的理性精神和求精的创作态度。每种美的声音都是合理地运用再现或表现或再现和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既生动逼真又充满魅力的认知和情感效果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卡影像 声音美学 人性 再现 表现
下载PDF
动态图形视听设计的通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文涛 《创意与设计》 2022年第5期43-49,共7页
动态图形设计在数字媒介中日趋流行,其运动往往与声音相配合,视听之间形成一种统合关联的“通感”审美。本文尝试以完形理论为基础,设计两组通感实验,实证探究动态图形在视听设计上如何更好地配合实现通感。从实验结果推导中阐析通感完... 动态图形设计在数字媒介中日趋流行,其运动往往与声音相配合,视听之间形成一种统合关联的“通感”审美。本文尝试以完形理论为基础,设计两组通感实验,实证探究动态图形在视听设计上如何更好地配合实现通感。从实验结果推导中阐析通感完形的3种结构:互偿结构、摹仿结构与唤情结构,以此可作为动态图形创作美学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图形 音画 视听 通感 实验美学
下载PDF
原生态声音美学的议题:声音的印记与声音的形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荣顺 《音乐探索》 CSSCI 2011年第3期30-33,共4页
心理控制(概念)是声音艺术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个文化源的歌唱心理调控都具有声音信息的前提预读机制,以及系统化处理、合理分配和及时转换与井然有序的调节顺序等特征。歌乐实践中的感知觉在重复与不断的体验中,形成了生理与心理... 心理控制(概念)是声音艺术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每个文化源的歌唱心理调控都具有声音信息的前提预读机制,以及系统化处理、合理分配和及时转换与井然有序的调节顺序等特征。歌乐实践中的感知觉在重复与不断的体验中,形成了生理与心理的条件反射,是形成与固定歌唱技术的过程,这个瞬间消逝与冗长的行为过程,形成了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每个乐种的声音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 声音美学 声音形态
下载PDF
百年海外学者的中国古代诗学声音理论阐释
13
作者 徐丽鹃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2年第2期186-197,284-285,共14页
声音的探寻对于发掘中国诗学根源、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百年以来海外学者从跨文化、跨学科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学声音理论展开研究,在音乐学、人类学、传播学、美学等领域均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声音与仪式的口头文化考... 声音的探寻对于发掘中国诗学根源、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百年以来海外学者从跨文化、跨学科角度对中国古代诗学声音理论展开研究,在音乐学、人类学、传播学、美学等领域均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声音与仪式的口头文化考察;声音与汉诗韵律结构、诗体研究;声音与意义的修辞论美学;声音与抒情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学术史来看,这些成果有不同的研究路径和理论旨趣,欧洲汉学界侧重从人类学、民俗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现象学分析和文化阐释,提供了人类学、结构主义范式和美学思考。日本汉学界既有西方学术的印痕,又有中国旧学的特质,其研究多从民俗宗教、语言学、考据学出发,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基础和理论支撑。美国汉学家视角更加多元开放,从语言学、文体学、本体论、民俗学、文化诗学及比较阐释等多维角度进行研究。总体而言,这些成果呈现出多样变迁的学术面貌,从最初的文化传播辨异、文本细读走向范畴理论的自觉成熟和文化意义阐释,为中国声音诗学美学理论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可参照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 中国诗学 声音理论 美学
下载PDF
声音书写的乡愁美学——从罗伟章的小说“三史”说起
14
作者 范藻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47-52,共6页
罗伟章新近出版而引起文坛关注的三部长篇小说《声音史》、《寂静史》和《隐秘史》,简称“三史”。它们用声音书写的独特方式,为新世纪乡土文学呈现出全新的乡愁美学,这就是:《声音史》传递的正在远去的天籁:声音—时间的人类性价值;《... 罗伟章新近出版而引起文坛关注的三部长篇小说《声音史》、《寂静史》和《隐秘史》,简称“三史”。它们用声音书写的独特方式,为新世纪乡土文学呈现出全新的乡愁美学,这就是:《声音史》传递的正在远去的天籁:声音—时间的人类性价值;《寂静史》传达的是无法听到的讯息:声音—空间的现代性启示;《隐秘史》传导的只能是想象的心声:声音—人物的审美性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伟章 声音书写 乡愁美学
下载PDF
从《声无哀乐辩》与《声无哀乐论》的比较中看黄道周音乐美学思想
15
作者 王维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4-49,共6页
黄道周的《声无哀乐辩》,从声之本体、声的审美标准、声情关系、声之功用等方面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反驳。从中可以看出黄道周试图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来调节声与情的复杂关系,并极力排斥嵇康的美学思想。黄道周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关... 黄道周的《声无哀乐辩》,从声之本体、声的审美标准、声情关系、声之功用等方面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反驳。从中可以看出黄道周试图用儒家的中庸之道来调节声与情的复杂关系,并极力排斥嵇康的美学思想。黄道周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关注音乐特殊性及其内在规律,但在强调中和之道及批判"声无哀乐论"之余,黄道周并未给"中和之乐"理论带来更多的新意。黄道周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折射出晚明社会变迁对于当时文人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声无哀乐辩》 嵇康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
下载PDF
潘德列茨基早期乐队作品创作风格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研究
16
作者 张旭儒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12,14,共3页
潘德列茨基早期乐队作品中的“音色·音响”观念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力图通过其作品形成发展线索为突破口,对形成这一风格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探析,努力揭示他技术探索的动因、创作方向的选择、审美立场的定位等内在因素。潘德列茨基... 潘德列茨基早期乐队作品中的“音色·音响”观念是其主要特征。本文力图通过其作品形成发展线索为突破口,对形成这一风格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探析,努力揭示他技术探索的动因、创作方向的选择、审美立场的定位等内在因素。潘德列茨基在这一条道路中所做的一切,无非也是为了寻求一种能够表达他眼中的这个“苦难世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德列茨基 “音色·音响” 技术动因 审美 苦难世界
下载PDF
视觉转向与触觉美感——论书法艺术的触觉美感其一
17
作者 熊洪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0-92,115,共4页
书法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然而,视觉毕竟是太突出了。"展厅书法"存在着明显的唯形式唯视觉倾向。这样就容易忽略视觉表象背后的更多内容,书法本质性的真美反而被视而不见了。书法作为典型的中国艺术,其审美的特征就是明确的... 书法不是单纯的视觉艺术。然而,视觉毕竟是太突出了。"展厅书法"存在着明显的唯形式唯视觉倾向。这样就容易忽略视觉表象背后的更多内容,书法本质性的真美反而被视而不见了。书法作为典型的中国艺术,其审美的特征就是明确的综合性取向。既如此,触觉美感的提出也就获得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无形之相 无声之音 综合性 触觉美感
下载PDF
五育并举 知行合一——黄济先生劳动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质 被引量:24
18
作者 于超 于建福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64,共9页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黄济先生受中华文化滋养,承继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的认识,借鉴中外教育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传承新民主主义劳动教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阐释劳动...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黄济先生受中华文化滋养,承继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的认识,借鉴中外教育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传承新民主主义劳动教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阐释劳动教育的内涵、培养目标与有效实施。黄济先生主张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秉持中国传统文化在知行关系上注重实践,对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躬行践履,黄济先生以其身体力行为后学提供了最为生动的以身为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劳动课,生动诠释了劳动教育不是传授高深知识,而是传递永恒价值,不为学会高超技,而是领悟劳动这一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济 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 知行合一
原文传递
中华武术之“响”的学理寻绎及美学解读
19
作者 余超 吉灿忠 +3 位作者 牟家俊 刘梦涵 韩淼 龙佳雨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4年第3期77-83,共7页
中华武术之“响”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外显因子”,对当代人认识和解读传统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武术之“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响”进行字源考释,从本源之声“响”、肢体之击“响”、刀... 中华武术之“响”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外显因子”,对当代人认识和解读传统武术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以武术之“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响”进行字源考释,从本源之声“响”、肢体之击“响”、刀剑之鸣“响”、对抗之摐“响”等四个方面进行维度解析,并对武术之“响”进行了意义探寻和审美解读。研究认为:“响”的美学意义在于力达—武术劲力的完美演绎、增势—演练效果的直观表达、助威—士胆之气的强力扩辐,从而构建“感知—相融—表达”的三层审美逻辑理路。从“响”的技艺性层面实现美感厚植;从“响”“由技入意”层面产生审美通联;从“响”的意象性层面进行审美抒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学理寻绎 美学解读 武术美学
下载PDF
声画交融的视听快感——生态影视的审美之维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永红 刘文良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5-59,共5页
优秀的生态影视作品绝不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邃的生态主题就可以成就的,它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合理的艺术手段来强化影片的审美之维。通过画面来表现生态主题,通过精心安排的主题曲、插曲、片尾曲以及背景音乐来升华生态主题,从而最大... 优秀的生态影视作品绝不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邃的生态主题就可以成就的,它往往还需要借助于合理的艺术手段来强化影片的审美之维。通过画面来表现生态主题,通过精心安排的主题曲、插曲、片尾曲以及背景音乐来升华生态主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将人们引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情境之中,能让人们在声画交融的视听快感基础上激发"天人合一"的心灵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影视 声画交融 视听快感 审美之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