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柏拉图洞穴比喻的教育内涵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文静 《科教导刊》 2012年第32期13-13,21,共2页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比喻包含很深刻的意义,历经千年仍然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的内在涵义,来讨论他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是使灵魂转向的技巧;教育的目的...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比喻包含很深刻的意义,历经千年仍然值得研究。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的这个比喻的内在涵义,来讨论他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是使灵魂转向的技巧;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获得善的理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中的囚徒现象世界理念世界灵魂转向
下载PDF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正义观——基于《理想国》中的“洞穴喻”隐喻
2
作者 周妍璇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13,共4页
“洞穴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蕴意丰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洞穴喻”进行简单地阐释,在巩固与强调《理想国》中的其他隐喻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 “洞穴喻”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非常关键的内容,蕴意丰富,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其对真理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洞穴喻”进行简单地阐释,在巩固与强调《理想国》中的其他隐喻的基础上,剖析了人类对真理层层递进的看见以及对至善真理的追求。接着,围绕柏拉图的人性论,通过阐释灵魂的永恒性、向善性以及“理性”的含义、可能性和凌驾性,强调“洞穴喻”所体现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灵魂转向。最后围绕“洞穴困境”凸显柏拉图的正义观,即正义一定比不正义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性 正义
下载PDF
柏拉图的“洞穴喻” 被引量:19
3
作者 田海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16-21,共6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光源隐喻 灵魂转向
下载PDF
困境囚徒与光明使者——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昊青 胡祎赟 《红河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3-15,23,共4页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喻" 灵魂转向 理念论
下载PDF
教育:引导灵魂转向的技艺——基于对“洞穴隐喻”的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周东艳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正义”,他从“理想国”的思想建构引申出培养城邦统治者的教育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洞穴隐喻”进行深入解读,发现教育的基础条件在于灵魂自身具有的德性;教育的本质内涵在于引导灵魂转向,实现灵魂的超越和完善;同时由“哲学王悖论”问题的探讨揭示人的存在始终具有二重性。借此审视现代教育,发现现代教育存在灵魂转向与物欲解放的价值倒转问题;现代教育承担着协调人的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之间永恒张力的使命;现代教育正在逐渐从引导灵魂转向走向视界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洞穴隐喻 灵魂转向 哲学王悖论 视界融合
下载PDF
拨云见日:柏拉图“洞穴隐喻”教育的审思
6
作者 赵梦雷 赵欣冉 《教育科学探索》 2022年第6期18-25,共8页
柏拉图“洞穴隐喻”描绘了哲人怎样教育“洞穴人”的过程,唤醒了“洞穴人”追求真理与善的意识,促使洞穴里囚徒的灵魂得以积极转向。柏拉图“洞穴隐喻”蕴含着现代化教育的意蕴,对拨开人的发展所附加的遮蔽迷雾,探寻人教育规律有着深远... 柏拉图“洞穴隐喻”描绘了哲人怎样教育“洞穴人”的过程,唤醒了“洞穴人”追求真理与善的意识,促使洞穴里囚徒的灵魂得以积极转向。柏拉图“洞穴隐喻”蕴含着现代化教育的意蕴,对拨开人的发展所附加的遮蔽迷雾,探寻人教育规律有着深远的价值。现代化教育需要摒除教育发展的外在“蔽影”,坚持教育对人的灵魂与德性改造的同时,回归人对生命与精神的本真追求,使个体心灵不断得以教化,让人在自由与德性的本真教育的意蕴中体会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隐喻” 教育本质 启蒙 灵魂转向 现代化教育
原文传递
论人的“灵魂转向”及对本真教育的追求
7
作者 李翌 蒋开君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第7期28-32,共5页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体制、观念、目标等看似渐趋完善,但当回归教育的本真时,难免再度让人内心沉重。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社会功利性或生存性的,而是要朝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觉醒。非本真教育只会遮蔽人灵魂的双眼,阻碍人的思考,并限制...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体制、观念、目标等看似渐趋完善,但当回归教育的本真时,难免再度让人内心沉重。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社会功利性或生存性的,而是要朝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与觉醒。非本真教育只会遮蔽人灵魂的双眼,阻碍人的思考,并限制人的精神自由。本真教育则更加关注人的心灵世界,通过引导人认识现实来达成自识,唤醒灵魂并帮助人摆脱现实的奴役,最终实现灵魂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的转向 非本真教育 本真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