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土壤对模拟含油废水中油的吸附 被引量:21
1
作者 高斌 王晓蓉 +2 位作者 章敏 黄华 杨柳燕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9-92,共4页
研究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甲基铵离子 ( TM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 ( HDTMA)改性的土壤 (黑土、黄棕壤、红壤 )对水中油的吸附作用 .结果表明 :改性土壤和未改性土壤均可吸附水中的油 ,但改性土壤对水中油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 研究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甲基铵离子 ( TM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 ( HDTMA)改性的土壤 (黑土、黄棕壤、红壤 )对水中油的吸附作用 .结果表明 :改性土壤和未改性土壤均可吸附水中的油 ,但改性土壤对水中油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性土壤 .改性土壤吸附油能力的顺序依次为 :1 CEC- HDTMA黑土 >1 CEC- HDTMA黄棕壤 >1 CEC- HDTMA红壤 >1 CEC-TMA黑土 >1 CEC- TMA黄棕壤 >1 CEC- TMA红壤 .未改性土壤和 HDTMA改性土壤对油的吸附通过分配来进行 ,吸附等温线可由 Henry方程表示 ,得出 log KSOM为 2 .69,log KHDTMA为 3.35;TMA改性土壤对油的吸附符合 Langmuir方程 ,其对油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1 1 50 mg/kg( TMA黑土 ) ,751 mg/kg( TMA黄棕壤 ) ,1 72 mg/kg( TMA红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改性土壤 吸附 模拟 含油废水
下载PDF
混凝土毛细吸水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27
2
作者 朱方之 赵铁军 +1 位作者 王鹏刚 马志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7-631,636,共6页
混凝土吸水性是混凝土耐久性能评价的重要指标.采用混凝土下部吸水的方法,试验研究了混凝土水灰比、烘干温度、水浸没试块的深度以及试验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混凝土吸水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和烘干温度对混凝土吸水性影... 混凝土吸水性是混凝土耐久性能评价的重要指标.采用混凝土下部吸水的方法,试验研究了混凝土水灰比、烘干温度、水浸没试块的深度以及试验环境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混凝土吸水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和烘干温度对混凝土吸水性影响显著;水浸没深度控制在5mm以内对混凝土吸水性影响不大.吸水试验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会促进水的毛细吸收,毛细吸收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性要高于环境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吸水 烘干温度 温度 相对湿度 耐久性评价
下载PDF
小麦秸杆对水中Pb^(2+)和Cd^(2+)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3
3
作者 谭光群 袁红雁 +1 位作者 刘勇 肖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98-2304,共7页
以农业废弃物小麦秸杆为吸附材料,探讨了小麦秸杆对Pb2+、Cd2+的吸附特性,重点研究了吸附时间、离子浓度、溶液pH值等对小麦秸杆吸附Pb2+、Cd2+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吸附的影响大,在pH 2.0~6.0范围内,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H值的升... 以农业废弃物小麦秸杆为吸附材料,探讨了小麦秸杆对Pb2+、Cd2+的吸附特性,重点研究了吸附时间、离子浓度、溶液pH值等对小麦秸杆吸附Pb2+、Cd2+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吸附的影响大,在pH 2.0~6.0范围内,吸附量随溶液初始pH值的升高而升高.小麦秸杆吸附Pb2+、Cd2+的速度快,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在0.01~2.0 mmol.L-1范围时,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Pb2+、Cd2+的等温吸附行为,拟合得到的理论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15 mmol.g-1和0.11 mmol.g-1.小麦秸杆经NaOH水解处理后,对Pb2+、Cd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增加至0.31mmol.g-1和0.22 mmol.g-1,为未处理时的2倍左右.而经酯化处理后,对Pb2+、Cd2+的饱和吸附量减小,分别减小至0.08mmol.g-1和0.06 mmol.g-1.红外光谱显示,小麦秸杆经酯化处理后,其表面具有金属离子吸附活性的羧酸根含量减少,而经NaOH处理后,羧酸根的含量增加,羧酸根在小麦秸杆结合金属离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杆 吸附 重金属 PH值 动力学 饱和吸附量
原文传递
A Combination of N2 and CO2 Adsorption to Characterize Nanopore Structure of Organic-Rich Lower Silurian Shale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Shale Gas Sorption Capacity 被引量:21
4
作者 CHEN Lei JIANG Zhenxue +2 位作者 LIU Keyu GAO Fenglin WANG Pengf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380-1394,共15页
The pores in shales are mainly of nanometer-scale, and their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shale ga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organic-rich Lower Silurian black sha... The pores in shales are mainly of nanometer-scale, and their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shale ga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organic-rich Lower Silurian black shale from four wells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and their TOC,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and pore characterization were investigated. Low pressure N2 and CO2 adsorption were conducted at 77.35 K and 273.15 K, respectively, and the pore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odified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Dubinin-Radushkevich (DR), t-plot, Barrett- Joyner-Halenda (BJH) and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methods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e structure and shale gas sorption capacity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Lower Silurian shale has high TOC content of 0.92%~96%, high quartz content of 30.6%-69.5%, and high clays content of 24.1%-51.2%. The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varies from 7.56 m^2/g to 25.86 m^2/g. Both the total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quartz content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OC content. (2) Shale samples with higher TOC content have more micropores, which results in more complex nanopore structure. Micropore volumes/surface areas and non-micropore surface areas a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TOC content. (3) A combination of N2 and CO2 adsorption provides the most suitable detection range (~0.3-60 nm) and has high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for nano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4) The TOC content is the key factor to control the gas 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Lower Silurian shale in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nanopore structure Lower Silurian shal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sorption capacity
下载PDF
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的氨氮吸附-解吸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而力 王雅迪 王嗣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6-1023,共8页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 为估算辽河吸附态氨氮入海通量,采用平衡吸附-解吸法研究了西辽河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解吸特征均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解吸等温式;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饱和吸附量较大,分别为3 643.82和2 693.71 mg/kg,相当于粗砂的8.04和5.94倍;西辽河冲泻质泥沙黏粒和粉粒所携载的吸附态氨氮的入海通量分别为170.10和164.52 mg/kg.占沉积物氨氮吸附总量的14.99%;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的氨氮解吸比例较小,分别为30.66%和42.04%,入海后可分别为上覆水提供氨氮52.15和69.16 mg/kg;黏粒级和粉粒级沉积物所吸附的氨氮是氮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的腐殖质含量远远高于粗沙,在其所形成的团聚体结构中存在的孔隙填充方式——氨氮吸附是导致黏粒和粉粒级沉积物饱和吸附量较大、解吸比例较低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辽河 沉积物 颗粒分级 氨氮 吸附-解吸分配系数 饱和吸附量 最大解吸量 解吸比例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产量及其植株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恺林 刘功朋 +5 位作者 张玉烛 刘洋 李超 杨光立 汤文光 肖小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以缓释肥、有机肥为试验对象,常规肥和无肥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以及植株中氮磷钾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肥相比,缓释肥处理的水稻增产1.9%~4.0%,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提高1.4%~2... 以缓释肥、有机肥为试验对象,常规肥和无肥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以及植株中氮磷钾变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肥相比,缓释肥处理的水稻增产1.9%~4.0%,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提高1.4%~2.2%和1.9%~3.5%,生育期没有差异,而有机肥处理较之延长2~3d;缓释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均促使肥效后移,水稻生长前期,缓释肥处理的肥料吸收量及吸收比例相对适中,而有机肥处理显著低于缓释肥处理和常规肥处理,水稻生长后期,缓释肥处理的肥料吸收量及吸收比例较常规肥处理高,而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缓释肥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缓释肥处理表现出干物质积累前期慢、后期快,至成熟期其干物质积累量比常规肥处理增加3.0%~3.7%,收获指数提高0.2~0.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干物质积累 肥料吸收量 缓释肥 有机肥
下载PDF
磷矿石的铅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石和彬 罗惠华 +1 位作者 刘羽 钟康年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34-37,共4页
对几种磷矿石在不同条件下除去水溶液中铅离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指出磷矿石的铅离子吸附性能决定于矿石的矿物成分及其结构特征,当磷矿石中氟磷灰石的含量较高、且其结晶程度较低而结构碳酸根含量较高时... 对几种磷矿石在不同条件下除去水溶液中铅离子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指出磷矿石的铅离子吸附性能决定于矿石的矿物成分及其结构特征,当磷矿石中氟磷灰石的含量较高、且其结晶程度较低而结构碳酸根含量较高时,磷矿石具有较高的铅离子吸附量.品位较高的磷块岩有望用于铅污染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石 结构 铅离子 吸附量
下载PDF
蛭石氨氮吸附量与起始溶液浓度和介质用量的函数关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晓芙 胡曰利 +2 位作者 聂发辉 王平 李科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6,82,i006,共5页
测定了给定pH和温度条件下反应平衡时NH4Cl溶液中蛭石的氨氮吸附量。结果显示,平衡时蛭石的氨氮吸附量Qe与溶液起始的氨氮质量浓度C和单位体积溶液的介质用量W的函数关系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其等温吸附通式为:Qe=qmCW [qm(KW+W)+C]。... 测定了给定pH和温度条件下反应平衡时NH4Cl溶液中蛭石的氨氮吸附量。结果显示,平衡时蛭石的氨氮吸附量Qe与溶液起始的氨氮质量浓度C和单位体积溶液的介质用量W的函数关系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其等温吸附通式为:Qe=qmCW [qm(KW+W)+C]。式中,单位介质吸附容量qm和介质系数KW是独立于C和W的常数;qm代表介质对溶质的吸附能力;KW代表介质与氨氮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石 氨氮 吸附等温曲线 浓度系数 介质系数 吸附容量
下载PDF
脱乙酰甲壳质回收处理含铜废水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永国 齐印阁 +2 位作者 杨越冬 王秀娟 胡永利 《环境保护科学》 1994年第3期10-12,共3页
本文研究了利用脱乙酰甲壳质处理含铜污水时酸度、吸附时间及脱乙酰基程度对脱乙酰甲壳质吸附Cu2+量的影响.获得结果:吸附量可达65.0mg/g,洗脱被吸附的Cu2+后,脱乙酰甲壳质可再生;同时回收得纯度较高的CuSO4... 本文研究了利用脱乙酰甲壳质处理含铜污水时酸度、吸附时间及脱乙酰基程度对脱乙酰甲壳质吸附Cu2+量的影响.获得结果:吸附量可达65.0mg/g,洗脱被吸附的Cu2+后,脱乙酰甲壳质可再生;同时回收得纯度较高的CuSO4,Cu2+的回收率可达99.98%;将脱乙酰甲壳质装柱处理含Cu2+废液,流出液中Cu2+的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乙酰甲壳质 铜离子 吸附量 废水处理 回收
下载PDF
硅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其用于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11
10
作者 苏育炜 杨志军 周永章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7年第1期94-101,共8页
硅藻土拥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环境矿物材料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重点评述硅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其用于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硅藻土表面覆盖着... 硅藻土拥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环境矿物材料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重点评述硅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及其用于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硅藻土表面覆盖着一层硅羟基(Si—OH),构成了硅藻土表面最主要的活性基团。硅藻土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受温度和pH值的制约。一般来说,温度和ph值越低,硅藻土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能力越差。改性硅藻土可以大大提高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使用金属氧化物对硅藻土进行表面处理是比较常用的改性方法,这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硅藻土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负电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重金属 吸附作用 重金属污染修复
下载PDF
硅藻土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智倩 韩相奎 +1 位作者 姜廷亮 刘强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硅藻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非金属矿物,具有独特的表面结构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环境矿物材料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硅藻土的基本性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硅藻土处... 硅藻土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非金属矿物,具有独特的表面结构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环境矿物材料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详细介绍了硅藻土的基本性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硅藻土处理含重金属、印染废水等的研究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污水处理 吸附性能
下载PDF
煤矿区耐镉细菌的筛选鉴定和重金属耐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玉秀 宋小庆 +2 位作者 黄琳 胡振琪 柴团耀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35-1741,共7页
采用梯度浓度法从煤矸石山中筛选分离出一株Cd耐性细菌ZGKD2,并研究了其重金属耐性和吸附能力。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ZGKD2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耐Cd2+浓度为1000mg/L,最适生长条件是37℃、pH=... 采用梯度浓度法从煤矸石山中筛选分离出一株Cd耐性细菌ZGKD2,并研究了其重金属耐性和吸附能力。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ZGKD2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耐Cd2+浓度为1000mg/L,最适生长条件是37℃、pH=8.0和1%的NaCl溶液。重金属吸附实验表明,在100~800mg/L的Cd2+液体培养基中接种ZGKD2活菌体20h后,Cd2+的吸附效率为82.4%~76.7%。多种重金属耐性分析表明,重金属Cd2+、Mn2+、Cu2+、Zn2+和Ni2+对ZGKD2生长的最小抑制浓度依次为:1000、220、256、227.5和146.7mg/L。正交实验表明,在复合重金属污染条件下,不同重金属对ZGKD2生长的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Ni2+>Cu2+>Zn2+>Mn2+>Cd2+,其中浓度为130mg/L的Zn2+、112.4mg/L的Cd2+、110mg/L的Mn2+、12.8mg/L的Cu2+和29.3mg/L的Ni2+的复合污染对ZGKD2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小,表明ZGKD2能耐多种重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重金属 耐性 吸附能力
下载PDF
页岩粒径对甲烷吸附性能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康毅力 陈益滨 +2 位作者 李相臣 游利军 陈明君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2-279,共8页
为了研究粒径对页岩吸附甲烷的作用机理,分别制成粒径范围为1700~3 350μm、850~1000μm、180~250μm和106~131μm的4种样品,开展了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根据Langmuir吸附理论并拟合实验结果获得了不同粒径下的吸附参数,分析基于粒径... 为了研究粒径对页岩吸附甲烷的作用机理,分别制成粒径范围为1700~3 350μm、850~1000μm、180~250μm和106~131μm的4种样品,开展了高温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根据Langmuir吸附理论并拟合实验结果获得了不同粒径下的吸附参数,分析基于粒径作用下的孔隙连通性、比表面积和粗糙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并探讨页岩吸附的粒径敏感性。结果表明:随页岩粒径减小,甲烷吸附量增加,Langmuir体积呈现出先急剧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粒径从1700~3350μm减小至180~250μm,中孔体积增加了72.46倍,直径小于5nm孔隙的孔容贡献率从57.94%增至80.36%,比表面积贡献率从74.34%增至92.85%。结论认为:①粒径随颗粒碾碎减小,改善了孔隙连通性,减少了吸附阻碍,优化了甲烷分子的传质吸附路径,提高了吸附速率;②粒径越小,被包裹的闭孔暴露出来,2~5nm的中孔数量增加,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甲烷分子提供了更大的吸附空间;③粒径减小增强了孔隙表面的粗糙程度,贡献了比表面积的同时也使得颗粒中的有机质和黏土矿物一定程度地暴露出来,增加了更多的高能吸附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四川盆地 粒径 吸附性能 比表面积 粗糙度 吸附位
原文传递
Oil spill cleanup from sea water by carbon nanotube sponges 被引量:8
14
作者 Ke ZHU Yuan-Yuan SHANG +7 位作者 Peng-Zhan SUN Zhen LI Xin-Ming LI Jin-Quan WEI Kun-Lin WANG De-Hai WU An-Yuan CAO Hong-Wei ZHU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2期170-176,共7页
Oil spills in the sea have caused man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carbon nanotube (CNT) sponges were used to cleanup oil slicks on sea waters. This method was compared with two traditio... Oil spills in the sea have caused man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carbon nanotube (CNT) sponges were used to cleanup oil slicks on sea waters. This method was compared with two traditional representative sorbents, including polypropylene fiber fabric and woolen felt. The CNT sponges had a larger oil sorption capacity than the other two sorbents. The maximum oil sorption capacity (Qm) of the CNT sponge was 92.30 g/g, which was 12 to 13.5 times larger than the Qm of the other two sorbents (the Qm of the polypropylene fiber fabric and woolen felt were 7.45 and 6.74 g/g,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unlike the other two sorbents, the CNT sponge was super- hydrophobic and did not adsorb any water during oil spill cleanup. CNT sponges are potentially very useful for cleaning up oil spills from sea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 (CNT) SPONGE oil spill sorption capacity sea water
原文传递
三种改性小麦秸秆生物炭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婷婷 黄艳艳 +4 位作者 柳维扬 张婧旻 杨红竹 李建宏 林清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2-230,共9页
为研究改性生物炭在水溶液中对Cu2+的吸附性能,利用硅酸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制备了3种不同改性小麦秸秆生物炭,通过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 为研究改性生物炭在水溶液中对Cu2+的吸附性能,利用硅酸钠溶液、氯化镁溶液、过氧化氢溶液制备了3种不同改性小麦秸秆生物炭,通过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combin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SEM-ED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探究其表面形貌、官能团等性质变化。硅酸钠改性生物炭(sodium silicate modified biochar,SBC)的比表面积与孔容最大,分别为43.69 m^(2)/g、5.30 cm^(3)/g,比未改性生物炭(biochar,BC)(6.02 m^(2)/g、1.40 cm^(3)/g)分别增加了6.25、2.79倍。由SEM-EDS结果表明,改性生物炭均出现C元素质量分数下降、O元素质量分数增加的现象,其中,SBC的C元素和O元素质量分数变化最大,且SBC和氯化镁改性生物炭(magnesium chloride modified biochar,MBC)上负载了大量含Si和Mg的颗粒。FTIR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均能增强官能团的峰值,硅酸钠改性增强程度最大。另外,过氧化氢改性生物炭(hydrogen peroxide modified biochar,HBC)、BC、MBC和SBC对Cu2+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BC、MBC、SBC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模型,HBC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分析吸附模型参数可知,改性生物炭MBC、SBC和HBC中,SBC对Cu2+的吸附能力更强,其理论吸附量可以达到230.20 mg/g,该结果可为改性生物炭对Cu2+污染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化学改性 表征技术 吸附特性 铜离子
下载PDF
D751螯合树脂吸附铀酰、铜、镍、锌及钴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慧 窦惠源 陶祖贻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14-219,共6页
本文研究了国产的具有亚胺二乙酸功能基的大孔螫合树脂D751对铀酰、铜,镍、锌、钴等5种二价离子的吸附性能。测定了树脂对5种二价离子的吸附量与溶液pH值的关系曲线;测定吸附有二价离子的树脂的红外光谱及螯合物解离pH值(DpH)。
关键词 螯合树脂 铀酰 IR DPH 吸附量
下载PDF
紫外辐照法制备聚丙烯-丙烯酸酯接枝共聚吸油材料 被引量:8
17
作者 裴玉起 储胜利 +2 位作者 齐智 张迎东 魏俊富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3,共4页
在异丙醇/水的混合溶液中,通过紫外辐照诱导接枝的方法将丙烯酸丁酯单体引入聚丙烯(PP)非织造布基体表面,对其表面进行亲油改性处理,对辐照时间、单体浓度、辐照距离等影响纤维接枝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 在异丙醇/水的混合溶液中,通过紫外辐照诱导接枝的方法将丙烯酸丁酯单体引入聚丙烯(PP)非织造布基体表面,对其表面进行亲油改性处理,对辐照时间、单体浓度、辐照距离等影响纤维接枝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枝改性前后聚丙烯非织造布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柴油为被吸附有机物考察了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前后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主要取决于非织造布的接枝率,当改性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接枝率为11.42%时,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达到最大值12.55g/g,是改性前聚丙烯非织造布吸油倍率的1.6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非织造布 紫外诱导 接枝聚合 丙烯酸丁酯 吸油倍率
下载PDF
应用两步接枝法制备新型改性聚丙烯基吸油材料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绍宁 张迎东 +3 位作者 崔莉 张越 杜晓 吴晓青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8036-18041,共6页
为了提高聚丙烯(PP)无纺布的吸油性能,通过在异丙醇/水混合酸性溶液中紫外辐照诱导的方法,成功将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接枝到PP基体上。考察了单体浓度、辐照时间等反应条件对聚丙烯无纺布接枝率的影响。利用衰减全反射... 为了提高聚丙烯(PP)无纺布的吸油性能,通过在异丙醇/水混合酸性溶液中紫外辐照诱导的方法,成功将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接枝到PP基体上。考察了单体浓度、辐照时间等反应条件对聚丙烯无纺布接枝率的影响。利用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能谱仪(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接枝改性前后聚丙烯无纺布基体表面的化学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原油为被吸附有机物考察了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前后的吸油性能。静态接触角测试表明接枝聚合改性处理后,PP无纺布的亲油性能显著增强。PP-g-(AA+MMA)的热稳定性通过差热分析(D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了表征。此外,改性处理后的聚丙烯无纺布基体的弹性势能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枝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丙烯无纺布 吸附性能 紫外辐照
下载PDF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biochar sorption capacity for metal contaminants:a literature synthesis 被引量:7
19
作者 Evert Thomas Nils Borchard +2 位作者 Christian Sarmiento Rachel Atkinson Brenton Ladd 《Biochar》 2020年第2期151-163,共13页
The sorption capacity and affinity of biochar for metals are both important attributes that determine biochar’s suitability as a soil amendment for contaminant mitigation,yet few analyses have considered both charact... The sorption capacity and affinity of biochar for metals are both important attributes that determine biochar’s suitability as a soil amendment for contaminant mitigation,yet few analyses have considered both characteristics simultaneously.We pres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published between 2010 and 2018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sorption capacity and affinity are affected by biochar properties,attributes of the metal contaminant,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in that order.We used random forest(RF)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o analyze data of 559 individual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s extracted from 133 studies covering the sorption capacity(C_(max))and affinity(K_(L))of biochar for 17 different metals,elabo-rated from six different feedstock classes,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feedstock pretreatment,and five types of post-pyrolysis treatment.Highest sorption values were obtained for Pb(II),Cr(IV),and Cd(II).The feedstock used was the key determinant influencing biochar’s capacity and affinity to sorb metal contaminants(first and fourth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in RF mod-els for C_(max) and K_(L),respectively)with best results obtained for biochar elaborated from nutrient-dense feedstocks(animal biowaste,sludge,and manure).Biochars that had both high sorption capacity and affinity were the result of a longer dura-tion of pyrolysis;they had lower C and higher N and O content,as well as lower C/N and higher O/C and H/C ratios,higher pore volumes and higher pH.Applying some form of pretreatment was better than none,whereas chemical modification was the best of the post-treatment methods analyzed.This review demonstrates clearly that multiple parameters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biochar to immobilize metal contaminants.Future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mechanisms and the underlying factors for the correlations observed should allow the development of biochar formulations that are even more effective at immobilizing metal contaminants in soils and sed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R sorption affinity Maximum sorption capacity Metal Aluminum ARSENIC Langmuir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原文传递
基于GCMC的ZIF-8(Zn)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过程研究
20
作者 张舵咏 苏亭宇 +6 位作者 张宸 张鑫琦 田永强 吴承刚 蔡传琦 朱金庆 王丽伟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0-1695,共6页
采用固体吸附材料实现二氧化碳的物理吸附过程,对于二氧化碳捕集与降低能耗–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ZIF-8(Zn)作为一种稳定性强、孔隙率大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着较好的利用前景。本文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对ZIF-8(Zn)吸附CO_(2)的... 采用固体吸附材料实现二氧化碳的物理吸附过程,对于二氧化碳捕集与降低能耗–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ZIF-8(Zn)作为一种稳定性强、孔隙率大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着较好的利用前景。本文基于巨正则蒙特卡洛(GCMC)对ZIF-8(Zn)吸附CO_(2)的过程进行模拟,同时通过体积法测得ZIF-8(Zn)的CO_(2)吸附等温线,证明仿真结果相对可靠。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不同温度压力下的吸附量与吸附热,发现温度的增加使得吸附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长,增长趋势呈现先快速上升后趋于平缓的趋势。ZIF-8(Zn)与CO_(2)的吸附热相较于CO_(2)之间的吸附热而言较大,CO_(2)分子间吸附热随压力增加或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本文为ZIF-8(Zn)吸附二氧化碳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ZIF-8(Zn) 分子模拟 吸附量 吸附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