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欧 张学敏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8,共7页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三重耦合连接,其宣传功能塑造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体意识认知、文化功能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养料、对话功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个人空间与社交空间。基于此三重耦合连接,图书馆需把握保持历时性和长时性影响的时间维浸润要义、保持空间传播面覆盖性的空间维集成要义,以及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的建设要义,最终通过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更好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公共教育 文化认同 空间涵养
原文传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1
2
作者 洪雷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26,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高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依循“思想引领”—“情感培育”—“行为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高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民族高校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依循“思想引领”—“情感培育”—“行为自觉”的价值向度,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族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实现全方位嵌入。然而,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实践存在共同体话语体系尚未成熟、新型平台建设不充分、理论研究深度不足、教学模式不够多样等现实困境。通过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中增进政治认同,在搭建宣传教育媒介平台中增进思想认同,在强化理论研究中增进理论认同,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增进情感认同的“四个认同”有效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民族高校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化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及促进民族高校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高校 教学实践 政治认同 思想认同 理论认同 情感认同
原文传递
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本土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子云 潘贝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3,共9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作为民族研究的特色话语,伴随民族话语的变迁,历经从“阶级话语”到“关系话语”、从“话语依附”到“话语融合”、从“话语本土化”到“话语特色化”三重样态。话语的转型确证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流变性和可超越性。新时代基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常态化机制、方式和效果”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话语重心发生了时代转向,即从基于“民族关系改进”的“策略性建构”研究,转向基于“民族认同自觉”的“主体性生成”研究,为阐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关系提供了全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话语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