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朋飞 姜振学 +3 位作者 吕鹏 金璨 李鑫 黄璞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97-1008,共12页
针对重庆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2套海相页岩已经进行了规模勘探与开发,但2套页岩的产气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别,其中龙马溪组页岩产气量大,稳产时间长;牛蹄塘组页岩产气量小,稳产时间短。因此,以重庆周缘龙马溪组和牛蹄塘... 针对重庆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2套海相页岩已经进行了规模勘探与开发,但2套页岩的产气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别,其中龙马溪组页岩产气量大,稳产时间长;牛蹄塘组页岩产气量小,稳产时间短。因此,以重庆周缘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碳含量测试、全岩XRD分析、等效镜质体反射率测试、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FIB-SEM)及聚焦离子束氦离子显微镜(FIB-HIM)观察,结合地层埋藏史及生烃演化史分析,对2套页岩的有机质孔隙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套页岩的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存在较大差别。龙马溪组页岩固体干酪根内有机质孔隙数量少、孔径小,连通性差;但龙马溪组页岩迁移有机质内部孔隙数量多、孔径大,连通性好;牛蹄塘组页岩固体干酪根内不发育孔隙,而迁移有机质内部孔隙数量少、孔径小及连通性差;影响2套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热演化程度。牛蹄塘组页岩固体干酪根孔隙由于过度演化而大量消失,只保留少量的迁移有机质孔隙;而龙马溪组页岩由于热演化程度适中,发育大量的迁移有机质孔隙,固体干酪根只保留少量孔隙。适宜的热演化程度能够保证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大量发育期和生烃高峰期的耦合,为页岩气生成之后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赋存提供必要的有机质孔隙。针对中国南方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重点寻找热演化程度适中(2.0%<RO<3.0%),即分布在古隆起边缘的页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周缘 龙马溪组 牛蹄塘组 固体干酪根 迁移有机质 有机质孔隙
原文传递
渝东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基于聚焦离子束氦离子显微镜(FIB-HIM)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朋飞 姜振学 +5 位作者 金璨 吕鹏 李鑫 张昆 王凯 黄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2-910,共9页
页岩中的有机质孔隙对烃类气体的赋存至关重要。为了明确渝东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使用聚焦离子束氦离子显微镜(FIB-HIM)技术进行观察。FIB-HIM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分辨精度可达到亚纳米级,能够有效识别直径为0~20... 页岩中的有机质孔隙对烃类气体的赋存至关重要。为了明确渝东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的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使用聚焦离子束氦离子显微镜(FIB-HIM)技术进行观察。FIB-HIM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分辨精度可达到亚纳米级,能够有效识别直径为0~20 nm的孔隙。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的焦沥青内部发育大量的有机质孔隙,孔隙直径大,连通性好,大量较小直径的孔隙嵌套在直径较大的有机质孔隙中,增加了页岩有机质孔隙系统的比表面积和孔隙连通性,有利于烃类气体在页岩有机质孔隙内的赋存及有效渗流。龙马溪组页岩的固体干酪根内部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特征与焦沥青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固体干酪根内部发育的有机质孔隙数量少,孔隙直径小,连通性差,孔隙多呈孤立状存在于固体干酪根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 龙马溪组页岩 固体干酪根 焦沥青 有机质孔隙 聚焦离子束氦离子显微镜
下载PDF
SOLID STATE HIGH RESOLUTION ^(13)C NMR STUDY OF CHINESE MUDSTONE KEROGENS
3
作者 赵丕裕 孙尧俊 +3 位作者 吴泰琉 王力平 朱家祥 李淑贞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2年第9期1121-1132,共12页
Using ^(13)C CP MAS TOSS DD NMR, some rules governing the variations of structureparameter and fractional contents for various aliphatic carbon in the mudstone kerogensburied in different depths in China are first rep... Using ^(13)C CP MAS TOSS DD NMR, some rules governing the variations of structureparameter and fractional contents for various aliphatic carbon in the mudstone kerogensburied in different depths in China are first report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preliminarystudies on their natural evolution as well for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have been made.The influence of T_(CP), T_(CH), f_(rsc) on quantity measurement of CP in kerogens i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STONE kerogen solid state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