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77
1
作者 陈洪松 王克林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4-738,共5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具有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植被覆盖率低等基本特征。由于喀斯特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小生境类型的多样性,该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和其它类型区不同的...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具有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植被覆盖率低等基本特征。由于喀斯特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小生境类型的多样性,该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和其它类型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介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水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测定方法、有效性、入渗规律、空间变异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土壤水分研究应以岩石-土壤-植被系统为对象,注重多学科交叉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研究,重视植被对异质性生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研究,以实现喀斯特山区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和植被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喀斯特地区 土壤水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土壤水分的相对亏缺 被引量:66
2
作者 杨磊 卫伟 +1 位作者 莫保儒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060-3068,共9页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 土壤水分是制约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关键因子。而缺乏科学指导的人工植被恢复会加剧土壤水分耗竭,造成土壤水分亏缺,从而严重阻碍该区生态系统恢复和脆弱生境的有效改善。以典型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甘肃定西龙滩流域为例,对比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储水状况,并通过构建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PCSWDI(Plot Compared Soil Water Deficit Index)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发现各人工植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其中,柠条、油松、山杏林地PCSWDI分别达到0.65、0.62、0.62,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是100 cm以下土层;山毛桃林地和苜蓿草地PCSWDI分别为0.38和0.17,在100—200 cm土层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但相对较轻;侧柏林地土壤水分的亏缺主要集中在20—100 cm这一层次,100 cm以下则随深度增加而降低;0—200 cm土层内,杨树林地、撂荒草地和马铃薯农地无显著水分亏缺,且在0—100 cm内土壤水分有一定的补充。CSWDI和PCSWDI能有效反映不同层次和样地土壤水分相对亏缺状况,可用于同一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响应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林迹地土壤水分恢复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王志强 刘宝元 +1 位作者 王旭艳 韩艳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7-83,共7页
为了研究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林迹地土壤水分恢复情况,该文以正在生长的人工林土壤水分含量为人工林迹地土壤水分恢复的起点,并分别以持续农地和持续放牧荒坡的土壤含水量为林后农地和草地土壤水分恢复的上限,对位于黄土丘陵半干旱区... 为了研究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林迹地土壤水分恢复情况,该文以正在生长的人工林土壤水分含量为人工林迹地土壤水分恢复的起点,并分别以持续农地和持续放牧荒坡的土壤含水量为林后农地和草地土壤水分恢复的上限,对位于黄土丘陵半干旱区绥德县境内的人工林迹地土壤水分恢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死后的放牧荒坡在20a的时间里,其土壤水分没有补偿;人工林死后的保护草地土壤水分有微弱恢复迹象,但年恢复速度在0.5~3.7 mm之间,以这样的速度恢复到持续放牧荒坡的土壤含水量,至少需要150a以上;林后农地土壤含水量有恢复趋势,年平均恢复速度为15 mm左右,其土壤含水量要恢复到持续农地当前的水平,大约需要40a的时间。研究结果揭示了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林对土壤水分影响的长期性,并为制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人工林迹地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恢复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苜蓿-粮食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 被引量:34
4
作者 孙剑 李军 +3 位作者 王美艳 王学春 方新宇 任晶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39,共7页
该文测定和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以及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0~1000cm深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增加,3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深度达到760cm,6、7、1... 该文测定和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偏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以及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0~1000cm深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延长,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增加,3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深度达到760cm,6、7、10年生苜蓿草地土壤干层深度均超过1000cm,6年生苜蓿地1000~1500cm土层仍为干燥层,土壤平均湿度为9.68%;采用草粮轮作能明显减小苜蓿草地干层的厚度和范围,0~1000cm土壤水分较10年生苜蓿草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轮作2、6、8、12和18a粮田平均土壤水分恢复速率25.2mm/a,年均累积恢复土层厚度123.1cm,0~300cm土层水分恢复程度较高,且轮作年限愈长,土壤水分恢复效果越好,轮作18a粮食作物后0~660cm土层土壤水分恢复量达到了531.1mm;苜蓿草地适宜翻耕年限为5~6a,且6年生苜蓿草地0~1000cm土壤水分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需要23.8a,该地区适宜的苜蓿-粮食轮作模式为"5~6年生苜蓿→24年粮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粮轮作 水分恢复 半干旱偏旱区 黄土高原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土壤干燥化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与粮草轮作土壤水分恢复效应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美艳 李军 +3 位作者 孙剑 王学春 方新宇 任晶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526-4534,共9页
实地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和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深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和粮草轮作对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苜蓿连作1a、5a、8a和12a等4类苜蓿... 实地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和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深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和粮草轮作对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苜蓿连作1a、5a、8a和12a等4类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值为6.6%,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702.8mm,平均土壤干燥化速率147.1 mm/a,达到强烈干燥化程度,苜蓿连作5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000cm,苜蓿连作8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360cm,苜蓿草地合理利用年限为7a。(2)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4~7a和25a粮食作物等5类粮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介于6.74%~11.95%,土壤贮水量恢复值介于210.6~887.3mm,平均土壤水分恢复速率为80.8mm/a。轮作6a后粮田土壤干层轻度恢复程度以上深度达到1000cm。通过粮草轮作使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需要13a以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的粮草轮作模式为:7a苜蓿→13a粮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干旱区 苜蓿草地 土壤干层 粮草轮作 土壤水分恢复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土壤干燥化: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26
6
作者 杨磊 张子豪 李宗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382-7388,共7页
黄土高原大规模植被建设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大规模人工植被种植也造成了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导致了土壤干燥化,成为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地区人工... 黄土高原大规模植被建设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大规模人工植被种植也造成了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导致了土壤干燥化,成为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重要制约因素,威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系统综述了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植被恢复对土壤干燥化的作用机制,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干燥化的耦合关系,多尺度土壤干燥化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了当前大规模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建议今后加强植被动态对水文过程影响的研究,明确多尺度植被格局与土壤干燥化时空分异的耦合关系,系统开展变化环境下不同尺度植被与土壤水分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探讨基于植被格局优化的土壤水分调控机制,维护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安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植被恢复 植被动态 格局优化 土壤安全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月玲 张源润 +2 位作者 蔡进军 李生宝 蒋齐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7期367-369,376,共4页
针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存在的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对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0 ̄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在60cm土层以下,土壤... 针对宁南黄土丘陵区存在的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的突出问题,对黄土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过程中,0 ̄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随恢复年限的增长而增加,在60cm土层以下,土壤含水量随着退耕年限的不断增长不断减小;对于不同恢复方式的土壤水分含量,88542水平沟>人工草地>鱼鳞坑>天然草地;对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草地>灌木地>林地;对于不同地形的土壤水分含量,阴坡>半阴坡>阳坡,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并且随着坡度的不断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不断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水分变化 生态恢复 宁南 土壤水分含量 重建 恢复过程 土壤含水量 生态脆弱 环境恶化 退化山地 研究结果 天然草地 人工草地 恢复方式 植被类型 鱼鳞坑 水平沟 半阴坡 土层 年限 减小 林地 灌木 坡度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期土壤水分平衡影响模拟 被引量:24
8
作者 白晓 贾小旭 +1 位作者 邵明安 赵春雷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为探明土地利用变化对黄土高原长期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利用校验的Hydrus-1D模型模拟黄土高原北部神木六道沟小流域1981—2050年农耕地—苜蓿草地—天然草地情景下0~4 m土壤水分变化过程,量化土壤储水量、深层渗漏和蒸散发等水文变量的... 为探明土地利用变化对黄土高原长期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利用校验的Hydrus-1D模型模拟黄土高原北部神木六道沟小流域1981—2050年农耕地—苜蓿草地—天然草地情景下0~4 m土壤水分变化过程,量化土壤储水量、深层渗漏和蒸散发等水文变量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农耕地期间年降水的88%为蒸散发消耗,11%为渗漏损失。(2)苜蓿草地种植后6 a内,蒸散发大幅增加至年降水的108%,土壤水分负平衡,0~4 m土壤储水量以52 mm/a的速率降低;至7~13a,年降水几乎全部被蒸散发消耗。(3)苜蓿草地转变为天然草地后,蒸散发量下降31%,土壤水分以45 mm/a的速率逐渐补给,之后年降水量的92%用于蒸散发,8%为渗漏消耗,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研究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平衡模式具有显著差异,种植高耗水植被可造成土壤水分负平衡,导致土壤干燥化,进而对土壤水分补给产生负面效应,改变植被类型可使土壤干层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平衡 土壤水分 土地利用 植被恢复 HYDRUS-1D模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生长季动态分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徐志尧 张钦弟 杨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45-151,共7页
土壤水分是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水分来源,尤其是深层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明深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对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维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科... 土壤水分是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水分来源,尤其是深层土壤水分对黄土高原人工植被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阐明深层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对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维持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基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8种典型植被0-1.8m土壤水分动态监测和0-5m深度土壤水分季节比较,研究发现:1)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及其剖面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植被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均随深度增加而减弱;2)生长季中不同植被土壤水分都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变化,不同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中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充有所不同;3)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表明人工植被深层土壤水分已难以受到当季降水补充,维持植被生长的功能可能在逐渐减弱,黄土高原现阶段植被恢复需要平衡维持植被生长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季节动态 植被恢复 水源涵养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阴/阳坡向林草土壤水分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安文明 梁海斌 +5 位作者 王聪 王帅 李宗善 吕一河 刘国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120-6127,共8页
研究地点位于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区,在坡向导致的土壤水分差异的基础上,分析该区域撂荒草地和人工林地土壤水分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特征,进而以自然草地为参照,分析不同坡向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阴坡土壤水分显著高于... 研究地点位于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区,在坡向导致的土壤水分差异的基础上,分析该区域撂荒草地和人工林地土壤水分随退耕年限的变化特征,进而以自然草地为参照,分析不同坡向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结果表明:总体上,阴坡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阳坡,撂荒草地、自然草地和林地土壤水分在阴/阳坡之间的差异分别为:3.1%、2.6%、1.5%;可见,人工林地降低了由坡向导致的土壤水分的差异。在阴/阳坡上,撂荒草地土壤水分随退耕年限增加皆呈显著增加趋势,并且,总体上,土壤水分的增加程度随年限增加而增大,尤其在深层的土壤水分。而林地土壤水分在阴坡和阳坡皆呈显著降低的趋势;通过对比阴/阳坡不同土层土壤水分随退耕年限变化趋势,阳坡人工林地上层土壤水分(0—1m和1—2m)随年限增加降低程度有所减少,然而,较深层(2—3m和3—4m)土壤水分在后期降低程度更大,而阴坡土壤水分随年限增加的降低程度呈现与阳坡相反的趋势;人工刺槐林地导致的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以自然草地土壤水分为参考)随着年限增加呈增加趋势,且随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总体上,阳坡人工林地除0—1m土层的土壤水分亏缺程度高于阴坡,其余土层平均土壤水分亏缺程度在前、中、后期皆低于阴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坡向 恢复年限 土壤亏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与草粮轮作水分恢复效应 被引量:19
11
作者 方新宇 李军 +1 位作者 王学春 任晶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3348-3356,共9页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与草粮轮作对干燥化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方法】在甘肃镇原试验站实地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与不同类型草粮轮作粮田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分布特... 【目的】揭示黄土高原半湿润区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与草粮轮作对干燥化苜蓿草地土壤水分恢复效应。【方法】在甘肃镇原试验站实地测定了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与不同类型草粮轮作粮田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层分布特征与草粮轮作对土壤干层水分恢复效应。【结果】15—28年生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为10.20%,土壤干燥化速率为34.2mm·a-1,土壤干层最大分布深度超过了1400cm;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3—25年粮食作物后土壤干层湿度能够逐步恢复,土壤干层恢复厚度为583cm,土壤湿度恢复速率为77.3mm·a-1,土壤湿度恢复度达到83.3%。通过草粮轮作方式使15年生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需要8年以上。【结论】有利于土壤水分恢复的适宜草粮轮作模式是"10年生苜蓿→8年以上轮作粮食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半湿润区 紫花苜蓿 土壤干燥化 草粮轮作 水分恢复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沙丘固定后土壤的斥水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昊天 刘立超 +3 位作者 高艳红 李小军 贾荣亮 黄磊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4-682,共9页
土壤斥水性是重要的土壤物理属性,对土壤水文过程和地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毛细上升法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固定后土壤的斥水性特征,分析了不同小地形、不同土壤深度和不同土壤粒径土壤的斥水性差异。结果表明,固沙植被建立... 土壤斥水性是重要的土壤物理属性,对土壤水文过程和地貌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毛细上升法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固定后土壤的斥水性特征,分析了不同小地形、不同土壤深度和不同土壤粒径土壤的斥水性差异。结果表明,固沙植被建立后显著地改变了沙丘的土壤斥水性,且随沙丘固定时间增加而呈增强的趋势。丘间地和迎风坡的土壤斥水性大于丘顶和背风坡的斥水性。0~3cm土层的土壤斥水性显著大于3~6cm。随着粒径的不断增大,土壤斥水性呈减小趋势,不同粒径段土壤斥水性差异显著;且土壤斥水性与粒径分别为0~0.05mm、0.05~0.01mm、0.01~0.15mm的土壤呈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关系,与粒径大于0.15mm的土壤呈显著负相关线性关系。植被区土壤斥水性的增加可能与大气降尘在固定沙丘表面不断沉积、生物土壤结皮形成,尤其是藻类和地衣的形成有关,斥水性的增强将影响到植物种在沙丘上的有效水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斥水性 土壤接触角 毛细上升法 植被恢复区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生态脆弱矿区地表裂缝动态变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吴群英 冯泽伟 +4 位作者 胡振琪 陈超 浮耀坤 杨福芹 高磊磊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8-155,共8页
针对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煤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损害问题,以陕北生态脆弱矿区某矿为研究区,采用土壤水分速测仪(TDR)现场实测、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分析采空区上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地表采煤沉陷动... 针对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煤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损害问题,以陕北生态脆弱矿区某矿为研究区,采用土壤水分速测仪(TDR)现场实测、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研究分析采空区上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地表采煤沉陷动态地裂缝动态发育规律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空区上方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地表动态地裂缝的动态发育规律基本一致,当地表裂缝开始出现并开裂时,裂缝周围表层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当裂缝初次闭合时,表层土壤含水量也随之有小幅度回升;当裂缝再次开裂时,表层含水量也随之下降;随着工作面推进,后方裂缝闭合,表层土壤含水量也随之上升,且动态裂缝对表层土壤含水量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影响距离70 cm左右,距离地裂缝距离越近,表层含水量变化越明显,当距离超过70 cm时,表层土壤含水量基本不再变化。采动地裂缝对周围土壤含水量具有一定影响周期,且影响周期与动态地裂缝发育周期基本一致,土壤水分的变化与采动地裂缝的发育过程紧密相关,发现采动地裂缝的开裂与闭合对土壤微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与渗透,当采动地裂缝闭合后,土壤含水量将逐步恢复至采前水平。该研究具有开采工作面小尺度精细研究的特征,有助于生态脆弱矿区煤炭开采对土地生态的影响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矿区 采动地裂缝 土壤含水量 生态修复
下载PDF
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s on soil water dynamics dur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10
14
作者 Yu Xiaona Huang Yongmei +2 位作者 Li Engui Li Xiaoyan Guo Weihu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The arid and semi-arid northwestern China has been undergo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the efforts to reverse th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have been undertaken for many years. Some shifting dunes have been fixed and t... The arid and semi-arid northwestern China has been undergoing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the efforts to reverse th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have been undertaken for many years. Some shifting dunes have been fixed and the vegetation has been partially recovered in certain areas and the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Ordos Plateau is an example of the success.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ecohydrology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We continuously measured soil water content at 10-min intervals under three vegetation types (i.e., shifting dune, shrub-dominated community, and herb-dominated community) in the Mu Us Sandy Land from April 2012 to October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e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rainfall amount and eventually reached a stable value. Infiltr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91, 0.64, and 0.74 in the shifting dune, in the shrub-dominated community, and in the herb-dominated community, respectively.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and soil texture are two vi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pths of rainfall penetration. Only rainfall events larger than 35.0 mm could recharge soil water at the 60-80 cm layer in the herb-dominated community. Our results imply that the expected forward succession of restored vegetation may be destined to deterioration after reaching the climax simply because of following two facts: (1) soil water is mainly retained at shallower layer and (2) plant fine roots mainly distribute in deeper layer in the herb-dominated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HYDROLOGY soil water cont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rtemisia ordosica community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水肥响应 被引量:10
15
作者 谷裕 王金满 +3 位作者 王洪丹 刘鹏 曹振环 李博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33-3241,共9页
矿区复垦植被与排土场土壤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且制约;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密切。因此,如何实现复垦植被与土壤水肥协调发展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选择山... 矿区复垦植被与排土场土壤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关系,两者相互依存且制约;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分与植被恢复关系密切。因此,如何实现复垦植被与土壤水肥协调发展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是矿区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选择山西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排土场,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方法来分析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水肥特性与复垦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定量分析土壤水肥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并判断土壤水肥与复垦植被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在0-40cm的土层中,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肥力特性相对于土壤含水量对复垦植被生长的影响更大;土壤水肥环境与复垦植被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皆为基本协调。在土壤养分贫瘠且生态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矿区,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筛选适宜的植被复垦模式及控制植被密度是生态重建的关键。本研究可为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 土壤水肥 植被恢复 因子分析 耦合关系
原文传递
纳帕海流域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淋 罗专溪 +3 位作者 黄兵 颜昌宙 杜佳姚 陈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以纳帕海流域荒草地、松树林地、裸地、3 a修复区和1 a修复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水分、产流产沙、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等,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当地脆弱生态水文环境的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以纳帕海流域荒草地、松树林地、裸地、3 a修复区和1 a修复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水分、产流产沙、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等,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当地脆弱生态水文环境的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φ差异明显,荒草地最高,为50.7%,3 a修复区和松树林地分别为34.5%和28.7%,而裸地和1 a修复区仅有20%左右;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特性无明显规律性;地表径流系数差异明显,荒草地最低,仅1.21%,而松树林地为5.73%;荒草地和松树林地泥沙产量低于裸地和1 a修复区。除容重外,土壤含水量与其他理化性质和产流产沙相关性均不显著。先种草迅速增加地表覆盖度的植被恢复方式可快速改善表层土壤性质,增强土壤保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 土壤水分 植被恢复 产流产沙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区多年生苜蓿地土壤干层恢复的适宜后茬筛选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军红 柴强 +4 位作者 张仁陟 罗珠珠 李玲玲 牛伊宁 蔡立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57,共7页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换茬种植、休闲对9年生苜蓿地土壤水分的恢复作用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连续种植9年的苜蓿地0-300cm土层整体出现干燥化现象,随着苜蓿生长季的延长和土层加深,干燥化现象加剧,连续2个丰水年,降雨对连续生长11年苜蓿...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换茬种植、休闲对9年生苜蓿地土壤水分的恢复作用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连续种植9年的苜蓿地0-300cm土层整体出现干燥化现象,随着苜蓿生长季的延长和土层加深,干燥化现象加剧,连续2个丰水年,降雨对连续生长11年苜蓿地30-50cm表现出恢复作用,对80-140cm表现出加剧作用,0-30cm和140-300cm缓解作用。在雨养条件下换茬种植玉米、谷子、休闲3种处理的水分恢复效果最好,马铃薯与春小麦次之,要使0-300cm土层土壤水分得到完全恢复,换茬种植玉米、谷子、马铃薯、春小麦分别需要净恢复土壤水分3.85,13.55,16.50,20.40mm,休闲需16.17mm;生长9年苜蓿地挖除苜蓿休闲1年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既能恢复土壤水分又能提高毫米水产能。从土壤水分恢复和提高生产力两方面综合分析,玉米是试验区多年生苜蓿地土壤水分恢复适宜后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苜蓿地 土壤水分恢复 适宜后茬 筛选
下载PDF
黄土露天矿区重构土壤质量含水量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吴晨明 曹银贵 +2 位作者 赖晗泽 谢鑫 王舒菲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3年第5期14-19,23,共7页
为揭示露天煤矿区重构土壤质量含水量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重构土壤水分改善等工作提供一定依据,以山西平朔矿区为研究区,对重构土壤及未损毁土壤进行调查取样,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逐步回归... 为揭示露天煤矿区重构土壤质量含水量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重构土壤水分改善等工作提供一定依据,以山西平朔矿区为研究区,对重构土壤及未损毁土壤进行调查取样,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分析重构土壤典型理化性质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重构土壤质量含水量低于未损毁土壤,变异性高于未损毁土壤;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及植被配置下重构土壤质量含水量出现差异,差异主要集中在40~50 cm土壤深度,刺槐、油松和榆树配置的乔木混交林地重构土壤质量含水量最高;土壤密度是重构土壤典型理化性质中对质量含水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土壤黏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重构土壤 植被恢复 差异分析 黄土露天矿区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repellency after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 被引量:2
19
作者 HaoTian Yang LiChao Liu XinRong Li YongPing Wei YanHong Gao XiaoJun Li RongLiang Jia Lei Hu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2年第5期408-416,共9页
Soil water repellency (SW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foun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t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of land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Soil water repellency (SW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s foun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t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 of land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Capillary Rise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WR in the artificial vegetation area in Shapotou,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area of the Tengger Desert, Ningxia Prov- ince of western China. The variation of the soil water repellency among different minor topographies, different depths and differ- ent particle siz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SWR shows distinct changes with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it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eriod of dune stabilization. In the same vegetation area, the SWR of soils in inter-dune depressions or windward slopes is sligh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crest or leeward slopes. The SWR of 0-3 cm topsoil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3-6 cm soil layer. The SWR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grain size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WRs of different sieved soil fractions a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 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WR and the proportion of soils with grain sizes of 0-0.05, 0.05-0.01 and 0.01-0.15 mm, and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WR and the propotion of soils with grain sizes exceeding 0.15 mm. The increase of SWR in revegetation areas may depend on the continuous depositing of atmospheric dust on the stabilized dune surface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s, especially on the formation of algal and lichen crusts. Enhanced SWR influ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water use of sand plants in- habiting the sand du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water repellency soil contact angle Capillary Rise Metho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southeast area of the Tengger Desert
下载PDF
晋西北风沙区长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物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晋丽 刘爽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1794-1800,共7页
以晋西北地区忻州市五寨县石咀头村为研究地,采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和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样本,分析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砂粒、粉粒、黏粒的含量存在差异,粒度组成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 以晋西北地区忻州市五寨县石咀头村为研究地,采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和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样本,分析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及粒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砂粒、粉粒、黏粒的含量存在差异,粒度组成主要以砂粒和粉粒为主,总体属于砂土和壤土质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粒度参数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柠条地的分选性最好;土壤容重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表现为:杨树林地>柠条地>蒿地>草地,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其中,蒿地的土壤容重与另外3种植被恢复类型有显著差异(P<0.05);4种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质量含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且土壤质量含水量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和黏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0.890,0.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度 土壤水分 植被恢复 干旱半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