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膨胀土的工程特性及工程措施 被引量:40
1
作者 缪林昌 刘松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2001年第2期37-40,48,共5页
回顾膨胀土的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 ,重点介绍膨胀土的结构特性、渗透性、变形、强度及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对膨胀土从膨胀土的微观结构着手 ,深入研究微结构与有关力学参数的内在联系 .微观模... 回顾膨胀土的工程特性的研究现状 ,重点介绍膨胀土的结构特性、渗透性、变形、强度及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对膨胀土从膨胀土的微观结构着手 ,深入研究微结构与有关力学参数的内在联系 .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相结合 ,从而揭示膨胀土的工程特性 ,达到防治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变形强度 边坡稳定
下载PDF
土壤腐殖物质形成转化与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2
作者 窦森 李凯 +2 位作者 崔俊涛 关松 张晋京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48-1158,共11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 土壤有机质(SOM)是极为重要和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从化学本质出发,SOM包括腐殖物质(HS)和非腐殖物质两个主要部分。HS是土壤SOM的主体,在土壤养分循环和碳截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OM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共存,这是激励研究者勇于探索的不竭动力。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壤HS,本文对HS及其组分的形成转化及稳定性(包括形成顺序、相互转化、驱动因素、同位素分异、热力学稳定性等),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包括HS组分的提取、分组、纯化、结构表征等),人为措施响应规律(包括耕作、施肥、土地利用的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提出今后HS研究中要进一步应用先进技术、重新重视HS化学分组研究、进一步认识HS结构特征,以及探索HS形成转化机制及其与农业措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殖物质 形成转化 化学分组 结构特征 耕作施肥
下载PDF
生物质炭及其与土壤腐殖质碳的关系 被引量:43
3
作者 窦森 周桂玉 +4 位作者 杨翔宇 刘世杰 周鑫 张聪 武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6-802,共7页
土壤中生物质炭(Biochar C,BcC)与腐殖质碳(Humus C,HC)之间是否存在发生学联系或转化关系是近年来土壤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BcC是以生物中的活性有机质为原料,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经高温形成的含碳物质;而... 土壤中生物质炭(Biochar C,BcC)与腐殖质碳(Humus C,HC)之间是否存在发生学联系或转化关系是近年来土壤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BcC是以生物中的活性有机质为原料,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经高温形成的含碳物质;而腐殖质是死亡的动植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含碳的多聚体化合物。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cC与HC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BcC可经微生物作用而转化为HC,但二者间转化的途径以及二者间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比较了化学氧化法、分子标志物法、氢热解法、热化学氧化法、紫外光氧化法、核磁共振法在BcC定量分析中的优劣;详细介绍了扫描电镜、元素组成分析、红外光谱、X电光子谱能、热重分析、热解-气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法在BcC结构表征中的应用。系统论述了对BcC和HC进行结构比较和转化关系探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腐殖质碳 定量分析 结构特征 稳定性 相互转化
下载PDF
秸秆深还不同年限对黑土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董珊珊 窦森 +4 位作者 邵满娇 靳亚双 李立波 谭岑 林琛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秸秆深还(Corn stover deep incorporation,CSDI)指将作物秸秆深埋于土壤亚表层20~40 cm深处,用以解决秸秆焚烧和土壤肥力退化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玉米连作耕地试验田未施用秸秆和秸秆深还不同年限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 秸秆深还(Corn stover deep incorporation,CSDI)指将作物秸秆深埋于土壤亚表层20~40 cm深处,用以解决秸秆焚烧和土壤肥力退化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玉米连作耕地试验田未施用秸秆和秸秆深还不同年限的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CK、CSDI(2014)、CSDI(2013)和CSDI(2012)共4种处理,分别代表未施入秸秆、2014年秸秆深还(深还第1年)、2013年秸秆深还(深还第2年)、2012年秸秆深还(深还第3年),研究秸秆深还不同年限对黑土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国际腐殖质协会(International Humic Substances Society,IHSS)推荐的方法提取HA样品,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测定HA结构。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深还1年后显著提高了土壤和腐殖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亚表层累积效果更明显,其土壤有机碳(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3.7%、30.5%、27.3%和46.1%,但PQ值(HA在可提取腐殖物质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HA氧化度和缩合度降低明显,表层和亚表层(O+S)/C比值分别降低14.31%和14.68%,H/C比值分别增加27.74%和28.86%,脂族链烃和芳香碳含量增加,热稳定性降低,HA结构趋于简单化。随着年限增加,深还3年后SOC、FA和HM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HA有机碳含量呈上升趋势,PQ值变化显著,HA缩合度、氧化度呈上升趋势,脂族性减弱,芳香性增强,HA结构趋于复杂化。说明随着年限增加,秸秆不断矿化分解,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效果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年限 土壤腐殖质组成 胡敏酸 结构特征
下载PDF
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性及软化损伤参数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吴能森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58-62,共5页
针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与软化特性,从结构性与损伤角度研究,为今后的定量分析研究奠定基础。首先进行一系列定性崩解试验并利用已有的定量试验结果,引入崩解速率指标,结合花岗岩残积土的微结构特征,对崩解的结构性机制进行全面分析,提... 针对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与软化特性,从结构性与损伤角度研究,为今后的定量分析研究奠定基础。首先进行一系列定性崩解试验并利用已有的定量试验结果,引入崩解速率指标,结合花岗岩残积土的微结构特征,对崩解的结构性机制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将崩解过程分为扰动性、结构性及溶解性三个阶段,揭示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的根本致因是软化;然后基于复合体损伤模型,提出将损伤分为应变损伤和非应变损伤,将花岗岩残积土的浸水软化看成一种非应变损伤,利用花岗岩残积土粘聚力与结构强度的相关性,提出浸水软化损伤参数的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崩解机制 结构性 软化 非应变损伤 软化损伤参数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6
作者 郝翔翔 窦森 +1 位作者 安丰华 李明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48-252,共5页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休闲地、耕地、裸地3种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地有利于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形成,其团聚体中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均高于耕地和裸地。休闲地各... 通过微区定位试验,研究了休闲地、耕地、裸地3种利用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地有利于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形成,其团聚体中的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均高于耕地和裸地。休闲地各级团聚体中HA的缩合度最低,脂族性最强;耕作会导致>2mm和2~0.25mm团聚体中HA的芳香性增强,脂族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腐殖质 结构性质
下载PDF
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和有机碳及碳库指数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博文 杨彦明 +3 位作者 张兴隆 李金龙 陈新宇 李志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3,共8页
为阐明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及土壤碳库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旋耕(CK)、浅松1年(QS1)、浅松2年(QS2)、深松1年(SS1)、深松2年(SS2)、超深松1年(CS1)、超深松2年(CS2)7个处理,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活... 为阐明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及土壤碳库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旋耕(CK)、浅松1年(QS1)、浅松2年(QS2)、深松1年(SS1)、深松2年(SS2)、超深松1年(CS1)、超深松2年(CS2)7个处理,研究了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度、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碳库指数变化。结果表明:深松可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紧实度。相同深松深度下,深松2年各处理紧实度低于深松1年。深松处理较旋耕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深松2年各处理较深松1年可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各深松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与CK差异不显著,20~40 cm土层显著增加。相同深松深度下,深松2年各处理较深松1年可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深松较旋耕可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相同深松深度下,增加深松年限可降低0~10 cm、提高10~4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深松较旋耕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提高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转化效率及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各处理以CS2表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黑土地 土壤结构特性 土壤有机碳 碳库指数
下载PDF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仇建飞 窦森 +2 位作者 邵晨 李明敏 安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1-787,共7页
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组(>2、2~0.25、0.25~0.053、<0.053 mm粒级),研究了其添加不同用量玉米秸秆,25℃恒温室内培养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后,土壤团聚体2~0.25 mm和>2 m... 利用湿筛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组(>2、2~0.25、0.25~0.053、<0.053 mm粒级),研究了其添加不同用量玉米秸秆,25℃恒温室内培养对团聚体中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后,土壤团聚体2~0.25 mm和>2 mm粒级成为优势粒级,平均含量分别占51.41%和34.12%,其全碳含量为10.15~25.74 g kg-1,胡敏酸(HA)绝对含量为4.06~5.79 g kg-1,明显高于对照CK的9.79~10.48 g kg-1和3.70 g kg-1,并随玉米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处理胡敏酸C/H及高温/中温比值均低于CK处理,并随玉米秸秆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说明随玉米秸秆用量的增加使HA分子缩合度降低,结构趋于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土壤团聚体 胡敏酸 数量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金星 漆良华 +4 位作者 张旭东 周小玲 许忠坤 李锡泉 刘秋芳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7,共6页
对湘西女儿寨流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结构特征研究和健康评价的结果寝明。荒草灌丛容量最高.人工林土壤容重高于天然林及混交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林分类型优于荒草灌丛类型.天然林优于人工林,0-20cm土层优于20—4... 对湘西女儿寨流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结构特征研究和健康评价的结果寝明。荒草灌丛容量最高.人工林土壤容重高于天然林及混交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林分类型优于荒草灌丛类型.天然林优于人工林,0-20cm土层优于20—4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油桐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其次.而润楠次生林、荒草灌丛、杉木人工林较低,各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大小排序为:毛竹杉木混交林〉马尾松天然林〉荒草灌丛、润楠次生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杉术人工林;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荒草灌丛最差,油桐人工林最好,其余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女儿寨流域及我国类似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植被恢复群落 土壤结构特征 健康评价 山丘土壤侵蚀区 女儿寨流域
下载PDF
施用猪粪对棕壤富里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晋京 窦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在棕壤上进行的田间试验田取样,从化学性质(元素组成)、光学性质(色调系数、相对色度、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波谱学性质(13C核磁共振波谱)三个方面研究了施用猪粪对棕壤富里酸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后,棕壤富里酸的C/H比... 在棕壤上进行的田间试验田取样,从化学性质(元素组成)、光学性质(色调系数、相对色度、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波谱学性质(13C核磁共振波谱)三个方面研究了施用猪粪对棕壤富里酸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后,棕壤富里酸的C/H比值增加,O/C比值下降;色调系数下降,相对色度增加;红外光谱中,2932cm-1和1639cm-1吸收峰强度增加;13C核磁共振波谱中,羰基C含量下降,芳香C和烷基C含量增加。这些结果说明,施用猪粪使棕壤富里酸的氧化程度下降,缩合程度和脂族链烃含量增加,其结构变得复杂化和脂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棕壤 富里酸 结构特征 碳13核磁共振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海陆交互相下黏性土性状辨析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柳艳华 石名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23-528,共6页
长江口北翼(南通—启东段)沉积物从物性指标判别,物理性质较差,土质分类属于软土或软黏土,而从力学指标判别,力学性质较好,表现出物性与其对应的力学性质指标不完全吻合。分析了出现这种物性"偏软"、力性"偏硬"现... 长江口北翼(南通—启东段)沉积物从物性指标判别,物理性质较差,土质分类属于软土或软黏土,而从力学指标判别,力学性质较好,表现出物性与其对应的力学性质指标不完全吻合。分析了出现这种物性"偏软"、力性"偏硬"现象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评价该类土工程特性的新指标,较好地解决了物性与力性不相符合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交互相 工程特性 黏性土 结构性 沉积构造
下载PDF
土壤结皮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浩宏 王占礼 +1 位作者 申楠 陆绍娟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2-98,共7页
土壤结皮是降雨后土壤表层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土壤结皮对深入认识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完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和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阅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土壤结皮的形成机理与过程、土壤结皮的结构特征、指标、影响... 土壤结皮是降雨后土壤表层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土壤结皮对深入认识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完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和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阅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土壤结皮的形成机理与过程、土壤结皮的结构特征、指标、影响因素以及土壤结皮的作用等五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分析对比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提出土壤结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土壤结皮定性研究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的阶段,动态定量观测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与机理、影响因子及临界值、改善结皮观测与指标测量方法、研究结皮与土壤侵蚀和农业生产的定量关系是今后应深入拓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皮 发育过程 结构特征 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 结皮作用
下载PDF
冻土结构性研究方法初探 被引量:5
13
作者 和礼红 汪稔 石祥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148-152,共5页
首次提出冰率的概念,对冻土的结构性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结合青藏铁路北麓河路基填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正冰率与含水量和压实度的关系作了较为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 冻土 结构 结构性 研究方法 冰率
下载PDF
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9
14
作者 夏旺民 郭新明 +1 位作者 郭增玉 蔡庆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3239-3243,共5页
通过对黄土在加载和增湿作用下能量的耗散和转换过程,以及黄土结构在加载和增湿作用下的破损规律分析,提出了黄土的增湿损伤变量的定义,并给出用与含水量或饱和度有关的增湿损伤的等效能量指标来描述增湿损伤的演化过程。参照J.C.Simo... 通过对黄土在加载和增湿作用下能量的耗散和转换过程,以及黄土结构在加载和增湿作用下的破损规律分析,提出了黄土的增湿损伤变量的定义,并给出用与含水量或饱和度有关的增湿损伤的等效能量指标来描述增湿损伤的演化过程。参照J.C.Simo提出能量指标概念,提出黄土的加载损伤的能量指标,并通过黄土加载过程中的结构破坏过程、力学和强度指标的劣化分析,提出黄土的加载损伤演化方程。对黄土的常规三轴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提出符合相关联流动法则的以塑性功为硬化参数的椭圆形塑性加载函数。通过提出的塑性加载函数、加载损伤演化方程和增湿损伤演化方程,根据损伤力学和塑性力学理论推导出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建立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结构特性 增湿损伤 加载损伤 弹塑性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黑土养分平衡和胡敏素分子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梓瑄 迟凤琴 +2 位作者 张久明 匡恩俊 宿庆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875-3882,共8页
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为基础,根据土壤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收支状况。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胡敏素(Humin,Hu)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养分收支状况与Hu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为基础,根据土壤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收支状况。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分析胡敏素(Humin,Hu)分子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养分收支状况与Hu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在改变黑土养分含量的同时,影响了土壤中惰性组分Hu的分子结构。1980年—2014年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总养分含量有盈余,且较不施肥(CK)处理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C/N比,同时土壤Hu的2 920/1 620和2 920/2 850、脂族C/芳香C、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均增加,表明黑土Hu分子结构变得脂族化、简单化,施肥可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减少惰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肥(M)和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不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养分出现亏缺状况。红外光谱显示,施肥年限增加,有机肥(M)和氮磷钾化肥(NPK)处理土壤Hu的2 920/1 620下降,表明其脂族C含量降低;核磁共振光谱显示,氮磷钾化肥(NPK)和不施肥(CK)处理烷基C/烷氧C降低,表明其活性有机碳含量下降。虽然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CK)处理整体增加土壤Hu的脂族C含量,降低芳香C含量,但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使土壤Hu结构有变复杂化的趋势。各养分盈亏量与土壤Hu的结构特征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N,P_2O_5和K_2O养分盈亏量和总养分盈亏量与2 920/1 620、脂族C呈正相关,与芳香C呈负相关,表明养分状况可以影响土壤Hu的结构。节约经济成本情况下,轮作周期内施入一次有机肥,每年结合氮磷钾化肥的施入可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改善土壤腐殖质惰性组分结构,培肥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长期定位试验 养分平衡 胡敏素结构特征 动态变化
下载PDF
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水稻土黑碳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葛 窦森 +2 位作者 谢祖彬 孟繁荣 尹显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69-1774,共6页
通过研究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黑碳(BC)数量和结构的影响规律,比较施用生物质炭后不同年限间的差异,为阐明土壤BC在土壤固碳上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化学氧化修改法进行土壤BC的提取,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SOC)... 通过研究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黑碳(BC)数量和结构的影响规律,比较施用生物质炭后不同年限间的差异,为阐明土壤BC在土壤固碳上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化学氧化修改法进行土壤BC的提取,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采用元素组成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土壤BC进行结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相比,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后3年间各年土壤BC的含量分别增加177.0%、304.3%和434.2%,土壤BC占SOC的比例分别增加40.2%、143.5%和167.3%,说明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有助于表层土壤BC长期稳定的积累,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与对照相比,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后表层土壤BC的碳元素含量增加,缩合度和芳香性增加,氧化度和脂族性降低,且随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施用年限的延长表现得更加明显。长期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后使土壤BC的结构向着芳香性增加的方向发展,稳定性增强,因而对于土壤固碳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质炭 表层水稻土 土壤黑碳 含量 结构特征
下载PDF
新垦赤红壤结构特性的演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淑英 钟继洪 +1 位作者 杨兴邦 谭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3-265,共13页
本文探讨新垦赤红均结构特性的变化,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垦殖赤红壤,由于耕作管理扰动土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土壤砂化或粉砂化现象。(2)新垦赤红壤在利用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不断发生变化,较大粒径... 本文探讨新垦赤红均结构特性的变化,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垦殖赤红壤,由于耕作管理扰动土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土壤砂化或粉砂化现象。(2)新垦赤红壤在利用过程中,水稳性团聚体不断发生变化,较大粒径团聚体增多,较小粒径部分减少。(3)新垦赤红壤团聚体增加的原因,对豆科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土壤来说,主要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了提高;对多年生台湾草土壤来说,主要是植物根系的穿插作用。(4)作物轮作式土壤的容重、孔隙都有所改善,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多年生台湾草式的土壤孔隙度则有所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赤红壤 土壤特性演化 轮作方式 颗粒组成 团聚体
下载PDF
堆积层滑坡土石混合物细观结构特征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超 苏立君 刘文静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8-355,共8页
堆积层滑坡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其稳定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堆积层滑坡的物质是由土与石混合体组成的,其成因以坡积、冲洪积为主,极其复杂。堆积层滑坡物质的结构性特征不同于单一的土质或岩质滑坡,这种结构特征... 堆积层滑坡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其稳定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堆积层滑坡的物质是由土与石混合体组成的,其成因以坡积、冲洪积为主,极其复杂。堆积层滑坡物质的结构性特征不同于单一的土质或岩质滑坡,这种结构特征对坡体的变形和破坏影响极为显著,因此对堆积层滑坡结构特征的研究是研究堆积层滑坡滑动机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对堆积层滑坡物质的成因、分类等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结构特征的描述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划分为四大类:经验方法、基于分形理论的方法、数学地质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每类研究方法的代表性特征,进一步剖析了现有的这四大类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各自的局限性,提出了在此研究方向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积层滑坡 土石混合体 结构性 数字图像处理
下载PDF
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昊阳 牛健植 +3 位作者 王迪 邱啟璜 杨涛 杨书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81,共13页
【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 【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和Poiseulle方程计算大孔隙数量、半径等指标,通过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和土壤稳定性等指标。【结果】(1)不同林地类型大孔隙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大孔隙半径范围大,数量多。且针阔混交林土壤孔隙结构随土壤深度变化稳定;(2)林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整体分布在0.016~0.043之间,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K值逐渐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3)相关分析显示,0.3~1.9 mm径级范围内的大孔隙数量与团聚体水稳性极显著正相关(P<0.01);(4)通径分析显示,0.3~1.9 mm(特别是0.7~1.1 mm)径级范围内的孔隙数量越多,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强;大孔隙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越多,半径越大,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差。【结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与土壤稳定性和可蚀性关系密切,孔隙尺度上,0.3~1.9 mm径级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呈正相关;径级>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及半径的增加降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针阔混交林土壤大孔隙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为辽东地区冰缘地貌区林分管理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大孔隙 结构特征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可蚀性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不同人工林土壤酶活性与草本层结构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成刚 戎宇 +1 位作者 薛建辉 姚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2,共4页
以贵州喀斯特山地3种不同类型人工林(刺槐林、滇柏林、刺槐滇柏混交林)和未造林对照标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林分的土壤酶活性与林下草本层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多酚氧化酶外,未造林对照地的脲酶、转化酶、碱性磷... 以贵州喀斯特山地3种不同类型人工林(刺槐林、滇柏林、刺槐滇柏混交林)和未造林对照标准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类型林分的土壤酶活性与林下草本层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多酚氧化酶外,未造林对照地的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最低。(2)林下草本层特征值中,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Ep)及物种丰富度指数(R)间呈相同变化趋势,生态优势度指数(C')则相反。(3)土壤酶种类不同,其与林下草本层特征值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H、Ep、R、C'之间的相关程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H、Ep、R、C'之间的相关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酶活性 结构特征 喀斯特山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