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综合肥力与大豆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魏永霞 石国新 +2 位作者 冯超 吴昱 刘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5-294,共10页
为探明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能、土壤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按照生物炭施加量,2015年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 为探明黑土区施加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能、土壤养分以及大豆生长的影响,以东北黑土区3°坡耕地田间径流小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4年的观测。按照生物炭施加量,2015年共设置C0(0 t/hm^2)、C25(25 t/hm^2)、C50(50 t/hm^2)、C75(75 t/hm^2)、C100(100 t/hm^2)5个处理,2016—2018年分别连续施加等量的生物炭。结果表明:连续4年,0~6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对6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影响不显著;连续4年,饱和含水率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的趋势;2015年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2016—2018年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连续4年,施加生物炭提高了大豆各生育阶段的株高和叶面积,同期相对较优处理分别为C75、C50、C50、C25;连续4年,大豆冠层覆盖度与施炭量呈抛物线变化(R^2均在0.89以上,P<0.01),连续施加2年的C50处理各生育期提高量最大,与C0相比提高了81.4%、36.7%、31.5%和39.6%;连续4年,土壤pH值和有机质、速效钾含量随施炭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对较优处理为C50、C50、C25、C25。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模型计算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与产量呈正相关(R^2=0.8615,P=0.0012,RMSE为0.75),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最高的生物炭施用模式为连续2年施加50 t/hm^2的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物炭 土壤储水量 大豆冠层覆盖度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 土壤综合肥力指数
下载PDF
遥感在土壤碳储量估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文娟 王绍强 +1 位作者 常华 于贵瑞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8-126,共9页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体,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Landsat-MSS数据的使用开始,各种传感器的卫星多光谱测量开始广泛应用于土壤凋查中。首先,分析了利用遥感方法估算土壤碳储量的可行性。之后,系统分...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主体,在全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Landsat-MSS数据的使用开始,各种传感器的卫星多光谱测量开始广泛应用于土壤凋查中。首先,分析了利用遥感方法估算土壤碳储量的可行性。之后,系统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土壤碳储量研究中的常用遥感方法,即遥感影像直接估算法、植被指数法和光谱测定分析法。最后,对遥感在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中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壤碳储量 土壤有机质 植被指数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维梁 王树学 +5 位作者 齐统祥 焦磊 王聪 买尔当·克依木 李宗善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643-5657,共15页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对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了解人工刺槐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定位观测,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15、20、30、35 a等4个恢复年限人...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对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了解人工刺槐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定位观测,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15、20、30、35 a等4个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每年生长季(5-10月)开展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差异显著,刺槐林土壤储水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排序依次为30 a(184.9 mm)>20 a(184.6 mm)>35 a(150.8 mm)>15 a(128.8 mm);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土壤水分变异性随土层增加而降低,但不随恢复年限而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水分主要受到降水以及植被生长的影响,其变异性的时空格局也说明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的稳定性随之增加;(2)通过相对差分分析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确定15、20、30、35 a的代表深度分别为80、100、80、150cm土层,都属于与100cm相近的土壤深度;(3)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上土层与下土层的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差异明显;(4)线性回归与纳什系数结果表明通过相对差分与时间稳定性指数得到土壤水分代表深度的结果是可接受的,其中15 a恢复年限刺槐林的结果最好,决定系数R2和纳什系数NSE分别可达0.91和0.82,但总体结果仍存在误差,在区域土壤水分模拟时需考虑这一不确定性。(5)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质地(砂粒),土壤总氮、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总孔隙度以及坡度是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年限 人工刺槐林 土壤储水量 时间稳定性 时间稳定性指数
下载PDF
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的处理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金柱 孙明 王永义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4-27,共4页
根据地中蒸渗计固定潜水水位的特殊结构,分析了在降雨入渗补给方面与自然潜水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用其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误差,在充分考虑降雨入渗补给物理机制的条件下,提出了运用非饱和带重力蓄水库容调节、土壤复蓄计算对地中蒸渗计... 根据地中蒸渗计固定潜水水位的特殊结构,分析了在降雨入渗补给方面与自然潜水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用其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误差,在充分考虑降雨入渗补给物理机制的条件下,提出了运用非饱和带重力蓄水库容调节、土壤复蓄计算对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的处理方法:即P'r-W-Pr方法。该方法结构简单,概念清楚,通过对太谷均衡实验站地中蒸渗计资料处理、计算,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对地中蒸渗计资料进行处理符合自然实际情况。P'r-W-Pr方法实现了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向自然实际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的转变,弥补了地中蒸渗计监测降雨入渗补给的缺陷,使地中蒸渗计的实验数据更加接近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蒸渗计降雨入渗资料 非饱和带重力蓄水库容 土壤复蓄指数 Pr-形-Pr方法
下载PDF
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5
5
作者 黄雪夏 倪九派 +2 位作者 高明 魏朝富 谢德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411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411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景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20cm和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0.27Tg和1.0Tg;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33~30.36kg/m2之间,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7~72.69kg/m2之间;重庆市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景观的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100cm深度的土壤、区域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为0.58~1.95,0.55~1.39和0.46~1.58,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空间分布特征 碳密度 土壤图 碳储量 土壤剖面 土壤普查 重庆 区域 土地利用现状
下载PDF
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4
6
作者 倪九派 袁道先 +1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92-6301,共10页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的1412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岩溶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的1412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岩溶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岩溶区20cm和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3×1011kg和3.29×1011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6~7.20kgm-2之间,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43~25.72kgm-2之间。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20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73~1.74和0.39~1.20之间,100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32~3.00和0.46~1.70之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单位面积上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单位面积上10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重庆岩溶区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贫乏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有机碳丰度指数 重庆岩溶区
下载PDF
江西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7
作者 宋满珍 刘琪璟 +1 位作者 吴自荣 欧阳勋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6-421,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同...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土壤在20cm和100cm深度的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01.04×10^6t和1025.73×10^6t;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89—10.92kg/m^2,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2.71—35.61kg/m^2;100cm深度的土壤和区域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为0.3—3.57和0.96~1.03,与气候、植被、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GIS 有机碳丰度指数
下载PDF
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长伟 陈琛 +6 位作者 牛润芝 李洋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1-682,共12页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的SOC、LOC和NLOC含量最高,分别为11.54 g·kg^(-1)、3.31 g·kg^(-1)和8.30 g·kg^(-1);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10~40 cm土层SOC、LOC和NLOC含量;且各轮耕处理降低了LOC/SOC,但提高了NLOC/SOC,尤其是20~40 cm土层,最高增长7.5%。试验期内,各轮耕处理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9年0~3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有机碳储量最高,为36.64 Mg·hm^(-2);但在2019和2020年, 0~40 cm土层, DT-SRT-RT处理的有机碳储量均为最高,与RT-RT-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12.8%和9.7%。随耕作年限的不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019年, DT-SRT-RT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中的活度指数,CPMI相对较低,最高降幅为4.3%。而2020年, DT-SRT-RT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的碳库指数和CPMI,CPMI最高为108.5。综合以上分析,深耕-条旋耕-旋耕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SOC、LOC和NLOC,增加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具有明显的固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模式 潮土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碳储量估算的遥感植被指数选择——以长汀河田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宏达 徐涵秋 +2 位作者 谢锦升 黄绍霖 陈文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70-875,共6页
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为研究区,在野外样方生物量调查和典型植被光谱测定基础上,对比分析SPOT5影像8种植被指数与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碳储量关系,估算区域尺度马尾松林碳储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层与林下植被芒萁(Dicranopte... 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为研究区,在野外样方生物量调查和典型植被光谱测定基础上,对比分析SPOT5影像8种植被指数与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碳储量关系,估算区域尺度马尾松林碳储量。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冠层与林下植被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在短波红外波段(SWIR)反射率区分明显。加入SWIR的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MNDVI)与森林碳储量回归决定系数最高,并有较小的均方根误差,同时可减少林下植被覆盖对马尾松林碳储量估算影响。生态恢复驱动下研究区平均碳储量增加到30.37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长汀河田地区 碳储量 马尾松 遥感植被指数
下载PDF
成都经济区不同地貌景观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 被引量:6
10
作者 阚泽忠 金立新 +3 位作者 李忠惠 杨振鸿 张华 包雨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26-1133,共8页
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探讨了成都经济区不同地貌景观区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SOC)最高(22 g/kg左右),较平原区、丘陵区高一倍以上,丘陵区最低(9.49 g/kg)。成... 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探讨了成都经济区不同地貌景观区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SOC)最高(22 g/kg左右),较平原区、丘陵区高一倍以上,丘陵区最低(9.49 g/kg)。成都平原区和东部丘陵区深层土壤碳含量相差不大,且均低于研究区深层土壤碳含量均值(6.99 g/kg)。利用指数模型对单位土壤平均碳量(USCATOC)、有机碳储量(USCATOC,h)、有机碳丰度指数(R)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各地貌单元土壤碳含量、单位土壤平均碳量、有机碳储量、有机碳丰度指数(R)分布具有山区高于平原区、丘陵区最低的一致性特征。龙门山区、西南山区面积约占全区的42%,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全区的59%;成都平原区、丘陵区面积占58%,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全区的41%。单位土壤平均碳量、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地貌单元中分布的差异主要与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关,此外还可能与成土母质、植被发育情况、土地利用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景观区 土壤有机碳含量 单位土壤平均碳量 有机碳储量 有机碳丰度指数
原文传递
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熊于斌 余顺平 +3 位作者 杨娅 黄琳 俞海冰 汤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2,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 为探究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影响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基于连续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CF-1,当地常规推荐施肥)、80%化肥(CF-2)、80%化肥配施有机肥(OF-1)、60%化肥配施有机肥(OF-2)、70%化肥配施有机肥+生物有机肥(BOF)处理,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储量盈亏、固碳速率、有机碳组分含量、有机碳敏感指数、土壤碳库活度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植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长期效应。与CF-1处理相比,连续不施肥(CK)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储量和土壤碳固存速率显著下降。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OF-1、OF-2和BOF处理,植烟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9.6%、20.9%和13.9%,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43.4%、68.0%和41.7%,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4.8%、19.1%和25.4%,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22.8%、37.2%和36.4%,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15.3%、30.2%和31.2%,年平均固碳速率分别提高191.3%、382.6%和391.3%,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100.8%、159.8%和79.6%。不同比例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敏感指数。与CF-1相比,OF-1、OF-2和BOF处理的烟叶产量分别提高10.3%、33.5%和35.3%,中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提高14.6%、22.0%和18.0%。连续9年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植烟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促进烟叶产质量提升,是烟叶绿色优质生产、农田土壤固碳增效的有效途径,以OF-2和BOF效应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有机碳固存速率 土壤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碳组分敏感指数 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 烤烟
下载PDF
北京城市水土保持雨水措施量化指标体系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舒安平 陈芳孝 +4 位作者 蔡雳 赵宇 尤伟 于洋 祝狄 《北京水务》 2016年第4期50-54,共5页
以北京城市建设项目为对象,基于现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北京城市建设中雨水集蓄利用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并归纳了北京城市雨水集蓄与利用措施的6个量化单项指标及"3—5—7—9"北京城市雨水控制性指标体系,并与海... 以北京城市建设项目为对象,基于现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结合北京城市建设中雨水集蓄利用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并归纳了北京城市雨水集蓄与利用措施的6个量化单项指标及"3—5—7—9"北京城市雨水控制性指标体系,并与海绵城市雨水指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基本一致;通过应用典型城市建设项目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3—5—7—9"雨水控制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北京城市雨水指标体系对丰富城市水土保持学科内容及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土保持 海绵城市 雨水集蓄利用 雨水指标体系 雨水措施配置模式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连玉珍 庄朝飞 +1 位作者 仇晓玉 马和平 《高原农业》 2020年第1期26-33,共8页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对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农田、设施菜地、弃耕地、草地和林地0~10 cm、10~2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及高、中、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储量特征进行了研究,以弃耕地为对照,分析...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储量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对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农田、设施菜地、弃耕地、草地和林地0~10 cm、10~2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及高、中、低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储量特征进行了研究,以弃耕地为对照,分析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结果表明:(1)0~10 cm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总体表现为随着有机碳活性增加,其含量和空间变异呈下降趋势;(2)随土层加深,弃耕地、草地、林地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降幅较总有机碳高(P<0.05),活性有机碳对土层变化的响应较敏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10 cm活性有机碳含量为草地>林地>设施菜地>农田>弃耕地,自然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提高(P<0.01);(3)活性有机碳储量随活性增加而降低,且自然用地(草地、林地)大于农用地(农田、设施菜地)和弃耕地,ER值与之相反,即随着土地的受干扰程度增强,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下降;(4)3种活性有机碳CMI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田>设施菜地>CK,表明较少有人为干扰的土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土壤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 活性有机碳含量 活性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CMI)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康婕 周怀平 +2 位作者 解文艳 杨振兴 程曼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83-88,共6页
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褐土土壤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储量(TOCs)与固碳速率(DTOC)、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为评价土壤质量、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北方旱地连续24 a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玉... 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褐土土壤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储量(TOCs)与固碳速率(DTOC)、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为评价土壤质量、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北方旱地连续24 a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玉米长期定位试验,选择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CK)、长期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还田(SC)和秸秆过腹还田(CM))进行分析,通过测定土壤TOC与ROOC含量来确定碳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对0~20 cm土层TOC含量与ROOC含量影响显著,且先降低然后向一个新的平衡移动;CM处理对TOCs的维持最有利,SM,SC处理也对TOCs有显著的积极影响;DTOC表现为净释放,但CK处理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为秸秆处理的180.99%~135.57%;CM处理的CPMI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比CK高62.33%;碳库管理指数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秸秆还田处理可极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减少有机碳的释放,使土壤性质向良性发展,有利于培肥土壤、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碳储量 碳库管理指数 固碳速率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