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杨满元 杨宁 +3 位作者 郭锐 邹芳平 赵林峰 林仲桂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9-232,共4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阶段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恢复55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2)在灌丛阶段(Ⅲ)20年细菌数量最大,各阶段呈现出倒"U"形... 采用时空互代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阶段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恢复55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2)在灌丛阶段(Ⅲ)20年细菌数量最大,各阶段呈现出倒"U"形规律,放线菌与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3)相关分析表明细菌数量与SOM、TN、AN与AK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真菌数量与SOM、TN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放线菌与土壤理化性状的相关性不明显;(4)主成分分析表明微生物数量可作为评价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改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理化性状 微生物数量 紫色土 衡阳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璟 杨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7-173,178,共8页
【目的】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inus massoniana,CLPM)、杉木樟树混交林(Cunni... 【目的】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5种不同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杉木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CL)、杉木马尾松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inus massoniana,CLPM)、杉木樟树混交林(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innamomum camphora,CLCC)、天然次生林(Natural secondary forest,NF)与纯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P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取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5种人工林地中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与微生物学性质的变化。【结果】(1)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钾(AK)、碱解氮(AN)含量在NF土壤中最高,CLCC土壤次之,CLPM、CL和PM土壤较低;0~20 cm土层SOC、TN、AN、TP、TK和AK含量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0~40和40~60 cm土层间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2)脲酶(URE)、蔗糖酶(INV)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NF土壤最高,CLPM和CLCC土壤次之,CL和PM土壤最低;0~20 cm土层URE、INV和PPO活性显著高于20~40和40~60 cm土层,20~40和40~60 cm土层间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3)NF和CLCC土壤的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基础呼吸(SBR)、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效率高于其他树种的林下土壤。【结论】CLCC较CL、PM和CLPM可明显改善土壤性质,是该地区理想的造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基础呼吸 微生物生物量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飞渡 韩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41-1446,共6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D)作为对照(CK),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人工林型中不同土层(0~10、10~20 和20~4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显著增加,依次为微生物总数(CLCC)〉微生物总数(CC)〉微生物总数(CL)〉微生物总数(NR)〉微生物总数(CK)(P〈0.05).(2)土壤脲酶(URE)活性在不同林型下的大小顺序为脲酶(CC)〉脲酶(CLCC)〉脲酶(CL)〉脲酶(NR)〉脲酶(CK)(P〈0.05);蔗糖酶(INV)活性的大小顺序为蔗糖酶(CC)〉蔗糖酶(NR)〉蔗糖酶(CLCC)〉蔗糖酶(CK)〉蔗糖酶(CL)(P〈0.05);酸性磷酸酶(APE)活性的大小顺序为酸性磷酸酶(CC 和CLCC)〉酸性磷酸酶(NR)〉酸性磷酸酶(CL)〉酸性磷酸酶(CK)(P〈0.05).(3)在剖面层次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即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 或P〈0.01);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有效氮(A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和肥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不同人工林型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次生盐渍土垂向剖面斥水性及其与理化性质关系 被引量:13
4
作者 任鑫 李毅 +2 位作者 李敏 郭丽俊 丰满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4,79,共8页
为探求土壤剖面斥水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水盐含量、pH值的关系,在新疆新垦膜下滴灌棉田以10 cm×10 cm和5 cm×5 cm的网格等间距采集两个土壤剖面样品,对剖面土壤的斥水性、含水率、含盐量和pH值了进行经典统计、地学统计和... 为探求土壤剖面斥水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水盐含量、pH值的关系,在新疆新垦膜下滴灌棉田以10 cm×10 cm和5 cm×5 cm的网格等间距采集两个土壤剖面样品,对剖面土壤的斥水性、含水率、含盐量和pH值了进行经典统计、地学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次生盐渍土剖面斥水性呈中等程度变异,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偏弱;土壤斥水性在40 cm深度附近时最强,在大于80 cm深度的土层斥水特征不明显;在0-40 cm深度土层,含水率与土壤斥水性正相关,在40-80 cm深度与斥水性负相关;含盐量除在0-10 cm的表层与斥水性正相关外,在其余土层均为负相关;pH值与斥水性之间多为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盐渍土 斥水性 垂向剖面 土壤理化性质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赤红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池 高云华 +4 位作者 陈旭飞 周波 李进 任宗玲 戴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40-2149,共10页
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pH值、粘粒、容重、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土壤综合理化特征及其关键改良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新垦旱地容重最高,粘粒含量和... 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pH值、粘粒、容重、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土壤综合理化特征及其关键改良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新垦旱地容重最高,粘粒含量和孔隙度最低;有机碳、全量氮磷钾养分和速效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P<0.05)。果园土容重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且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钾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P<0.05)。桉树林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而粘粒含量和速效磷含量相对较低(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垦旱地、果园和桉树林、灌木林土壤理化综合质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新垦旱地当前质量相对较差。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养分缺乏是当前新垦旱地土壤理化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较少的速效磷钾养分含量是当前桉树林地、灌木林土壤质量的限制因素。主成分分析不仅能够区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理化质量差异,而且也是探查改良土壤质量因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不同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演变规律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葆芳 杨晓晖 +2 位作者 江泽平 郝玉光 张景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9,共6页
对不同地区沙漠化土地演变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土壤养分含量具有K多.P少,N贫乏的特征;(2)在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的分异规律与地区分带性有关。其中土壤有机... 对不同地区沙漠化土地演变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土壤养分含量具有K多.P少,N贫乏的特征;(2)在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的分异规律与地区分带性有关。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P、速效K的受损程度为西部区〉中部区〉东部区,全N为中部区(91.49%)〉东部区(67、30%)〉西部区(61.45%),全盐为中部区(52.94%)〉西部区(43.00%)〉东部区(20.00%);(3)速效K和速效P及全盐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其中速效K为西部区(228.8~81.4mg/kg)〉东部区(62.5~32.5mg/kg)〉中部区(40.1~19.2mg/kg),速效P为东部区(7.84~3.45mg/kg)〉中部区(4.84~2.19mg/kg)〉西部区(2.73~0.72mg/kg),全盐为西部区(7.75~1.18g/kg)〉中部区(0.57~0.08g/kg)〉东部区(0.10~0.04g/kg)。土壤盐分与沙漠化关系不明显.而与水环境和人为经营活动有关;(4)从总体上看,土壤机械组成受沙漠化影响的程度为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其中西部砂粒受损率低于东部、中部.但粉砂高于东部、中部,而粘粒却低于东部、高于中部;(5)中部和东部区砂粒递增高峰期和粉砂与粘粒的递减高峰期(轻度后)均早于西部区(中度后)。在时间序列上中部和东部区受抄漠化危害较西部区早,因此在中部和东部区应重视沙漠化土地的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土壤理化性质 荒漠化气候区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生产力指数模型PI在北方土壤生产力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振宁 谢云 段兴武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8-717,共10页
土壤生产力评价是土地生产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土壤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中国北方4个耕地类型区为研究区域,选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中44个典型剖面的土层厚度、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pH... 土壤生产力评价是土地生产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土壤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中国北方4个耕地类型区为研究区域,选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中44个典型剖面的土层厚度、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pH值和作物产量数据,建立了新的PI模型并对PI值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以证明PI模型是较好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黑土区、北方平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黄土高原区的PI均值分别为0.377、0.198、0.202和0.172,说明东北黑土区土壤生产力最高,黄土高原区最低;②在各区内部,PI值与作物产量之间均呈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变化范围在0.589—0.743,均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05的检验,表明PI模型可用于区内土壤生产力评价;③回归直线的重合性检验表明,不同类型区PI值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有显著差异,但北方平原区和北方山地丘陵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可将PI值与产量进行统一回归。土地生产力区间差异主要由气候因素造成,而区内差异主要是由土壤因素造成。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未考虑不同耕地类型区之间不同的气候因素,这一点有待于继续探讨。但是对于耕地类型区内部来说,PI模型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土壤生产力评价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产力 土壤生产力评价 PI模型 中国北方耕地类型区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邓燕 李钒 +9 位作者 姚树冉 孙颖 解淑斌 李海玲 楚启鹏 马娟 魏茂宏 冉金枝 田斌 邓建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60-1269,共10页
以云南省会泽县典型亚高山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分析方法,对该区域不同退化程度下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趋势及其... 以云南省会泽县典型亚高山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利用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等分析方法,对该区域不同退化程度下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趋势及其内在关联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盖度和均匀度均随退化程度加剧而增加,但是植物群落中牧草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而毒杂草类植物多样性及其比例则呈上升趋势。整体上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相比于轻度退化草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中,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与0–20 cm土层pH均有显著关系(P<0.05),但是影响退化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异的土壤因子组合及其解释率并不一致。本研究初步探讨了我国南方亚高山草地在不同退化程度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二者间的内在关联,为探究该区域草地退化机制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物种 草地退化指数 草地退化 植物群落特征 植物物种组成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作云 杨宁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2期20-26,共7页
[目的]研究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揭示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性质的变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机理。[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方法,分析草本(Ⅰ)、灌草(Ⅱ)、灌丛(Ⅲ)和乔灌群落(Ⅳ)阶段的0—10cm,10—20cm... [目的]研究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恢复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揭示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性质的变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机理。[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方法,分析草本(Ⅰ)、灌草(Ⅱ)、灌丛(Ⅲ)和乔灌群落(Ⅳ)阶段的0—10cm,1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变化。[结果](1)不同恢复阶段的Patrick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的大小顺序为:Ⅲ>Ⅳ>Ⅱ>Ⅰ,Simpson指数(D)排序为:Ⅰ>Ⅱ>Ⅳ>Ⅲ,Evenness指数(E)排序为:Ⅳ>Ⅲ>Ⅱ>Ⅰ,各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2)随着植被恢复过程的进行,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硝态氮(NO-3—N)和有效磷(AP)含量明显上升,土壤容重(SBD)、pH值及根土比(R/S)逐渐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SWC,R/S,SOM以及N,P养分等明显下降,而SBD和pH值逐渐增大;(3)随着恢复进行,脲酶(URE)、蛋白酶(PRO)、碱性磷酸酶(APE)、蔗糖酶(INV)、纤维素酶(CE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明显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Ⅲ最高。除PPO和CAT外,其他土壤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加深显著减小。[结论]植被恢复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紫色土 衡阳市
下载PDF
滇东南峰林湖盆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尹继清 范弢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7-127,共11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于研究区坡面的不同坡位设置样地:坡耕地(坡脚)、云南松人工林(下坡)、次生林(中坡)、石灰岩灌丛(上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于研究区坡面的不同坡位设置样地:坡耕地(坡脚)、云南松人工林(下坡)、次生林(中坡)、石灰岩灌丛(上坡)。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各项理化性质指标进行了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后,采用土壤水文结构功能模型评价滇东南普者黑峰林湖盆区次生林恢复植被的土壤水文结构功能。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状况大致为次生林>云南松林>石灰岩灌丛>坡耕地;云南松人工林和次生林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元素均较高,p H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钾、交换性镁与土壤的其他理化性质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喀斯特地区保持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含水率、有机质、全磷、交换性镁、交换性钙、pH是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是养分循环和流动的载体。土壤水文结构功能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次生林(0.68%)>云南松林(0.43%)>石灰岩灌丛(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南峰林湖盆区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水文结构功能
原文传递
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根系动态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洁 潘攀 +3 位作者 王长庭 胡雷 陈科宇 杨文高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0,共13页
根系动态特征能够反映人工草地植物利用土壤资源的效率和群落恢复演替的程度。本研究以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5、6、9和13年)人工草地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根管”技术,连续两个生长季(2015年5-9月和2016年5-9月)探究了4个建植年... 根系动态特征能够反映人工草地植物利用土壤资源的效率和群落恢复演替的程度。本研究以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5、6、9和13年)人工草地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根管”技术,连续两个生长季(2015年5-9月和2016年5-9月)探究了4个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根系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在建植5~9年呈下降趋势,建植9~13年显著上升;土壤理化性质呈“N”字型变化,不同建植年限间差异显著;随建植年限增加,根系寿命、累积生产量和累积死亡量均波动上升,根系的生长和死亡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根系平均现存量随建植年限增加持续增加,建植6~9年趋于深层化;根系生产量、死亡量和现存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6月为生长高峰期,7月为现存量高峰期,8月为死亡高峰期,建植9年人工草地根系正生长高峰期迟于其他建植年限;建植年限和土层深度直接影响根系寿命,其余环境因子通过影响土壤速效养分或地上生物量间接影响根系现存量。综上所述,建植人工草地能够增加地上生物量和丰富度,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根系现存量的增加,建植6~9年人工草地的二次退化现象只是暂时性过渡阶段,可在此阶段制定合理的人工管理措施来保证土壤养分的稳定输入,加快群落正向演替的进程,从而提高人工草地的群落稳定性和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建植年限 根系动态特征 植物群落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根剪对冬枣根际土理化性状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守军 刘德玺 +2 位作者 孙玉波 周健 刘春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5-218,共4页
以6年生的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试材,分别在行间两侧距树干3倍、5倍和7倍胸径距离处对其进行根剪处理,研究了根剪对冬枣根际土理化性状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倍胸径距离根剪提高了根际土的有效N,P,K含量... 以6年生的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试材,分别在行间两侧距树干3倍、5倍和7倍胸径距离处对其进行根剪处理,研究了根剪对冬枣根际土理化性状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倍胸径距离根剪提高了根际土的有效N,P,K含量和pH值以及农药残留的含量;减少了根际土中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对放线菌数量则无明显影响;3倍胸径距离根剪抑制了根际土的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及脲酶活性;降低了有机质含量及根分泌物中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和总糖含量。与3倍胸径距离根剪相比,5倍胸径距离根剪后根际土中的有效N,P,K含量、有机质含量、酶活性、根分泌物、微生物数量均有所增加,pH值以及农药残留量则有所降低。7倍胸径距离根剪,根际土中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综合分析认为,3倍胸径距离根剪对根际土理化性状及生物学特性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枣 根剪 根际土 理化性状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