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8
1
作者 李玉洁 王慧 +2 位作者 赵建宁 皇甫超河 杨殿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39-948,共10页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养分及生物特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实施合理的农田土壤管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也可改变农田土壤生态过程.保护性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质量,免耕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免耕和深松耕等能为土壤...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养分及生物特性产生的影响不同,实施合理的农田土壤管理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也可改变农田土壤生态过程.保护性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质量,免耕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免耕和深松耕等能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免耕、少耕等能减少对土壤动物的扰动,进而影响到土壤动物的数量、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本文综述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因子、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动物的影响,指出了适宜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修复的可能性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因子 生物学特性 保护性耕作
原文传递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1
2
作者 严洁 邓良基 黄剑 《中国农机化》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应用定位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翻耕的土壤容重大于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容重;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不断增大,进行5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 应用定位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翻耕的土壤容重大于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容重;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不断增大,进行5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比进行2年、3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有明显增加:进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外,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及速效磷、速效钾均高于免耕无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的土壤;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均比传统翻耕高,其中以半量秸秆还田免耕增产幅度最高,分别达小麦14.45%,水稻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翻耕 土壤团聚体 作物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秸秆覆盖 增加 影响 定位
下载PDF
林分密度对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7
3
作者 王媚臻 毕浩杰 +5 位作者 金锁 刘佳 刘宇航 王宇 齐锦秋 郝建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988,共8页
以成都云顶山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不同林分密度(1100、950、800、650、500株/hm^2)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发现维管植物168种,隶... 以成都云顶山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法研究不同林分密度(1100、950、800、650、500株/hm^2)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林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发现维管植物168种,隶属75科140属。随林分密度的降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的单峰变化,在密度650株/hm^2出现峰值,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后减再增再减的双峰变化,在密度950株/hm^2和650株/hm^2出现峰值。同时发现光照为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林分密度对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影响显著,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随林分密度降低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钾、氮、有机质与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关系最密切。结论:林分密度650株/hm^2为云顶山柏木人工林最适密度,该密度能较好的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柏木 物种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围封年限对典型草原植被与土壤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5
4
作者 单贵莲 徐柱 +1 位作者 宁发 焦燕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0,共8页
针对典型草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4-9月)围封收获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进行不同围封年限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自由放牧草地相比... 针对典型草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4-9月)围封收获干草,其他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进行不同围封年限草原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自由放牧草地相比,重度退化草地采用生长季围封恢复措施后群落地上现存量、盖度、密度、根系生物量、地表凋落物现存量及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容重、紧实度及>0.25 mm的粗颗粒含量显著降低,群落结构优化,土壤环境改善,植被与土壤间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系统,退化草地正向演替。2)草地在围封恢复过程中若连续多年刈割利用,容易导致生产性能降低,群落盖度与密度下降,草群矮化,土壤养分含量下降,草地发生2次逆行演替。3)季节性围封的管理方式既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也能达到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的目的。季节性围封在我国牧区是可行方法之一,但适宜的围封季节及围封后的合理利用问题(如合理的割草制度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生长季围封 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阿拉善荒漠草地恢复初期植被与土壤环境的变化 被引量:59
5
作者 傅华 陈亚明 +2 位作者 周志宇 爱东 周志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1-664,共4页
对阿拉善荒漠草地恢复初期(1998—2001)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比封育前分别增加272%~536%和44 39%~305 3%。植被的恢复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与封育前相比土壤中有机... 对阿拉善荒漠草地恢复初期(1998—2001)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比封育前分别增加272%~536%和44 39%~305 3%。植被的恢复使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变化,与封育前相比土壤中有机质、全N、速效K以及细砂、特别细砂和粘粒含量显著增加;速效N、速效P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的含量与土壤中<0 05mm颗粒和速效K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且前三者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地 植被恢复 土壤环境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江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73
6
作者 冯瑞章 周万海 +1 位作者 龙瑞军 马玉寿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3-269,共7页
以不同退化梯度的高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退化对不同层次(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河源区高寒生态条件下草地退化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具有相对一致的影响,随草地... 以不同退化梯度的高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草地退化对不同层次(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江河源区高寒生态条件下草地退化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具有相对一致的影响,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和水稳性团聚体百分数逐渐下降,土壤容重则呈增加趋势。草地退化导致土壤各种营养物质含量(除全钾)、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显著下降,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土壤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总量在0~10cm土层表现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而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和放线菌数量在0~10cm土层表现为轻度退化>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在10~30cm土层,则表现为严重退化草地的有些指标有一定程度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土壤酶和微生物群落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除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外);土壤水分,容重、有机碳、全氮、速效氮、速效钾与各种土壤酶和各种微生物均具有显著相关性;水稳性团聚体与各种微生物和中性磷酸酶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草地退化 高寒草地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生物学特征
原文传递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9
7
作者 肖波 赵允格 邵明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662-4670,共9页
以黄土高原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为例,研究了该区以苔藓为主要成分的沙土和黄土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生物结皮均能显著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其中沙土生物结... 以黄土高原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为例,研究了该区以苔藓为主要成分的沙土和黄土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两种生物结皮均能显著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容重和饱和导水率,其中沙土生物结皮还可明显粘化0~25cm土壤质地;(2)两种生物结皮均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以及有机质含量,降低pH值,但其影响多数集中在表层或结皮层;(3)土壤化学性质中,全氮、速效磷和有机质受生物结皮影响程度较大,而全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受生物结皮影响土层较深;(4)沙土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大于黄土生物结皮。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对所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总体有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且沙土生物结皮较黄土生物结皮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土壤理化性质 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
下载PDF
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9
8
作者 刘占锋 刘国华 +3 位作者 傅伯杰 胡会峰 郑晓翾 吴雅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1018,共8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全氮、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和pH值、容重的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在155.00~885.64mg/kg和33.73~237.40mg/kg的范围内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显著低于灌丛,而后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步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与植被恢复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关系密切,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Cmic/TOC在1.38%~4.75%的范围内变化。Cmic/TOC随着植被恢复不断下降,Cmic/TOC与植被恢复时间和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惰性有机质积累导致供应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减少,Cmic/TOC同时受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 土壤理化性质 恢复年限 人工油松
下载PDF
典型草原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 被引量:56
9
作者 邵新庆 石永红 +2 位作者 韩建国 王赟文 王堃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66-571,共6页
以内蒙古巴林右旗退化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探讨围封条件下,退化典型草原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围封对典型草原土壤含水量产生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呈增加趋势,... 以内蒙古巴林右旗退化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探讨围封条件下,退化典型草原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围封对典型草原土壤含水量产生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加最明显的是土壤表层0~5cm;典型草原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增加极显著(P〈0.01),全磷和速效磷增加较为显著(0.01〈P〈0.05),同时,土壤养分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典型草原群落去除放牧践踏的干扰后,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恢复6年和10年的0~5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1.25g/cm^3,显著低于恢复初期的土壤容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恢复 围封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秸秆生物反应堆与菌肥对温室番茄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0
10
作者 孙婧 田永强 +2 位作者 高丽红 彭杏敏 佟二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164,共12页
为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微生物菌肥及两者配套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作物生长的长期影响,试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对照(CK,常规栽培),研究了菌肥(T1,微生物菌肥4 kg/667 m2)、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T2,秸秆(4 t/667 m... 为研究秸秆生物反应堆、微生物菌肥及两者配套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以及作物生长的长期影响,试验以传统种植方式为对照(CK,常规栽培),研究了菌肥(T1,微生物菌肥4 kg/667 m2)、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T2,秸秆(4 t/667 m2)+发酵沟菌剂(8 kg/667 m2)+腐熟猪粪(600 kg/667 m2))及2种措施配套处理(T3,秸秆(4 t/667 m2)+发酵沟菌剂(8 kg/667 m2)+微生物菌肥(4 kg/667 m2)+腐熟猪粪(600 kg/667 m2))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秸秆生物反应堆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壤含水率;而菌肥能够在一定时期内降低土壤含水率,秸秆生物反应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酸性和电导率(EC,electrical conductivity)值,缓冲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而单施菌肥对土壤酸碱性和EC值没有显著影响。2)秸秆生物反应堆(T2)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降低土壤中速效磷、钾的含量;微生物菌肥(T1)降低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量,而显著提升了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两种措施配套处理效果则更明显。3)菌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物对多聚物、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利用效率,而秸秆生物反应堆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对于一部分氨基酸、羧酸类、酚酸类和胺类物质的利用。而2种措施同时使用时,其促进和改善微生物碳代谢能力的作用则更加显著。4)各处理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各年度番茄产量。综合考虑,认为内置式秸秆生物反应堆和菌肥配套处理(T3)能够更好的改善和修复日光温室连作土壤,增加作物产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微生物 温室 秸秆生物反应堆 菌肥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轮耕对宁南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和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6
11
作者 侯贤清 李荣 +6 位作者 韩清芳 贾志宽 王维 杨宝平 王俊鹏 聂俊峰 李永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2-600,共9页
为了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007年至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与连年翻耕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团聚体、养分及小麦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深... 为了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2007年至2010年在宁南旱区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与连年翻耕3种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团聚体、养分及小麦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深松/免耕和深松/免耕/深松模式显著(p<0.05)降低土壤容重,改善了土壤的孔隙状况;两种轮耕模式可显著(p<0.05)增加0~40 cm各土层2~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3种耕作方式比较,深松/免耕/深松模式最能有效增加0~40 cm土壤有机质和0~20 cm土层全氮含量;免耕/深松/免耕和深松/免耕/深松处理较传统耕作显著增加0~4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20~4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试验期间,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模式3年平均小麦籽粒产量较传统耕作显著增加,分别增产9.59%和10.69%(p<0.05),以深松/免耕/深松处理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模式 土壤理化性状 产量 宁南旱区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提高设施土壤生产力减缓黄瓜连作障碍的机制 被引量:43
12
作者 曲成闯 陈效民 +3 位作者 张志龙 闾婧妍 嵇晨 张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4-823,共10页
【目的】针对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探索高强度连作条件下生物有机肥在减缓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平衡土壤养分、调控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生物有机肥在改良土壤、防控黄瓜连作障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目的】针对土壤连作障碍问题,探索高强度连作条件下生物有机肥在减缓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平衡土壤养分、调控土壤酶活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生物有机肥在改良土壤、防控黄瓜连作障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为试验平台,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设置CK(空白对照)、B10(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为10t/hm^2)、B20(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为20t/hm^2)3个处理,于第一季黄瓜种植前将生物有机肥一次性施入试验小区,于2016年12月5日、2017年6月28日和2017年11月26日,连续三季,在黄瓜成熟采集0—20cm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分成两份,一份放于4℃冰箱冷藏保存,用于测定土壤生物学性质;另一份风干后过筛处理,以供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同时,调查黄瓜产量。【结果】随着黄瓜连续种植季数增加,CK处理中土壤容重和电导率呈增加趋势,土壤各肥力指标、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黄瓜产量呈下降趋势;在同一季黄瓜成熟期,与CK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可降低土壤容重和电导率,增加土壤总孔隙度、pH、有机质、全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其中连续种植3季黄瓜过程中,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39.3%~83.9%、5.98~14.2%和10.0~22.0%,而土壤电导率降低了8.57%~12.7%。同一季黄瓜成熟期,不同处理中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由大到小排列均表现为B20>B10>CK,且连续种植3季黄瓜后B10和B20处理中4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第一季黄瓜成熟期CK处理;连续种植3季黄瓜期间,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明显高于CK,B10和B20处理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4.26%~23.2%和21.8%~56.2%。与CK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B10处理黄瓜产量分别提高了3.93%、9.73%、10.6%,B20处理分别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黄瓜 连作障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1
13
作者 牛新胜 马永良 +2 位作者 牛灵安 郝晋珉 张树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58-163,共6页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80%;覆盖免耕处理水稳性团聚体(≥0.25mm)(0-10cm土层)比清翻处理增加104.5%。在0-20cm土层,覆免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10.6%-15.8%、覆免处理碱解氮含量比清翻处理增加23.3%、覆免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9.0%-33.8%。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该项农作措施的优势,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秸秆覆盖免耕(NTMS)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不同封育管理对沙质草地土壤与植被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蕙 王辉 +1 位作者 黄蓉 马维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2,共8页
针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和植被的恢复问题,选取封育19年(人工抚育19年)、封育19年(人工抚育5年)和封育10年(自然恢复)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流动沙地作为对照,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封育管理沙质草地土壤理化... 针对退化沙质草地土壤和植被的恢复问题,选取封育19年(人工抚育19年)、封育19年(人工抚育5年)和封育10年(自然恢复)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流动沙地作为对照,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封育管理沙质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特征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流动沙地相比,封育19年沙质草地(人工抚育19年)植被高度、密度、冠幅、盖度、生物量及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0~20cm层土壤容重、0.05~2mm的砂粒含量显著降低,退化沙质草地在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之间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2)封育沙地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受坡位影响比流动沙地显著(P<0.05),封育沙质草地中SOC、氮磷钾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沿上坡到下坡呈增加趋势。3)天然封育+人工抚育措施对沙质草地的影响和改善程度高于纯天然封育措施,它是促进我国北方退化沙质草地恢复的适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植被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沙质草地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王改玲 郝明德 +1 位作者 许继光 洪坚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9-544,共6页
以1992年设置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19.2%和27.6%;丰水年份增产率为5... 以1992年设置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19.2%和27.6%;丰水年份增产率为5.2%和11.7%,而干旱年份增产率高达85.0%和97.6%,表现为实施保护性耕作年限越长、越是干旱,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果越显著。保护性耕作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和土壤贮水量,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但不利于有效磷含量的提高。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表层0—1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传统耕作降低6.8和6.3 mg/kg,降低了56.1%和51.9%,应注意磷肥的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黄土高原 旱地 土壤理化性质 小麦产量
下载PDF
土壤改良剂对燕麦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38
16
作者 刘慧军 刘景辉 +2 位作者 于健 徐胜涛 史吉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8-72,77,共6页
采用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复配5种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燕麦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各指标... 采用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复配5种土壤改良剂,研究其对燕麦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各指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24%~30.22%,7.60%~19.29%,5.15%~29.45%和27.86%~68.86%;各土壤改良剂处理0-60cm各土层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均降低幅度最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土壤改良剂均能显著提高0-10cm,10-20cm和20-40cm各土层>0.25mm团聚体含量,其中>2mm和2~1mm土壤团粒结构增幅较大,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复配处理显著高于单施处理;土壤改良剂能促使燕麦全生育期内0-10cm,10-20cm和20-40cm各土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复配较单施效果显著,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逐层递减;各土壤改良剂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聚丙烯酸钾+腐殖酸钾和聚丙烯酰胺+腐殖酸钾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高,分别为4 694.2kg/hm2和4 566.9kg/hm2,较对照增产21.66%和18.36%,两处理生物产量也表现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燕麦 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微生物量碳 产量
下载PDF
坡位对马尾松林下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特性影响 被引量:36
17
作者 赵汝东 樊剑波 +3 位作者 何园球 宋春丽 屠人凤 谭炳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57-2862,共6页
以我国南方花岗岩区退化马尾松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坡底)马尾松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w(有机质)、w(全氮)、w(碱解氮)和w(速效... 以我国南方花岗岩区退化马尾松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方法研究不同坡位(坡上、坡中,坡底)马尾松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w(有机质)、w(全氮)、w(碱解氮)和w(速效钾)坡位间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w(有机质)和w(全氮)均表现为坡底>坡中>坡上;而w(全磷)和w(全钾)位间差异不显著;3坡位中坡底土壤w(粘粒)较高容重较小。土壤酶活性坡位间差异不显著,可能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两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呼吸强度均为坡底最大,且与有机质和全氮相关性分别达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正相关,但在微生物对碳利用效率、有机碳氮累积程度等方面坡位间差异不显著。所以,对养分瘠薄且易受侵蚀的花岗岩红壤区域,马尾松作为恢复植被须谨慎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母质 马尾松 坡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性质
下载PDF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海拔分布特征 被引量:37
18
作者 马剑 刘贤德 +4 位作者 金铭 赵维俊 成彩霞 孟好军 武秀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3,共7页
选取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 900~3 300 m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 选取祁连山排露沟流域海拔2 900~3 300 m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青海云杉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容重、pH、全钾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磷含量先减小后增大,速效磷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脲酶活性总体上呈先减弱后增强趋势,蛋白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3)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密切相关,其中蔗糖酶、脲酶、蛋白酶与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4)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酶促反应具专一性和共同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林 海拔梯度 土壤酶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油茶幼林间种大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李云 黄永芳 +1 位作者 叶小萍 梁伟明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4-59,共6页
为了解在油茶幼林地间种大豆对林地土壤的影响情况,从而为油茶林地间种提供科学依据,对间种大豆的油茶幼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间种大豆能改善油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油茶幼林生长;可改善土壤pH值,并有效... 为了解在油茶幼林地间种大豆对林地土壤的影响情况,从而为油茶林地间种提供科学依据,对间种大豆的油茶幼林地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间种大豆能改善油茶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油茶幼林生长;可改善土壤pH值,并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在油茶幼林地间种大豆可以有效利用土地,提高油茶林地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林地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间种 土壤理化性质 大豆
下载PDF
若尔盖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36
20
作者 税伟 白剑平 +4 位作者 简小枚 祁新华 苏正安 陈勇 蔡应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7-285,共9页
1995年以来,政府大力开展对若尔盖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其生态恢复效益受到广泛关注。而水源涵养功能作为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生态指标,其变化对水分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和响应。以若尔盖县不同治理... 1995年以来,政府大力开展对若尔盖沙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工作,其生态恢复效益受到广泛关注。而水源涵养功能作为衡量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程度的重要生态指标,其变化对水分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和响应。以若尔盖县不同治理年限的沙化草地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包括1995年、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治理区,2012年的正常放牧区和2012年的无治理区),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土壤含水量作为研究指标,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沙化草地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若尔盖草地在恢复重建过程中,(1)土壤质地发生变化,由紧砂土逐渐恢复成砂壤土,保水能力及保肥性都得到显著提高;土壤容重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由无治理区的1.7 g/cm^3下降到正常放牧区的1.3 g/cm^3;(2)土壤p H值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由7.6逐渐下降到6.7,土壤总体上为中性土,适宜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的变化相对不明显,但治理区的有机质远低于正常放牧区的土壤有机质,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3)土壤含水量呈"V"型变化趋势,在治理初期,土壤含水量先减小,2009年治理区的含水量最低,仅为6.8%,但到了治理后期,土壤的含水量开始增加,1995年的沙化治理区含水量达到了12.1%,说明水源涵养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4)经过相关分析,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p H值、生物量以及土壤碳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含水量与有机质、土壤质地以及土壤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5)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土壤退化指数逐渐减小,土壤状况得到不断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草地 草地沙化 土壤理化性质 水源涵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