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土壤氧气和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静 刘娟 +4 位作者 陈浩 杜彦修 李俊周 孙红正 赵全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8-413,共6页
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良土壤通气性,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已广泛应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核心是协调土壤水分与氧气之间的平衡。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在水稻生育后期进行干湿交替处理,同步监测稻田5 cm土层土壤氧气、... 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良土壤通气性,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已广泛应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核心是协调土壤水分与氧气之间的平衡。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在水稻生育后期进行干湿交替处理,同步监测稻田5 cm土层土壤氧气、水分及温度的变化,以探讨稻田土壤氧气和水分运移变化规律及其互作关系,为进一步揭示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内在生理机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时,基本监测不到土壤含氧量;而稻田土壤在慢慢变干的过程中,5 cm土层土壤体积水分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氧气含量逐渐升高。在花后19 d、24 d、29 d,当5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下降为25.4%、25.1%、24.7%时,土壤含氧量则分别上升到17.5%、17.4%、17.4%。在水稻生育后期不同阶段,土壤氧气含量的日变化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谷值一般出现在14:00—15:00之间;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呈波动式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一般出现在15:00—16:00之间。从上午8:00到下午17:59,当土壤温度升至峰值时,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土壤含氧量开始升高。水稻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氧气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土壤氧气与土壤温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干湿交替条件下,水稻生育后期稻田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含量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通过适度的干湿交替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水稻根系周围的土壤水分和氧气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后期 干湿交替 土壤氧气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下载PDF
The effects of aerated irrigation on soil respiration, oxygen, and porosity 被引量:8
2
作者 ZHU Yan Miles Dyck +2 位作者 CAI Huan-jie SONG Li-bing CHEN Hu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2854-2868,共15页
To ameliorate soil oxygen deficiencies around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 drippers, aerated irrigation(AI) was introduced to supply aerated water to the soil through venturi installed in the SDI pipeline. The obje... To ameliorate soil oxygen deficiencies around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SDI) drippers, aerated irrigation(AI) was introduced to supply aerated water to the soil through venturi installed in the SDI pipelin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I on soil respiration(SR), air-filled porosity(AFP), soil temperature(ST), and oxygen concentrations(OCC). Total soil respiration(TSR), biological activity temperature index(BAT), and soil oxygen consumption(OCS) based on SR, ST, and OCC, respectively, were subsequently calcula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SR, BAT, OCS, OCC, and AFP. Greenhouse-based experiments included two treatments: AI and unaerated SDI(CK), during the tomato growing season in the fall of 201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CK, AI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CC and AFP(by 16 and 7.4%,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TSR and OCS(by 24.21 and 22.91%, respectively)(P<0.05). Mean fruit yield with AI treatment was also 23% higher(P<0.05) than that with CK. When BAT was controlled, partial correlations between TSR, OCS, OCC, and AFP were all significant in the AI treatment but not in the CK treatment. TSR was more sensitive to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OCC, OCS, AFP, and BAT under the AI treatment. Thus, 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SR with AI appeared to be due to the favorable soil aeration conditi ons(higher OCC and AFP). Furthermore, the improvements in soil aeration conditions and respiration with AI appeared to facilitate the improvement in fruit yields, which also suggests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ated IRRIGATION soil RESPIRATION soil oxygen yield TOMATO
下载PDF
减量施氮对带状套作大豆土壤通气环境及结瘤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彭西红 陈平 +8 位作者 杜青 杨雪丽 任俊波 郑本川 罗凯 谢琛 雷鹿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99-1209,共11页
为研究种植模式和施氮量对大豆土壤通气环境及结瘤固氮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副区为不同施氮量:不施氮(NN:0 kg hm^(–2))、减量施氮(RN:45 kg hm^(–2))和常量施氮... 为研究种植模式和施氮量对大豆土壤通气环境及结瘤固氮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模式:大豆单作(SS)、玉米/大豆带状套作(MS),副区为不同施氮量:不施氮(NN:0 kg hm^(–2))、减量施氮(RN:45 kg hm^(–2))和常量施氮(CN:60 kg hm^(–2)),监测了大豆生育期内土壤的O_(2)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各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容重和孔隙度差异,探讨了大豆生育期内结瘤量、固氮能力的变化特征。2年数据结果表明,与单作大豆相比,带状套作大豆可提高土壤O_(2)含量、>2 mm粒径团聚体的百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强后期土壤呼吸的速率,显著降低<1 mm粒径团聚体百分含量与土壤孔隙度;R5期根瘤干重差异不显著,但结瘤数量显著增加39.9%,固氮酶活性与固氮潜力也在此时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各施氮量间,土壤O_(2)含量、0.25~1.00 mm粒径的百分含量、带状套作大豆的土壤呼吸速率以RN处理最高,施氮能降低<0.2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土壤容重,施氮显著抑制单作大豆前期的结瘤量、固氮酶活性和固氮潜力,至R5期氮肥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减量施氮可提升带状套作大豆后期的结瘤量,显著增强大豆生育期内的固氮酶活性和固氮潜力。带状套作大豆配施减量施氮会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大豆土壤的通气环境状况,保持了较高的土壤O_(2)含量,促进土壤呼吸,有利于大豆后期结瘤固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套作大豆 减量施氮 土壤氧气 土壤呼吸速率 孔隙度 根瘤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苹果园土壤氧气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路明杰 郭向红 +4 位作者 雷涛 雷震 孙西欢 马娟娟 张少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0,共5页
为了揭示不同灌溉方式下果园土壤氧气分布特征,以7年生矮砧苹果树为试验对象,设置灌溉方式(蓄水坑灌、地面灌溉)作为控制因子,采用土壤原位氧气测定仪对距离地表不同垂向位置处和距离树干不同径向位置处土壤氧饱和度进行了监测。结果表... 为了揭示不同灌溉方式下果园土壤氧气分布特征,以7年生矮砧苹果树为试验对象,设置灌溉方式(蓄水坑灌、地面灌溉)作为控制因子,采用土壤原位氧气测定仪对距离地表不同垂向位置处和距离树干不同径向位置处土壤氧饱和度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氧饱和度随垂向深度增加均呈现指数型递减趋势;蓄水坑灌下土壤氧饱和度随径向距离增加呈现“几”字形变化趋势,地面灌溉方式下土壤氧饱和度在径向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于一常数,蓄水坑灌处理沿垂向和径向土壤氧饱和度均高于地面灌溉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面灌溉一维垂向指数型分布模型,模型决定系数为0.903~0.916;蓄水坑灌一维垂向、一维径向和二维空间指数型分布模型,模拟决定系数分别为0.872~0.983、0.605~0.814和0.890,均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氧气 蓄水坑灌 地面灌溉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加气灌溉下气候因子和土壤参数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朱艳 蔡焕杰 +2 位作者 宋利兵 侯会静 陈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3-232,共10页
为揭示温室内气候因子和加气灌溉下土壤温度、氧气含量和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加气灌溉和地下滴灌(对照)下,各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5 cm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加气灌溉和对照处理下相关系... 为揭示温室内气候因子和加气灌溉下土壤温度、氧气含量和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对比研究了加气灌溉和地下滴灌(对照)下,各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5 cm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加气灌溉和对照处理下相关系数分别为0.615和0.564,且两处理下5 cm处土壤温度分别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化的46.6%和32.4%。大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氧气含量也影响着土壤呼吸的变化。加气灌溉和对照处理下,大气相对湿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35.2%和23.7%。两处理下土壤氧气含量分别解释了20%左右的土壤呼吸变化。各因子交叉混合影响了76.8%(加气灌溉)和42.5%(对照)的土壤呼吸变化。由此可知,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控制性因子,大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氧气含量也是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重要因子。各因子对土壤呼吸速率存在交叉影响,且加气灌溉下的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加气灌溉下土壤含水率略有下降,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氧气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分别提高了33.16%和16.61%。加气灌溉明显改善了根区土壤环境,土壤呼吸的其他限制因素减少,因此加气灌溉下土壤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氧气含量对土壤呼吸的交叉影响更明显,对土壤呼吸变化的拟合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气灌溉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大气相对湿度 土壤氧气含量
下载PDF
加气灌溉对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朱艳 蔡焕杰 +1 位作者 侯会静 宋利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7-162,共6页
【目的】探明加气灌溉对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及番茄生物量、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加气灌溉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番茄品种"金鹏10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温室小区试验,设计了加气和不加气(对照)地下滴灌2种处理方式... 【目的】探明加气灌溉对番茄根区土壤环境及番茄生物量、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加气灌溉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番茄品种"金鹏10号"为供试材料,通过温室小区试验,设计了加气和不加气(对照)地下滴灌2种处理方式,每个处理3次重复,加气灌溉采用Mazzei287型文丘里加气设备,定期测定并比较2种灌溉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氧气含量、呼吸速率、温度及番茄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与对照相比,加气灌溉使得10cm土层内土壤体积含水量降低了1.61%,根区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了0.89%,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了26.76%,但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加气灌溉下番茄的果实干鲜质量、叶干质量、茎干鲜质量和地上部干鲜质量均显著增大,但根干鲜质量和叶鲜质量无显著变化;同时,加气灌溉下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23.12%,单株产量提高了23.12%,单果质量增大了29.84%。【结论】加气地下滴灌在改善根区土壤环境、提高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气灌溉 土壤呼吸 土壤氧气含量 番茄
下载PDF
种间距离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任俊波 杨雪丽 +5 位作者 陈平 杜青 彭西红 郑本川 雍太文 杨文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03-1916,共14页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离对土壤环境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期为作物根系调控养分高效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根系互作方式,其中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分别为30 cm(MS30)、45 cm(MS45)... 【目的】探究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离对土壤环境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以期为作物根系调控养分高效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种根系互作方式,其中玉米-大豆套作种间距分别为30 cm(MS30)、45 cm(MS45)、60 cm(MS60),单作玉米行间距100 cm(MM100),单作大豆行间距100 cm(SS100),研究玉米-大豆套作下土壤理化性状及根系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玉米蜡熟期(R4)至成熟期(R6)、大豆始粒期(R5)至成熟期(R8),套作处理日平均土壤氧气含量、土壤呼吸速率随种间距离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玉米土壤氧气含量MS45处理最高,MS30处理最低,而套作后的土壤呼吸速率均显著低于单作;大豆土壤呼吸速率以MS45处理最高,较SS100处理高130.00%,而套作后的土壤氧气含量均低于单作。与单作相比,套作玉米土壤中>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套作大豆土壤中5—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NO_(3)^(-)-N显著增加,其中均以MS45处理最高,较单作分别显著增加19.26%、4.49%、18.07%。共生期间,与单作相比,套作各处理玉米、大豆根系空间分布呈非对称性,套作玉米根系横向能延伸到大豆行的空间下方,纵向能下扎生长更深,套作大豆根系明显偏向大豆带生长,套作玉米和大豆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低于单作;玉米收获后,套作大豆根系恢复生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一步延伸,其中MS45处理的根体积高于单作。通过PCA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指标与根系形态参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合理的种间距离会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加土壤氧气含量,改善土壤通气环境及土壤养分状况,优化作物根系空间分布,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套作 种间距离 土壤氧气含量 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根系空间分布
下载PDF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秦晓波 李玉娥 +6 位作者 万运帆 高清竹 李勇 石生伟 廖育林 范美蓉 许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546-5555,共10页
为探讨土壤氧气可获得性(SOA)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多种管理措施影响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及田间淹水深度(H)等3种SOA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甲烷(CH4)排放最集中的E... 为探讨土壤氧气可获得性(SOA)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多种管理措施影响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及田间淹水深度(H)等3种SOA因子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甲烷(CH4)排放最集中的Eh值、pH值和H范围分别为-100—0mV、5<pH<6和1—5cm,3个范围内分别观测到48.8%、61.1%和77.0%的CH4排放,其中H对CH4排放影响最明显,单独由其就可解释37.8%的CH4排放通量(P<0.0001)。对于氧化亚氮(N2O),观测到较多的负通量,其纯排放最密集的3种SOA因子的范围分别是:0—100mV、5<pH<6和1—5cm,而200—300mV是其排放的临界Eh范围,高于此范围N2O排放极少。厌氧的反硝化过程是双季稻田N2O产生的主导过程。可为水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和N2O排放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 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PH值 土壤湿度
下载PDF
受渍小麦土壤氧含量的变化特征及渍害指标确定 被引量:4
9
作者 万肖 杨小琴 +4 位作者 李雨婷 向前 袁军委 蒋舜尧 熊勤学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58-3067,共10页
【目的】分析小麦不同受渍时期的土壤氧含量变化特征,构建基于土壤氧含量的小麦受渍指标,为准确及时鉴别小麦受渍程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小麦耐渍品种扬麦11与不耐渍品种郑麦7698,采用盆栽试验,分别在拔节—开花、开花—成熟2... 【目的】分析小麦不同受渍时期的土壤氧含量变化特征,构建基于土壤氧含量的小麦受渍指标,为准确及时鉴别小麦受渍程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小麦耐渍品种扬麦11与不耐渍品种郑麦7698,采用盆栽试验,分别在拔节—开花、开花—成熟2个时期进行渍水试验,设持续渍水0(CK)、5、12和20 d共4个处理,通过测定土壤氧含量和小麦产量,分析不同品种、不同处理冬小麦低氧胁迫受渍持续时长与产量的关系,筛选出以土壤氧含量为特征值的小麦受渍指标。【结果】土壤氧含量随着时间及生育期的推移逐渐降低,其高低起伏与自然降雨密切相关;拔节—开花时期受渍土壤氧含量减少量大于开花—成熟时期。CK的土壤氧含量随着生育期变化,在播种至拔节期以前主要保持在20 mg/L以上;从拔节期至灌浆期降至10 mg/L左右;灌浆期以后在10 mg/L以下。渍水处理阶段,2个生育时期小麦土壤氧含量低于5 mg/L;确定在4月下旬以前,可用土壤氧含量作为小麦受渍指标,受渍土壤氧含量的受渍阈值为5 mg/L。扬麦11和郑麦7698的产量与受渍处理天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不管品种是否耐渍,渍害持续时间越长,对小麦产量影响越大。生育前期土壤相对水含量对土壤氧含量影响较大,渍水下的土壤相对水含量使土壤氧含量维持在5 mg/L以下,而在生育后期,相对水含量对土壤氧含量影响不明显。分析小麦产量与土壤氧含量低于5 mg/L持续时长的关系,得出基于土壤氧含量的小麦受渍害指标标准,即在拔节—开花时期,扬麦11土壤氧气含量低于5 mg/L分别持续7、17和25 d以上时,郑麦7698分别持续8、18和24 d以上,认定小麦受轻度、中度、重度渍害影响;扬麦11与郑麦7698在开花—成熟时期持续11、18和27 d以上,认定小麦受轻度、中度、重度渍害影响。【结论】以小麦受渍时土壤氧含量的变化特征作为渍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相对水含量 土壤氧含量 产量 受渍持续天数
下载PDF
埋管通气对雷竹林土壤氧气体积分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益昌 庄舜尧 +1 位作者 胡昱彦 桂仁意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 为改善土壤氧气体积分数提供方法手段,以实现退化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的可持续经营。 [方法]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原位氧测定方法,分析了埋管通气法对不同通气处理(覆盖不通气M,覆盖通气MA,不覆盖通气A及不覆盖不通气对... [目的] 为改善土壤氧气体积分数提供方法手段,以实现退化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的可持续经营。 [方法]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原位氧测定方法,分析了埋管通气法对不同通气处理(覆盖不通气M,覆盖通气MA,不覆盖通气A及不覆盖不通气对照ck)下雷竹林土壤氧气体积分数的影响。 [结果] 覆盖会造成雷竹林根系的低氧胁迫,土壤埋管通气能有效提高雷竹林土壤氧气体积分数。在土壤40 cm深的水平方向上,相比未通气地块,土壤氧气体积分数提高了2.20%~5.25%;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可提高各土层土壤氧气体积分数0.78%~4.98%。在覆盖处理时,埋管通气可提高土壤氧气体积分数1.26%~4.71%。在土壤含水饱和时,通气处理可提高土壤氧气体积分数0.69%~7.58%。 [结论] 土壤埋管通气法能有效提高雷竹林土壤氧气体积分数,在雷竹林高效经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雷竹林 埋管 通气 土壤氧气体积分数 覆盖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地下滴灌加气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昊 莫彦 +2 位作者 李光永 张彦群 龚时宏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40,共7页
地下滴灌加气技术是通过对地下滴灌管网加气来改善根区土壤通气条件,避免低氧胁迫对作物造成不利影响,促进作物增产提质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明确不同条件下地下滴灌加气技术的实施效果,确定适宜的加气灌溉模式与配套设备是推动该技术... 地下滴灌加气技术是通过对地下滴灌管网加气来改善根区土壤通气条件,避免低氧胁迫对作物造成不利影响,促进作物增产提质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明确不同条件下地下滴灌加气技术的实施效果,确定适宜的加气灌溉模式与配套设备是推动该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通过总结近年来地下滴灌加气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与成果,全面总结了作物生长适宜的根区土壤氧气条件以及地下滴灌加气技术对土壤环境与作物生长的改善效果,并重点探讨了加气模式与加气设备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目前,地下滴灌加气技术在作物产量与品质提升方面效果显著,但仍存在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作物需按时、按需加气,其次需要从“气源-灌溉系统-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全过程提升加气综合利用效率并研发实用、高效的地下滴灌专用加气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加气灌溉 氧气量阈值 加气模式 加气设备
下载PDF
增氧灌溉对氧气扩散速率和冬小麦养分利用的改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臧明 雷宏军 +2 位作者 刘鑫 潘红卫 徐建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0-1078,共9页
为研究土壤氧气扩散速率(ODR)和作物养分利用对不同增氧灌溉方式的响应,以地下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循环曝气(VAI)、H2O2(HP30、HP3K)和常规水对照(CK)4种灌溉处理,通过盆栽冬小麦试验,系统分析ODR、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VA... 为研究土壤氧气扩散速率(ODR)和作物养分利用对不同增氧灌溉方式的响应,以地下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循环曝气(VAI)、H2O2(HP30、HP3K)和常规水对照(CK)4种灌溉处理,通过盆栽冬小麦试验,系统分析ODR、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VAI和HP30处理后48 h内20 cm土层深度的ODR较CK均有明显改善,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经VAI处理后的ODR分别提高60.45%、73.77%和87.88%(P<0.05),拔节和抽穗期经HP30处理的ODR分别提高21.37和23.61%(P<0.05)。VAI和HP30处理后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36.27%、38.98%和23.37%、21.47%。增氧灌溉促进了作物养分的利用,与CK相比,VAI冬小麦的N、P、K吸收总量分别提高了53.23%、107.41%和72.94%(P<0.05),HP3K冬小麦的P、K吸收总量提高了39.51%、56.19%(P<0.05),HP30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提高了50.32%、29.63%(P<0.05);VAI和HP30冬小麦N的养分吸收效率较CK提高了43.64%和34.55%(P<0.05),VAI和HP3K籽粒的N素分配率较CK增加了8.33%和6.94%(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ODR与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呈显著正相关;VAI和HP30籽粒的N吸收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增氧灌溉改善了ODR,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VAI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增氧灌溉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氧灌溉 土壤氧气扩散速率 产量 养分利用
下载PDF
土层深度对甘草根系呼吸代谢及甘草酸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祝天添 卢迪 +4 位作者 曾宇馨 刘文兰 吴繁琦 高荣孚 孙志蓉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9-1753,共5页
目的:研究土层深度对甘草根系呼吸作用及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测定栽培甘草不同土层深度的氧分压变化、甘草根系的呼吸强度及甘草酸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氧分压逐渐降低,浅层和中层栽培有甘草的土壤氧气浓... 目的:研究土层深度对甘草根系呼吸作用及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测定栽培甘草不同土层深度的氧分压变化、甘草根系的呼吸强度及甘草酸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氧分压逐渐降低,浅层和中层栽培有甘草的土壤氧气浓度高于同层对照无甘草栽培的土壤,而深层土壤中样本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氧气浓度差异较小。不同土层中甘草根系呼吸代谢的差异显著,且3年生和4年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甘草根系上部到下部总呼吸速率减小,糖酵解途径占总呼吸的比例逐渐增大,磷酸戊糖途径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三羧酸循环途径所占比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年生甘草根系的甘草酸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增高,其中下部根段中甘草酸含量较高(1.69%);而4年生甘草中部根段的甘草酸含量较高(2.57%)。结论:土层深度对甘草根系呼吸代谢及甘草酸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根系呼吸代谢 甘草酸 土层深度 土壤氧分压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N_2、N_2O、NO和CO_2排放的研究——土柱培养实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春义 王睿 +2 位作者 廖婷婷 冯琪 李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2期142-147,共6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内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0)、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碳(CO:、及反硝化终产物N:的排放。采用氦环境培养一气体同步直接测定法,在不同土壤温度(50c和200C)和不同土壤含氧量(10%和20%)...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内主要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0)、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碳(CO:、及反硝化终产物N:的排放。采用氦环境培养一气体同步直接测定法,在不同土壤温度(50c和200C)和不同土壤含氧量(10%和20%)条件下,关注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2、N2O、NO和CO2排放。结果显示:不同放牧处理土壤N:、N2O、NO和COz排放速率分别为0.3-2.0ggN/(h·kg)、0.02-0.4ggN/(h·kg)、0.08-0.7ggN/(h.kg)和O.01-1.9mgC/(h·kg),N2排放为N2O的8-17倍。由于较大的空间变异性,并未观测到不同放牧处理对土壤N2、N2O、NO和C02排放的影响。土壤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能促进N2、N20、NO和CO。的排放,而土壤O2含量对其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 N2O NO 放牧 土壤含氧量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加气灌溉对云南冬马铃薯根区生境因子和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高兰兰 李靖 +3 位作者 黄海燕 相彪 李淑芳 李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为了研究加气灌溉对云南冬马铃薯根区生境因子(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氧气摩尔分数)和产量的影响,采用水气分离方法进行加气灌溉,试验设置加气(Y)和不加气(N)2种处理以及高水(100%ET_(c),W1)和低水(60%ET_(c),W2)2个灌溉水... 为了研究加气灌溉对云南冬马铃薯根区生境因子(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氧气摩尔分数)和产量的影响,采用水气分离方法进行加气灌溉,试验设置加气(Y)和不加气(N)2种处理以及高水(100%ET_(c),W1)和低水(60%ET_(c),W2)2个灌溉水平,共计4个处理。结果表明:加气处理和灌水量均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显著(P<0.05)。加气灌溉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较小,除块茎膨大期外,其他生育期加气灌溉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是灌水量。加气处理和灌水量对根区土壤温度均有一定影响,W1Y处理下的土壤平均温度较W1N处理高1.68℃,W2Y处理较W2N处理高0.52℃,且在高水灌溉条件下,加气处理对土壤温度有显著影响(P<0.05)。在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氧气摩尔分数的变化呈先增大后降低的特征,4种处理下土壤氧气摩尔分数的大小关系为W1Y>W2Y>W2N>W1N。同一灌溉水平下,加气处理的土壤氧气摩尔分数显著高于不加气处理(P<0.05)。同一加气条件下,高水处理的土壤氧气摩尔分数显著高于低水处理。加气处理和灌水量都对冬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W1Y处理下冬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综合分析表明,W1Y(高水加气)处理有利于冬马铃薯根区形成良好的水气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加气灌溉 土壤含水率 土壤温度 土壤氧气摩尔分数
下载PDF
根区不同位置补气对番茄根际环境及其生长的影响
16
作者 白佳艺 温祥珍 +2 位作者 李亚灵 崔健 任宇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4,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有效改善番茄根际气体环境的通气方式。[方法]在番茄种植垄距地面20 cm和30 cm深处的埋设PVC管,通过鼓风机强制对土壤进行通气。[结果]通气处理后10~50 cm土层的氧气体积分数提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显著降低,氧气最...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有效改善番茄根际气体环境的通气方式。[方法]在番茄种植垄距地面20 cm和30 cm深处的埋设PVC管,通过鼓风机强制对土壤进行通气。[结果]通气处理后10~50 cm土层的氧气体积分数提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显著降低,氧气最高增幅8%,二氧化碳最高下降96.88%,对40~50 cm土层的效果更加显著;番茄根际20 cm和30 cm处脲酶活性平均可提升26.13%和21.71%;番茄的生物量、株高、茎粗均有所提升,单株产量最大提高30%,并且成熟期提早10 d。[结论]土壤富氧补气系统能有效改善番茄根际土壤气体环境,提高根际脲酶活性,增加番茄产量,促进番茄早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通气 土壤氧气体积分数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土壤酶活性 番茄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