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泽辉 程顺 侯海潮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8年第3期270-274,共5页
为了给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和地力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年龄(17a、27a和35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在不同年龄阶段间及不同土层深度(0~10cm、10~20cm和20~30cm)间的变化规律... 为了给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和地力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年龄(17a、27a和35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在不同年龄阶段间及不同土层深度(0~10cm、10~20cm和20~30cm)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所设置的林龄内,随林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加趋势,35a生华北落叶松林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是同土层17a生和27a生林分的1.34倍和1.16倍;碱解氮含量也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35a生林分的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17a生和27a生林分;27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17a生和35a生林分;土壤pH随林龄增加呈减小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17a生、27a生、35a生;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层间有显著差异,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土壤pH值在不同土层间无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20~30cm、10~20cm、0~10cm。研究认为,在所设置的林龄内,随着林龄的增加,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华北落叶松 土壤有机碳 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PH
下载PDF
关中平原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50
2
作者 李硕 李有兵 +2 位作者 王淑娟 师江澜 田霄鸿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5-1222,共8页
以关中平原持续4年的小麦、玉米(麦玉)秸秆还田中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麦玉秸秆9种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LOC/TOC)、总有机碳储量(SCS)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 以关中平原持续4年的小麦、玉米(麦玉)秸秆还田中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麦玉秸秆9种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含量和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LOC/TOC)、总有机碳储量(SCS)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0~30 cm)TOC、LOC含量和SCS,且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于耕层(0~20 cm);麦玉秸秆双季还田的TOC、LOC含量和SCS显著高于单季还田和双季均不还田,其中,与双季均不还田相比,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的TOC、LOC含量和SCS提高幅度最显著.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的CPM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小麦秸秆粉碎还田较其不还田可使CPMI提高19.1%和67.9%,玉米秸秆深松还田较其不还田可提高22.6%和32.4%.相关性分析显示,CPMI较LOC/TOC更能有效表征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转化关系.从提高本地区土壤有机碳固持量角度来看,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深松还田为最佳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碳储量
原文传递
不同龄级速生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动态变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安然 龚吉蕊 +3 位作者 尤鑫 葛之葳 段庆伟 晏欣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9-401,共13页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对伊犁河谷地区3种龄级(5年、10年、15年)的速生杨欧美黑杨(Populus×euramericana)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和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微生物集中分布在10-40c... 通过稀释平板法和常规化学分析法,对伊犁河谷地区3种龄级(5年、10年、15年)的速生杨欧美黑杨(Populus×euramericana)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和土壤养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龄林地土壤微生物集中分布在10-40cm土层,数量和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减少,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10年生人工林最高,这一规律随季节变化。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比例相对稳定,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其含量及分布受季节和土壤深度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有机氮则先减后增。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有机氮呈正相关。3种林地土壤有机C/N比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比例一致,说明速生杨人工林在一定生长年龄内能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生杨人工林 季节变化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氮 垂直分布
原文传递
地形因子对大兴安岭北端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林维 崔晓阳 《森林工程》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为研究地形因子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端(122°40'52″~126°20'03″E,51°40'46″~53°20'15″N)针叶林区,按照坡位、坡向差异,对称设置20块样地,采集1 m剖... 为研究地形因子对寒温带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端(122°40'52″~126°20'03″E,51°40'46″~53°20'15″N)针叶林区,按照坡位、坡向差异,对称设置20块样地,采集1 m剖面内不同发生层土样进行有机碳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1 m土壤剖面内有机碳密度范围为8.14~23.39 kg/m2,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均为中等变异(O层除外)。土壤有机碳表层聚集特征明显,大部分集中于O层和A层。地形因子(坡位、坡向、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影响明显,有机碳含量及密度表现为下坡高于上坡,阴坡高于阳坡(AB层和B层除外),A层及1m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增大而减小。由于阴下坡最有利于有机碳积累,所以应更好地利用优势地形,科学引导植被高效健康生长,充分发挥其生态效能。同时也可通过该研究为我国寒温带森林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的准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端 寒温带针叶林 地形因子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翔 沈阿林 +3 位作者 寇长林 马政华 王文亮 郭战玲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3-67,共5页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耕作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陈山红心杉根际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根际效应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顺 盛可银 +4 位作者 刘喜帅 吴珍花 郭晓敏 肖复明 张文元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957-1964,共8页
陈山红心杉(Cunninghania lanceolata)是江西特有树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关于其植物—土壤关系的研究较少。以不同林龄(5、10、20和40a)陈山红心杉为对象,研究了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根际效应。结果表明:根际pH略... 陈山红心杉(Cunninghania lanceolata)是江西特有树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目前关于其植物—土壤关系的研究较少。以不同林龄(5、10、20和40a)陈山红心杉为对象,研究了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根际效应。结果表明:根际pH略小于非根际,有机碳和氮素总体上大于非根际。随林龄的增加,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先降后增;有机碳、全氮和有机氮的根际效应先增后降;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的根际效应先降后趋于平缓;pH和碱解氮的根际效应变化平缓。氮含量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和有机碳的影响为全氮>无机氮>碱解氮;碱解氮和全氮的根际效应分别对pH和有机碳根际效应影响最大。随着林龄的增加,硝态氮的比重高于铵态氮,应注意反硝化作用可能造成的氮素流失,同时林地土壤养分下降,在10 a前后应注意林地有机质和氮素的补充,以防地力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山红心杉 根际效应 有机碳 氮形态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尹艳 刘岩 +3 位作者 尹云锋 马红亮 高人 杨玉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9-1396,共8页
通过培养试验,利用^(13)C标记技术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为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和亚热带人工林固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生物质炭制备材料分别为木荷(阔叶树种)和杉木(针叶树种)凋落物,... 通过培养试验,利用^(13)C标记技术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添加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为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和亚热带人工林固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生物质炭制备材料分别为木荷(阔叶树种)和杉木(针叶树种)凋落物,培养温度为25℃,时间为112 d.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阶段,与对照土壤相比,不同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均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规律,具体表现为杉木生物质炭处理仅在培养0~3 d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在7~112 d均呈现为显著抑制作用,而木荷生物质炭处理则在培养0~14 d表现为促进作用,在28~112 d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培养结束时,3种杉木生物质炭(350、550和750℃)处理均显著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2种木荷生物质炭(350和550℃)处理也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木荷生物质炭和杉木生物质炭的分解率介于0.8%~2.8%,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分解率呈下降趋势,且同一热解温度下木荷生物质炭的分解率显著高于杉木生物质炭.上述结果表明,原材料和制备温度是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和生物质炭分解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杉木人工林 热解温度 土壤有机碳
原文传递
典型滨岸草地生态系统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吴健 沙晨燕 +4 位作者 王敏 吴建强 谭娟 齐晓宝 黄沈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31-2238,共8页
通过测定上海市青浦区东风港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和白茅等4种典型滨岸草本植物各组织以及不同垂直深度土壤有机质δ^(13)C值,对滨岸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花三叶草、高羊茅属于C3植物,... 通过测定上海市青浦区东风港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和白茅等4种典型滨岸草本植物各组织以及不同垂直深度土壤有机质δ^(13)C值,对滨岸草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花三叶草、高羊茅属于C3植物,百慕大、白茅属于C4植物,其茎叶、凋落物和根系各组织间δ^(13)C值无显著差异.C3和C4植物样带表层土壤有机质δ^(13)C值随着土壤深度递增而呈现截然不同的变化特征,这与样带本底δ^(13)C值以及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同时还受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影响.植物输入是土壤有机碳(SOC)的最主要来源,植物有机体δ^(13)C组成对土壤有机质δ^(13)C值有直接影响,植物各组分δ^(13)C值与土壤有机质δ^(13)C值均存在极显著相关.4种草本植物样带SOC含量与δ^(13)C值均呈极显著相关,其中,C3植物样带SOC含量与δ^(13)C值呈线性负相关,C4植物样带SOC含量与δ^(13)C值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生态系统 C3/C4草本植物 土壤有机碳 碳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