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对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蒋静艳 黄耀 宗良纲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对8个稻田土壤的培养实验,研究了土壤特性在水分和小麦秸杆两因子两水平处理下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的甲烷排放量均与土壤砂粒含量成正比(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淹水条件下,无论施加小麦秸... 通过对8个稻田土壤的培养实验,研究了土壤特性在水分和小麦秸杆两因子两水平处理下对甲烷排放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的甲烷排放量均与土壤砂粒含量成正比(p<0.01)。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淹水条件下,无论施加小麦秸杆与否,甲烷排放量均可通过土壤砂粒含量和C/N比的线性组合得以定量表述,其决定系数(R 2)分别为0.991***和0.985***;在湿润条件下,对照土壤的甲烷排放量亦可通过这两个因子的线性组合得以定量表述(R2=0.898**),而施加小麦秸杆的甲烷排放量仅与砂粒含量线性相关(R 2 =0.7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理化性状 甲烷排放 土壤砂粒含量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被引量:21
2
作者 仝川 曾从盛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1X期84-92,共9页
从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生产对湿地碳输入的贡献,湿地土壤碳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碳库和碳排放的影响,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输出以及影响因子,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4个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 从地上、地下有机物质生产对湿地碳输入的贡献,湿地土壤碳库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土壤碳库和碳排放的影响,甲烷排放和可溶性有机碳输出以及影响因子,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4个方面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提出了我国亚热带区域天然湿地碳循环研究的主要热点和方向:(1)沿海湿地碳库估算及土地利用转化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酸沉降对于我国东南沿海低纬度地区湿地甲炕排放的影响;(3)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模型的应用与开发;(4)湿地系统可溶性有机碳的输出机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碳库 甲烷排放 酸沉降 碳循环模型
下载PDF
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上官行健 王明星 +2 位作者 R. Wassmann H. Rennenberg W. Seiler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04-610,共7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各深度的甲烷产生率有很大的变化范围(1—4639ng·h^(-1)·g^(-1)d.w.).主要的甲烷产生区域是7—17cm深的土壤层,其中以13cm深的土壤层上的生成速率... 本实验旨在研究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各深度的甲烷产生率有很大的变化范围(1—4639ng·h^(-1)·g^(-1)d.w.).主要的甲烷产生区域是7—17cm深的土壤层,其中以13cm深的土壤层上的生成速率最大.土壤中甲烷产生率与稻田CH_4排放率在水稻生长的某些阶段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它的季节变化却不能与排放的季节变化完全耦合.在水稻生长期,土壤中甲烷产生率随时间而增大,并在8月份水稻收割前达到最大,其日平均值在38—767 ng·h^(-1)·g^(-1)d.w.间变动.稻田土壤中甲烷产生率也存在日变化,一般在下午达到最大值,但却没有发现它与土壤温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不同施肥及水稻品种的稻田土壤中也观测到不同的甲烷产生率.在土壤中产生的甲烷最多只有28.8%被排放到大气中,而其余多于71.2%的则被氧化在土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产生率 稻田 土壤 日变化
下载PDF
我国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国 王效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2-881,共10页
农业生产过程是大气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一个重要的排放源。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了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尘暴,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并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简称保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保耕对土壤GHG排放和固碳的影响。本... 农业生产过程是大气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一个重要的排放源。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了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尘暴,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并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简称保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保耕对土壤GHG排放和固碳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我国近期发表的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保耕措施对农田GHG(CO2、CH4、N2O)排放、固碳以及综合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耕措施中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呼吸,如果将秸秆制成生物炭则对CO2排放影响很小,免耕能减少土壤呼吸;水稻田秸秆还田促进了CH4的排放,提高程度从10%~400%,并随着还田量和年限增加而增加,大部分研究也表明水稻田采用免耕降低了CH4排放;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N2O排放具有复杂影响,与还田的秸秆量及其碳氮比、还田方式、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等有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免耕更多是改变了有机碳分布,使更多有机碳聚集于土壤表层;分析评价全球增温潜势时,如果考虑固碳作用,保耕措施将能减少GHG排放甚至使农田转变成碳汇。因此,保耕对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评估应该考虑土壤固碳作用,推广保耕整套技术体系应因地制宜,同时与其他推荐措施相结合,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土壤固碳 甲烷 秸秆还田 免耕 全球增温潜势 氧化亚氮
下载PDF
淹水土壤中甲烷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颜晓元 蔡祖聪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2期24-32,共9页
本文综述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矿质肥料、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 pH、土壤类型以及植被等因素对土壤产生甲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关键词 土壤 甲烷 影响因素 作用机理
原文传递
稻渔系统碳固持与甲烷排放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戴然欣 赵璐峰 +6 位作者 唐建军 章涛杰 郭梁 罗崎月 胡中元 胡亮亮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629,共14页
稻渔系统(“渔”是水产动物如鱼、蟹、虾、鳖等的统称)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在种植水稻的同时放养一定数量水产动物的复合稻作体系。稻渔系统中水稻和水产动物相互作用影响着稻田系统碳氮等元素的运转和循环,对稻田系统碳固持和碳排放是... 稻渔系统(“渔”是水产动物如鱼、蟹、虾、鳖等的统称)是利用稻田浅水环境在种植水稻的同时放养一定数量水产动物的复合稻作体系。稻渔系统中水稻和水产动物相互作用影响着稻田系统碳氮等元素的运转和循环,对稻田系统碳固持和碳排放是否和如何产生影响也受到关注。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本文分析了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和甲烷(CH_(4))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在土壤有机碳固持方面,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渔系统土壤(0~20cm)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与水产动物取食与排泄物转化和输入碳有关。在CH_(4)排放方面,不同研究存在差异,一些研究表明稻渔系统(如稻蛙、稻虾、稻鱼等模式)的CH_(4)排放显著低于水稻单作系统,而一些研究则发现稻渔系统(如稻鱼模式) CH_(4)排放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系统。稻渔系统CH_(4)排放主要受水产动物类群、水稻品种、稻田环境和种养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论文提出未来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固持和CH_(4)排放的研究应聚焦在:1)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稻渔系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CH_(4)等气体排放,通过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稻渔系统有机碳库和CH_(4)排放的动态特征;2)研究不同水产动物对稻田系统土壤碳库和CH_(4)等气体排放的影响机理;3)CH_(4)低排放水稻的育种和品种筛选,比较研究水稻与水产动物群体的配比、饲料和肥料投入比例、稻田水分管理模式、秸秆还田策略等,构建出适用于稻渔系统的固碳减排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系统 水产动物 土壤碳固持 土壤有机碳 甲烷排放
下载PDF
干湿交替条件下不同晶型铁氧化物对水稻土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天娇 汤佳 +3 位作者 庄莉 熊格生 刘志 周顺桂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1-907,共7页
以典型华南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干湿交替(DW)和持续淹水(CF)]不同晶型铁氧化物[水铁矿(SF)和赤铁矿(SH)]对水稻土CH4平均排放速率及产CH。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DW处理... 以典型华南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干湿交替(DW)和持续淹水(CF)]不同晶型铁氧化物[水铁矿(SF)和赤铁矿(SH)]对水稻土CH4平均排放速率及产CH。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DW处理的CH。平均排放速率平均减少了61%以上;与没有添加铁氧化物的处理相比,铁氧化物抑制了53%的CH。排放.DW与铁氧化物的耦合抑制了65%-94%的产CH。平均排放速率及57%-93%的产CH。潜力,抑制效果明显高于DW或铁氧化物的单独作用.其中DW耦合晶型较弱的水铁矿(SF-DW)所产生的抑制效应(94%)明显高于DW耦合晶型较好的赤铁矿(SH-DW,6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e(Ⅲ)浓度与水稻土CH。排放速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2=-0.98,P〈0.01).且实验结果表明,DW可以加速Fe(Ⅲ)的循环再生,而晶型较弱的SF易还原性使其Fe(Ⅲ)的循环再生更易受到DW的影响.上述结果说明,DW可以促进铁氧化物对水稻土CH。排放及产CH。潜力的抑制效应,且干湿交替与晶型较弱的水铁矿的耦合效应比干湿交替与晶型较高的赤铁矿的耦合效应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干湿交替 铁氧化物 甲烷排放 产甲烷潜力
原文传递
南方双季稻田稻草还田的碳汇效应 被引量:17
8
作者 吴家梅 纪雄辉 +5 位作者 彭华 石丽红 刘昭兵 田发祥 霍连杰 朱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96-3202,共7页
利用长期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短期不同稻草还田模式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固碳、甲烷排放和综合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长期还田的耕层土壤碳汇年增长率为0.07tC.hm-2.a-1,土壤有机碳的表观转化率... 利用长期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短期不同稻草还田模式试验,研究稻草还田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固碳、甲烷排放和综合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长期还田的耕层土壤碳汇年增长率为0.07tC.hm-2.a-1,土壤有机碳的表观转化率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稻草还田导致稻田甲烷排放量显著增加,其中,NPK添加稻草(NPK+RS)处理早、晚稻期间甲烷排放通量比仅施NPK分别增加了75.0%和251.5%(P<0.01).稻田甲烷排放随着稻草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产量和耕作方式相近的条件下,稻草(茬)的甲烷表观转化率接近.综合土壤固碳和甲烷排放的稻田净碳汇,NPK+RS处理负碳汇效应显著,基本与其水稻生物固碳接近,比稻草不还田处理(NPK)增加158.3%;不同还田模式中,稻草覆盖免耕处理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其净碳汇(负值)比高桩翻耕处理减少50.9%,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稻草还田 土壤固碳 甲烷排放 净碳汇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中CO_2和CH_4的排放量 被引量:5
9
作者 丁洪 王跃思 王德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0-723,共4页
采用田间实验方法,研究了东北黑土中CO2和CH4的排放规律。田间测定结果表明,在东北黑土中有较大的CO2排放量,而且不同作物系统间的排放量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土壤CO2排放总量为5258.1~6025.3kg·hm-2,大豆整... 采用田间实验方法,研究了东北黑土中CO2和CH4的排放规律。田间测定结果表明,在东北黑土中有较大的CO2排放量,而且不同作物系统间的排放量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土壤CO2排放总量为5258.1~6025.3kg·hm-2,大豆整个生长期排放总量为6513.1~7484.7kg·hm-2,土壤是大气中CO2的主要源之一。作物-土壤系统中CO2排放通量与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水分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CO2主要排放期出现在温度较高的6—8月份,温度是该地区CO2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旱作系统中也产生CH4排放,不同作物系统中的排放量有显著差异(P<0.05),玉米地和大豆地中CH4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13~2.14kg·hm-2和0.62~0.71kg·hm-2,总排放量不大,农田旱作系统可能不是甲烷的主要源。CH4的排放通量与温度和水分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黑土 CO2 CH4 排放量 田间实验 作物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生物炭填埋场土壤覆盖层的甲烷减排性能和生物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秦永丽 孙晓杰 +3 位作者 王春莲 伍贝贝 薛晨楠 张红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4-262,共9页
覆盖土的组分与甲烷生物氧化潜力效率密切相关.将水稻秸秆生物炭与填埋场覆盖层土壤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填充入覆盖层模拟柱,形成生物炭土壤覆盖层模拟柱(RB),同时设置土壤覆盖层模拟柱(RS)为对照组,考察生物炭的添加对覆盖层的甲烷减排... 覆盖土的组分与甲烷生物氧化潜力效率密切相关.将水稻秸秆生物炭与填埋场覆盖层土壤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填充入覆盖层模拟柱,形成生物炭土壤覆盖层模拟柱(RB),同时设置土壤覆盖层模拟柱(RS)为对照组,考察生物炭的添加对覆盖层的甲烷减排性能和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RB的甲烷减排性能提升较快,第81d时进气中99%的甲烷已被去除,RS在第95d时才达到99.16%的甲烷减排率;RS上、中、下3层的优势甲烷氧化细菌(MOB)为Methylocaldum,而RB的上层和中层为Methylobacter,下层则为Methylocaldum.至试验末期时,RS在上、中、下3层的总MOB相对丰度分别为9.05%、5.95%和42.12%,RB则分别为50.81%、42.67%和31.41%.同时在RS和RB中均检测出厌氧甲烷氧化古菌.由此表明生物炭的添加改变了填埋场土壤覆盖层的菌属分布,促进了MOB的生长,提高了甲烷减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土壤覆盖层 生物炭 甲烷减排 生物特征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通量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春 胡杰龙 +1 位作者 颜葵 辛琨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1-357,共7页
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的天然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每月6~11日,在6块采样地,分别采集气样和土样,... 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中的天然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群落区,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每月6~11日,在6块采样地,分别采集气样和土样,测定了土壤理化指标,测量和估算了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在研究中,对采样点的土壤进行了4种处理,分别为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去除土壤中的凋落物、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凋落物、保持土壤原状,对比了4种处理下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分析影响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海莲群落和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平均CO_2排放通量为(420.0±26.1)mg/(m^2·h),平均CH_4平均排放通量为(29.9±1.4)mg/(m^2·h),人工无瓣海桑群落区土壤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显著大于天然海莲群落区;植物群落类型,尤其是植物根系,能明显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土壤表面凋落物覆盖、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气温和降水量都能影响土壤CO_2和CH_4排放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 二氧化碳 甲烷 排放通量 海南东寨港
原文传递
红壤性水稻土甲烷排放规律研究 Ⅰ.不同稻作制模拟小区甲烷排放规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清 荣湘民 +5 位作者 黄运湘 胡瑞芝 朱红梅 张杨珠 袁正平 肖永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2-75,共4页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甲烷排放量 ,保护生态环境 ,采用静态箱技术在模拟池中进行了不同稻作制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试验 .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以稻 -稻 -冬泡制处理最高 ,为 1498.5 2 kg/ hm2 ,稻 -稻 -绿肥制处理居中 ,为... 为了有效控制稻田甲烷排放量 ,保护生态环境 ,采用静态箱技术在模拟池中进行了不同稻作制处理甲烷排放通量动态变化的试验 .结果表明 ,稻田甲烷的年排放总量以稻 -稻 -冬泡制处理最高 ,为 1498.5 2 kg/ hm2 ,稻 -稻 -绿肥制处理居中 ,为 1437.6 6 kg/ hm2 ,稻 -稻 -油菜制处理最低 ,为 12 30 .95 kg/ hm2 .晚稻甲烷排放量多于早稻 .3种处理早稻的最大甲烷排放峰值出现在分蘖盛期 ,晚稻的出现在返青期 .讨论了稻田甲烷排放与环境温度及稻田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的关系 ,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但无明显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水稻土 甲烷 排放规律 红壤 环境保护
下载PDF
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温室气体甲烷及养分减排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建初 陈留根 +4 位作者 张岳芳 郭智 肖敏 刘红江 王子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1036,共6页
本试验研究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及自然降雨条件下稻季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表现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 本试验研究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及自然降雨条件下稻季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总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表现为麦季免耕+稻季翻耕>麦季免耕+稻季旋耕>麦季翻耕+稻季翻耕>麦季旋耕+稻季翻耕>麦季翻耕+稻季旋耕>麦季旋耕+稻季旋耕,在稻麦两季采用旋耕措施能有效减少稻麦两熟制农田水稻生长季甲烷排放。常规施肥条件下稻田全氮径流流失总量为3.92 kg/hm2、全磷径流流失总量为147.30 g/hm2,全氮、全磷流失率分别为1.45%和0.2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减肥和氮肥后移处理均可减少稻季氮、磷养分径流流失量。表明,合理农业措施的运用能有效减少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温室气体排放及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两熟 土壤耕作 甲烷排放 径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4
作者 张舜尧 施泽明 +3 位作者 杨志斌 周亚龙 张富贵 彭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65,共12页
作为全球碳循环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在土壤碳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并因此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主要为微生物产甲烷活动和冻... 作为全球碳循环系统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在土壤碳库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反馈联动机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并因此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主要为微生物产甲烷活动和冻土层、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释放作用,其中,微生物气源的研究较为成熟,而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甲烷的排放研究目前尚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影响因子方面,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关键词依次为土壤温度、湿度和水位条件、有机质含量、地表植被条件等,这些要素可以对甲烷产生、传输和氧化吸收等多个环节产生影响。模型计算法是当前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评估预测的主要方法,包括早期的统计计算模型和近年来出现的基于土壤甲烷排放成因机理的过程模型,相关计算结果有效地支撑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研究。通过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对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气源和单因子影响作用认识较为明确,不同尺度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也较为成熟。但是,对多气源作用下的冻土区土壤甲烷复合排放研究仍然较为薄弱,尤其是在冻土层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释放方面,还缺少相关的定量计算研究。与此同时,在影响因子研究方面,也缺少多因素作用下的成因机理和驱动机制分析。因此,可以通过多方法、多因素综合监测研究,利用产甲烷微生物的元基因组分析、多气源土壤甲烷排放的同位素示踪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卫星遥感等大尺度观测结果,完善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过程模型。此外,作为全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区域碳循环系统的变化将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青藏高原中纬度高原冻土区土壤甲烷排放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区 土壤甲烷排放 气源 影响因子 监测方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Effect of Land Use History on Methane Emission and Methanogenic Flora in Flooded Soils 被引量:3
15
作者 MINHANG CHENMEIC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3-80,共8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hane emission were compared among six types of upland and paddy soils develop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with distinct physic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fter planting rice. The fluxes 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hane emission were compared among six types of upland and paddy soils develop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with distinct physic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fter planting rice. The fluxes of methane emission in submerged soils from the upland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from the paddy rice field. The flux of methane emission in the paddy soil developed from fluvo-aquic soil was the largest among all the types of soils. Planting of rice was helpful to emission of methane in soils. The amounts of various groups of methanogenic flora were conformed with the deferences among the fluxes of methane emission in various types of soils. Methane formation was observed in each type Of air-dried soils stor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addition of water and incubation at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dried soil methane emission methanogenic flora methanogensis
下载PDF
土壤有机氯污染风险与调控:基于多过程耦合的视角
16
作者 何艳 苏心 +4 位作者 李淑瑶 成洁 杨雪玲 窦继博 徐建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9-1187,共9页
传统和新兴有机氯污染物(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OCPs)在环境中易形成持久性污染源,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厌氧条件下由土壤微生物胞外呼吸电子传递介导的生源要素循环对OCPs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 传统和新兴有机氯污染物(Organochlorine pollutants,OCPs)在环境中易形成持久性污染源,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厌氧条件下由土壤微生物胞外呼吸电子传递介导的生源要素循环对OCPs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将进一步调控土壤健康演变方向。从多过程耦合角度厘清残留OCPs的潜在土壤健康风险,在全球“一体化健康”的需求下显得尤为必要。有鉴于此,本文先简明扼要梳理近42年关于土壤中残留OCPs的研究进展与现况,明确热点领域与学术前沿;再从微生物介导的土壤氧化还原多过程耦合角度,梳理OCPs还原脱氯与土壤中关键元素生物化学循环过程之间的潜在关系,深入认识OCPs残留土壤的地下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最后对我国土壤OCPs污染调控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为实现OCPs残留土壤的污染治理提供研究思路,以支撑完善土壤健康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 健康风险 多过程耦合 土壤氧化还原 甲烷排放
下载PDF
电子受体和光照对土壤CH_(4)排放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娟 胡琳玉 +5 位作者 卢鹏伟 江玉梅 张志斌 曾庆桂 简敏菲 朱笃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7-526,共10页
为探究光照条件下添加不同电子受体对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微生物的响应,本研究在土壤中添加3种电子受体(Fe^(3+)、NO_(3)^(-)、SO_(4)^(2-))共设计8个处理,即黑暗+Fe^(3+)(DF)、黑暗+NO_(3)^(-)(DN)、黑暗+SO_(4)^(2-)(DS)、黑暗+蒸馏... 为探究光照条件下添加不同电子受体对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微生物的响应,本研究在土壤中添加3种电子受体(Fe^(3+)、NO_(3)^(-)、SO_(4)^(2-))共设计8个处理,即黑暗+Fe^(3+)(DF)、黑暗+NO_(3)^(-)(DN)、黑暗+SO_(4)^(2-)(DS)、黑暗+蒸馏水(DCK)、光照+Fe^(3+)(LF)、光照+NO_(3)^(-)(LN)、光照+SO_(4)^(2-)(LS)、光照+蒸馏水(LCK),通过20 d的严格厌氧培养,分析甲烷浓度的变化以及细菌、古菌、真菌及6种土壤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除Fe^(3+)处理组外,NO_(3)^(-)、SO_(4)^(2-)和对照(CK)组在光照条件下的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黑暗条件下。土壤细菌、古菌、真菌丰度分别在DN、DCK、LF处理组中显著上调。产甲烷菌mcrA、硫酸盐还原菌Dsr、固碳菌CbbL基因丰度均在LF组中显著上调,而甲烷氧化菌pmoA、铁还原菌Geo、反硝化细菌nosZ基因丰度分别在LN、DCK、LCK组中显著上调。Pearson相关性及冗余分析表明,CH_(4)排放与CO_(2)浓度、pH、铵态氮、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N_(2)O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硝态氮、总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黑暗条件下甲烷排放浓度与古菌、pmoA基因丰度呈正相关,与其他功能基因均呈负相关。光照条件下甲烷排放浓度与微生物及功能基因丰度均呈负相关。总体上,光照条件下的甲烷排放显著低于黑暗条件下(除Fe^(3+)处理外),说明光照条件有助于甲烷减排,且甲烷排放的增减和环境中的电子受体种类及微生物的功能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受体 湿地土壤 甲烷排放 光照 功能基因丰度
原文传递
南岭三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甲烷通量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瑶 沈燕 +3 位作者 张强 黄志宏 张宇鸿 凌威 《湖南林业科技》 2017年第2期8-14,共7页
为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甲烷通量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南岭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常绿阔叶林(EG)、针阔混交林(EK)、山地矮林(GS)3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分别对南、北坡森林土壤的甲烷通量进行研究,利... 为对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甲烷通量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以南岭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常绿阔叶林(EG)、针阔混交林(EK)、山地矮林(GS)3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分别对南、北坡森林土壤的甲烷通量进行研究,利用静态箱法模拟试验,对土壤CH4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甲烷通量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森林,其土壤对甲烷的吸收和排放有着不同表现;南岭南、北坡均表现为甲烷汇,整体上年均甲烷通量排序为EG>GS>EK,分别为-4.326 ug/(m^2·h)、-6.025 ug/(m^2·h)和-15.406 ug/(m^2·h)。3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甲烷通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月)动态变化,森林类型和月份对土壤甲烷通量影响均显著。土壤地表温度对土壤甲烷通量有显著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甲烷通量的主控因子。土壤湿度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甲烷通量均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土壤甲烷通量 甲烷的吸收和排放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农艺措施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彭 吴家梅 +1 位作者 陈跃进 纪雄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117-119,122,共4页
从农田管理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研究成果,发现耕作模式、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操作都会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数量和(或)种群产生影响。其中,旱作、水—旱轮作、施用化肥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 从农田管理的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研究成果,发现耕作模式、水分管理、肥料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操作都会对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数量和(或)种群产生影响。其中,旱作、水—旱轮作、施用化肥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的数量。这表明采取适当地农艺措施可降低稻田土壤中产甲烷菌的数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 农艺措施 稻田 甲烷排放 综述
下载PDF
Contribution of Rice Plants and Cover Crop Biomass Amended Soil on Methane Emission
20
作者 Md Mozammel Haque Jatish Chandra Biswas +1 位作者 Muhammad Ashraful Alam Pil Joo Kim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8年第3期477-485,共9页
Rice plant and soil are playing vital role for produce of methane (CH4) emission from flooded rice soil. Contribution of rice plants and cover crop biomass amended soil on methane emission has not been yet studied und... Rice plant and soil are playing vital role for produce of methane (CH4) emission from flooded rice soil. Contribution of rice plants and cover crop biomass amended soil on methane emission has not been yet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cover crop biomass incorporated in paddy fields. Closed-chamber method was used to estimate CH4 emission rates during rice cultivation under soil plus rice plants and soil alone condition. Soil plus rice plants chambers 62 × 62 × 112 cm3 and soil alone chambers 20 × 20 cm2 were placed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rice cultivation (0 days after rice transplanting). Therefore,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soil plus rice plants and soil alone on methane (CH4) emission under different rates of cover crop biomass incorporated soil during rice cultivation. Methane emission from soil plus rice plants increased up to 53 days after transplanting (DAT) and then it’s decreased and continued till harvesting. It was found that ca. 47% - 52% CH4 was mediated by rice plants and ca. 48% - 53% through rice soil alone under 12 Mg·ha-1 cover crop biomass incorporated treated plots. Whereas, only ca. 9% - 10% CH4 emission was mediated by rice plants and ca. 90% - 91% by rice soil alone when 0 and 3 Mg·ha-1 cover crop biomass was incorporated. Therefore,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rice soil alone was more influenced for CH4 emission than rice plants in paddy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Plant RICE soil methane emission Green MAN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