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3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中大孔隙流研究进展与现状 被引量:60
1
作者 秦耀东 任理 王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3-207,共5页
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关于土壤中大孔隙流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包括大孔隙流的研究史和大孔隙流的研究方法 ,详细讨论了在研究大孔隙流时比较常用的二域模型 。
关键词 土壤水 优先流 大孔隙流 二域模型
下载PDF
土壤裂隙及其优先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2
作者 张中彬 彭新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7-488,共12页
土壤在干燥脱水的过程中易收缩产生裂隙。裂隙的产生是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态结构也非常复杂,难以准确描述。裂隙能够作为优先流的路径,增加农田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以及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总结和归纳了... 土壤在干燥脱水的过程中易收缩产生裂隙。裂隙的产生是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态结构也非常复杂,难以准确描述。裂隙能够作为优先流的路径,增加农田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以及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总结和归纳了裂隙产生的影响因素、裂隙的表征指标与测定方法、裂隙导致的优先流的研究方法、裂隙对优先流的影响和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裂隙产生机理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构建和完善裂隙三维指标体系及其测定方法;推进裂隙导致的优先流的定量化和数学模拟研究;加大田间原位裂隙及其优先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裂隙 土壤收缩 土壤水 优先流
下载PDF
大孔隙和优先水流及其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0
3
作者 区自清 贾良清 +3 位作者 金海燕 姜霞 高继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41-347,共7页
本文研究了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对土壤大孔隙及由其导致的优先水流形成的作用,以及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在水稻和大豆土壤中的优先迁移。结果表明,冻融和干湿交替均可使土壤产生大孔隙和优先水流,而且前者的作用比后者强... 本文研究了冻融和干湿交替过程对土壤大孔隙及由其导致的优先水流形成的作用,以及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盐(LAS)在水稻和大豆土壤中的优先迁移。结果表明,冻融和干湿交替均可使土壤产生大孔隙和优先水流,而且前者的作用比后者强,LAS在1.5m水稻土体和大豆土体的优先穿透时间均为23天,而优先穿透淋洗水量却相差甚大,前者为69mm,后者仅为9mm。优先迁移过程不受土壤吸附/解吸过程的制约。受土壤吸附/解吸过程制约的平衡穿透淋洗水量,水稻系统和大豆系统分别185mm和178mm,两者很为接近。在水稻和大豆土壤,LAS的优先穿透时间比平衡穿透时间分别提前了21天和35天。优先穿透峰浓度在大豆系统可达平衡穿透峰浓度的20%~30%,在水稻系统则高达30%~86%。在没有大孔隙的填充土柱中,观察不到这种优先迁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大孔隙 优先水流 冻融交替 LAS 迁移行为
下载PDF
堤基管涌发生发展过程的试验模拟 被引量:51
4
作者 李广信 周晓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1-24,共4页
通过比例为1∶100的有机玻璃模型槽进行模型试验,模拟二元堤基条件及不同防渗墙深度下,堤基内管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利用拍照还原等方式,得到管涌口出砂面积;并采用彩色砂作为示踪材料,切片观察测量管涌发生后试样的局部剖面.从而验证... 通过比例为1∶100的有机玻璃模型槽进行模型试验,模拟二元堤基条件及不同防渗墙深度下,堤基内管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利用拍照还原等方式,得到管涌口出砂面积;并采用彩色砂作为示踪材料,切片观察测量管涌发生后试样的局部剖面.从而验证了二元结构堤基的渗透破坏模式为:首先在上层弱透水层中发生流土,然后在强、弱透水层之间发生自下游向上游的逐步潜蚀冲刷.并且从试验得到了一些悬挂式防渗墙深度及堤基土密度与管涌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基 管涌 潜蚀 接触冲刷 流土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土的渗透破坏及其工程问题 被引量:43
5
作者 李广信 周晓杰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3,52,共5页
人们对土的渗透破坏 (或渗透变形 )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和统一 ;土的渗透破坏与渗透引起土的破坏是不同的概念。土体的破坏常常是由土中水及其渗流引起的 ;岩土工程中的许多工程事故也主要是由于人们在这方面基本概念的模糊或疏忽。本文对... 人们对土的渗透破坏 (或渗透变形 )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和统一 ;土的渗透破坏与渗透引起土的破坏是不同的概念。土体的破坏常常是由土中水及其渗流引起的 ;岩土工程中的许多工程事故也主要是由于人们在这方面基本概念的模糊或疏忽。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且针对几种工程情况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破坏 流土 管涌 流砂 流滑
下载PDF
中国泥沙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兆印 林秉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80,F003,共9页
几千年来泥沙一直是中国河流治理和灾害防治中的难题。众所周知 ,黄河频繁的迁徙和洪水灾害就是泥沙淤积的结果。中国学者在黄河治理和土壤侵蚀、水库淤积、河口海岸泥沙漂移、泥石流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促进了学科发展 ... 几千年来泥沙一直是中国河流治理和灾害防治中的难题。众所周知 ,黄河频繁的迁徙和洪水灾害就是泥沙淤积的结果。中国学者在黄河治理和土壤侵蚀、水库淤积、河口海岸泥沙漂移、泥石流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促进了学科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概述这些泥沙问题、治理方略和研究成果。在 2 1世纪 ,泥沙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泥沙理论研究方面 ,非恒定流输沙、环境泥沙学、生态泥沙学和经济泥沙学将成为新的生长点。为了检阅现有泥沙理论和研究方法 ,国家大量投资对三峡工程建设中和建设后的泥沙运动和沉积规律进行大规模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壤侵蚀 黄河 水库淤积 河口泥沙 泥石流 非恒定流 植被发育 经济泥沙学
下载PDF
尾矿库坝体溃决演进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张力霆 齐清兰 +2 位作者 李强 张少雄 刘玉博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9-235,共7页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在自主研发的尾矿库模型试验平台上完成了尾矿库模型的搭建,进行了由于坝体排渗系统失效致使浸润线持续升高而诱发的尾矿库溃坝模型试验。利用坝体位移跟踪测量系统对尾矿库坝体溃决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观测,总结了整个...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在自主研发的尾矿库模型试验平台上完成了尾矿库模型的搭建,进行了由于坝体排渗系统失效致使浸润线持续升高而诱发的尾矿库溃坝模型试验。利用坝体位移跟踪测量系统对尾矿库坝体溃决的演进过程进行了观测,总结了整个试验过程中的溃决模式及破坏形式。结果表明,坝体整体呈逆流牵引型溃决模式,溃决破坏形式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坝面沼泽化诱发张拉裂缝、流土与局部塌落、较大范围崩塌与滑坡,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崩塌与滑坡的诱发阶段。在流土破坏出现前会出现堆积坝局部渗水、坝体裂缝等现象,此时若采取有效措施迅速降低浸润线,可避免发生大范围流土破坏。崩塌与滑坡过程溃决量大、持续时间短,一般难以防范。将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和尾矿库溃坝原型资料对比,三者吻合良好。本文提出的模型试验方法可以预测尾矿库溃坝过程以及对尾矿库溃坝事故进行反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矿库 坝体溃决 模型试验 流土破坏 滑坡破坏
原文传递
紫色土地区水文特征对硝态氮流失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8
8
作者 贾海燕 雷阿林 +1 位作者 雷俊山 赵景柱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658-1664,共7页
采用人工降雨模拟的方法,研究水文传输途径对紫色土中NO3--N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雨强中均观察到壤中流的存在.在小雨强长历时的降雨中壤中流的径流量大于大雨强短历时降雨;随着雨强的增大,壤中流的径流系数下降.在紫色土地区... 采用人工降雨模拟的方法,研究水文传输途径对紫色土中NO3--N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有雨强中均观察到壤中流的存在.在小雨强长历时的降雨中壤中流的径流量大于大雨强短历时降雨;随着雨强的增大,壤中流的径流系数下降.在紫色土地区,氮素的流失途径不仅包括地表径流而且包括壤中流,并且壤中流是NO3--N的主要水文传输途径.无论是否受到施肥措施的影响,壤中流中NO3--N浓度均高于地表径流.在对照小区,壤中流中NO3--N平均浓度是地表径流的7倍以上;施肥后壤中流NO3--N平均浓度为26.07mg.L-1,是地表径流的20倍以上.在对照小区,壤中流NO3--N的流失量占流失总量的30%以上;在施肥小区,壤中流NO3--N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90%以上.在紫色土地区,土壤特征和降雨特征决定了该地区壤中流形式的普遍存在,而NO3--N以壤中流流失的特点与当地施肥习惯的耦合效应增大了该地区的NO3--N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流失 产流模式 紫色土 壤中流
下载PDF
四面山阔叶林土壤大孔隙特征与优先流的关系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伟 张洪江 +3 位作者 程金花 吴煜禾 杜士才 王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7-1223,共7页
为研究土壤大孔隙数量、分布特征与优先流发生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亮蓝染色法划分林地优先流发生区域基础上,利用穿透曲线理论方法,对重庆四面山典型亚热带阔叶林土壤剖面染色和未染色区域内的土壤大孔隙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林... 为研究土壤大孔隙数量、分布特征与优先流发生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亮蓝染色法划分林地优先流发生区域基础上,利用穿透曲线理论方法,对重庆四面山典型亚热带阔叶林土壤剖面染色和未染色区域内的土壤大孔隙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林地土壤剖面内大孔隙半径多在0.3~3.0mm,大孔隙率为6.3%~1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大孔隙呈现出聚集态的分布特征.各孔径范围内,染色区域的土壤大孔隙数量较未染色区域高出约1个数量级.半径>0.3mm,尤其是半径>1.5mm的大孔隙数量,是影响林地优先流发生的主要通道.森林土壤0.3~3.0mm孔径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其对应的土壤水分稳定出流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0.7~1.5mm和1.5~3.0mm孔径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相关程度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和0.879.发生优先流的染色区内大孔隙联通状况优于未染色区,两区中1.5~3.0mm孔径范围内的联通大孔隙数量差异最大,相差78.3%.染色区内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漏斗"状的孔隙分布特征可以形成有效的水压梯度,有利于水分优先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林 大孔隙 优先流 水分穿透曲线 染色示踪
原文传递
土体流动大变形的SPH数值模拟 被引量:38
10
作者 黄雨 郝亮 +1 位作者 谢攀 许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20-1524,共5页
土体流动往往会造成工程结构物的严重破坏。针对目前常用计算方法在进行土体流动非线性极大变形研究中存在局限性的现状,建立了一种纯拉格朗日、无网格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 土体流动往往会造成工程结构物的严重破坏。针对目前常用计算方法在进行土体流动非线性极大变形研究中存在局限性的现状,建立了一种纯拉格朗日、无网格的流体动力学计算方法—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简称SPH)方法,采用Bingham流体模型对土体流动大变形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土体流动构型及流动冲击力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SPH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从而实现了这种先进高性能计算方法在岩土工程领域的成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方法 数值模拟 土体流动 大变形 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中“理想状态土体”的探讨 被引量:33
11
作者 魏康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7年第1期67-70,共4页
提出了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理想状态土体”的概念:较低的渗透性,相对适中的压缩性,较小的抗剪强度,一定的流动性。使用外加剂最好的效果就是使开挖下来的天然土体经过改良后接近“理想状态土体”。应将盾构掘进中喷涌、结泥饼、开挖面... 提出了土压平衡式盾构施工“理想状态土体”的概念:较低的渗透性,相对适中的压缩性,较小的抗剪强度,一定的流动性。使用外加剂最好的效果就是使开挖下来的天然土体经过改良后接近“理想状态土体”。应将盾构掘进中喷涌、结泥饼、开挖面失稳、排土不畅等因为土体性质不良导致的施工故障发生可能性降到最低。还对非理想状态土体引起的常见盾构施工问题进行了概述。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确立了评价理想状态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并认为只要有效、有针对性地使用外加剂,将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调整到分析范围,可将施工难题控制在最小的发生概率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式盾构 土体改良 土体性能 塑性流动
下载PDF
重建土壤水库是黄土高原治本之道 被引量:33
12
作者 朱显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年第4期320-324,共5页
基于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黄土高原成因机理及结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库”的功能,研究了地表水库、土壤水库、地下水库三库协防在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应将重建土壤水库,实现三库协防... 基于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黄土高原成因机理及结构特点基础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库”的功能,研究了地表水库、土壤水库、地下水库三库协防在治理黄土高原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应将重建土壤水库,实现三库协防,作为构建和谐黄土高原,再现秀美山川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而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持续利用技术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理论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水库 径流调控 水土资源 持续利用
下载PDF
植被影响下坡面侵蚀临界水流能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肖培青 姚文艺 +1 位作者 申震洲 杨春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坡面侵蚀临界水流能量是反映土壤抗蚀作用强弱的重要特征值。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在45mm/h、87 mm/h和127 mm/h降雨强度下、20°陡坡面裸地、草地和灌木地的坡面侵蚀临界水流能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坡面输沙率... 坡面侵蚀临界水流能量是反映土壤抗蚀作用强弱的重要特征值。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定量研究了在45mm/h、87 mm/h和127 mm/h降雨强度下、20°陡坡面裸地、草地和灌木地的坡面侵蚀临界水流能量。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条件下坡面输沙率随径流切应力、单位水流功率和断面比能的增大而增大,有良好的响应关系。裸地、草地和灌木地坡面侵蚀的临界径流切应力分别为0.86 N/m2、2.86 N/m2和1.65 N/m2,临界单位水流功率分别为0.0036 m/s、0.0127 m/s和0.0169 m/s,临界断面比能分别为0.074 cm、0.11 cm和0.13 cm。在具有植被条件下,只有当水流具有更大的能量时,才会引起坡面土壤侵蚀。该研究对于揭示植被调控坡面产流产沙机理,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水流能量 植被 土壤侵蚀 坡面流
下载PDF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伟莉 金昌杰 +2 位作者 王安志 裴铁璠 关德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88-894,共7页
介绍了大孔隙及大孔隙流的定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重要特征、产生机理和室内外实验研究概况,以及染色示踪、切片、穿透曲线、张力入渗仪、X射线CT扫描摄像和雷达探测等方法的研究进展,揭示这些实验方法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由于影... 介绍了大孔隙及大孔隙流的定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重要特征、产生机理和室内外实验研究概况,以及染色示踪、切片、穿透曲线、张力入渗仪、X射线CT扫描摄像和雷达探测等方法的研究进展,揭示这些实验方法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由于影响大孔隙及大孔隙流的因素较复杂,应将大量的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同时改进观测方法,提高模拟手段,不断完善大孔隙流理论,使大孔隙流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 土壤大孔隙 大孔隙流 研究方法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grains in wide grading unconsolidated soil under heavy rainfall 被引量:32
15
作者 CUI Yi-fei ZHOU Xiao-jun GUO Chao-x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17-431,共15页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is regarded as the key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debrisflow processes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amage. Moreover,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blocking effects of fine parti...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is regarded as the key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debrisflow processes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amage. Moreover,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blocking effects of fine particles in soil will lead to soil failure and then develop into debris flow. Based on this hypothesis and considering the three factors of slope gradient, rainfall duration and rainfall intensity, 16 flum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using the method of orthogonal design and completed in a laboratory. Particle composition changes in slope to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fine particl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failure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as follows: the soil has complex, random and unstable structures, which causes remarkabl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connectivity, non-uniformity and easy variation. Th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ar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lope. Rainfall intensity dominates particle movement, whereby high intensity rainfall induces a large number of mass movement and sharp fluctuation, causing more fine particles to accumulate at the steep slope toe. The slope to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collection and fine particleaccumulation. Both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and coarse particle movement appears similar fluctuation.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is interrupted in unconnected pores, causing pore blockage and fine particle accumulation, which then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weak layer and further soil failure or collapses. Fine particle movement also causes debris flow formation in two ways: movement on the soil surface and migration inside the soil. The results verify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unction of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in soil failure process is conduciv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il failure and debris flow ini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de grading unconsolidated soil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soil failure LANDSLIDE Debris flow initiation Flume test Heavy rainfall
下载PDF
土壤结皮坡面流水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2
16
作者 吴秋菊 吴发启 王林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80,共8页
为了深入探讨土壤结皮对侵蚀的影响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10°坡为例,在变流量(1.0,1.4,2.0,2.4和2.8 L/min)条件下进行室内冲刷试验,研究土壤结皮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平均流速、平均径流深度、雷诺数、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 为了深入探讨土壤结皮对侵蚀的影响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10°坡为例,在变流量(1.0,1.4,2.0,2.4和2.8 L/min)条件下进行室内冲刷试验,研究土壤结皮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征(平均流速、平均径流深度、雷诺数、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阻力系数)并分析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结皮对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影响显著。土壤结皮坡面雷诺数始终小于500,坡面流流态为层流;土壤结皮坡面具有较大坡面流流速,较小径流深度、水流剪切力和水流功率。结皮坡面的土壤侵蚀量明显低于无结皮坡面的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量与坡面水动力学参数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R>0.90),土壤侵蚀量与雷诺数呈线性正相关,与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的对数呈线性正相关,与阻力系数呈线性负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单纯从径流冲刷侵蚀的角度土壤结皮的存在有利于减小坡面土壤侵蚀量。由于降雨因素对土壤结皮的侵蚀效应影响较大,将雨滴打击与径流冲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研究土壤结皮对侵蚀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流量 水动力学 结皮 水流功率 水流剪切力 阻力系数
下载PDF
海底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 被引量:23
17
作者 顾小芸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0-59,共10页
本文指出海底边坡与陆上边坡的不同点,对一个完整的海底边坡稳定问题从几何形状和载荷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由于波浪影响是海底边坡问题的最大特点,因此回顾了计算海底压力的各种方法以及在海底压力作用下海底土层产生的瞬态和残余... 本文指出海底边坡与陆上边坡的不同点,对一个完整的海底边坡稳定问题从几何形状和载荷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由于波浪影响是海底边坡问题的最大特点,因此回顾了计算海底压力的各种方法以及在海底压力作用下海底土层产生的瞬态和残余孔隙压力。然后对极限平衡、静态变形分析和动力分析三大类边坡稳定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并指出各自的适用范围。海底边坡破坏后的行为尤其复杂,指出用流变模型预测泥流性质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了海底边坡稳定性课题的当前致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边坡 稳定分析 稳定性 流变
下载PDF
四川丘陵区常规耕作制下紫色土径流发生特征及其表面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29
18
作者 刘刚才 林三益 刘淑珍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1-108,共8页
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壤中流观测系统来研究不同降雨产流事件的过程,结果表明:(1)在小雨时,只有表面径流发生;而且,当雨前土壤较干燥,降雨初期雨强陡然增大的情况下,表面产流峰有特别明显滞后现象,这是由于临时相对不透水表层形成之故。(2)... 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壤中流观测系统来研究不同降雨产流事件的过程,结果表明:(1)在小雨时,只有表面径流发生;而且,当雨前土壤较干燥,降雨初期雨强陡然增大的情况下,表面产流峰有特别明显滞后现象,这是由于临时相对不透水表层形成之故。(2)在暴雨和大暴雨时,表面径流和壤中流都有发生;壤中流比表面径流滞后更明显;壤中流在雨后的产流历时与降雨无关;在大暴雨时,耕作层的壤中流水位过程曲线与表面径流相似,说明耕作层的大孔隙和管流明显。(3)在小雨和暴雨时,表面流由超渗产流机制形成;在大暴雨时,表面流主要由饱和超渗产流机制形成,只有少部分回归流。(4)表面径流的数值模拟能揭示表面产流的一般趋势,而且有一定的有效性,通过调整模拟参数,能使模拟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丘陵区 紫色土 径流 表面径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冲刷条件下坡面水流速度与产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夏卫生 雷廷武 +2 位作者 张晴雯 潘英华 赵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6-880,共5页
在冲刷条件下 ,通过 5种坡度下的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测量 ,发现两者存在同步的关系 ;水流速度的变化与细沟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细沟开始发育时 ,水流速度逐渐增大 ;当细沟基本形成后 ,水流速度减小并平稳。水流速度是影响坡面... 在冲刷条件下 ,通过 5种坡度下的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测量 ,发现两者存在同步的关系 ;水流速度的变化与细沟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在细沟开始发育时 ,水流速度逐渐增大 ;当细沟基本形成后 ,水流速度减小并平稳。水流速度是影响坡面产沙的主要原因 ,在低坡度时 ,细沟发育较慢 ,产沙量较少 ,但坡度在 10°~ 2 0°之间产沙量相差不大 ,到 2 5°时的产沙量反而比 2 0°的还少 ,出现了人们观察到的临界坡度。根据坡面特性 ,分析水流速度和泥沙含量之间关系使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在大于临界坡度时 ,水流速度一开始很快增大 ,所冲刷的泥沙量并不比坡度小的少 ;跌坎容易形成 ,且比较深 ,从而使水流速度减小。但细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育完成 ,水流速度也随之减小 ,泥沙含量降低 ;从而使在一定时间之后 ,大于临界坡度时所冲刷的累积泥沙含量较少。通过用电解质脉冲法测量水流速度解释了坡面冲刷侵蚀过程中的一些现象 ,若进一步测量其时空分布 ,有可能更深入地揭示其侵蚀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流速度 细沟 产沙量 坡面 临界坡度 土壤侵蚀 发育 冲刷 时空分布 泥沙含量
下载PDF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29
20
作者 崔鹏 王道杰 +5 位作者 范建容 王玉宽 贺秀斌 朱波 韦方强 王根绪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43-50,共8页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横跨我国地貌第1级台阶和第2级台阶,地形起伏显著,构造运动强烈,降雨集中,人类活动强度大,水土流失发育,侵蚀类型多样。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有:坡耕地分布广泛,侵蚀强烈,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泥石流、滑坡量大面广,活动频繁,威胁工程与公共安全;库区水土流失普遍发育,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库水质;江河源区冻融、水力、风力侵蚀交互作用,草地退化严重,降低生态功能;石漠化过程加剧,危及土地安全,导致区域贫困;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侵蚀产沙剧烈,成为新增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的特点,提出如下治理对策:进行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为主的坡耕地综合整治;重点治理泥石流和滑坡,控制沟谷蚀;建设清洁小流域,综合控制面源污染;改良牧业生产方式,保护草地,修复生态;开展石漠化综合防治,抢救性保护土壤资源;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落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有效减轻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治理对策 泥石流 滑坡 中国西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