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北坡土壤动物群落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37
1
作者 佟富春 金哲东 +1 位作者 王庆礼 肖以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723-1728,共6页
群落间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科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550~2 650 m地段,每隔100 m海拔高度设置一块样地,共计22块样地,并应用Jaccard指数,对... 群落间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科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沿环境梯度的物种替代关系.应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海拔550~2 650 m地段,每隔100 m海拔高度设置一块样地,共计22块样地,并应用Jaccard指数,对各海拔不同土壤动物群落问物种共有度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间物种的共有度,无论以哪一生活层的土壤动物科来表达,基本都以与其最相邻的群落间为最高.群落间物种共有度峰值与谷点反映了群落类型随海拔具有间断性变化.线虫、甲螨、弹尾等各生活型土壤动物的共有度以及所有土壤动物科的共有度,均随着海拔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并非与植被情况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物种共有度 土壤动物群落 海拔梯度
下载PDF
黑龙江帽儿山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5
2
作者 林英华 孙家宝 +3 位作者 刘海良 张夫道 孙龙 金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77,共7页
2002年5-9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天然次生针叶林(A)、天然次生混交林(B)、人工针叶林(C)、人工混交林(D)进行调查,共获得干生土壤动物30045只(未鉴定个体24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6科,其中土层(0~15 cm)7 631... 2002年5-9月,采用大型改良干漏斗和手拣法对天然次生针叶林(A)、天然次生混交林(B)、人工针叶林(C)、人工混交林(D)进行调查,共获得干生土壤动物30045只(未鉴定个体24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6科,其中土层(0~15 cm)7 631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41科,森林凋落物层22 390只,隶属3门10纲21目3亚目50科.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群落类群数在4种林型中均表现为D>A>B>C.土壤动物个体和类群数在同一林型垂直分布现象明显,个体数一般表现为0~5 cm最多,10~15 cm最少,类群均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递减.多样性指数(H')最大值和最小值因群落、月份不同而不同,其相对大小为D>C>A>B,Pielou指数(Js)和辛普森优势度指数(C)总体水平变化与多样性指数相同.Jaccard(q)和Gower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群落组成具有很高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 多样性 帽儿山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川西高山典型自然植被土壤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44
3
作者 黄旭 文维全 +4 位作者 张健 杨万勤 刘洋 闫帮国 黄玉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1-190,共10页
为了解川西高山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差异,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对该地区代表性植被——针叶林、灌木林和草甸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从3种植被下共捕获土壤动物48343只,隶属于7门16纲31目117科.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 为了解川西高山不同自然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差异,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对该地区代表性植被——针叶林、灌木林和草甸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从3种植被下共捕获土壤动物48343只,隶属于7门16纲31目117科.不同植被类型的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差异较大,其土壤动物类群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植被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的垂直分布均具有明显表聚性.针叶林苔藓层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与类群数极显著高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P<0.01).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指数(DG)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大型土壤动物生物量在6月达到最大值.Jacard相似系数显示:受干扰草甸的土壤动物群落与其他植被相似程度最低.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影响显著;坡向、海拔以及干扰等因素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 土壤动物 多样性 群落结构 自然植被
原文传递
吉林黑土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组成及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36
4
作者 林英华 朱平 +3 位作者 张夫道 彭畅 高洪军 刘淑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2-419,共8页
采用手捡法和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对吉林黑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12个施肥小区内共采集108个土壤样品,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17265只(未鉴定标本187只),隶属3门9纲19目3亚目48科。统计分... 采用手捡法和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对吉林黑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12个施肥小区内共采集108个土壤样品,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17265只(未鉴定标本187只),隶属3门9纲19目3亚目48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采集标本中,营养功能群以植食性(35.53%)为主。其中,大型农田土壤动物捕获的个体数和类群数以撂荒和施氮肥区最多;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则以撂荒和轮作区最多;大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NP>N>1.5MNPK>PK>M2NPK>CK>NK>NPK>M1NPK>轮作>SNPK>撂荒,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依次是M1NPK>M2NPK>SNPK>1.5MNPK>NP>CK>轮作>NK>NPK>PK>N>撂荒。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表明,不同施肥之间相似性系数一般较低。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异质性较高,SNPK与M1NPK、撂荒地处理之间的相似性明显高于其他群落,N与SNPK、M2NPK和轮作之间、CK与1.5MNPK和NPK之间的相似性明显低于其它施肥之间的相似性。反映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环境,进而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动物 类群特征 土壤性质 相关分析
下载PDF
陕西黄土区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 被引量:29
5
作者 林英华 杨学云 +3 位作者 张夫道 古巧珍 孙本华 马路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8-196,共9页
为探明长期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陕西黄土区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在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小区内,即对照组(不施肥,简称CK)、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 为探明长期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陕西黄土区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在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小区内,即对照组(不施肥,简称CK)、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简称ABAND)、施氮磷钾(简称NPK)、施氮磷钾+秸秆(简称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简称MNPK)和施1.5倍MNPK(简称1.5MNPK),两年4次共采集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结果显示:6种施肥处理中,大型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从多到少依次为SNPK>1.5MNPK>NPK>ABAND>MNPK>CK,类群数依次是1.5MNPK>NPK>SNPK>CK>ABAND=MNPK。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1.5MNPK>MNPK>ABAND>SNPK>NPK>CK,类群数依次是SNPK=MNPK>CK=NPK=1.5MNPK>ABAND。大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最多的分别是SNPK和1.5MNPK处理,而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则分别是1.5MNPK和SNPK处理。表明农田土壤动物类群分布与施肥处理有关。农田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分布以施氮磷钾(NPK)小区最多,常见类群以对照组(CK)最多,极稀有类群以施1.5倍MNPK小区最多。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农田土壤动物的相似性系数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组成 施肥条件 黄土区 结构 陕西 土壤动物群落 2002年10月 施肥处理 2001年6月 相似性指数 土壤生态系统 农田土壤 类群分布 相似性系数 氮磷钾 长期施肥 动物类群 土壤样品 动物标本 分析结果 内部环境 小区 对照
下载PDF
太湖岸带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伟 崔丽娟 +4 位作者 赵欣胜 张曼胤 高常军 张岩 王义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4-955,共12页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也是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2010年4月—2011年2月研究了太湖岸带湿地4种生境类型(A酸模岸带、B乔灌岸带、C农作物岸带、D天然芦苇岸带)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也是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驱动因子。2010年4月—2011年2月研究了太湖岸带湿地4种生境类型(A酸模岸带、B乔灌岸带、C农作物岸带、D天然芦苇岸带)中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4次调查共分离到土壤动物3575只,隶属4门12纲,共有105类,土壤动物群落密度达到2794.49—67766.39个/m2。在大类群中,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55.75%,其次为线虫动物门(Nematoda),占总个体数的36.27%;节肢动物门和线虫动物门构成了该区土壤动物的主体,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土壤动物群落各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动态不同,Pielou均匀度的方差分析表明:2010年4月份类型A与类型C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Shannon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2011年2月份类型A与C、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动物的整体数量表现为2010年4月>2010年11月>2010年8月>2011年2月。Sorensen和Morisita-Horn相似性分析说明不同生境类型对土壤动物物种丰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太湖岸带湿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在垂直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表聚性,但不同季节表聚性程度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太湖岸带湿地的健康评价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瑞昌石灰岩红壤区退耕还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涛 刘苑秋 +4 位作者 郭圣茂 柯国庆 张钊 肖绪宝 刘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0-916,共7页
以江西瑞昌石灰岩红壤区采取多树种混交、竹阔混交和林苗一体化3种模式退耕还林6年后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林对土壤动物群落及其数量变化的影响.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隶属于6门17纲3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占总类群数的86.7%;常见... 以江西瑞昌石灰岩红壤区采取多树种混交、竹阔混交和林苗一体化3种模式退耕还林6年后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林对土壤动物群落及其数量变化的影响.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隶属于6门17纲3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占总类群数的86.7%;常见类群为蜱螨目、线蚓科以及弹尾目.对照农耕地土壤动物隶属于5门10纲21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纲,占总密度的86.7%;常见类群为蜱螨目和线蚓科.退耕还林地土壤稀有类群数(30类)明显大于农耕地(18类).除冬季外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平均密度显著高于农耕地.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表层(0~5cm)土壤动物数量与5~10、10~15cm土层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退耕还林地表聚性较农耕地更明显.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且夏、秋季与春、冬季差异显著;平均密度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季节间差异显著.退耕还林地土壤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农耕地,3种退耕还林模式中,多树种混交模式的生物多样性最高,林苗一体化模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红壤区 退耕还林 土壤动物 群落组成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甸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29
8
作者 吴鹏飞 张洪芝 +2 位作者 崔丽巍 钟红梅 王永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86-799,共14页
为了查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甸退化的响应,2009至2010年间对青藏东缘若尔盖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退化草甸和沙化草甸4个退化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7次调查。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不同退化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 为了查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甸退化的响应,2009至2010年间对青藏东缘若尔盖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退化草甸和沙化草甸4个退化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7次调查。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不同退化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和优势类群存在差异,且退化和沙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密度、Shannon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p<0.01或p<0.05)。其中退化可使带马陆目(Polydesmida)和鞘翅目幼虫(Coleoptera)等多个类群的密度显著增加(p<0.05),而沙化则使优势类群密度显著降低(p<0.05)、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消失。植物种类、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密度和多样性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或p<0.05)。季节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1或p<0.05),但不同退化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对季节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中度退化能够增加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而严重退化(即沙化)则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且不同退化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寒草甸 土壤动物 植物群落 土壤理化性质 退化 沙化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黄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林英华 杨学云 +3 位作者 张夫道 古巧珍 孙本华 马路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13-1218,共6页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施肥,即对照组(不施肥,CK)、撂荒(不施肥、不耕种,用ABAND.表示)、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和施1.5倍(氮磷钾+有机肥)(1.5MNPK)... 2001年7月至2002年10月,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对陕西黄土区6种长期施肥,即对照组(不施肥,CK)、撂荒(不施肥、不耕种,用ABAND.表示)、施氮磷钾(NPK)、施氮磷钾+秸秆(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MNPK)和施1.5倍(氮磷钾+有机肥)(1.5MNPK)与农田土壤动物群落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两年4次共采集72个定点土壤样品,获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差异性显著(F=2.24,P<0.007)。土壤动物数量变化与长期施肥导致土壤性质的变化有关。主成分分析表明,SNPK、NPK、MNPK和1.5MNPK对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能力显著不同,SNPK和NPK对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正向作用,而MNPK和1.5MNPK则相反,对其它的解释不明显。从第一主分量看,各种施肥处理对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的综合影响最明显,对土壤动物群落均匀性、多样性影响最小;从评价值大小看,第一主成分特征向量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较大,表明6种施肥对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 长期施肥 黄土区 2002年10月 2001年7月 施肥处理 氮磷钾 相互关系 土壤样品 动物标本 农田土壤 调查结果 土壤性质 数量变化 动物类群 优势类群 综合影响 特征向量 有机肥 主成分 NPK 差异性 分析表 主分量
下载PDF
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振海 殷秀琴 蒋云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5-765,共11页
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为探讨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上部和下部苔原带土壤... 长白山苔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着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为探讨长白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09年5月、7月和9月对上部和下部苔原带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长白山整个苔原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甲螨亚目、节跳虫科和球角跳虫科。下部苔原亚带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随生境和时间变化有很大波动,类群数变化则较小。在7月份个体数最少,而类群数随着时间的变化有减少的趋势。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随时间和生境的不同而异。上部苔原亚带9月的甲螨亚目(P﹤0.01)、革螨亚目(P﹤0.05)及下部苔原亚带5月的甲螨亚目、革螨亚目、辐螨亚目(P=0.03,P=0.011,P=0.027)0—5 cm土层显著高于凋落物层;下部苔原亚带5月的球角跳虫科(P=0.001)及各月的节跳虫科和山跳虫科在各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P=0.036,P=0.005,P=0.001,P=0.04,P=0.009)。两个亚带土壤动物多样性随时间的变化都有递减的趋势。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是下部苔原亚带高于上部苔原亚带,而优势度指数则相反。相似性指数表明两个亚带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类群的相对数量差异在9月最大。下部苔原亚带的生境条件较适宜土壤动物生存,生物多样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苔原带 长白山
下载PDF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4
11
作者 肖能文 刘向辉 +1 位作者 戈峰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576-3584,共9页
系统调查了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与土壤动物的种类与分布。海拔高度决定土壤的性质,土壤温度、湿度、有机质含量和磷的含量与海拔有明显的相关。在不同海拔11个样地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标本1万余号,分属于2个门,5纲,18目,47... 系统调查了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性质与土壤动物的种类与分布。海拔高度决定土壤的性质,土壤温度、湿度、有机质含量和磷的含量与海拔有明显的相关。在不同海拔11个样地共采集到大型土壤动物标本1万余号,分属于2个门,5纲,18目,47科,13亚科。等翅目Is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弹尾目Collembola昆虫是主要类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以及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是先增加然后减少。在海拔1500~2500m左右数量最多,然后递减,土壤动物的分布以中山部最多而山顶部和底部较少的变化趋势。土壤动物的分布受海拔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组成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土壤性质
下载PDF
重金属Cu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永志 徐建民 +1 位作者 柯欣 谢正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27-130,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污染程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密度急剧减少,以重金属污染指数Pi来表征Cu的污染程度时,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种类数、均匀度指数都...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u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污染程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密度急剧减少,以重金属污染指数Pi来表征Cu的污染程度时,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种类数、均匀度指数都随着污染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动物中,蜱螨目、膜翅目和弹尾目是优势种,它们分别占全捕量的41.07%、35.23%和17.21%,同翅目是常见种,占全捕量的2.11%,其中弹尾目昆虫的裸长角跳属Sinella对重金属Cu污染反应不灵敏,陷等跳属Isotomurus、棘跳属Onychiurus对Cu污染敏感,而盐长跳属Salina、叶跳属Lobella只在污染严重的处理中才有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污染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指标
下载PDF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对采伐干扰的初期响应 被引量:22
13
作者 肖玖金 张健 +4 位作者 杨万勤 黄玉梅 杨鲁 李纪伟 严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531-4539,共9页
为了解采伐干扰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于2005~2007年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和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伐干扰前四季共获土壤动物4775头,分属4门11纲27目,... 为了解采伐干扰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于2005~2007年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四川省洪雅县巨桉人工林采伐干扰前和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伐干扰前四季共获土壤动物4775头,分属4门11纲27目,采伐干扰后获土壤动物4640头,分属4门10纲23目。采伐干扰后秋季(10月)、冬季(1月)和春季(4月)土壤动物个体数较采伐干扰前分别上升224头、368头和443头,而夏季(7月)下降了1170头。采伐干扰前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类群数变化受土壤动物个体数变化的影响较小。与采伐干扰前相比,采伐干扰后枯落物层各季节土壤动物密度均低于采伐前,0~5 cm土层土壤动物密度与干扰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其波动较5~10 cm和10~15 cm土层大。采伐干扰后土壤动物类群数四季共减少4个,采伐干扰前后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类群数波动小,采伐后常见类群类群数上升(除冬季外),稀有类群对采伐干扰较敏感,其类群数下降幅度较大。采伐干扰前后同功能种团均以杂食性和腐食性土壤动物为主,两者百分比之和均在89%以上。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相似,采伐干扰前后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采伐干扰对巨桉人工林土壤动物季节变化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干扰 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 土壤动物 群落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4
14
作者 樊云龙 熊康宁 +2 位作者 苏孝良 陈浒 邹细霞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6-233,共8页
选择贵州喀斯特高原三个典型地貌单元作为研究区,于2009-05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获土壤动物3992只,隶属于5门10纲26目,共3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甲螨亚目(Oribatid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 选择贵州喀斯特高原三个典型地貌单元作为研究区,于2009-05对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获土壤动物3992只,隶属于5门10纲26目,共3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弹尾目(Collembola)、甲螨亚目(Oribatida)、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常见类群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近孔寡毛目(Plesiopora)、双翅目(Diptera)、双尾目(Diplura)。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喀斯特植被的不断退化,土壤动物数量不断减少,表现为林地>灌丛>草地>石漠化地;类群数亦呈减少趋势。各演替阶段土壤动物表聚性明显,但人为干扰(如翻耕等)可导致土壤动物出现逆分布现象。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林地到石漠化地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高原 土壤动物 石漠化 演替阶段 群落特征 多样性 贵州
下载PDF
坡度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5
作者 何先进 吴鹏飞 +1 位作者 崔丽巍 张洪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01-3713,共13页
为了研究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0年3月和9月分别对川中丘陵区坡度为5°、15°、25°的3种农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11657只,隶属4门11纲21目,弹尾目、蜱螨目、颤蚓目和线虫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群... 为了研究坡度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0年3月和9月分别对川中丘陵区坡度为5°、15°、25°的3种农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11657只,隶属4门11纲21目,弹尾目、蜱螨目、颤蚓目和线虫为优势类群。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在3月随坡度增加无显著变化(P>0.05),9月则呈波动性上升(P<0.01)。群落密度在3月随坡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9月的变化趋势则相反(P<0.05)。群落多样性指数在3、9两月均随坡度增加呈显著波动性变化(P<0.05)。坡度对弹尾目、蜱螨目和线虫等主要类群的密度影响显著(P<0.05),并具季节差异。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坡度对农田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Sorenson和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进一步表明坡度在3月份主要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在9月主要影响优势类群的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坡度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主要类群的密度有显著影响,并存在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川中丘陵区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不同地表类型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宋英石 李晓文 +1 位作者 李锋 李海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0-1136,共7页
城市化对城市土壤动物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城市中不同的地表覆盖类型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胁迫作用,以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为例,于2013年秋季通过Baermann法和Tullgren法研究了4种不同地表类型(裸地、完全硬化地表、部分硬化地... 城市化对城市土壤动物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城市中不同的地表覆盖类型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胁迫作用,以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为例,于2013年秋季通过Baermann法和Tullgren法研究了4种不同地表类型(裸地、完全硬化地表、部分硬化地表、草坪)下的0~5、5~10、10~15 cm 3个土层深度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地表类型下,单位体积(100 cm3)内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表现为:草坪(210只)〉部分硬化(193只)〉完全硬化(183只)〉裸地(90只).线虫占总捕获量的72.0%~92.8%,为共有优势类群.类群数上,草坪下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裸地.在垂直方向上,除了完全硬化外,其他3种地表类型下的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裸地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类型,但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草坪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硬化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介于草坪和裸地之间.从群落相似性来看,除完全硬化和草坪表现为中度相似外,其他地表类型间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指数均表现出中等不相似的特征.动物的多样性指标与土壤温度、p H、速效钾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硬化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原文传递
氮添加对沿海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丹燕 卜丹蓉 +4 位作者 葛之葳 严靖 肖晗冉 阮宏华 曹国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53-2560,共8页
大气氮沉降是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氮沉降可能显著影响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从2012年5月起,在东台林场3个不同林龄(7、11、18年生)杨树人工林(黑杨派无性系I-35,Populus deltoides cv.I-35)进行野外模拟... 大气氮沉降是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土壤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氮沉降可能显著影响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从2012年5月起,在东台林场3个不同林龄(7、11、18年生)杨树人工林(黑杨派无性系I-35,Populus deltoides cv.I-35)进行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即对照、5、10、15、30 g N·m-2·a-1。在氮添加试验2年后,探讨氮沉降对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土壤动物群落密度增加,但土壤动物类群数在11年生林最多;土壤动物密度随氮浓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15 g N·m-2·a-1氮添加时达到最高值,并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显著相关;氮添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仅在11年生林表现显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着施氮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优势度则完全相反。氮添加可能通过改变土壤营养状况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中等浓度氮添加对土壤动物群落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氮添加则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施肥 土壤动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江西大岗山杉木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 被引量:17
18
作者 林英华 刘海良 +2 位作者 张夫道 白秀兰 王兵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9-614,共6页
为获得更接近自然状态下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于2002年1月至12月,采用凋落袋法(网孔5、1、1/300mm)对江西大岗山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杉木2:鹅掌楸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168只凋落袋中,共采... 为获得更接近自然状态下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于2002年1月至12月,采用凋落袋法(网孔5、1、1/300mm)对江西大岗山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杉木2:鹅掌楸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168只凋落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4 321只,隶属3门11纲30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膜翅目、后孔寡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弹尾目和蜱螨目。凋落层的土壤动物以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为主。土壤动物数量在两种林型的1—3月份数量均呈递增趋势,土壤动物类群在杉木纯林1—5月份以及杉木混交林4—7月份呈递增趋势,两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α=0.05差别不显著,其个体数和类群数大小均为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在三种类型凋落袋中,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为网孔1>5>1/300。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基本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在纯林中呈递减的趋势。两种林型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后孔寡毛目在杉木混交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鞘翅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8.42和6.45个月;膜翅目在杉木纯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弹尾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9.90和7.91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群落 动态 集聚 杉木林 江西
下载PDF
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朱立安 魏秀国 《生态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269-273,共5页
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动物区系研究进展... 许多研究表明:土壤动物群落与土壤环境有密切关系,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土壤动物逐渐成为生态学和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土壤动物区系研究进展,从群落结构、群落功能和群落演替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土壤动物群落在森林和农业生态系统中最新研究现状,内容包括土壤环境评价、凋落物分解、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与污染环境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最后从全球环境变化、土壤生态系统过程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个重要领域提出土壤动物群落研究展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与功能 演替 土壤生态系统
下载PDF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混交改造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高敏 马香丽 +2 位作者 杨晋宇 黄选瑞 吴亚楠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81,共12页
【目的】研究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的不同混交经营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为落叶松人工林混交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北山地落叶松人工纯林(CK)及其与白桦的幼龄同龄株间混交林(M_1)和异... 【目的】研究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的不同混交经营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为落叶松人工林混交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北山地落叶松人工纯林(CK)及其与白桦的幼龄同龄株间混交林(M_1)和异龄带状混交林(M_2)为对象,于2013年5,7,9月用手拣法和Tullgren漏斗分离法调查土壤动物群落,并依据食性将其划分为腐食性、肉食性、植食性与杂食性4个功能群;分析2种混交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群组成的影响差异。【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70类49 106头,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0类2 802头,蚁科、象甲科幼虫和长角亚目幼虫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33类46 304头,蜱螨目与弹尾目占绝对优势。混交经营6年后,M_2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显著,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CK(P<0.05),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M_1(P<0.05);混交改造模式、时间和土层对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影响显著(P<0.05),对平均密度的影响较小。混交经营后,土壤动物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数提高,其中M1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均显著高于CK(P<0.05);密度-类群指数(DG)在不同混交模式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腐食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在4个功能群中所占比例最高;M_2内的腐食性、肉食性与植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均显著高于CK(P<0.05)。冗余度分析(RDA)显示,凋落物层土壤动物分布受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48);土壤层土壤动物分布则受土壤有机碳含量(P=0.006)、全氮含量(P=0.02)和土壤密度(P=0.044)影响显著。【结论】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混交经营后,通过改变凋落物的组成、数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可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6年的短期异龄混交改造使林内土壤动物显示出较高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森林混交模式 群落结构 功能群 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