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桩土接触面单元参数分析 被引量:84
1
作者 许宏发 吴华杰 +1 位作者 郭少平 廖铁平 《探矿工程》 2002年第5期10-12,共3页
桩的抗拔特性与接触面的特性密切相关 ,正确选定接触面的力学参数对于分析桩的抗拔机理有重要意义。根据桩土接触面点面接触模型和库仑摩擦变形原理 ,在 1 0组土 -结构 (钢、混凝土 )剪切摩擦试验分析的基础上 ,对桩土接触面摩擦参数的... 桩的抗拔特性与接触面的特性密切相关 ,正确选定接触面的力学参数对于分析桩的抗拔机理有重要意义。根据桩土接触面点面接触模型和库仑摩擦变形原理 ,在 1 0组土 -结构 (钢、混凝土 )剪切摩擦试验分析的基础上 ,对桩土接触面摩擦参数的取值问题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一些结论 ,对于桩土接触面力学参数正确取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接触面 桩端阻力 力学性质 抗拔特性 摩阻力系数 桩侧摩阻力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理论土-水特征曲线 被引量:77
2
作者 栾茂田 李顺群 杨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1-615,共5页
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规则等直径圆球土颗粒之间的弯液面方程,运用迭代法对这一高度非线性方程组进行了求解,进而确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基质吸力。文中考虑了基质吸力的作用面积,提出了等效基质吸力和广义土-水特征曲线的概念。分析表明,... 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了规则等直径圆球土颗粒之间的弯液面方程,运用迭代法对这一高度非线性方程组进行了求解,进而确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基质吸力。文中考虑了基质吸力的作用面积,提出了等效基质吸力和广义土-水特征曲线的概念。分析表明,饱和度为0时等效基质吸力为0,随着饱和度的增大,等效基质吸力逐渐增大,并在某一饱和度处达到最大,此时土的强度最高。针对等直径土颗粒松散排列方式进行了具体计算与讨论。计算表明,与基质吸力相比,等效基质吸力随饱和度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而无论基质吸力还是等效基质吸力均随颗粒空间排列间隙的增大而迅速减小,由此所得到的两种土-水特征曲线强烈地依赖于接触角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等效基质吸力 表面张力 接触角 数值迭代法
下载PDF
考虑颗粒间黏结力的黏性土壤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 被引量:78
3
作者 武涛 黄伟凤 +3 位作者 陈学深 马旭 韩子奇 潘潼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98,共6页
【目的】实现黏性土壤离散元模型的接触参数与接触模型参数标定。【方法】基于土壤堆积角物理试验结果,采用考虑颗粒间黏结力的"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进行土壤堆积角仿真试验,借助GEMM(Generic EDEM material mode... 【目的】实现黏性土壤离散元模型的接触参数与接触模型参数标定。【方法】基于土壤堆积角物理试验结果,采用考虑颗粒间黏结力的"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进行土壤堆积角仿真试验,借助GEMM(Generic EDEM material model database)数据库获得离散元模型关键参数(包括JKR表面能、恢复系数、静摩擦系数与动摩擦系数),进一步运用Box-Behnken试验方法进行堆积角仿真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分析获得了堆积角回归模型,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明该模型极显著,试验因素对堆积角的影响为二次多项式,且存在复杂的一次与二次交互作用。以堆积角40.45°为目标对回归模型进行寻优,得到了优化解:JKR表面能7.91J·m-2;恢复系数0.66;静摩擦系数0.83;动摩擦系数0.25。以此优化解进行仿真试验获得的堆积角为39.73°。堆积角仿真试验与物理试验在堆积角度和形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可利用该优化参数对样品土壤进行进一步的黏性土壤与触土部件间的离散元仿真,从而揭示黏性土壤在触土部件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壤 离散元模型 接触参数 JKR接触模型 黏结力 堆积角
下载PDF
土壤电阻率测量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8
4
作者 周蜜 王建国 +3 位作者 黄松波 豆朋 张丽镪 姚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269-3275,共7页
实验室测量的土壤电阻率准确性受到电极布置以及测试信号类型等影响。选取5种不同质地土壤,比较了四极法与二极法测量以及四极法测量中电压极探针渗入深度的影响,分析了直流信号与交流信号的测试差别以及电流强度及交流频率的影响。结... 实验室测量的土壤电阻率准确性受到电极布置以及测试信号类型等影响。选取5种不同质地土壤,比较了四极法与二极法测量以及四极法测量中电压极探针渗入深度的影响,分析了直流信号与交流信号的测试差别以及电流强度及交流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极法测量结果包含了土壤与电极的接触电阻,且随土壤含水率降低接触电阻不断增大;四极法可在电压极渗入深度较浅,即土壤扰动较小的情况下测量;土壤在直流电压下存在极化效应,土壤电阻率测量宜采用交流;土壤热容量有限,对电阻率在200?.m以内的土壤测量的电流密度不宜超过1 mA/cm2;土壤电阻率随测量频率增加而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阻率 二极法 四极法 接触电阻 极化效应
下载PDF
结构性土的微观变形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何开胜 沈珠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提出点面接触单元,再通过更新的Lagrange大变形有限元法,对有限尺寸和任意方位的土粒骨架在VanDerWaals分子吸力、Coulomb电荷斥力和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问题进行了跟踪分析,定量探索和分析了土体的变形、破坏、结构性和蠕变的内在机理,... 提出点面接触单元,再通过更新的Lagrange大变形有限元法,对有限尺寸和任意方位的土粒骨架在VanDerWaals分子吸力、Coulomb电荷斥力和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问题进行了跟踪分析,定量探索和分析了土体的变形、破坏、结构性和蠕变的内在机理,为建立结构性土的本构模型提供了微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土 土骨架 接触面 变形 微观机理
下载PDF
耕作部件-土壤接触问题研究方法分析 被引量:37
6
作者 郭志军 佟金 +1 位作者 任露泉 周志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2-104,112,共4页
阐述了用有限元法研究耕作部件土壤接触 (以窄齿土壤接触为主 )问题的进展情况 ,并对人工神经网络以及分形几何在耕作部件土壤接触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方式作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 耕整地机具 土壤接触问题 研究方法 耕作部件
下载PDF
基于堆积试验的壤土离散元参数的标定 被引量:42
7
作者 贺一鸣 向伟 +2 位作者 吴明亮 全伟 陈超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0,共5页
为获取南方地区黏弹性壤土颗粒离散元接触模型的本征物理参数和接触力学参数,建立其用于离散元仿真的接触模型。以试验测定的堆积角为40.95°的壤土为研究对象,选取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通过实测试验获取壤土的本征物... 为获取南方地区黏弹性壤土颗粒离散元接触模型的本征物理参数和接触力学参数,建立其用于离散元仿真的接触模型。以试验测定的堆积角为40.95°的壤土为研究对象,选取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通过实测试验获取壤土的本征物理参数值;借助GEMM数据库推荐的土壤接触力学参数初选范围,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得到接触力学参数值的最优值区间。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最优值区间的接触力学参数进行4因素3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获取堆积角回归模型,以实测土壤堆积角40.95°为目标,对回归模型进行接触力学参数寻优,得到接触力学参数的最优组合为:JKR表面能13.05 J/m2,恢复系数0.5,动摩擦因数0.15,静摩擦因数1.06,该最优组合参数仿真堆积角均值为41.07°,与实测堆积角误差为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土 堆积角 离散元法 参数标定 接触模型
下载PDF
粗粒土与混凝土接触面特性单剪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彭凯 朱俊高 +1 位作者 张丹 伍小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93-1900,共8页
采用大型单剪仪进行粗粒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在膨润土以及混合土(膨润土中掺入水泥)泥皮条件下的剪切试验。通过对不同水泥浆含量的混合土泥皮接触面进行试验,揭示不同泥皮条件下接触面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与无泥皮或膨润土泥皮时不同,... 采用大型单剪仪进行粗粒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在膨润土以及混合土(膨润土中掺入水泥)泥皮条件下的剪切试验。通过对不同水泥浆含量的混合土泥皮接触面进行试验,揭示不同泥皮条件下接触面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与无泥皮或膨润土泥皮时不同,存在混合土泥皮时,剪应力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存在明显软化段,峰值强度的位置与水泥含量以及法向应力大小有关。水泥含量越大其相应的强度越大,水泥含量由10%提高到40%时,其相应的内摩擦角提高约3.2倍,水泥含量为40%时,其强度达到无泥皮时的84%。剪切破坏时,在同一高度处,法向应力越大,切向位移也越大;同样的法向应力及高度处,切向位移随水泥含量的提高而增大。无泥皮、低法向应力下,试样出现明显的剪胀现象,而泥皮条件下试样均表现为剪缩。试样的有效高度对粗粒料的强度及变形有一定的影响,最大粒径为20mm时,高度分别为100与30mm的试样相比,其内摩擦角及水平位移偏差分别为3%和6%左右。与最大粒径为60mm试样相比,最大粒径20mm试样的内摩擦角要小1.9°,减幅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试验 接触面 混合土 单剪试验 剪缩 剪胀
下载PDF
电极反转对电渗加固效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卓 周建 +1 位作者 温晓贵 陶燕丽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79-1584,共6页
采用自制模型箱,针对杭州软黏土进行一维电渗试验来探讨电极反转对电渗加固的影响.根据反转周期将试验分为4组:1、5、15h、不反转.观察不同反转周期下电渗的特点,并与常规电渗效果进行对比,进而探讨电极反转的有效性.定期测量试验过程... 采用自制模型箱,针对杭州软黏土进行一维电渗试验来探讨电极反转对电渗加固的影响.根据反转周期将试验分为4组:1、5、15h、不反转.观察不同反转周期下电渗的特点,并与常规电渗效果进行对比,进而探讨电极反转的有效性.定期测量试验过程中的电流和排水量,计算土体电阻和界面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并给出试验结束时的含水量、抗剪强度空间分布图.试验过程中发现,每次反转电极,电流均呈现略微上升之后又迅速降低,同时排水不会马上继续而需要等待时间,这使得电极反转组的排水效果要较常规电渗差.试验结果表明:电极反转虽然使得土体固结变形较为均匀,但是平均抗剪强度却较常规电渗差;反转周期越短,效果越差,其主要原因是电极反转会导致界面电阻急剧增大,电流降低过快,从而影响电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法 电极反转 软黏土 地基处理 界面电阻
下载PDF
土-水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的微观机制与计算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贺炜 赵明华 +1 位作者 陈永贵 王泓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8-1083,共6页
对吸湿与脱湿过程中引起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滞后性质进行机制分析,认为在微观角度看,接触角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基于热力学原理,假定粒间弯液面为一圆弧,综合考虑不等径颗粒半径比、接触角等因素,应用几何关系导得了两接触土颗粒填充... 对吸湿与脱湿过程中引起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滞后性质进行机制分析,认为在微观角度看,接触角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基于热力学原理,假定粒间弯液面为一圆弧,综合考虑不等径颗粒半径比、接触角等因素,应用几何关系导得了两接触土颗粒填充角之间的迭代关系,并进行编程计算。在此基础上,引入热力学弯液面压强计算公式和水量体积计算公式,得到了不等径土颗粒间基质吸力-水量计算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不同接触角条件下的单个弯液面和不同堆积形式土粒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解算,结果表明,由于接触角不同,土-水特征曲线具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孔隙填充将引起低吸力状态土体含水率增加,其对松散颗粒影响较大,含水率可增大达90%;颗粒堆积形式及级配对接触角不同引起的滞后现象影响不大。此外,仅考虑接触角因素无法解释滞回圈的形成,其计算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土水特征曲线 滞后现象 弯液面 接触角
下载PDF
上海典型土层与混凝土接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刘学增 朱合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01-606,共6页
利用直剪试验 ,结合上海典型土层 ,分别在饱和和水下 2种情况 ,对褐黄色粉质粘土、粘质粉土、淤泥质粘土、灰色粘土、灰色粉质粘土、暗绿色粉质粘土和草黄色砂质粉土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了几种典型土体与混凝土相... 利用直剪试验 ,结合上海典型土层 ,分别在饱和和水下 2种情况 ,对褐黄色粉质粘土、粘质粉土、淤泥质粘土、灰色粘土、灰色粉质粘土、暗绿色粉质粘土和草黄色砂质粉土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 ,进行了试验研究 ,得到了几种典型土体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切向位移应力关系、法向位移应力关系、摩擦角、粘聚力、破坏比以及初始切向法向刚度 ,从而为相关问题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参数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 混凝土 接触 直剪试验
下载PDF
地表微地形测量及定量化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24
12
作者 朱良君 张光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5期114-122,共9页
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的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地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2大类,前者包括测针法、链条法、差分GPS法等,后者包括超声波测... 地表微地形测量是地表粗糙度定量化的基础,对地表形态动态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地形测量方法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2大类,前者包括测针法、链条法、差分GPS法等,后者包括超声波测距法、红外线传感器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激光测距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在全面回顾各方法原理、优缺点及其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地表粗糙度定量化常用方法:统计方法指数、地统计学指数和分形及多重分形模型。认为:1)差分GPS法、结构光激光扫描法、三维激光扫描仪法和近景摄影测量法将在亚毫米一,厘米级地表微地形测量及地表粗糙度多尺度特征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简单、方便的测针法可能在野外测量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以地表微地形测量技术为基础,在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亟需形成一套完整的“测量一定量化一模型应用”范式,同时应加强对地表微地形空间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研究,发展新的统一的地表粗糙度定量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微地形 地表粗糙度 定量化 接触式 非接触式
下载PDF
非饱和土微观结构与粒间吸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3
作者 孙银磊 汤连生 刘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95-1122,共28页
吸力是非饱和土研究的重点也是其难点。重点在于自然界中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吸力去解释,难点在于非饱和土吸力的量化测试技术现在还不成熟。非饱和土作为地球表层广泛存在的三相组合材料,其力学性质远远比饱和土复杂,归根结底在于土中... 吸力是非饱和土研究的重点也是其难点。重点在于自然界中诸多物理现象可以用吸力去解释,难点在于非饱和土吸力的量化测试技术现在还不成熟。非饱和土作为地球表层广泛存在的三相组合材料,其力学性质远远比饱和土复杂,归根结底在于土中水气界面形成的弯液面收缩膜,导致了土体孔隙产生吸力。非饱和土体的强度变形特征就是其内部吸力不断变化的宏观表现形式,其宏观物理力学性质与吸力之间存在一个桥梁——微观结构。对非饱和土微观结构和吸力理论、试验研究的整体把握是完善土力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开展对非饱和土液桥动态结构演化及吸力力链分布特性的研究,是全面了解非饱和土力学性能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深入把握和量化非饱和土吸力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微观结构 粒间吸力 液桥 颗粒接触
下载PDF
土工构筑物和边坡工程发展综述——作用机理与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丙印 温彦锋 +1 位作者 朱本珍 于玉贞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5,35,共16页
结合我国土工构筑物和边坡工程的建设实践,主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作用机理与数值模拟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主要包括土工构筑物工作性态和变形时空发展规律、破坏机制和数值模拟方法、土-结构接触特性和多体接触分析、土质边... 结合我国土工构筑物和边坡工程的建设实践,主要针对近年来有关作用机理与数值模拟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主要包括土工构筑物工作性态和变形时空发展规律、破坏机制和数值模拟方法、土-结构接触特性和多体接触分析、土质边坡(支挡结构)稳定分析和安全评价等。论文重点介绍了一些数值计算新方法在土工计算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构筑物 土质边坡 应力变形分析 破坏机制 接触特性
下载PDF
简化接触模型的月壤离散元数值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郑敏 蒋明镜 申志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766-771,共6页
根据月壤其颗粒级配可归类于粉质砂土。针对真实月壤所处的环境(无水、低重力场、低气压等),将Perko等2001年提出的月壤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植入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中,模拟了刚性边界下加入该模型与未加该模型试样的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 根据月壤其颗粒级配可归类于粉质砂土。针对真实月壤所处的环境(无水、低重力场、低气压等),将Perko等2001年提出的月壤颗粒间的范德华力植入离散元分析软件PFC2D中,模拟了刚性边界下加入该模型与未加该模型试样的双轴压缩试验,研究了颗粒间范德华力对试样的宏观力学特性与微观颗粒接触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对试样的抗剪强度、体应变以及颗粒平均配位数都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壤 接触模型 离散单元法 范德华力
下载PDF
管土接触作用下管道沉陷复杂应力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联伟 张雷 +1 位作者 董绍华 路民旭 《油气储运》 CAS 2013年第11期1179-1182,共4页
场地沉陷是导致埋地管道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管道与土体接触作用的半无限屈服理论,建立了沉陷作用下管土相互作用模型,以土壤和管道自重为载荷,计算了沉陷区长度、壁厚、内压、管径、管土摩擦因数、管道埋深等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管... 场地沉陷是导致埋地管道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应用管道与土体接触作用的半无限屈服理论,建立了沉陷作用下管土相互作用模型,以土壤和管道自重为载荷,计算了沉陷区长度、壁厚、内压、管径、管土摩擦因数、管道埋深等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管道应力,分析了其对管道Mises应力的影响规律,进而评估管道的安全性。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模拟管道的破坏过程,可为沉陷区域埋地管道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表3,图7,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管土接触作用 沉陷 应力分析
原文传递
粗粒土颗粒接触力学特性及细观接触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子寒 王鹏举 +2 位作者 景晓昆 周健 肖成志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80-1992,共13页
将石灰岩粗粒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简化为点–面接触,通过颗粒接触试验研究粗粒土的粒间法向、切向接触力学特性,并归纳出粗颗粒细观接触模型的具体形式。利用该细观模型,对粗粒土大型直剪试验进行离散元(PFC)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计算结... 将石灰岩粗粒土颗粒之间的接触形式简化为点–面接触,通过颗粒接触试验研究粗粒土的粒间法向、切向接触力学特性,并归纳出粗颗粒细观接触模型的具体形式。利用该细观模型,对粗粒土大型直剪试验进行离散元(PFC)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粒间接触模型及细观参数的适用性。最后,对粗粒土颗粒接触特性及其接触模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实测的粒间接触力与接触位移关系曲线可以利用指数小于1的幂函数进行拟合;同时,为了对切向接触刚度进行统一的衡量,定义切向位移为5 mm时的切向力为切向接触强度(切向力有峰值时取峰值切向力)。对比大直剪试验的实测与计算结果发现,粒径较大(2~5,1~2 cm)时计算误差非常小;但对于含有更细小颗粒的级配试样,计算误差偏高。在细观尺度内,颗粒粒径在何种范围内会表现出与大颗粒不同的接触性质,有待借助更精细设备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颗粒接触 细观 颗粒流 接触模型 粗粒土
原文传递
无黏性土层之间渗流接触冲刷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0,共4页
判别无黏性成层土产生接触冲刷的准则及确定产生接触冲刷的水力比降是研究渗流控制措施的必备要素,为工程界所关注。根据对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明了无黏性成层土产生接触冲刷的几何条件和水力条件,同时建立了产生接触冲刷的临界水... 判别无黏性成层土产生接触冲刷的准则及确定产生接触冲刷的水力比降是研究渗流控制措施的必备要素,为工程界所关注。根据对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明了无黏性成层土产生接触冲刷的几何条件和水力条件,同时建立了产生接触冲刷的临界水力比降与两土层特征粒径的函数关系,可以用来判别无黏性双层土之间是否会产生接触冲刷。如果判明会产生接触冲刷,可进一步计算出产生接触冲刷的水力比降,这对土工建筑物的渗流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黏性土 成层结构 渗流 接触冲刷 临界水力比降
下载PDF
饱和土中端承桩非完全黏结下的竖向振动特性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强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9-354,共6页
建立了考虑桩土非完全黏结条件下端承桩在饱和土中竖向振动的模型,将土视为线弹性饱和多孔介质,桩简化为一维弹性杆件。通过引入势函数,采用分离变量法对饱和两相介质动力固结方程解耦,求得桩受任意激振力作用下的桩土耦合系统解析解。... 建立了考虑桩土非完全黏结条件下端承桩在饱和土中竖向振动的模型,将土视为线弹性饱和多孔介质,桩简化为一维弹性杆件。通过引入势函数,采用分离变量法对饱和两相介质动力固结方程解耦,求得桩受任意激振力作用下的桩土耦合系统解析解。计算结果表明,桩土非完全黏结条件下桩振动引起的饱和土中孔压分布略小于完全黏结条件下的,其影响幅度随激振频率的增加而增大,随渗透系数的减小而增加。桩顶的频率和时域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桩土接触面条件对桩顶动力响应有显著影响。经分析,增大击发能量使桩土出现非完全黏结状态可以加大有效测桩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相互作用 竖向振动 饱和土 接触模型
下载PDF
Use of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to study structures and particle contacts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 被引量:14
20
作者 SUN Yin-lei TANG Lian-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38-954,共17页
A small problem about soil particle regularization and contacts but essential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as studied.The soils sourced from Guangzhou and Xiamen were sieved into five different particle scale ranges(d... A small problem about soil particle regularization and contacts but essential to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as studied.The soils sourced from Guangzhou and Xiamen were sieved into five different particle scale ranges(d<0.075 mm,0.075 mm≤d<0.1 mm,0.1 mm≤d<0.2 mm,0.2 mm≤d<0.5 mm and 0.5 mm≤d<1.0 mm)to study the structures and particle contacts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The X-ray micro computed tomography method wa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icrostructure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The particle was identified and regulariz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The particle contacts and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in 3D space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in types of contact among the particles are face-face,face-angle,face-edge,edge-edge,edge-angle and angle-angle contacts for particle sizes less than 0.2 mm.When the particle sizes are greater than 0.2 mm,the contacts are effectively summarized as face-face,face-angle,face-edge,edge-edge,edge-angle,angle-angle,sphere-sphere,sphere-face,sphere-edge and sphere-angle contacts.The differences in porosity among the original sample,reconstructed sample and regularized sampl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ater-swelling and water-disintegrable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residual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granite residual soil RECONSTRUCTION REGULARIZATION particle conta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