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名山河流域水稻土组分对微团聚体吸附-解吸铜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洪舒蔓 夏建国 +2 位作者 张世熔 黄文忠 仲雨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8-586,共9页
以名山河流域典型的水稻土为例,利用模拟-培养试验和选择溶解法,研究各土壤组分对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土壤组分前后的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均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佳,原土和... 以名山河流域典型的水稻土为例,利用模拟-培养试验和选择溶解法,研究各土壤组分对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吸附解吸Cu2+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土壤组分前后的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均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佳,原土和不同粒径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0.002mm>2.000~0.250mm>原土>0.053~0.002mm>0.250~0.053mm.与未去除土壤组分的原土相比,去除土壤组分的原土和微团聚体对Cu2+的吸附量均有所减小,尤其以去除有机质后对Cu2+吸附量的减小最为显著,在<0.002mm微团聚体中减小值高达44.50%±2.77%,0.250~0.053mm微团聚体中Cu2+吸附量减小值最低,为37.68%±3.11%.经不同处理后原土和各粒径微团聚体吸附量减少的顺序为:去有机质>去游离氧化铁>去无定形氧化铁.去除各土壤组分后,原土和各粒径微团聚体对Cu2+的专性吸附降低,非专性吸附显著上升,降低了原土和各粒径微团聚体对Cu2+污染的缓冲能力,同时显示了各土壤组分在专性吸附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团聚体 土壤组分 CU2+ 吸附-解吸
原文传递
磺胺嘧啶在土壤及土壤组分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步迪 林青 +1 位作者 曹东平 徐绍辉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9-957,共9页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迁移过程受其理化性质的强烈影响,其中土壤中的矿物成分,如高岭石、蒙脱石及腐殖酸等是重要控制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磺胺嘧啶在土壤、高岭石、蒙脱石和腐殖酸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过程,并对反应前后的高岭... 抗生素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迁移过程受其理化性质的强烈影响,其中土壤中的矿物成分,如高岭石、蒙脱石及腐殖酸等是重要控制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磺胺嘧啶在土壤、高岭石、蒙脱石和腐殖酸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过程,并对反应前后的高岭石、蒙脱石和腐殖酸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表征,探讨其可能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磺胺嘧啶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快速吸附(解吸)、吸附解吸动态平衡和吸附(解吸)平衡3个阶段;磺胺嘧啶在土壤及其3种组分中的吸附(解吸)均可在24 h内达到平衡,其浓度高低会导致土壤及其组分的吸附差异,不同土壤组分中的官能团含量、带电性质及氢键是造成吸附差异的主要原因;分别用伪一级动力学模型、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Elovich模型对其吸附过程进行拟合,其动力学吸附过程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主要受控于物理化学吸附;FTIR图谱表明磺胺嘧啶与高岭石以物理吸附为主,并有少量氢键作用,与蒙脱石之间主要以氢键作用完成吸附,而在腐殖酸中存在表面络合和π–π共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嘧啶 吸附解吸 动力学 土壤组分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成分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隋世江 叶鑫 隽英华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年第1期14-16,19,共4页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快速的例行分析方法,在土壤科学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评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检测土壤成分(有机质、总氮、水分、矿质组分、质地、pH)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其在土壤领域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土壤成分 进展 检测
下载PDF
稻田土壤淹水期As/Sb释放的动态过程及因素探究
4
作者 田晓庆 王星皓 +3 位作者 徐昊 葛昶 史广宇 高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332,共9页
稻田土壤淹水期重金属As/Sb的释放情况严重影响着我国水稻品质与安全问题.本文选取湖南省娄底市锡矿山周边污染土壤,研究了水分管理过程中淹水土壤中不同价态砷(As)和锑(Sb)的动态释放规律,并考察了土壤性质及组分对重金属As/Sb的释放... 稻田土壤淹水期重金属As/Sb的释放情况严重影响着我国水稻品质与安全问题.本文选取湖南省娄底市锡矿山周边污染土壤,研究了水分管理过程中淹水土壤中不同价态砷(As)和锑(Sb)的动态释放规律,并考察了土壤性质及组分对重金属As/Sb的释放与转化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淹水时期,土壤溶液的pH值呈现出由酸性到中性转变的趋势,Eh值随淹水时间明显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土壤溶液中As的浓度随淹水时间增长而逐渐升高,其中主要以还原态As(III)为主,最高浓度可达632.49μg·L^(-1),显著高于As(V);相反,Sb浓度在最初的2 d内上升,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主要以Sb(V)的形式存在,最高浓度为1627.34μg·L^(-1).As/Sb释放的差异主要归因于土壤对As(III/V)和Sb(III/V)的吸附能力不同所导致,其中土壤颗粒对As(V)吸附能力远高于Sb(V),因此在淹水初期观察到Sb(V)的快速释放;随着厌氧时间增加,氧化态As/Sb被微生物还原为As(III)/Sb(III),而As(III)在土壤颗粒表面吸附能力明显低于Sb(III),因此导致后期大量As(III)的释放.本研究表明土壤的pH值、Eh以及As/Sb的吸附能力是影响淹水期As和Sb释放的重要因素.其中土壤铁锰矿物控制着As(III/V)的吸附固定,而土壤有机质显著影响Sb(III/V)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还原 重金属释放 砷锑 pH 吸附能力 土壤组分
原文传递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土壤成分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隋世江 叶鑫 隽英华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12年第4期26-30,共5页
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是一种快速的例行分析方法,在土壤科学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评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土壤成分检测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其在土壤领域内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土壤成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蒙山茶园土壤组分去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后对铝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夏建国 何芳芳 +1 位作者 罗婉 李璐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5-132,共8页
以蒙山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歇法和振荡平衡法,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茶园2种土壤(黄壤和紫色土)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去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后对铝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别去除有机质及游离氧化铁后,2种土壤的原土及各粒... 以蒙山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歇法和振荡平衡法,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茶园2种土壤(黄壤和紫色土)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去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后对铝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别去除有机质及游离氧化铁后,2种土壤的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静电吸附量均会增加,加之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对铝均有专性吸附,因而解吸率也均随着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含量的减少而增加;(2)去除有机质及游离氧化铁后,紫色土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分别对铝的等温吸附过程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而黄壤则以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佳;(3)在茶园土壤中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是铝离子专性吸附的主要载体,其含量影响土壤对铝的固持能力,从而影响铝的活性及茶树从土壤中吸收活性铝的含量。在茶园土壤管理中,可根据茶树生长所需的铝含量对土壤进行适当改良,以增强土壤对铝的固持能力,从而降低铝的活性,减少茶叶中铝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土壤组分 吸附解吸 土壤有机质 游离氧化铁
下载PDF
蒙山茶园土壤组分对铝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夏建国 何芳芳 罗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2-741,共10页
采用间歇法和振荡平衡法,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蒙山茶园土壤(紫色土和黄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吸附解吸的热力学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和CEC对其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吸附量都随... 采用间歇法和振荡平衡法,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蒙山茶园土壤(紫色土和黄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吸附解吸的热力学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和CEC对其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吸附量都随铝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各粒级土壤对铝的吸附量不同,表现为土壤颗粒比表面越大,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和CEC越高,其吸附量越大。紫色土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等温吸附过程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最佳,说明紫色土对铝的吸附是多层吸附;而黄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等温吸附过程则用Langmuir方程描述最佳,说明黄壤对铝的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2)紫色土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解吸率表现出以下关系:粗砂粒>原土>细砂粒>粉粒>粘粒,黄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解吸率则表现出以下关系:细砂粒>粗砂粒>原土>粉粒>粘粒,两者解吸率的大小关系均与其有机质及游离氧化铁相反,表明两种土壤的原土及各粒级组分中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越高,其专性吸附率就越高,从而解吸率越小,说明土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影响土壤对铝的固持能力。(3)土壤最大吸附量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和CEC都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其最大解吸率也均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和CEC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解吸 热力学特征 土壤组分 茶园土壤
下载PDF
基于Imageware的鼢鼠爪趾曲面重构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云飞 孔丽琴 +2 位作者 鄢钱 刘琳 王洪昌 《湖南农业科学》 2018年第7期32-35,共4页
以东北鼢鼠最为粗壮的前爪第三趾为研究对象,通过逆向造型技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的爪趾点云,并运用Imageware软件对点云进行降噪处理、剖面截取点云、点云拟合曲线、曲线放样等技术,对东北鼢鼠爪趾进行曲面重构。曲面误差分析结... 以东北鼢鼠最为粗壮的前爪第三趾为研究对象,通过逆向造型技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的爪趾点云,并运用Imageware软件对点云进行降噪处理、剖面截取点云、点云拟合曲线、曲线放样等技术,对东北鼢鼠爪趾进行曲面重构。曲面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重构后的曲面与原始点云数据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这表明研究采用2次或者多次扫描获得复杂曲面的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土部件 仿生 逆向造型 IMAGEWARE 鼢鼠爪趾 点云
下载PDF
名山河流域黄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解吸特征
9
作者 贺文林 夏建国 王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8-234,共7页
以名山河流域老冲积黄壤无机纳米微粒为对象,从纳米尺度分析钙的吸附解吸机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并采用等温吸附法和静态解吸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 以名山河流域老冲积黄壤无机纳米微粒为对象,从纳米尺度分析钙的吸附解吸机制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并采用等温吸附法和静态解吸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解吸量均随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在低质量浓度范围内吸附量增加较快,在高质量浓度范围内增加趋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钙的吸附能力从高到低为水田(2 580.69 mg/kg)、茶园(2 452.30 mg/kg)、旱地(1 935.10 mg/kg)、林地(1 867.36 mg/kg)、果园(1 520.65 mg/kg),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解吸率从大到小为果园、林地、旱地、茶园、水田,且解吸率随外加钙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2)去除土壤组分(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吸附量及解吸量均有所增加,5种土地利用方式吸附增加量从大到小为水田、旱地、茶园、林地、果园;3)去除土壤组分前后,无机纳米微粒对钙的等温吸附均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最佳,相关系数在0.954 5-0.989 0,达到极显著水平,Langmuir方程与Temkin方程拟合效果不佳。研究表明,钙离子以非专性吸附为主,专性吸附为辅,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的存在会阻碍土壤对钙的吸附及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土壤无机纳米微粒 吸附解吸 土壤组分
下载PDF
光谱分辨率对土壤组分建模影响分析
10
作者 陈玉 魏永明 +3 位作者 王钦军 LI Lin 雷少华 路春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5-870,共6页
实验室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数据(VIS-NIR)具有快速、高效、无损等技术优势,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土壤组分反演中。光谱分辨率越高所能表达的土壤信息越丰富,但也带来了数据冗余。目前,对于不同光谱分辨率对土壤组分建模影响效应分析的研究相... 实验室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数据(VIS-NIR)具有快速、高效、无损等技术优势,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土壤组分反演中。光谱分辨率越高所能表达的土壤信息越丰富,但也带来了数据冗余。目前,对于不同光谱分辨率对土壤组分建模影响效应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欧洲土壤中心数据集19036个土壤样本为数据源,以土壤总氮(N)、有机碳(OC)、碳酸钙(CaCO_(3))、粘土(Clay)为例,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并选择30%的随机样本独立验证的方式开展相关研究。首先将所有样本原始0.5 nm分辨率4200个波段的高光谱数据采用等间距取均值方法分别重采样到2,4,8,…,1024 nm开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光谱分辨率的降低,土壤各类组分反演精度均呈下降趋势,光谱分辨率在64 nm以上,4类土壤组分普遍具有较高的模型验证精度(R^(2)>0.65,RPD>1.7),光谱分辨率在128 nm以下CaCO 3和Clay组分精度显著变差;4类组分中,CaCO_(3)对光谱分辨率敏感性最强,在高光谱分辨率下反演精度较高(R 2>0.86,RPD>2.72),但随光谱分辨率降低精度下降最快。此外,基于光谱响应函数将样本光谱重采样到GF2,S3A,L8,Aster,Modis和S3OLCI六种常见卫星传感器的光谱分辨率展开评价。结果表明:土壤N、OC在各传感器中均可获得较高的精度,甚至在GF2传感器仅有4个波段情况下,也具有不错的验证精度(R^(2)=0.56;RPD=1.51),而土壤CaCO_(3)及Clay反演精度普遍较差;除传感器光谱波段数量外,波段位置对土壤组分的反演能力的影响也很显著,拥有近红外长波(1100~2500 nm)光谱范围的传感器对土壤组分的反演能力优于缺少该光谱波段的传感器,特别是粘土矿物的吸收峰多位于近红外长波段,S3A,L8,Aster和Modis传感器的Clay反演能力均优于光谱波段数更多的S3OLCI。该研究成果对土壤组分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卫星数据源的选择及未来传感器光谱通道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组分 实验室可见近红外光谱 卫星传感器 光谱分辨率 偏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典范相关分析技术在植被生态信息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张全发 王映明 +1 位作者 金义兴 郑重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典范相关分析是一种检验两组变量间最大相关的多元统计技术。本文运用此技术结合Pearson's相关系数、PCA分析,对植物群落中植物重要值与土壤组分的相关研究表明:典范相关分析能极好地定量解释生态学中两组变量的相关,并能指示出多... 典范相关分析是一种检验两组变量间最大相关的多元统计技术。本文运用此技术结合Pearson's相关系数、PCA分析,对植物群落中植物重要值与土壤组分的相关研究表明:典范相关分析能极好地定量解释生态学中两组变量的相关,并能指示出多个因子的复合作用。同时强调,由于典范相关分析技术对原始数据的线性要求,从而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预先的PCA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范相关分析 植被 生态
下载PDF
东北次生杨桦林土壤碳氮动态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汲常萍 王文杰 +1 位作者 韩士杰 祖元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675-5685,共11页
土壤分级组分是研究其碳氮动态的基础,次生杨桦林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天然林类型,目前相关数据的欠缺状态要求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集0—10cm、10—20cm、20—30cm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组分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土壤分... 土壤分级组分是研究其碳氮动态的基础,次生杨桦林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天然林类型,目前相关数据的欠缺状态要求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集0—10cm、10—20cm、20—30cm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组分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土壤分成5种组分:沙和稳定团聚体土壤组分(SA)、酸不溶土壤组分(AI)、易氧化土壤组分(EO)、颗粒态土壤组分(P)和可溶性土壤组分(S),进而分析了不同组分的质量分数、碳氮含量、碳氮分配比例及红外光谱5类官能团相对含量,旨在探讨次生杨桦林土壤固碳、氮供应机制。结果显示,接近90%的土壤质量集中在稳定组分AI(66.21%)和SA(22.11%)上,导致稳定组分中碳截获量最大(占土壤总碳量的2/3),而且其C/N比活跃组分(P和EO)大2—9倍;与碳不同,由于活跃组分中N含量比稳定组分大4—80倍,致使活跃组分P和EO氮的分配比例最大,分别占土壤总氮的33.1%和26.0%;除了占土壤质量很少的P和S外,组分间以及组分内的碳氮间多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这种土壤碳、氮在不同组分间贮存方式的差异使得土壤碳储存稳定性更高、而N肥力供应更快速。伴随不同组分碳氮储存的变化,不同组分间红外官能团存在显著差异,AI组分中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均最低,而P和S组分中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均较高,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与碳含量、氮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官能团具有维持土壤碳氮的功能。同时,官能团与土壤C/N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反映出组分官能团相对含量的高低具有指示组分化学活性高低的作用。研究发现对于林分土壤的碳截获与氮供应的机制阐明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为深入了解东北次生杨桦林碳氮动态及对未来气候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截获 土壤氮 土壤组分区分 碳氮比 红外线光谱官能团组成
下载PDF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区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于雷 王玉杰 +3 位作者 王云琦 张会兰 孙素琪 白雪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5-872,共8页
以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为试验地,开展针阔混交林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的分离量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于2011—2013年生长季(4—9月),利用壕沟断根和移除凋落物方法区分RA(自养呼吸速率)、RH(异养呼吸速率)、RL(凋落物呼吸速率)... 以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为试验地,开展针阔混交林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的分离量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于2011—2013年生长季(4—9月),利用壕沟断根和移除凋落物方法区分RA(自养呼吸速率)、RH(异养呼吸速率)、RL(凋落物呼吸速率)及RSOM(有机质呼吸速率);同时,实地观测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AT(大气温度)、SR(太阳总辐射强度)、ST(5 cm深处土壤温度)和SW(5 cm深处土壤湿度),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RL外,其他组分呼吸速率的月际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或7月,月均值差异显著(P<0.05);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年均值年际变化均不明显(P>0.05),但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年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RA和RH分别占RT(土壤总呼吸速率)的27%和73%,RSOM占RH的63%.3除RL外,其他土壤组分呼吸均与AT和ST呈显著相关(P<0.05),表明AT和ST是影响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的主要因子.4指数模型最适用于描述该区AT和ST与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除RL外,其他土壤组分呼吸对AT的敏感性Q10(温度每增加10℃所造成的呼吸速率改变的商)高于ST,并且不同组分呼吸的Q10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各组分呼吸速率 贡献率 环境因子 Q10
下载PDF
城市异质植被的覆盖度估算模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敏 付迎春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369,共6页
植被覆盖度是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亚热带城市异质植被覆盖特征,选择像元尺度的植被指数(NDVI)转换模型、亚像元尺度的植被—土壤两端元模型(V-S Model)和植被—高—低反射率三端元模型(V-H-L Model)在TM影像上估算植... 植被覆盖度是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亚热带城市异质植被覆盖特征,选择像元尺度的植被指数(NDVI)转换模型、亚像元尺度的植被—土壤两端元模型(V-S Model)和植被—高—低反射率三端元模型(V-H-L Model)在TM影像上估算植被覆盖度,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比验证3种模型的估算精度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模型尺度和背景亮度对植被覆盖度估算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NDVI转换模型整体高估覆盖度为27%,V-S模型和V-H-L模型整体低估覆盖度分别为23%和5%;验证结果证明:NDVI转换模型对高密度(】60%)植被的估算结果最好,低估4%;V-H-L模型对中密度(40%~60%)和低密度(【40%)植被的估算结果最优,仅低估2%,并受背景亮度的影响最小。因此,NDVI转换模型适用于高密度植被覆盖度的估算,亚像元尺度下的V-S模型和V-H-L模型适用于低、中密度植被覆盖度的估算,并以V-H-L模型估算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植被指数转换模型 两端元模型 三端元模型 亮度
原文传递
农业机械触土部件优化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0
15
作者 贾洪雷 王万鹏 +3 位作者 陈志 郑铁志 张鹏 庄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共13页
简述了农业机械触土部件的发展及现状,归纳了可提升触土部件减阻降耗、减粘脱附和耐磨延寿等性能的诸多优化设计方法,明确了土壤性状与触土部件结构或材料之间的互作关系,提出触土部件材料的优化制造工艺,分析了仿生等先进设计方法在触... 简述了农业机械触土部件的发展及现状,归纳了可提升触土部件减阻降耗、减粘脱附和耐磨延寿等性能的诸多优化设计方法,明确了土壤性状与触土部件结构或材料之间的互作关系,提出触土部件材料的优化制造工艺,分析了仿生等先进设计方法在触土部件上的应用前景,最后总结了触土部件设计、加工等方法对现代农业机械性能的保障性作用,并对未来触土部件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触土部件 优化设计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影响研究Ⅰ氮肥及其配施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 被引量:34
16
作者 彭令发 郝明德 来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3年第1期53-54,共2页
试验布置在典型的黄土高原的沟壑区 ,长武试验示范区 ,在长期的小麦连作的基础上 ,通过单施氮肥以及氮肥与其它肥料的配合使用 ,研究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对土壤铵态氮和氨基糖氮影响较小 ,而对土壤... 试验布置在典型的黄土高原的沟壑区 ,长武试验示范区 ,在长期的小麦连作的基础上 ,通过单施氮肥以及氮肥与其它肥料的配合使用 ,研究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对土壤铵态氮和氨基糖氮影响较小 ,而对土壤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影响较大 ,特别是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配施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氮组分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作物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自身矿化率的提升 被引量:37
17
作者 李有兵 把余玲 +1 位作者 李硕 田霄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3-950,共8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小麦和玉米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及其自身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其在土壤固碳和培肥方面的效应,为农田有机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共设置小麦或玉米残体(... 【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小麦和玉米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对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及其自身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揭示其在土壤固碳和培肥方面的效应,为农田有机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共设置小麦或玉米残体(根茬、秸秆)和秸秆制成的生物炭单施(WS、WR、WB、MS、MR、MB),配施(WS+WB、WR+WB、MS+MB、MR+MB)以及对照(CK)构成的11个处理,培养期间测定土壤CO2释放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以及粗细颗粒有机碳含量(CPOC、FPOC)。【结果】添加玉米有机物料对土壤TOC、MBC、POC、CPOC和FPOC含量的增加作用普遍高于添加小麦有机物料。添加小麦或玉米秸秆对土壤TOC、POC、CPOC、FPOC含量的增加作用均高于添加根茬。单独添加生物炭,作物残体与生物炭配施和单独添加作物残体处理分别在培养的第4、8、21 d有机碳矿化速率最大,为有机碳矿化快速期,之后矿化速率减缓并逐渐趋于稳定。单独添加作物残体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最大,达到30%-46%;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物料的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TOC含量,其中添加生物炭处理土壤TOC含量增幅最大;单独添加小麦和玉米生物炭处理,土壤T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4.4%和36.5%,但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仅为3%左右,土壤FPOC含量及敏感性指数在单独添加生物炭处理最高;小麦和玉米残体与其生物炭配施处理,土壤MBC和CP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0.2%-199.2%,且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为12%-19%,介于生物炭和残体单施之间,土壤CPOC含量及敏感性指数均表现为配施处理最高。【结论】单独添加作物残体能够较好地补充土壤养分,但CO2释放量显著高于单施生物炭及配施处理;单独添加生物炭其有机碳累积矿化率较低,短期内对土壤养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残体 生物炭 各组分有机碳 有机碳矿化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耕层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彭佩钦 仇少君 +1 位作者 童成立 任秀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16-1821,共6页
以亚热带2个国家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样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BN)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酸水解-蒸馏法分别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以亚热带2个国家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样为对象,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BN)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酸水解-蒸馏法分别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过17a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土壤氮含量水平较低的宁乡点,土壤全氮平均每年增加约40 mg.kg-1,而土壤氮含量水平较高的南县点,平均每年增加约55 mg.kg-1.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也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同时也显著增加酸解性氮及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的含量.此外,土壤酸解性氮及其组分均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氮对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是使稻田土壤氮素含量提高的重要措施,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土壤氮库的积累,即易矿化和较难矿化2部分氮库同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下黑土碳排放特征及其碳库组分与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34
19
作者 贺美 王立刚 +2 位作者 朱平 戚瑞敏 王迎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379-6389,共11页
黑土作为承担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土壤资源,其碳排放特征与碳库组分变化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施肥是影响黑土有机碳输入、输出的重要因素,而这需要长时间尺度的探究。为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的土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 黑土作为承担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土壤资源,其碳排放特征与碳库组分变化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施肥是影响黑土有机碳输入、输出的重要因素,而这需要长时间尺度的探究。为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的土壤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始于1990年的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网站黑土监测基地-公主岭为研究平台,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磷钾肥(NPK)、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M1)、1.5倍的无机肥配施低量有机肥(1.5(NPKM1))、无机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M2)和无机肥配施秸秆(NPKS)6个处理,探讨了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碳排放量(CO2-C)与土壤碳库组分包括水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及其β-葡萄糖苷酶(BG)、木聚糖酶(BXYL)、纤维素酶(CBH)和乙酰基β-葡萄糖胺酶(NAG)等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以显著增加黑土土壤碳排放量(P<0.05),其中,NPK处理土壤碳排放量约为2633.33 kg/hm^2,显著高出CK处理37.36%;长期有机无机配施(NPKM1、1.5(NPKM1)、NPKM2)显著增加土壤碳排放量71.81%—88.51%,效果最为明显;NPKS显著增加土壤碳排放量56.32%,并且三种长期有机无机配施措施碳排放差异不显著。相对CK处理,有机无机配施的DOC、MBC、POC、ROC均有显著增加(P<0.05),各指标分别高出CK处理16.07%—56.34%、128.84%—185.77%、284.15%—497.45%和841.03%—1145.94%,其中1.5(NPKM1)处理效果最好。同时,有机无机配施相对CK处理的NAG、BG、BXYL和CBH活性分别提高了313.22%—452.65%、129.45%—250.74%、159.08%—273.32%和72.21%—193.53%,且以1.5(NPKM1)处理的效果最好。土壤碳排放量与土壤酶活性、土壤活性碳库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碳排放量不但与土壤ROC、DOC、POC、MBC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01),也与土壤BG、NAG、CBH、BXYL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碳排放量 土壤活性碳库组分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马尾松林土壤呼吸组分对不同营林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28
20
作者 雷蕾 肖文发 +2 位作者 曾立雄 黄志霖 谭本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360-5370,共11页
针对不同营林措施(对照、除灌、采伐1(15%)、采伐2(70%)后的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采用LI-8100对其土壤呼吸组分的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湿度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分析表明,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不同。1)观测期内,各营林措... 针对不同营林措施(对照、除灌、采伐1(15%)、采伐2(70%)后的三峡库区马尾松飞播林,采用LI-8100对其土壤呼吸组分的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湿度进行为期1年的连续观测分析表明,不同营林措施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不同。1)观测期内,各营林措施下凋落物层呼吸速率差异并不显著,对照、除灌、采伐1、采伐2的根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1.00、0.83、0.86、1.11μmolCO_2m^(-2)s^(-1);采伐处理下矿质土壤呼吸显著高于对照和除灌(P<0.05);2)与对照相比,营林措施并未显著改变凋落物呼吸对于土壤总呼吸的贡献率(18.78%-23.70%),但降低了根呼吸的贡献率,其中以采伐1最为显著(P<0.05);除灌的矿质土壤呼吸贡献率(37.00%)与对照(38.32%)相近,而采伐1(45.63%)和采伐2(43.07%)均显著增加了矿质土壤呼吸的贡献率,矿质土壤呼吸的变化是造成采伐措施下土壤呼吸变化的主要土壤呼吸组分;3)营林后仅采伐2措施下土壤温湿度显著高于对照,土壤温湿度双因子模型较单因子模型能更好的解释土壤呼吸组分变化,但仅能解释其部分变化(4.6%-59.3%),仍需对营林后其他相关因子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林措施 土壤呼吸组分 凋落物层呼吸 根系呼吸 矿质土壤呼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