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9
1
作者 毛霞丽 陆扣萍 +5 位作者 何丽芝 宋照亮 徐祖祥 杨文叶 徐进 王海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28-838,共11页
以浙江省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站为依托,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栏肥(OM)、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和单施秸秆(RS)处理均显著... 以浙江省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站为依托,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栏肥(OM)、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和单施秸秆(R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mm和2~0.25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p〈0.05),强化了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此外,长期有机无机配施(NPKOM和NPKRS)处理显著提高了各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并且显著增加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而长期单施化肥和单施秸秆处理并未有效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下,2~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34.2%~48.6%,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2~0.25mm和〈0.053mm团聚体进行结构表征,发现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有机无机配施下芳香族C较CK提高29.9%~45.2%,较NPK处理提高22.3%~36.6%,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芳构化。在有机碳积累方面,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栏肥与化肥配施,同时强化了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以及促进了化学抗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是加强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积累的合理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措施 水稻土 团聚体 物理保护 结构表征
下载PDF
膨胀土湿干胀缩裂隙演化及其定量分析 被引量:34
2
作者 骆赵刚 汪时机 杨振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13-2323,共11页
膨胀土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具有明显胀缩性的裂隙土,其裂纹萌生及裂隙扩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此试验利用基于MATLAB开发的图像处理与裂隙定量分析程序,研究了膨胀土裂隙开展的尺寸和温度效应。制备25个不同初始状态的膨胀土泥浆试样,... 膨胀土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具有明显胀缩性的裂隙土,其裂纹萌生及裂隙扩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此试验利用基于MATLAB开发的图像处理与裂隙定量分析程序,研究了膨胀土裂隙开展的尺寸和温度效应。制备25个不同初始状态的膨胀土泥浆试样,利用拍照台对其失水收缩过程中试样表面裂隙演化过程以及对应含水率进行记录。运用裂隙定量分析程序,分别对两类效应单独作用、耦合作用下的膨胀土裂隙度Df、长径比C、裂隙平均宽度w、分形维数值等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发现:膨胀土裂隙的分形维数值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指标仅受试样厚度轻微影响,分形维数与含水率ω的关系呈近似对数曲线;在失水收缩过程中膨胀土最终裂隙指标主要受到试样厚度的影响,表面尺寸对裂隙长径比、宽度最终值也有一定影响,温度影响主要体现在促使裂隙更早、更快的发育并稳定,对最终指标影响相对不明显,影响显著性顺序为:厚度>表面尺寸>温度;此外还对膨胀土失水收缩开裂过程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膨胀土的裂隙发育以及两类效应对其裂隙扩展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 尺寸效应 温度效应 定量表征
下载PDF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Ⅲ.两种水稻土颗粒有机质结构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29
3
作者 周萍 Alessandro Piccolo +1 位作者 潘根兴 Daniela Smejkalova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8-405,共8页
采用固体交叉极化魔角自旋^(13)C核磁共振(CPMAS^(13)C-NMR)波谱技术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水稻土和太湖地区黄泥土本体土壤以及水稳性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POM)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本体土壤和不同... 采用固体交叉极化魔角自旋^(13)C核磁共振(CPMAS^(13)C-NMR)波谱技术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水稻土和太湖地区黄泥土本体土壤以及水稳性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POM)的化学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本体土壤和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POM的结构组成相似,主要由烷氧C、烷基C和芳香C组成,其中以烷氧C含量最高。施肥改变了本体土壤POM中各类C原子的相对百分含量,有机肥以及化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烷氧C含量明显降低,芳香C和酚基C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POM的稳定性增强;单施化肥下烷氧C含量最高,而烷基C、芳香C和芳香度均最低,POM的稳定性减弱,不利于POM的积累。施肥改变了黄泥土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POM各类C原子的相对百分含量,从而使得不同粒径中POM对其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发生变化;而红壤性水稻土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POM各类C原子的相对百分含量并未明显受到施肥措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颗粒有机质 结构特征 CPMAS ~13C-NMR 施肥
下载PDF
云南沼泽土中提取腐殖酸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杨敏 王红斌 +1 位作者 宁平 戴云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51-353,共3页
从云南中甸沼泽土中提取了腐殖酸样品 ,并对样品的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用稀碱法提取的腐殖酸含有羧基、醇羟基、酚羟基等多种活性官能团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
关键词 腐殖酸 沼泽土 提取 稀碱法
下载PDF
某石油化工厂区有机污染物的表征 I.土壤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凌波 林大泉 +2 位作者 曾向东 籍伟 戴竹青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7-96,共10页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 采用网格法布点 ,并参照美国 EPA的采样和分析方法 ,调查了某润滑油添加剂厂区不同深度土壤中总石油烃 ( TPH)、挥发性有机物 ( 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 ( SVOC)的分布特征 ,以作为开展风险评价和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结果表明 ,该厂区的有机污染是局部的和有特征性的 ;土壤污染带主要位于 2 m以上渗透性良好的人工填土层 ,污染物主要来自各类储罐的泄漏和污水隔油池的渗漏 ;柴油范围的有机物 ( DRO)及润滑油范围的有机物( ORO)的含量超过 1 0 g/kg的区域分别占厂区面积的 2 .0 %和 1 .5% ;98.4 %的目标 VOC及 96.2 %的目标SVOC检出率不足 2 5% ;92 .1 %点位的总 VOC低于 1 0 0 mg/kg,89.4 %点位的总 SVOC低于 50 mg/kg;检出浓度较高的目标 VOC和目标 SVOC分别是苯系物、多环芳烃、苯酚类及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除一个点位的一个深度土样苯并 ( a)芘超过 HJ/T2 5-1 999土壤基准 直接接触 1 .4倍外 ,其它均不超标 ;推测定性 VOC或 SVOC的估算浓度高于目标 VOC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挥发性有机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 总石油烃 表征 石油化工厂区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安香 杨定云 +5 位作者 杨守禄 周显勇 王忠伟 刘竹 张彦雄 许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266-5274,共9页
土壤中金属污染导致食用林产品、农产品中重金属高富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物炭作为简单易得,来源广泛的吸附材料,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修复。本文主要综述了生物炭的制备、改性剂的选择与功能、改性方法及改性生物炭的特性。介绍... 土壤中金属污染导致食用林产品、农产品中重金属高富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生物炭作为简单易得,来源广泛的吸附材料,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修复。本文主要综述了生物炭的制备、改性剂的选择与功能、改性方法及改性生物炭的特性。介绍了改性生物炭的表征手段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在生物炭改性过程中的作用及分析方法。客观分析了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式及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机制及效果,并讨论生物炭及改性生物炭对重金属常见的吸附机理以及表面吸附、静电作用、离子交换和共沉淀的特征和条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对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具有显著效果,且经过酸碱、氧化还原、吸附剂复合等方式改性后吸附性能更加高效和稳定。生物炭改性是为了提高生物炭的安全性、高效性、重复使用性和环境友好性,同时加强生物炭的重金属修复性能。因此,功能型生物炭的研制及拓展改性生物炭的应用是生物炭改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改性生物炭 重金属污染 表征技术 修复机理
下载PDF
还原增溶强化EGTA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金永 朱玉婷 +2 位作者 王明新 韩莹 葛嘉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90-2397,共8页
采用还原剂调控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旨在强化其对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洗脱土壤重金属的洗脱效果.分析了EGTA投加量、还原剂类型、液固比、淋洗时间等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及不同淋洗条件下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与化学形... 采用还原剂调控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旨在强化其对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洗脱土壤重金属的洗脱效果.分析了EGTA投加量、还原剂类型、液固比、淋洗时间等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及不同淋洗条件下土壤重金属浸出浓度与化学形态的差异,采用SEM-EDS和FTIR对处理前后土壤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显著提高EGTA对重金属的洗脱率,当液固比为7.5∶1、淋洗时间为2 h、EGTA与Na2S2O3投加量均为5 g·L^-1时,Cu、Zn、Pb和Cd洗脱率分别达85.0%、 60.7%、 88.6%和66.4%.与EGTA单独处理相比,EGTA/Na2S2O3联合处理后, 4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均降低,Pb的降幅最大,土壤颗粒变小,团粒结构被破坏,O和Al含量减少,Si含量增加,降低了土壤矿物组分的吸附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降低,-OH振动显著减弱,配位能力较强的有机官能团减少,降低了土壤有机组分的吸附性.土壤中吸附性较强组分含量的降低是Na2S2O3强化EGTA洗脱重金属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 重金属 螯合剂 土壤淋洗 土壤表征
原文传递
土壤干缩裂缝网络几何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展羽 王策 +2 位作者 朱成立 朱文渊 吴春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65-1472,共8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干缩裂缝发育规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AutoCAD测量功能,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下土壤裂缝网络几何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达到43%时出现裂缝,裂缝骨架长度、周长和面积分别在含水率达到23%、23%、7%时趋于稳...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干缩裂缝发育规律,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AutoCAD测量功能,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下土壤裂缝网络几何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达到43%时出现裂缝,裂缝骨架长度、周长和面积分别在含水率达到23%、23%、7%时趋于稳定,裂缝平均宽度的发育经历了波动增长、线性增长和稳定3个阶段,并在含水率达到7%时保持不变;裂缝条数与节点数之比随含水率降低而减小,并最终保持在1.67,此结果与收缩块区分散度和裂缝交叉角度分布规律共同表明,裂缝网络形态呈方形正交网络分布趋势,且处于方型网络与"T"型正交网络之间;裂缝平均弯曲度随含水率减小,由1.06减小至1.02并保持恒定,揭示了裂缝整体弯曲程度与不同时期裂缝弯曲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裂缝 网络 几何特征 土壤测试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固化机理类型的土壤固化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丘科毅 曾国东 +1 位作者 舒本安 罗冬梅 《混凝土世界》 2022年第11期61-70,共10页
土壤固化剂是一种基于不同类型土壤特性所研发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因其施工方便且工程适应性强,节省资源、能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等特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土壤固化剂种类繁多,涉及不同的固化机理和适用范围,为评价固... 土壤固化剂是一种基于不同类型土壤特性所研发的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因其施工方便且工程适应性强,节省资源、能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等特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土壤固化剂种类繁多,涉及不同的固化机理和适用范围,为评价固化效果,探究改进措施,有必要总结不同类型土壤固化剂对土壤工程性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无机类、有机类、离子类、生物酶类4种不同类型土壤固化剂的固化机理以及固化土性能的表征方法,并归纳了4种土壤固化剂对土壤的加固效果。最后总结了不同类型土壤固化剂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当前主要改进措施,期望能为后续土壤固化剂的研究提供部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化剂 研究进展 固化机理 性能表征
下载PDF
植物修复对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向言词 冯涛 +4 位作者 刘炳荣 许中坚 曾荣今 严明理 杨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82,共4页
采用盆栽法研究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进行植物修复后,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变化。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可增加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栽培植物后,土壤pH值变化不显著,但土壤磷酸酶、尿酶、蛋白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脱... 采用盆栽法研究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进行植物修复后,锰尾渣污染土壤特性的变化。栽培美洲商陆和大豆可增加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栽培植物后,土壤pH值变化不显著,但土壤磷酸酶、尿酶、蛋白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脱氢酶的活性都高于对照。栽培植物可影响土壤锰和镉的形态分布,降低土壤锰和镉总含量,减少土壤水溶性锰和镉含量。在锰尾渣污染区域,混种美洲商陆与大豆进行植物修复,改良土壤特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锰尾渣 土壤特性
下载PDF
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表征与计量 被引量:10
11
作者 程琨 岳骞 +2 位作者 徐向瑞 闫明 潘根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621-4629,共9页
2015年是世界土壤年,健康的土壤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干扰,如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管理和土地退化,使得土壤在全球变化压力下变得愈加脆弱。土壤在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所提供的各... 2015年是世界土壤年,健康的土壤是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干扰,如土地利用变化、土壤管理和土地退化,使得土壤在全球变化压力下变得愈加脆弱。土壤在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所提供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互协同或抵消作用是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壤的碳、氮、水三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土壤的生物多样性与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四个生态系统服务紧密相关。为探索土壤可持续管理途径,提升土壤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从碳、氮、水循环与生物多样性出发进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表征与计量方法学研究亟待进行。开发用于评价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采用多尺度、多目标、多因素集成分析探讨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或抵消效应是研究的难点,而模型模拟可以在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计量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 可持续发展 表征 计量
下载PDF
基于土壤气的场地VOCs污染刻画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7
12
作者 郝辰宇 钟茂生 +3 位作者 姜林 李吉鸿 马琳 汪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700-5708,共9页
在某场地苯重点污染区布置10个钻孔,按规范采集检测了63对土壤-土壤气样品,基于土壤和土壤气VOCs浓度分别刻画了场地污染并评估了风险.结果显示,土壤采样和土壤气采样两种方法揭露的污染垂向分布特征基本一致,10个钻孔中采集的土壤气样... 在某场地苯重点污染区布置10个钻孔,按规范采集检测了63对土壤-土壤气样品,基于土壤和土壤气VOCs浓度分别刻画了场地污染并评估了风险.结果显示,土壤采样和土壤气采样两种方法揭露的污染垂向分布特征基本一致,10个钻孔中采集的土壤气样品均存在一定程度超标,超过土壤气筛选值1.242mg/m^(3)的样品比例为35%,最大超标1000倍,但仅3个钻孔中采集的土壤样品存在超标,超过土壤筛选值1mg/kg的样品比例为5%,最大超标30倍.可见,仅检测土壤样品可能低估场地中VOCs的污染范围和程度,在以砂土为主的场地尤为明显.采用线性分配模型基于土壤中苯检出浓度预测的健康风险较基于实测土壤气中苯浓度预测的风险总体高约1个数量级,因为“老化”、“锁定”等环境行为导致实际污染场地中VOCs在土壤固-液-气间的分配并不完全遵循瞬间平衡分配原理,线性平衡分配模型预测的土壤气浓度显著高于实测值.此外,不考虑苯系物这类易生物降解的VOCs在传输过程中的生物降解过程可导致场地实际健康风险被高估至少2个数量级,评估结论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我国应尽快启动基于土壤气的VOCs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系统研究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为场地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气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刻画 蒸气入侵风险
下载PDF
天然有机酸和DTPA组合工艺对Cr(Ⅵ)污染土壤的淋洗修复 被引量:7
13
作者 蒋越 李广辉 +3 位作者 王东辉 秦仕强 张成 陈宏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03-1914,共12页
针对重庆市某工业废弃地Cr(Ⅵ)污染土壤,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草酸、柠檬酸、乙酸组合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对其进行淋洗处理,结合XRD和SEM-EDS电镜扫描分析,探究组合淋洗剂对土壤Cr(Ⅵ)残留量和淋洗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单一淋洗... 针对重庆市某工业废弃地Cr(Ⅵ)污染土壤,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草酸、柠檬酸、乙酸组合二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对其进行淋洗处理,结合XRD和SEM-EDS电镜扫描分析,探究组合淋洗剂对土壤Cr(Ⅵ)残留量和淋洗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单一淋洗优劣顺序为草酸>柠檬酸>乙酸(P<0.05),DTPA在5 g·L-1时达到最大淋洗量;组合淋洗顺序对Cr(Ⅵ)去除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5 g·L-1 DTPA与0.2 mol·L-1草酸顺序淋洗在液固比10∶1、淋洗60 min时效果最佳,粒级>2 mm和粒级<2 mm土壤Cr(Ⅵ)残留含量分别为35.42和45.57 mg·kg-1,去除率达到89.20%和86.99%。ExpDec1、Elovich和双常数模型均适用于Cr(Ⅵ)淋洗动力学过程(R2>0.98)。经组合淋洗后,土壤表面Cr元素含量减少,且未检出Cr(Ⅵ)化合物,矿物学形态变化明显。草酸和DTPA组合顺序淋洗可作为较好的复配淋洗剂,该研究结果可为异位淋洗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污染土壤 土壤淋洗 天然有机酸 二乙基三胺五乙酸 微观表征
原文传递
土体裂隙的量测表征及开裂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骆赵刚 许冲 +1 位作者 杨振北 汪时机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4,共9页
本文研究土体裂隙的量测方法与定量化表征指标,基于MATLAB程序语言开发了一套能进行单张、批量土体裂隙图像处理、三维重建的软件。运用软件,对合肥膨胀土进行失水收缩开裂的试验,通过记录试样的开裂及裂隙演化过程,定量分析裂隙度、裂... 本文研究土体裂隙的量测方法与定量化表征指标,基于MATLAB程序语言开发了一套能进行单张、批量土体裂隙图像处理、三维重建的软件。运用软件,对合肥膨胀土进行失水收缩开裂的试验,通过记录试样的开裂及裂隙演化过程,定量分析裂隙度、裂隙总长度、裂隙平均宽度以及裂隙分形维数等指标随含水率的变化关系。结合张拉破坏及体积收缩相关理论,对膨胀土开裂的部分微观过程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得到的裂隙指标结果发现:膨胀土的开裂过程主要有张拉破坏和体积收缩两个阶段,初始开裂临界含水率(w_(c)=44.7%)至含水率38%左右阶段主要表现为土体表面及内部的张拉破坏,裂隙长度、分形维数值迅速增加;在含水率38%至5%左右,试样主要发生体积收缩,裂隙面积、平均宽度等指标持续增加并最终随着含水率的逐渐降低而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裂隙 开裂演化 图像量测 定量表征
下载PDF
压实土孔隙结构特性演化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魏小棋 陈盼 +1 位作者 邬凯 田慧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607-8613,共7页
人工压实土被广泛用于土石坝、路基与垃圾填埋场等重要土工构筑物,其工程力学特性的控制与评诂是土工构筑物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压实土工程力学特性控制的主要内因在于制备形成的孔隙结构,而压实土的孔隙结构主要受土体的初始状态影响。... 人工压实土被广泛用于土石坝、路基与垃圾填埋场等重要土工构筑物,其工程力学特性的控制与评诂是土工构筑物长期稳定性的关键。压实土工程力学特性控制的主要内因在于制备形成的孔隙结构,而压实土的孔隙结构主要受土体的初始状态影响。开展了粉土与黏土压实孔隙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孔隙结构演化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对压实土的孔隙大小及分布有重要影响,且这种影响对粉土与黏土并不相同。压实土的优势孔径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同时干密度增大抑制了初始含水率对压实土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识别了压实细粒土孔隙结构演化定量表征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实土 核磁共振 孔隙结构 定量表征 优势孔径
下载PDF
结构性损伤膨胀土三轴加载下的裂隙形态及力学表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明书 汪时机 +2 位作者 毛新 陈正汉 江胜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2期73-78,共6页
基于Kachanov连续损伤变量及Fredlund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理论,提出了结构性损伤膨胀土的强度表征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型非饱和土三轴仪对不同损伤程度的三组15个重塑试样进行控制净围压分别为50,100,15... 基于Kachanov连续损伤变量及Fredlund非饱和土有效应力理论,提出了结构性损伤膨胀土的强度表征方法。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型非饱和土三轴仪对不同损伤程度的三组15个重塑试样进行控制净围压分别为50,100,150 k Pa的三轴压缩试验,定量分析荷载作用下初始孔洞损伤基元及裂隙演化形式对膨胀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考虑结构性及损伤的非饱和土力学表征能够很好地描述土体的力学行为;孔洞损伤对膨胀土强度没有一致的强化或弱化效果,而裂隙发育形态、演化形式对土体结构及强度起主导作用;围压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裂隙的开展,通过裂隙面咬合产生强度。根据破坏机制将该力学关系表示为裂隙发育及残余强度两个阶段,线性硬化破坏、弹塑性破坏、脆塑性破坏、线性软化破坏四种破坏模式。研究可为揭示膨胀土边坡破坏的力学机制及预测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损伤 结构性 裂隙 力学表征 抗剪强度 三轴试验
下载PDF
Perception of the Mechanization of Rice Cultiv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he Soil in the Senegal River Valley
17
作者 Cheick Atab Mane Siré Diedhiou +2 位作者 Arfang Ousmane Kémo Goudiaby Mohamed Sall Guillaume Gillet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4年第6期704-718,共15页
In Senegal, particularly in the Senegal River valley,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mains limited, mainly due to a lack of agricultural equipment, a lack of expertise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n apprehension of th... In Senegal, particularly in the Senegal River valley,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mains limited, mainly due to a lack of agricultural equipment, a lack of expertise i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n apprehens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n soil quality. To better underst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f rice cultivation, this survey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Senegal river valley. Precisely, this work aimed to characterize farm machinery and its effects on soil and rice cultivation.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304 out of 1270 farmers, spread over 8 rice-growing areas, 4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Podor department, three in Dagana and one in Saint-Lou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9.3% of farmers used motorized equipment, with 95.7% using tractor and 3.6% a power tiller. Offset tillage, which is a shallow cultivation practice carried out to break up hard soil without turning it over, was most widespread among growers (95.4%). 78.3% of the valley’s farmers felt that the machinery used to carry out tillage operations was inefficient. According to the farmers, the main constraints on the use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the valley were: the upkeep and maintenance of equipment (57%), the lack of expertise in mechanization (31%), and issues adapting machinery to local conditions (12%). Those constraints have contributed to a drop in yields in recent years, the spread of weeds on cultivated plots and the gradual degradation of the soil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78% of far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haracterization Constraints soil RICE
下载PDF
铀矿污染土壤γ剂量率与核素活度的表征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娟 冀东 +1 位作者 刘晓超 侯铁钢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6,共7页
为了对铀矿冶退役治理源项调查作出快速、准确的判定,解决调查过程中存在的测量周期长、检测手段繁琐等问题。以某铀矿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铀系核素不平衡条件下的衰变特点,采用半无限大体源估算模式计算了不同垂深污染土壤所... 为了对铀矿冶退役治理源项调查作出快速、准确的判定,解决调查过程中存在的测量周期长、检测手段繁琐等问题。以某铀矿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铀系核素不平衡条件下的衰变特点,采用半无限大体源估算模式计算了不同垂深污染土壤所致表层关注点的γ剂量率,根据铀系核素的剂量率贡献及对不同垂深的影响,推导出土壤表层γ剂量率与核素活度的表征关系。结果表明:铀系核素所致关注点γ剂量率主要由^(234m)Pa、^(214)Bi和^(214)Pb三个子体贡献,占比为96%;土壤表层(20 cm)污染核素所致关注点剂量率占比约为94%;根据铀系核素分段平衡理论及铀镭平衡系数,推导出以^(238)U和^(226)Ra为代表核素,与土壤表面γ剂量率的表征关系,经与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偏差在±5%以内。以此为依据可快速识别土壤的污染范围,提高源项调查监测布点的效率,为科学客观的开展污染土壤源项调查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 污染土壤 剂量率 核素活度 表征关系
下载PDF
潟湖污泥改性土工程特性与环境风险研究
19
作者 王富睿 杜征宇 +7 位作者 罗腾 王龙 陈永修 姚秋艳 廖爱浦 刘悦 侯浩波 曾天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6-226,共11页
为实现典型潟湖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文章以海南万宁市小海潟湖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炉矿渣、钢渣、工业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为原料制备的软土固化剂对污泥土进行固化处理。结果显示,软土固化剂改善了潟湖污泥的抗压强度、抗... 为实现典型潟湖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文章以海南万宁市小海潟湖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炉矿渣、钢渣、工业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为原料制备的软土固化剂对污泥土进行固化处理。结果显示,软土固化剂改善了潟湖污泥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以及液塑限等工程性能,降低了污泥土中的重金属浸出浓度与迁移释放能力,同时增加了种子发芽指数,使改性污泥土能够满足建设用地回填土强度要求与园林绿化用土的安全指标。通过SEM、XRD表征分析发现,潟湖污泥原样中的硅、铝成分,在碱性激发剂、钢渣粉、矿粉等提供的碱性环境下参与了水化反应,使改性污泥土表面出现大量孔洞以及棒状、片状等稳定的结晶物和以凝胶态存在的水化产物,进一步使污泥土内部结构密实紧凑,颗粒间联结增强。经过软土固化剂固化后的潟湖污泥土工程特性得到显著提升,并使污泥中重金属得到固化稳定化,其环境生态毒害性也得到有效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潟湖污泥 软土固化剂 固化改性 填埋土 工程特性分析 环境风险
下载PDF
HVSR analysis of pumice sands for sediment depth characterization:A case study for Guadalajara,Mexico
20
作者 Hafid Salgado M. Alejandro Ramírez-Gaytan +1 位作者 Adolfo Preciado Christian R.Escuder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577-591,共15页
The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methodology is used here to characterize pumice soils and to image the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geometry of Guadalajara,Mexico.Similar to other Latin American cities,Gua... The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methodology is used here to characterize pumice soils and to image the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geometry of Guadalajara,Mexico.Similar to other Latin American cities,Guadalajara is exposed to high seismic risk,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being the largest urban settlement in Latin America built on pumice soils.Methodology has not yet been tested to characterize subsoil depths in pumice sands.Due to the questionable use of traditional geotechnical tests for the analysis of pumice soils,HVSR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for its characterization without altering its fragile and porous structure.In this work,resonance frequency(F0)and peak amplitude(A0)are used to constrain the depth of the major impedance contrast that represents the interface between bedrock and pumice soil.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borehole depths and other available geotechn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nd show good agreement.One of the profiles estimated on the riverbanks that cross the city,reveals different subsoil thickness that could have an impact on different site responses on riverine areas to an eventual earthquake.Government and academic efforts are combined in this work to characterize depth sediments,an important parameter that impacts the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oil of Guadalajara shallow soil thickness bedrock depth pumice soil character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