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配施对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武开阔 张哲 +5 位作者 武志杰 冯良山 宫平 白伟 冯晨 张丽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4-670,共7页
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量配施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可为固碳减排和黑土地保护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主区设置3个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3000(S_(1))、6000(S_(2))和9000 kg·hm^(-2)(S_(3),秸秆全... 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和氮肥量配施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可为固碳减排和黑土地保护计划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主区设置3个秸秆还田水平,分别为3000(S_(1))、6000(S_(2))和9000 kg·hm^(-2)(S_(3),秸秆全量还田);副区设置3个氮肥施用水平,分别为105(N_(1))、210(N_(2),常规施氮量)和420 kg N·hm^(-2)(N_(3)),另设置不施氮肥不添加秸秆的对照处理(CK),共10个处理。采集定位试验4年后玉米田间土壤,通过培养试验,探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及CO_(2)排放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均会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并随秸秆还田量和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氮肥施用是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通过促进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并加剧DOC消耗来促进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MBC和DOC含量显著刺激玉米田土壤CO_(2)排放,且主要受两者培养前期含量的影响。从保障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同时减少CO_(2)排放的角度考虑,210 kg N·hm^(-2)常规施氮量与6000 kg·hm^(-2)秸秆还田配合施用(N_(2)S_(2))是本试验条件下辽西北半干旱区最有潜力的田间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玉米秸秆 氮肥 溶解性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黑土地
原文传递
添加生物炭对海南燥红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丽君 朱启林 +5 位作者 李凯凯 李淼 孟磊 伍延正 汤水荣 何秋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049-2056,共8页
为探讨海南燥红壤N_(2)O和CO_(2)排放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生物炭加入后对土壤化学性质、NH+4-N和NO-3-N含量以及N_(2)O和CO_(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的影响。试验设置CK(不施生物炭)、B1(2%生物炭)、B2(4%生物炭)、... 为探讨海南燥红壤N_(2)O和CO_(2)排放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生物炭加入后对土壤化学性质、NH+4-N和NO-3-N含量以及N_(2)O和CO_(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的影响。试验设置CK(不施生物炭)、B1(2%生物炭)、B2(4%生物炭)、B3(6%生物炭)4个处理。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较CK增幅分别为67.4%~246.6%、38.6%~90.9%和696.0%~1764.7%。相比于CK,不同量生物炭添加后均导致了NH+4-N和NO-3-N含量降低,总体上,不同处理NH+4-N浓度表现为CK>B3>B2>B1,NO-3-N含量表现为CK>B1>B2>B3;随培养时间增加,各处理NH+4-N浓度呈下降趋势,NO-3-N含量呈上升趋势。生物炭施用延后了N_(2)O排放通量出现峰值的时间。各处理之间N_(2)O和CO_(2)排放通量的变化过程大致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即随培养时间延长,N_(2)O排放通量先升高后降低,CO_(2)排放通量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和CK相比,生物炭添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N_(2)O和CO_(2)排放,B1、B2和B3处理下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399.2%、494.2%和194.5%,CO_(2)排放总量分别增加了87.6%、153.3%和147.6%。本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炭施用短期内促进了土壤N_(2)O和CO_(2)的排放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燥红壤 生物炭 土壤N_(2)O排放 土壤co_(2)排放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CO_(2)排放量和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金 任立军 +6 位作者 李晓宇 毕润学 金鑫鑫 虞娜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738-2750,共13页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3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浅层还田(QH)、秸秆深层还田(SH)...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3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浅层还田(QH)、秸秆深层还田(SH)和秸秆覆盖还田(FG),无秸秆还田(CK)处理为对照。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玉米生长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的排放特征,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pH、微生物量碳及氮磷钾速效养分和全量养分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还田方式下的土壤碳平衡。【结果】在玉米生长季,各处理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FG>QH>SH>CK处理,相较于SH处理,FG和QH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4.0%和6.4%,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进行单因素模型拟合,均呈二次函数相关关系,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解释68.2%—73.7%和21.3%—82.8%的土壤CO_(2)排放速率变化,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双因素复合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变化,解释度达到78.5%—82.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pH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均为正值,为大气CO_(2)碳汇。SH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和固碳潜力显著高于QH、FG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23.4%、475.7%和7.1%、30.7%(P<0.05),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在两年收获期,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H处理最高,但与QH和FG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固碳减排效应和产量,3种秸秆还田方式相比,秸秆深层还田(SH)是一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co_(2)排放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玉米产量 碳平衡
下载PDF
不同施肥模式对设施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任立军 赵文琪 +4 位作者 李金 陈佳豪 李颖 邹洪涛 张玉龙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4-881,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为设施土壤固碳减排和合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粉太郎”番茄为试材,基于设施微区试验,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观测了不同施肥模式[50%化肥N+50%有机...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为设施土壤固碳减排和合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粉太郎”番茄为试材,基于设施微区试验,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观测了不同施肥模式[50%化肥N+50%有机肥N+改良剂组(HYG)、50%化肥N+50%有机肥N组(HY)、100%有机肥N组(Y)、100%化肥N组(H)和不施肥处理组(CK)]土壤CO_(2)的排放特征,探讨了土壤含水量、温度、pH、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等因子对CO_(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在番茄生长初期和施肥后,设施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双因素复合模型可以解释76.0%(P <0.01)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变化,不同施肥模式下造成土壤水热环境的变化会显著影响土壤CO_(2)排放速率。整个生育期,不同施肥模式之间土壤CO_(2)排放累积量差异显著(P <0.05),相比CK处理,施入肥料的H、Y、HY和HYG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6.7%、83.2%、47.3%和44.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_(2)排放累积量与土壤pH、全氮、微生物量碳、土壤孔隙度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HYG处理相较其余各施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和总生物量,提高幅度分别为9.4%~38.2%和9.0%~32.9%。HYG处理相较当前设施土壤施肥方式(HY处理)显著降低土壤碳释放总量和作物碳排放效率,降幅分别为2.2%和10.9%,同时HYG处理可以使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增加(11.5%)。【结论】从固碳减排的角度,50%化肥N+50%有机肥N+改良剂处理是辽宁地区设施番茄栽培适宜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碳平衡 设施番茄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原文传递
蚯蚓活动对毛竹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5
作者 田肖清凡 肖向前 +6 位作者 邱裕丰 卜爱爱 雷刚 陈有超 蔡春菊 唐荣贵 蔡延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495,共10页
【目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 【目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_(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蚯蚓(MBLE)为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段采集并分析土壤释放的CO_(2),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结果】蚯蚓活动极显著增加了20.3%的毛竹生物量(P<0.01),其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敏感。试验前期(<51 d),MBLE处理与MBL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后期(>51 d),MBLE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MBL处理(P<0.05),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较MBL处理仅增加4.5%。此时,MBL处理土壤CO_(2)排放通量较MBLE处理高25.2%。土壤碳质量分数对蚯蚓活动的响应同样随时间变化敏感。MBLE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前68 d均低于MBL处理,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提高了15.2%(P<0.05);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5%、8.5%和10.6%;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极显著降低了26.3%(P<0.01)。【结论】蚯蚓活动可促进毛竹生长,增加毛竹林土壤碳质量分数,并在试验结束时降低土壤CO_(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活动 活性有机碳 毛竹 土壤二氧化碳排放
下载PDF
不同灭菌方式下草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尿液添加的响应
6
作者 姜淑贞 连逸晨 +5 位作者 华润昕 张雨涵 蒋文婷 肖向前 范博 蔡延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1249,共9页
【目的】探究牲畜排泄物对放牧草地土壤有机碳生物和非生物矿化过程的影响,为深入认知人为活动影响下土壤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0、250、500、750、1000 kg·hm^(... 【目的】探究牲畜排泄物对放牧草地土壤有机碳生物和非生物矿化过程的影响,为深入认知人为活动影响下土壤碳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0、250、500、750、1000 kg·hm^(−2)·a^(−1)的牛尿返还量,结合不同的灭菌处理(不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氯仿熏蒸灭菌),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以二氧化碳(CO_(2))排放速率计]、pH以及可溶性有机碳、溶解性总氮、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质量分数,探究生物和非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尿液添加的响应。【结果】①尿液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同灭菌处理下土壤CO_(2)排放量均随着尿液添加量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CO_(2)排放量与土壤pH、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②灭菌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存在抑制作用,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对土壤CO_(2)排放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氯仿熏蒸灭菌处理(P<0.05)。③生物和非生物过程排放的CO_(2)均随尿液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其中生物过程对土壤CO_(2)排放的贡献高于非生物过程。【结论】尿液返还对生物和非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均有促进作用,且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土壤CO_(2)排放的贡献更大,不过非生物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对土壤CO_(2)排放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灭菌 尿液添加 土壤co_(2)排放 有机碳矿化 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下载PDF
林地覆盖对雷竹林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飞强 周泽敏 +6 位作者 申展 张林平 邱盛媛 陈豪 傅志强 唐林韬 黎祖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4,共10页
【目的】探索林地覆盖措施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为减少竹林覆盖对环境的影响及探寻高效低碳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设计3种发热物质(新鲜鸡粪7.50 t·hm^(-2)、枯饼3.75 t·hm^(-2)、麦灰45.00 t·hm^(-2))、3种谷... 【目的】探索林地覆盖措施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为减少竹林覆盖对环境的影响及探寻高效低碳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设计3种发热物质(新鲜鸡粪7.50 t·hm^(-2)、枯饼3.75 t·hm^(-2)、麦灰45.00 t·hm^(-2))、3种谷壳层厚度(15、25、35 cm)和3种覆盖前林地补水量水平(浇水至湿润土层10 cm、15 cm、20 cm),采用考虑交互作用的L_(27)(9^(13))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雷竹林冬季覆盖试验,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定期测定土壤CO_(2)排放速率。【结果】雷竹林覆盖期(11月25日至3月16日)内土壤CO_(2)排放速率呈单峰型曲线动态变化,林地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CO_(2)的排放速率和排放量。谷壳层厚度和覆盖前林地补水量对土壤CO_(2)的排放速率和排放量影响显著;谷壳层越厚,土壤CO_(2)排放速率越高,15、25和35 cm 3种谷壳层厚度之间土壤CO_(2)排放速率差异极显著;覆盖前林地补水至湿润土层10 cm时,土壤CO_(2)排放速率显著高于湿润土层15 cm和20 cm;发热物质主要影响土壤CO_(2)的排放动态,鸡粪作为发热物质时土壤CO_(2)排放峰值出现在第3周,且峰值较高,并在第10周又出现小幅上升,枯饼和麦灰作为发热物质的排放峰值出现在第5周。发热物质、谷壳层厚度和覆盖前林地补水量3个覆盖因子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O_(2)的排放速率影响显著。【结论】雷竹林林地覆盖增加了土壤CO_(2)的排放量并改变了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麦灰或枯饼作为发热物质,谷壳层厚度25 cm,覆盖前对林地补水至湿润土壤15 cm左右的林地覆盖模式,可以降低土壤CO_(2)的排放峰值和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林 覆盖 土壤co_(2) 排放速率 动态
下载PDF
覆盖措施对土壤碳氮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真 孙军 +3 位作者 杜娅丹 孙丹 甘海成 牛文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13-923,共11页
垄作覆膜和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降雨利用效率,但覆盖对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设置2年田间试验,共3种处理:垄作覆膜(RFM)、平作覆盖秸秆(SM)和平作不覆盖(NM),研究覆盖措施对土壤碳、氮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 垄作覆膜和秸秆覆盖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降雨利用效率,但覆盖对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设置2年田间试验,共3种处理:垄作覆膜(RFM)、平作覆盖秸秆(SM)和平作不覆盖(NM),研究覆盖措施对土壤碳、氮及夏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M相比,RFM处理的5 cm和10 cm土壤温度分别显著提高0.5~1.0℃和0.2~0.7℃(P<0.05),加速了土壤有机碳分解,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含量4.2%(P<0.05),增强土壤呼吸速率33.2%(P<0.05);而SM处理5 cm和10 cm土壤温度分别显著降低0.2~1.5℃和0.5~1.0℃(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21.3%(P<0.05),土壤呼吸速率降低44.0%(P<0.05)。RFM处理中垄沟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大幅度降低(P<0.05),而SM处理增加了0~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减少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SM和RFM最高分别增加土壤含水率23.8%和15.2%(P<0.05)、玉米氮素吸收增加37.6%和11.3%(P<0.05)。SM和RFM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氮素收获指数以及作物耗水量均提高,夏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6.8%和9.2%(P<0.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0%和9.1%(P<0.05)。覆盖秸秆通过增加土壤水分、有机碳含量和氮的有效性,提高了夏玉米产量和水以及氮吸收利用效率,是适合半干旱黄土高原雨养农业的有效覆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覆盖措施 土壤有机碳 土壤硝态氮 土壤co_(2)排放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下载PDF
湿地土壤气体排放对水位变化响应的持续性动态特征
9
作者 吕海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0-866,共7页
为探索湿地水位变化与土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对黄河中游芦苇湿地进行了半注水和满注水样地处理后的动态监测,对比了7 d水位变化过程中土壤气体排放差异。结果表明:注水造成了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显著差异;随土壤温度上升,H_(2)O、CO_... 为探索湿地水位变化与土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对黄河中游芦苇湿地进行了半注水和满注水样地处理后的动态监测,对比了7 d水位变化过程中土壤气体排放差异。结果表明:注水造成了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显著差异;随土壤温度上升,H_(2)O、CO_(2)、H_(2)S排放速率都有上升趋势(满注水样地的H_(2)O除外);半注水和满注水造成的影响,H_(2)O排放速率表现为趋同-异步-消失的特征,在注水前期(63.73 h)半注水和满注水差异基本一致,后期差异较大,直至125.64 h后注水的影响才消失,总体分别造成H_(2)O排放总量76.3%和31.3%的增加;CO_(2)排放速率表现为异步-趋同的特征,注水初期环境的改变造成CO_(2)排放的一致减少,37.69~68.66 h二者出现明显差异,68.66~125.64 h水位虽然恢复,但差异仍然存在,注水分别造成CO_(2)排放总量50.1%和43.2%的减少;H_(2)S排放速率表现为无变化-异步-无变化的特征,总体造成H_(2)S排放总量42.3%和32.3%的增加。研究追踪了水位上升后土壤H_(2)O、CO_(2)和H_(2)S排放速率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影响具有异步性和持续性的特点,CO_(2)排放速率表现出较长的响应周期。研究结果对于河流湿地生态功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湿地土壤气体排放对水位变化的响应滞后意味着对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影响,其波动过程需要更长时段的精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co_(2)排放 湿地水位变化 生态功能 注水试验
下载PDF
土壤CO_(2)排放对微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的响应
10
作者 陈艺伟 管瑶 +4 位作者 贺兴宏 李会文 王剑 王育强 范德宝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09,共8页
为揭示微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模式对土壤CO_(2)排放通量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极端干旱区棉田3种灌溉水质(矿化度分别为2、3、5 g/L)和3种不同配比咸淡水交替[微咸水∶淡水=1∶1(W1);微咸水∶淡水=1∶4(W2);微咸水∶淡水=1∶0(W3)]灌溉对土... 为揭示微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模式对土壤CO_(2)排放通量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极端干旱区棉田3种灌溉水质(矿化度分别为2、3、5 g/L)和3种不同配比咸淡水交替[微咸水∶淡水=1∶1(W1);微咸水∶淡水=1∶4(W2);微咸水∶淡水=1∶0(W3)]灌溉对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以2 g/L为对照,3 g/L微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处理CO_(2)累积排放通量减少了6.03%~7.19%;5 g/L微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处理CO_(2)累积排放通量减少了9.83%~10.15%;②在相同矿化度条件下,土壤CO_(2)累积排放通量为W2处理>W1处理>W3处理,淡水灌水量多的处理CO_(2)排放通量较大。③以2 g/L为对照,3 g/L和5 g/L处理产量平均提高了1.25%和3.64%,W1处理产量相较于W2、W3处理平均提高了24.02%和14.12%。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土壤CO_(2)排放通量减小,所有不同配比下矿化度为5 g/L的处理CO_(2)排放量均小于2、3 g/L的处理;在微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条件下,矿化度为3 g/L且微咸水∶淡水=1∶1的灌水处理,土壤CO_(2)排放通量降低且棉花产量最大,能够为合理利用微咸水及保护干旱区灌区农田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淡水 交替灌溉 土壤co_(2)排放通量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_(2)释放与模型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11
作者 徐万恒 李广 +3 位作者 杨传杰 刘帅楠 杜佳囝 刘兴宇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文冠果(Xanthocera ssorbifolium)林地、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荒草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覆盖下土壤CO_(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土壤CO_(2)排放的差异,为该...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文冠果(Xanthocera ssorbifolium)林地、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荒草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覆盖下土壤CO_(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土壤CO_(2)排放的差异,为该地区减少土壤CO_(2)排放选择合适的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提供依据。【方法】基于DNDC模型模拟,结合实际土壤CO_(2)排放通量及土壤影响因子,检验该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_(2)排放模拟的适宜性,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覆盖土壤CO_(2)排放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与土壤表层(5 cm)温度、含水量变化趋势相似,并且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表层(5 cm)温度、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温度、含水量是影响CO_(2)排放的关键因素;文冠果林地土壤年均CO_(2)排放通量最少,分别比冰草荒草地、沙棘灌丛低40.785%、40.835%;DNDC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_(2)排放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较为一致,文冠果林地R=0.928(P<0.01),荒草地R=0.932(P<0.01),沙棘灌丛R=0.983(P<0.01)。【结论】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该地区3种典型植被覆盖土壤CO_(2)的排放;土壤表层SOC含量是模拟该地区3种典型植被覆盖土壤CO_(2)排放的敏感因子,其变化程度对模型模拟结果影响最大。文冠果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首选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co_(2)排放通量 温度 含水量 DNDC模型
下载PDF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_2释放研究 被引量:50
12
作者 戴万宏 王益权 +2 位作者 黄耀 刘军 赵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7,共7页
 采用静态箱和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条件(CK,NP,秸秆+NP)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1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娄土农田土壤的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上旬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二者间存在极...  采用静态箱和气相色谱法,对不同施肥条件(CK,NP,秸秆+NP)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1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娄土农田土壤的呼吸速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上旬最大,冬季最小;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P<0.01);长时期夏季干旱造成的土壤水分胁迫也明显影响土壤呼吸速率;CK,NP和秸秆+NP3种培肥措施下,土壤CO2年排放量估计值分别为1353,1604和1769g/m2;不同培肥措施长期实施对土壤呼吸速率和CO2释放量有明显影响,其大小顺序为秸秆+NP>NP>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塿土 土壤培肥 土壤呼吸 农田生态系统 co2释放
下载PDF
黄土区退耕草地合理放牧可减少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侵蚀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肖林 李勇 +1 位作者 于寒青 刘文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8-997,共10页
【目的】在退耕草地实施合理放牧,有助于减少土壤CO_2排放、减缓土壤侵蚀。为验证此假设,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渭北旱原坡地,建立退耕草地放牧、退耕草地不放牧和传统农业耕作三种处理的对比试验小区,定量研究了退耕草地合理放牧相对于退... 【目的】在退耕草地实施合理放牧,有助于减少土壤CO_2排放、减缓土壤侵蚀。为验证此假设,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渭北旱原坡地,建立退耕草地放牧、退耕草地不放牧和传统农业耕作三种处理的对比试验小区,定量研究了退耕草地合理放牧相对于退耕草地在减少土壤CO_2排放和土壤侵蚀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为探寻在我国西部退耕还草区实施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建立的退耕草地放牧、退耕草地不放牧和传统农业耕作3种处理的试验小区,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测量仪原位监测植物生长期(4 8月)和放牧前后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变化,同时利用时域反射仪(TDR)测定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用地温表测定土壤表层2 cm和5 cm的温度。利用环境放射性核素7Be示踪技术监测较大降雨事件引起的土壤侵蚀速率,同时取样测定侵蚀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比较不同处理小区侵蚀导致的土壤有机碳流失量。【结果】观测期间,3种处理CO_2平均排放速率大小顺序为退耕草地[3.69±0.39μmol/(m^2·s)]>退耕草地放牧[3.00±0.44μmol/(m^2·s)]>传统农耕地[1.99±0.22μmol/(m^2·s)],坡耕地退耕还草后土壤CO_2排放增加了85%,而合理放牧使退耕草地土壤CO_2排放量减少了19%。放牧后退耕草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平均减少了11%,减少值在2%41%之间。观测期内,退耕草地放牧后土壤侵蚀速率比农耕地和退耕草地分别减少了93%和77%。坡耕地退耕还草后土壤CO_2排放增加主要由于草被植物引起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和土壤侵蚀强度减小,放牧后退耕草地土壤CO_2排放减少主要与动物踩踏引起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及草类植被地上部分向土壤中输入的有机碳的减少有关。水分、温度影响因子无法解释3种处理间土壤CO_2排放差异。【结论】合理放牧不仅能显著减少退耕草地土壤CO_2排放,而且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草地 合理放牧 土壤co_2排放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岩溶系统土壤吸释CO_2作用及其环境意义──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陶于祥 潘根兴 +1 位作者 刘德辉 孙玉华 《火山地质与矿产》 1998年第3期236-241,共6页
野外监测土壤CO2释放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量晴天高于雨天;洼地、垭口土壤CO2释放量高于坡地土壤CO2释放量;试验场土壤CO2年释放量在1057.8t(1.763kgm-2),与552.6t(0,921kgm-2)之间,估算值为810.0t(1.35kgm-2)。野外... 野外监测土壤CO2释放结果表明:土壤CO2释放量晴天高于雨天;洼地、垭口土壤CO2释放量高于坡地土壤CO2释放量;试验场土壤CO2年释放量在1057.8t(1.763kgm-2),与552.6t(0,921kgm-2)之间,估算值为810.0t(1.35kgm-2)。野外溶蚀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场岩上作用过程年吸收CO2量为13.08t;岩溶系统年吸收CO2量为61.73t。土壤是温室气体(CO2)的重要贡献者,岩、土、水系统是环境变化的缓冲系统,植树造林(石山改造)是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决定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系统 土壤 岩溶试验物 二氧化碳 环境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