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9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料重金属含量状况及施肥对土壤和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215
1
作者 王美 李书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66-480,共15页
本文对肥料中重金属的含量状况以及施肥对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过磷酸钙中锌(Zn)、铜(Cu)、镉(Cd)、铅(Pb)含量高于氮肥、钾肥和三元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Pb含量高于其他化肥。有机肥如... 本文对肥料中重金属的含量状况以及施肥对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累积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过磷酸钙中锌(Zn)、铜(Cu)、镉(Cd)、铅(Pb)含量高于氮肥、钾肥和三元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Pb含量高于其他化肥。有机肥如畜禽粪便、污泥及其堆肥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化肥,猪粪中的Cu、Zn、砷(As)、Cd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有机废弃物,鸡粪中铬(Cr)含量高;污泥和垃圾堆肥中Pb或汞(Hg)含量高。商品有机肥Zn、Pb和镍(Ni)含量高于堆肥,Hg含量高于畜禽粪便。多数研究表明,氮磷钾配施与不施肥相比土壤Cd和Pb含量增加,施用有机肥比不施肥提高土壤Cu、Zn、Pb、Cd含量。施用化肥对农作物重金属富集的影响不明确,而施用有机肥可提高作物可食部位Cu、Zn、Cd、Pb的含量,影响大小与有机肥种类、用量、土壤类型和pH以及作物种类等有很大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典型种植体系下土壤重金属的投入/产出平衡;2)不同种植体系下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效性影响的动态趋势;3)典型种植体系和施肥措施下土壤对重金属的最高承载年限;4)现有施肥措施下肥料中重金属的最高限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有机肥 重金属 土壤 作物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3
2
作者 林治安 赵秉强 +1 位作者 袁亮 Hwat Bing-So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809-2819,共11页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肥 化肥 土壤养分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65
3
作者 蔡泽江 孙楠 +3 位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黄晶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kg/hm2,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下降24-210kg/hm2;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01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PH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量
下载PDF
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9
4
作者 钟文辉 蔡祖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 (PLFA)分析和核酸分析等多种现代技术研究和表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土壤管理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农药可能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施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 ;但在施用无机肥的影响上目前的报道有矛盾之处。农业土壤减少耕作可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 ;轮作可能比单一栽培耕作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受土壤有机质、植被、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且通常遭受干旱、过度放牧、营养缺乏等的胁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化肥 农药 耕作 轮作
下载PDF
中国东北黑土地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49
5
作者 韩晓增 李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32-1041,共10页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片黑土区之一,它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不仅是东北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的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东北黑土自身的特色和面临的问题,首先描述了东北黑土地形成的条件及自然黑土...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四大片黑土区之一,它以高有机质和高肥力而著称,不仅是东北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的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东北黑土自身的特色和面临的问题,首先描述了东北黑土地形成的条件及自然黑土的属性特征;其次阐述了黑土被开垦后农田化过程中土壤属性和肥力的演化情况,土壤有机质大幅度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已严重影响到东北黑土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黑土区耕作土壤不同保护途经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最后展望了未来黑土地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应加大新技术、新方法和跨学科交叉理论的研究,培育更适合东北黑土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作物品种,并结合目前黑土地保护的技术调控模式,优化作物种植模式,提升作物品质和产量,提高黑土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保证黑土区农业的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肥力 农田化过程 作物轮作 秸秆还田技术 东北黑土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1
6
作者 赵士诚 曹彩云 +3 位作者 李科江 仇少君 周卫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对照CK)和等量氮、磷肥用量下的0 kg/hm2(S0)、2250 kg/hm2(S1)、4500 kg/hm2(S2)和9000 kg/hm2(S3)秸秆还田处理。于2012年小麦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样,利用新鲜土样测定微生物量氮、NH+4-N和NO-3-N;风干土壤用常规方法测定氮磷钾全养分、有机质和p H,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用Silver-Bremner法测定固定态铵。同时结合长期试验数据,分析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开始前(1981年)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显著增加,全氮没有明显变化,而全钾出现降低趋势(-3.2%);秸秆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降低了p H值,但对全钾没有影响。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为潮土有机氮的主要组分;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含量,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氮均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施肥处理对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没有明显影响。长期化肥施用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态铵,秸秆用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量氮,但降低了固定碳铵。施肥没有明显影响NH+4-N含量,但长期施用化肥提高了NO-3-N含量,且高量秸秆还田对NO-3-N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秸秆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和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量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长期化肥(氮、磷肥)和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氮库 有机氮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长期单施化肥对土壤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8
7
作者 吕家珑 张一平 +2 位作者 王旭东 赵高霞 张春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69-572,共4页
1978~ 1998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农田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 ,长期单施化肥基本上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和NP水平 ;单施化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基本相当 .但是 ,单施化肥处理使土壤腐殖质能量水平降低 ,分子缩合程度和芳构化度增... 1978~ 1998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农田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 ,长期单施化肥基本上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和NP水平 ;单施化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基本相当 .但是 ,单施化肥处理使土壤腐殖质能量水平降低 ,分子缩合程度和芳构化度增大 ,“老化”作用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单施化肥 土壤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机械压实对土壤质量、作物生长、土壤生物及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94
8
作者 杨晓娟 李春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008-2015,共8页
不合理的农田机械作业会造成土壤紧实度增加,这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而且会使作物生长以及土壤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土地退化、作物产量降低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 不合理的农田机械作业会造成土壤紧实度增加,这不仅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而且会使作物生长以及土壤生物活动受到影响,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土地退化、作物产量降低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机械压实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减轻土壤紧实度的可能方法和措施,为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理使用农业机械,减少土壤机械压实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紧实 农业机械 作物生长 土壤生物 土壤性质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9
作者 张维理 KOLBE H 张认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7-331,共15页
对土壤有机碳作用的综述研究显示:直至20世纪末,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具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功能,如胡敏酸、富里酸、黄腐酸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中欧近年的研究则更关注按照有机碳在土壤中... 对土壤有机碳作用的综述研究显示:直至20世纪末,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具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功能,如胡敏酸、富里酸、黄腐酸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中欧近年的研究则更关注按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进行分组,尝试建立这一分组与土壤有机碳功能的关联。按照转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可分为稳定性有机碳和营养性有机碳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指封存于土壤黏粒中的有机碳,很难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和矿化。后者主要指通过作物收获后地表及根系残留物、还田秸秆、有机肥施肥进入土壤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易于转化的、活跃的组分,也是形成土壤腐殖质和团聚体的主要前体物质。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多点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实际上表达了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当输入量小于矿化量,将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肥力下降。当每年输入的有机碳量大于矿化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会持续上升;直至每年输入量与矿化量相等,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再增加,此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平衡点。在一般农业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点的时间周期为20-30年。在营养性有机碳投入量过高情况下,这一动态平衡系统也会导致入多出多,达到新的平衡点后,每年会有高量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从而引起农田土壤中矿质养分,特别是矿质氮的流失,进入水体及大气环境中。为实现土壤培肥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农田土壤营养性有机碳的投入量应以有机碳的矿化流失不致产生环境风险为宜。新的研究还证实:营养性有机碳进入农田后,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分解为一系列短链化合物,再通过生物构建作用与土壤矿物颗粒形成土壤团聚体,并以此对多项土壤肥力性状发挥积极作用。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营养性有机碳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碳转化机制 轮作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红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5
10
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文石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0,144,共5页
通过对红壤旱地连续13年定位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旱地长期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从开始的11.5g/kg上升到24.3g/kg,增加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的有机质为主,稳定性高的有机质较少。红壤长期施用... 通过对红壤旱地连续13年定位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旱地长期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从开始的11.5g/kg上升到24.3g/kg,增加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的有机质为主,稳定性高的有机质较少。红壤长期施用化学磷,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供磷性能大为改善,施用有机肥料能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磷肥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红壤长期施用单一化学肥料,土壤明显酸化,土壤交换性氢铝显著增加,作物生长变差,产量降低。施用有机肥料,明显降低土壤交换性氢铝含量,增加土壤养分,保持作物的稳产和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土壤 作物生长 有机肥料 长期施用 旱地 施肥 酸化 有机质 定位监测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2
11
作者 韩晓增 王凤仙 +1 位作者 王凤菊 邹文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71,共6页
在东北黑土区中部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肥力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与供试前土壤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表现为增加,... 在东北黑土区中部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肥力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与供试前土壤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表现为增加,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处理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表现为增加,而全钾、速效钾则减少,长期无肥处理的土壤除全氮和全磷表现为增加以外,均呈减小的趋势; 各处理土壤C/N均表现为减小,在11.32-12.01之间波动; 长期施用有机肥能使土壤的pH稳定在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范围内; 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不同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表现为:化肥+高量有机肥(NPKM2)〉化肥+低量有机肥(NPKM1)〉化肥(NPK)〉无肥(CK); 不同处理玉米和大豆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NPKM2〉NPKM1〉NPK〉CK,各处理的玉米产量年际间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大豆产量年际间变化不显著。生物耗竭试验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提高黑土的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肥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90
12
作者 宋春雨 张兴义 +1 位作者 刘晓冰 高崇升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8年第3期357-362,共6页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关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土壤有机质的最初认识是:它是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对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这种观点到上世纪70年代被英国洛桑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所改变...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关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土壤有机质的最初认识是:它是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对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这种观点到上世纪70年代被英国洛桑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所改变。该站的研究证明:很多栽培作物的产量并不依赖于土壤有机质水平的高低。随着对全球变化的关注,近期有关土壤有机质作为重要碳库的研究也得到重视。毋庸置疑,土壤有机质对作物生长所具有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作用会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及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土壤有机质仍是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学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肥力 作物生产力
下载PDF
土壤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的来源及作物效应 被引量:78
13
作者 王济 王世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主要介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含量的8种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汞、镉、铅、铬、砷、锌、铜、镍)的污染来源及作物效应。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成土母质,矿山开采的三废污染,大气中重金属的沉降,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的使... 主要介绍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含量的8种重金属环境污染元素(汞、镉、铅、铬、砷、锌、铜、镍)的污染来源及作物效应。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是成土母质,矿山开采的三废污染,大气中重金属的沉降,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的使用等。重金属在作物中的分布规律一般是根>茎>叶>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效应 污染元素 重金属 土壤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来源 成土母质 三废污染 矿山开采 塑料薄膜 分布规律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8
14
作者 李凤博 牛永志 +2 位作者 高文玲 刘金根 卞新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9-552,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探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的容重和坚实度降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升高,同时提高土壤各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探讨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使土壤的容重和坚实度降低,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升高,同时提高土壤各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深耕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不同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量对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同时,秸秆还田还能减少焚烧事件的发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直播稻 土壤
原文传递
淹水土壤有机酸积累与秸秆碳氮比及氮供应的关系 被引量:70
15
作者 单玉华 蔡祖聪 +2 位作者 韩勇 Sarah E Johnson Roland J Buresh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1-947,共7页
有机酸积累和毒害是稻田秸秆还田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水稻与小麦秸秆为材料,采用淹水培养研究了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在土壤中的积累及其与秸秆碳氮比、氮肥添加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随秸秆用量的增加,... 有机酸积累和毒害是稻田秸秆还田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水稻与小麦秸秆为材料,采用淹水培养研究了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在土壤中的积累及其与秸秆碳氮比、氮肥添加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随秸秆用量的增加,秸秆处理的有机酸积累均显著增多。与稻秸处理相比,麦秸处理的有机酸(尤其是丙酸)积累量显著较高,土壤溶液中NH4+浓度显著较低。加入尿素明显减少有机酸积累,促进CH4排放,但对CO2的排放无显著影响;氮素的影响在麦秸处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上述结果说明麦秸的高碳氮比增加了无机氮的生物固定,抑制有机酸向CH4转化,从而导致麦秸处理有机酸积累量高于稻秸处理。施用氮肥是减少麦秸还田后有机酸积累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此措施将可能促进CH4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土壤 有机酸 秸秆 碳氮比 气体排放 氮肥
下载PDF
基于湿润指数的中国干湿状况变化趋势 被引量:68
16
作者 赵俊芳 郭建平 +3 位作者 徐精文 毛飞 杨晓光 张艳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24,386,F0003,共9页
进行中国未来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气候情景(2011-2050年)以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逐日资料,利用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 进行中国未来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的预测可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及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选取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未来A2气候情景(2011-2050年)以及基准气候条件(1961-1990年)逐日资料,利用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和湿润指数,按照中国气候区划中的干湿指标把中国分为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5个气候区,从农业角度分析了中国2011-2050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基准气候条件相比,2011-2050年,除零星地区外,全国各地区降水量、参考作物蒸散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未来40a中国气候总体上呈暖干趋势;2011-2050年,干旱、极干旱地区缩小趋势以及半干旱地区的扩大趋势都很明显。新疆西北部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地区的西北部湿润趋势显著增加,而黄土高原地区的东南部、青藏地区中部的部分地区干旱化程度在逐步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土壤湿度 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参考作物 干湿状况 未来气候情景
下载PDF
添加农作物秸秆炭对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 被引量:64
17
作者 佟雪娇 李九玉 +1 位作者 姜军 徐仁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7-41,共5页
为考察秸秆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红壤修复中的作用,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由花生秸秆、大豆秸秆、稻草和油菜秸秆制备的4种生物质炭对采自江西和广西的2种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由农作物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提高了红... 为考察秸秆生物质炭在重金属污染红壤修复中的作用,用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由花生秸秆、大豆秸秆、稻草和油菜秸秆制备的4种生物质炭对采自江西和广西的2种红壤吸附Cu(Ⅱ)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由农作物秸秆制备的生物质炭提高了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生物质炭对Cu(Ⅱ)吸附的促进作用随生物质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低pH值条件下促进作用更明显。pH值4.0和w为2%生物质炭添加水平下,油菜秸秆炭、花生秸秆炭、大豆秸秆炭和稻草炭使江西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7%、79%、51%和54%;花生秸秆炭和大豆秸秆炭使广西红壤对Cu(Ⅱ)的吸附量较对照分别增加61%和44%,当生物质炭添加水平w达4%时,Cu(Ⅱ)吸附量的增幅达97%和165%。生物质炭表面带负电荷,可以同时增加红壤对Cu(Ⅱ)的静电吸附量和专性吸附量,但以增加专性吸附为主。因此,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可以有效降低Cu(Ⅱ)在酸性红壤中的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生物质炭 作物秸秆 Cu(Ⅱ)吸附
下载PDF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被引量:61
18
作者 杨军 陈同斌 +3 位作者 雷梅 刘洪禄 吴文勇 周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9-217,共9页
如何准确、客观表征再生水长期灌溉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通过调查不同水源灌溉条件下土壤、小麦重金属含量,结合不同输入途径对再生水灌区土壤重金属的贡献,评估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如何准确、客观表征再生水长期灌溉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通过调查不同水源灌溉条件下土壤、小麦重金属含量,结合不同输入途径对再生水灌区土壤重金属的贡献,评估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污灌区、再生水灌区土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累积,但不同灌区小麦籽粒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没有差异。北京市再生水重金属浓度远远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再生水灌渠中采集的水样重金属浓度与地下水重金属浓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通过再生水灌溉途径带入的重金属与地下水灌溉相当,低于大气沉降和有机肥施用等输入途径带入的重金属。当前再生水灌溉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较小,并不会导致农作物重金属超标。再生水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并不一定是由于再生水灌溉导致,更大程度是早期的污水灌溉或有机肥施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再生水 农作物 污染风险
原文传递
有机肥与覆盖方式对滩涂围垦农田水盐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1
19
作者 张建兵 杨劲松 +5 位作者 姚荣江 余世鹏 李芙荣 候晓静 金雯晖 王相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16-125,共10页
针对土壤盐碱障碍因子普遍存在于新围垦滩涂农田并严重抑制作物生长的问题,设置了有机肥(鸡粪堆肥)、薄膜覆盖、秸秆覆盖及有机肥+薄膜覆盖、有机肥+秸秆覆盖组合措施,研究其对土壤水盐的调控作用与对作物生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各... 针对土壤盐碱障碍因子普遍存在于新围垦滩涂农田并严重抑制作物生长的问题,设置了有机肥(鸡粪堆肥)、薄膜覆盖、秸秆覆盖及有机肥+薄膜覆盖、有机肥+秸秆覆盖组合措施,研究其对土壤水盐的调控作用与对作物生长的促进效应。结果表明:各调控均有利于滩涂围垦农田土壤水盐环境的改善、作物的生长,并整体表现出组合措施优于单项措施、秸秆覆盖优于薄膜覆盖的趋势。其中,有机肥+秸秆覆盖组合措施为调控措施中的优化处理,表现在土壤含水量高、土壤电导率与pH值低,作物产量高,增产率达100%以上。单施有机肥虽能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pH值,但其土壤电导率升高了11.56%,产生了一定的次生盐渍化风险,与覆盖措施的组合能有效控制土壤盐分的表聚,使其显著低于对照,从而保证了有机肥的持续使用。该研究表明,有机肥与覆盖传统农艺措施的有效组合可较好地调控滩涂围垦农田土壤水盐,促进作物增产,该研究为苏北滩涂新垦农田盐碱障碍因子的消减及作物增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也为当地有机肥及秸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土壤水分 盐分 有机肥 覆盖 作物生长 滩涂围垦农田 苏北
下载PDF
Improving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Simultaneously for Maize and Wheat in China: A Review 被引量:60
20
作者 MENG Qingfeng YUE Shanchao +2 位作者 HOU Peng CUI Zhenling CHEN Xinp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Achieving both high yield and high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simultaneously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with increased global demand for food,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A... Achieving both high yield and high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simultaneously has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with increased global demand for food, deple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As the greatest consumers of N fertilizer in the world, Chinese farmers have overused N, and there has been poor synchrony between crop N demand and N supply because of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N uptake-yield relationship.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total and dynamic N requirement for different yield ranges of two major crops (maize and wheat), and suggested improvements to N management strategies. Whole-plant N aboveground uptake requirement per grain yield (Nreq) initially deceased with grain yield improvement and then stagnated, and yet most farmers still believed that more fertilizer and higher grain yield were synonymous. When maize yield increased from 〈 7.5 to 〉 12.0 Mg ha-I, Nreq decreased from 19.8 to 17.0 kg Mg-1 grain. For wheat, it decreased from 27.1 kg Mg-1 grain for grain yield 〈 4.5 Mg ha-1 to 22.7 kg Mg-1 grain for yield 〉 9.0 Mg ha-1. Meanwhile, the percentage of dry matter and N accumulation in the middle-late growing seas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grain yield, which indicated that N fertilization should b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late stage to match crop demand while farmers often applied the majority of N fertilizer either before sowing or during early growth stages. We accordingly developed an integrated soil-crop system management strategy that simultaneously increases both grain yield and N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 N requirement high yield integrated soil-crop system management N application timing N dema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