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Space Relationship 被引量:3
1
作者 Bian Lanchun Chen Mingyu Qian Fang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The New Urban Agenda approved at Habitat III –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ous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2016, promises to achieve the urban transition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response to future ... The New Urban Agenda approved at Habitat III –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ous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2016, promises to achieve the urban transition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response to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cities worldwide.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urban development is experiencing a transition from incremental development to regener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people-oriented objectives, planners need to gain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grasp the basic concepts of urban design and value orientation, so that they can shape spaces that meet diverse needs, achieve social inclus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iterate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society-space" perspective and the concern about its values in urban design.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social needs that appear in the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space relationship. In addition, it emphasizes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Considering China's current urban background,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sign practice needs to be guided by theories on human settlements and reinforce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of urban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seeking truth from science, seeking kindness in humanities, and seeking beauty through 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design society-space SHAPING of space value ORIENTATION
原文传递
社会空间视域下的历史文化古镇活化更新方法研究——以厦门海沧沧江海丝古镇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常玮 廖静莹 郑开雄 《城市建筑》 2019年第16期81-87,共7页
历史文化古镇作为我国传统聚落,因受到快速城镇化的影响,肌理与文脉发生断裂,空间趋于同质化,目前人们对其的保护与更新仍停留于孤点断线,缺乏系统性的策略与方法。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系统理论,以厦门沧江海丝古镇为实践案例,探究古镇历... 历史文化古镇作为我国传统聚落,因受到快速城镇化的影响,肌理与文脉发生断裂,空间趋于同质化,目前人们对其的保护与更新仍停留于孤点断线,缺乏系统性的策略与方法。本文基于社会-空间系统理论,以厦门沧江海丝古镇为实践案例,探究古镇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出古镇空间活化更新三大环节,即时空并置、时空叠合、时空迭代,构建古镇社会-空间统一体网络化活化更新路径,挖掘历史空间节点,提取传统模式语言,耦合古镇时空体系,关联历史空间脉络,再塑包容文化网络,复兴智慧活力共生体,以期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 历史文化 活化 更新 厦门
下载PDF
村落共同体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以浙江省新光村为例
3
作者 尹子良 贺勇 《建筑与文化》 2022年第4期198-201,共4页
文章选取以村民为主体的村落共同体视角,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为分析工具,解析传统村落在宗族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提出适合多元主体背景的空间新秩序。最后结合新光村的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如何构建具有集体认... 文章选取以村民为主体的村落共同体视角,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为分析工具,解析传统村落在宗族社会、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提出适合多元主体背景的空间新秩序。最后结合新光村的探索实践,归纳总结如何构建具有集体认同的共同体以及相应的空间营建策略,为其他村落空间营建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共同体 社会与空间 集体认同 空间营建策略
下载PDF
“社会——空间”互嵌视角下老城区有机更新规划框架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程德月 张新燕 宋霖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0,共7页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常态化,城市老城区发展的多元需求对有机更新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老城区这一复杂系统,文章首先对有机更新规划研究视角、技术路线、制度保障等困境进行了反思,剖析了当前我国有机更新规划... 在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常态化,城市老城区发展的多元需求对有机更新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面对老城区这一复杂系统,文章首先对有机更新规划研究视角、技术路线、制度保障等困境进行了反思,剖析了当前我国有机更新规划存在的权力结构失衡、资本收益失策、生活诉求失位等问题;其次,引入“社会—空间”理论,阐释了社会核心体系要素—权力、资本、生活的内在联系;最后,揭示了社会体系要素与有机更新规划之间的互动机制,并将该机制引入嘉善老城区实践,提出了城市老城区有机更新的规划框架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理论 老城区 有机更新规划 嘉善
下载PDF
社会——空间视角下北京历史街区整体保护思考 被引量:14
5
作者 边兰春 石炀 《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城市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体现对真实历史文化遗存和完整传统风貌的保护,又要充分重视对政策机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因素的协同发展。社会—空间视角是在过程与机制、结果与影响...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城市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体现对真实历史文化遗存和完整传统风貌的保护,又要充分重视对政策机制、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生等相关因素的协同发展。社会—空间视角是在过程与机制、结果与影响、策略与方法、目标与愿景等方面,对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过程中社会与空间问题的综合思考。探讨了在北京老城整体环境、不同历史街区以及居住院落内部等不同空间层次和尺度上,在社会—空间问题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与难点,提出了重塑空间秩序与功能结构调整相结合、空间保护利用与社会结构梳理相结合以及空间行动单元与社区多元治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精准化、长效化的整体保护策略建议,并使之纳入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战略框架之中,有效推动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完善与实践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社会-空间整体保护
下载PDF
基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研究——以西安白鹿原地区乡村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魏萍 蔺宝钢 张晓瑞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99,共5页
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视角来透视乡村公共空间特征的变化,选取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的西安白鹿原地区乡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访谈,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乡村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结构,并揭示出不同... 从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的视角来透视乡村公共空间特征的变化,选取近代以来社会治理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的西安白鹿原地区乡村为典型案例,通过资料查阅、现场踏勘和深度访谈,分析不同时代背景下该区域乡村所衍生出的社会治理结构,并揭示出不同社会治理结构下乡村公共空间响应特征规律。经研究认为,近代以来该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经历了“自治-扁平化-原子化-行政强干预”的发展阶段,乡村公共空间相应呈现出“繁荣发展-异化-全面衰退-离散化”的特征。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公共空间特征与当时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其在时间轴上的演变实质上是新空间与新乡村社会治理结构的再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会治理结构 社会-空间一体 公共空间 空间响应 白鹿原地区
下载PDF
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黄鹤 《华中建筑》 2002年第4期61-63,共3页
随着城市信息经济的发展,信息社会新的生活、工作模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该文通过探讨信息社会中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提出中国城市面对的挑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填充城市的空白——中国城市的膨胀和艺术的介入
8
作者 侯瀚如 王宇丹 《时代建筑》 2002年第3期19-23,共5页
作者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转型,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冲突,导致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变化,一大批艺术家和建筑师以独特视角和作品形式参与了记录和描述城市的变化,同时更表达了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批评。
关键词 城市 社会 空间 艺术
下载PDF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与创生——以武汉市“院落自治”和“门栋自治”为例 被引量:44
9
作者 张大维 陈伟东 孔娜娜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63,68,共6页
社区并非一定是有效的初级治理单元,较大的社区社会空间制约了社区有效的自治;范围相对较小的居民小组、院落、门栋等有形的社区社会空间以及各种志愿文体娱乐组织等无形的社区社会空间更容易使居民形成集体行动,提高治理绩效。以武汉... 社区并非一定是有效的初级治理单元,较大的社区社会空间制约了社区有效的自治;范围相对较小的居民小组、院落、门栋等有形的社区社会空间以及各种志愿文体娱乐组织等无形的社区社会空间更容易使居民形成集体行动,提高治理绩效。以武汉市“院落自治”和“门栋自治”为例进行验证后,得出结论:中国城市社区内部治理单元应该多层次和多元化,实现城市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与创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治理单元 院落自治 门栋自治 社会空间
原文传递
绿洲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佛君 焦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文章以社会空间的概念入手,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绿洲社会空间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结合社会空间演化理论,探讨了绿洲社会空间演化的机制,并指出了绿洲社会空间演化的趋势。
关键词 绿洲 社会空间 伊斯兰教 演化
下载PDF
再论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回应王金福教授的“质疑”
11
作者 张之沧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5,共7页
空间,无疑具有客观性、实在性、主观性、意识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特征。即便是自然空间,也不能外在于人类实践。因此,人类既可以创造物质,也可以创造空间。因为,"物质"和"空间"都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万物... 空间,无疑具有客观性、实在性、主观性、意识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特征。即便是自然空间,也不能外在于人类实践。因此,人类既可以创造物质,也可以创造空间。因为,"物质"和"空间"都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比如,社会空间、精神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等,都可谓是人类创造的不同的空间形式。特别是虚拟空间,既不同于自然空间或现实空间,也不同于想象的、无形的或纯粹抽象的空间。它是人造的社会空间的转型和延续。它有几何形状,虚拟主体可以在其间旅行,现实主体可以对其观察和利用,然而却无法用现实的尺度测量,因为它具有零距离的性质,以满足与日俱增的拥挤的人类需要和变迁。当然,也没有人会把"空间生产"看作"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全部,因为谁都知道,建造房子、修建桥梁、制造汽车、创建工业园区等无数与空间生产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都不等于生产粮食、蛋糕和牛奶,只不过是在强调人类文明史上空间的生产、建构和创造的重要性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社会空间 虚拟空间 客观性 实践性
原文传递
县域科层组织规则与农村网格化管理悖论--以长三角北翼江县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田雄 曹锦清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8-45,共8页
撤村并组后,村庄社会和地理空间扩张,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增多,而村干部数量却同步减少,国家主导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手段试图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从而达到管控全方位、服务精细化的目的。但从县域基层实际来看,农村网格化管理并未有效整合... 撤村并组后,村庄社会和地理空间扩张,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增多,而村干部数量却同步减少,国家主导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手段试图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从而达到管控全方位、服务精细化的目的。但从县域基层实际来看,农村网格化管理并未有效整合科层组织之间分割的资源和降低基层治理成本,存在着"准村干部"式的参与和科层组织转嫁行政任务相促进的悖论。这种悖论形成的逻辑是科层组织除了GDP增长的政绩目标之外,还有非经济增长的政绩目标追求。为此,他们把城市网格化管理方式简单复制到农村地区,且以管控为实质目的,使村级组织承担了更多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最终产生"行政吸纳社会"现象,导致网格化管理目标与手段偏离、科层组织价值取向与民众实际需求之间出现错位等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层组织规则 社会空间 网格化管理 非经济型政绩
下载PDF
对新城市主义社区空间规划价值理念的审视 被引量:4
13
作者 常芳 王兴中 +2 位作者 王锴 魏红妮 于二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21,共6页
城市规划的新城市主义理念是伴随着解决工业化后城市物质功能空间问题而逐渐成熟的,自此形成了以城市社区为单元的人居性规划与设计原理。20多年来,全球化与消费文化中人权问题的消长、城市空间人本公正问题日益凸显,促使社会公平的人... 城市规划的新城市主义理念是伴随着解决工业化后城市物质功能空间问题而逐渐成熟的,自此形成了以城市社区为单元的人居性规划与设计原理。20多年来,全球化与消费文化中人权问题的消长、城市空间人本公正问题日益凸显,促使社会公平的人本价值观问题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矛盾,反映出在社会空间层面新城市主义缺少如何构建良好社区的探讨。本文从人本主义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视角来审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价值观,系统地从空间价值观的角度对其人本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理念进行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 社区空间规划
下载PDF
地理空间景观分异的探讨
14
作者 毕巍强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9-15,共7页
概括总结了地理空间分异的本质、特征结构与功能 ,并分析了其演化特点和形成机制。
关键词 地理空间分布 城市社会空间 形态 北京 形成机制 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